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现代散文产生意义在于,变“文言”为“白话”,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 B. 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是指作者在散文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真实的“自我”。‎ C. 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是营造散文作品精神家园的“基石”,使得散文具有“纪实性”。‎ D. 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从现代散文发端的意义谈起,进而阐述现代散文中写作“主体”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了现代散文是表现“自我”“性灵”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从写“实”的角度,运用比喻论证,分析了散文的传统特点——“纪实性”。‎ D. 文章第四段从写“虚”的角度,先指出散文的真正用意,后分析了两类散文各自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散文确立了“自我”的主体地位,与世界文学对接,取得了辉煌发展和巨大业绩。‎ B. 现代散文重在对“自我”的肯定,而先秦之后的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都是应时之作。‎ C.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没有虚构想象的成分。‎ D. 只有开掘人性、净化心灵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因为它情感明净,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具体而言是理解词语概念含义并进行比较的题。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做这类题要培养良好心态 ‎ ‎:耐心细致,找准问题源;准确理解。忌主观臆断;心浮气躁时,由题带文;试卷看似无情,却有情,切忌厌烦心态。‎ D项,“作家自身”曲解文意。原文结尾表达的意思是: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最后进行辨析。‎ B项,“对比论证”以及后面论证内容分析有误。原文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例举郁达夫“自我”和林语堂“性灵”的观点,并引用郁达夫的话,都是为了论证本段中心句,即“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先秦之后的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存在;‎ C项,“因而他的散文没有虚构想象的成分”表述过于绝对。从文中可知,散文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最终是要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所以郁达夫的散文中会写“虚”;‎ D项,以偏概全,“只有开掘人性、净化心灵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表述有误。从原文最后一节可知,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 故选A。‎ ‎【点睛】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详细解说见后文题中)‎ 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会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摘自《福建日报》‎2012年10月9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中国现代文坛具有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郁达夫的人生充满了悲壮色彩。‎ B. 三岁丧父,生于乱世的郁达夫,一生颠沛流离,充满“悲剧”色彩,正由于此,其作品才充盈着苍凉沉郁的忧伤、心灵深处的苦闷,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C. 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有十分相似的命运,喜欢他的诗,同情他的生活,学他的诗,在暗夜中发出叹息:“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 D. 郁达夫塑造了“零余人”的形象,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表达了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意识,作品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标题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 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 C. 文学上,郁达夫塑造了“零余人”的形象;人格上,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爱国主义者;因而胡愈之先生从文学和爱国两方面给予了郁达夫高度的评价。‎ D. 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作者通过大量的侧面描写,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对现代文学的贡献,与王映霞的婚恋,以及于苏门答腊岛死于日本宪兵之手的悲惨结局。‎ ‎6. 结合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4. C 5. A ‎ ‎6. 特点:人生更具悲壮色彩。原因:①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②悲剧的出生:家道中落,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③爱情失意。④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项,“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有十分相似的命运……发出叹息:‘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是黄仲则发出的哀叹。‎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A项,“本文标题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说法错误。“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强加因果。‎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题干是“结合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结合“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可知,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第二问要求分析他的人生悲壮的原因,结合“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社会因素;结合“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可知,郁达夫家道中落,他的出生就是一个悲剧,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家庭的因素;结合“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可知,他爱情失意,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因素;结合“‎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可知,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政治因素;综合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即可。‎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①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注】①七十五年前:指1926年。‎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然后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高洁傲岸的人格。‎ B. 文章前六段按照作者的行踪,移步换景;所写景致,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致基本一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C. 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地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8. 文章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9. 文章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案】7. C 8. ①增加亲切感,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②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便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9. ①对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②对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赞美之情;③希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能够自我净持,自守律令,坚持操守和气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C项,“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不同人称的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明确不同人称有什么样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文章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你”反复出现,如“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你”,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拉近作者和朱自清的距离,仿佛朱自清先生就在对面,便于情感的交流,亲切自然,更能表达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该认真阅读原文,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应认真阅读文本,理清层次结构,筛选相关段落或语句,综合分析。文章1-6段写“我”来到清华园的荷塘,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介绍了荷塘及四周的景色,如文中 “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表达了对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 对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赞美之情;第7段由荷塘写到朱自清先生,如“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 ‎ 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表达了对朱自清坚守民族气节、维护尊严的敬佩和赞美之情;第10段,联系现实,升华主旨,通过文本“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表达了作者希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能够自我净持,自守律令,坚持操守和气节的情感。‎ ‎【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①,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②,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地名)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抑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全梁文·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秫:俗称高粱,多用作酿酒原料。②粳:一种稻子,一般不作酿酒原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B.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C.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D. 后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即表字。古代男子20岁时取字,以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B. 刺史,西汉每州设立刺史,主管巡察;魏晋后为州牧之称。‎ C. 征,一种任用官员方式,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D. 元嘉,年号的一种。年号是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志趣独特。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 陶渊明厌恶为官。曾做过州祭酒,但时间不长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他也不去。‎ C.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馈赠,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檀道济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渊明天真直率。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他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他要睡觉,别人可以走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本句意思是“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圈出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镇军”(官职名)、“建威参军”(官职名)、“弦歌”(典故名,义项颇多,本句意思是“依琴瑟而咏歌”)、三径之资(三径:所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之”(代词)、“彭泽令”(官名);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弦歌”为典故名,不可分开理解,故排除A、D;“以为”固定用法,中间省略代词“之”,译为“他”(陶渊明),“以为彭泽令”,意思是“让他做彭泽令”,“以为”从语法和语义上都不可拆开,故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理解有误。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他不接受江州刺史王弘馈赠,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檀道济交往”辨析有误。依据原文“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和“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可知,陶渊明不接受檀道济馈赠,不与王弘交往。‎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少,即年少;属文,写文章;颖脱,聪颖洒脱;任真,任性率真。‎ ‎(2)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不解,不懂;而,表转折,却;蓄,保存;无弦琴一张,定语后置,一张无弦琴;酒适,酒后快意;以,目的连词,来。‎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黄昏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前去任职。‎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抑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治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B. “迢迢”两句分别从牵牛和织女两处落笔,“迢迢”使人联想到远方的游子,“皎皎”又使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 C. 全诗从织女的角度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勤劳的形象和孤苦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了牛郎对织女的缠绵情意。‎ D. 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15. 请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答案】14. C 15. ①运用叠词。“纤纤”写出了织女手的纤细柔长的形态;“札札”写出了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运用叠词也增加了韵律美。②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③这两句诗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织女的勤劳形象以及织女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C项,“最后两句表达了牛郎对织女的缠绵情意”错误,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织女”,表达的应是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要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从语言特点、诗句内容、人物形象、主旨情感等方面综合分析。从语言特点方面来看,“纤纤”“札札”为叠音词,为诗句增添了音韵美,“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从内容方面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从主旨情感方面来看,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安抚男子并答应婚约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有两句说方与网不能相互配合,志向不同彼此很难相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将子无怒 (2). 秋以期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4). 夫孰异道而相安 (5). 开荒南野际 (6). 守拙归园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圜,孰,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袅娜(nuò) 敛裾(jū) 落寞(mò) 妖宣媛女(yuán)‎ B. 荔枝(lì) 猗郁(yǐ) 蕈菌(xùn) 揠苗助长(yà)‎ C. 垝垣(guǐ) 揽茝(chǎi) 佗傺(chì) 咥其笑矣(xì)‎ D. 箜篌(hóu) 葳蕤(ruí) 踯躅(zhú) 青青子衿(jīng)‎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媛”读“yuàn”;‎ B项,“猗”读“yī”;‎ C项,正确;‎ D项,“衿”读“jīn”。‎ 故选C。‎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刘源在身边就好了,那家伙文武双全,当年总理去世的时候,都能大笔如椽,挥毫泼墨,片刻间写下千古名联。‎ B. 后来,云儿的惊人天赋逐渐被发觉,我也对他愈加看中,甚至不惜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让他参加这次针对他举办的比试。‎ C.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D.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对你的爱,言之凿凿怎能诠释我对你的情!出门在外总有妻的关爱,回家休息总有妻的温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大笔如椽:原指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现多指大作家,大手笔。使用正确;‎ B项,揠苗助长: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使用正确。‎ C项,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使用正确。‎ D项,言之凿凿: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使用错误,应用“山盟海誓”。‎ 故选D。‎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朱自清《背影》里的浦口车站所在的小镇将被打造成一座“民国风情特色小镇”,小镇周边3平方公里将围绕车站建筑为中心来打造,计划2020年建成。‎ B. 新学期一开始,天台县平桥镇的学校就组织学生们参观抗日烈士陆蠡的故居,让学生们接受一份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C. 屈原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来传达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艳丽,光彩照人。‎ D. 《归园田居》(其一)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变化,表现了精湛网熟的艺术技巧,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不仅重视,广大陶诗爱好者也为之倾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 A项,“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 C项,“传达……形象和性格”不搭配;‎ D项,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放到“不仅”的后面。‎ 故选B。‎ ‎20.下面是某校向家长发出的邀请函,表述和格式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邀请函 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并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我校决定于 ‎6月15日在学术报告厅召开家长会,届时我们将聘请知名心理辅导专家作专題讲座,同时也希望您能为学校发展提出拙见。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 ‎2019年5月8日 ‎【答案】1.缺少称呼“尊敬的家长”‎ ‎2.“指导”改为“帮助”‎ ‎3.“‎6月15日”后面应有具体的时间点,比如“上午十点”‎ ‎4.“拙见”改为“宝贵意见”‎ ‎5.“不得”改为“请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1.本文为邀请函,格式上有误,缺少称呼“尊敬的家长”;‎ ‎2.“指导”用语不当,一般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意思,学校“指导”家长语境不对,此处应改为“帮助”;‎ ‎3.即是活动邀请函,便该有个具体的活动时间,所以‎6月15日时间不明确,应在后面加上“上午十点”或者其他时间;‎ ‎4.“拙见”是对自己的见解的谦称,用于“家长”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宝贵意见”;‎ ‎5.“不得”语气过于生硬,不合语境,可以改为“请勿”。‎ ‎21.根据下面统计图,请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变化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语言简 明、连贯,不超过 45 字。‎ ‎【答案】2014—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农村贫困人口由7017万人锐减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2%下降至1.7%。‎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类试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重点关注图表的表头和所问问题,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题干要求“请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变化用文字表述出来”。结合图表内容分析,从2014年到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下降趋势。可以结合2014年的贫困人口数7017万人,2018年的贫困人口数为1660万人;2014年的贫困发生率7.2%,2018年的贫困发生率1.7%等数据内容分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印象中,我们总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挣扎。抬头、转身间,都是我们认识或不认识、想见或不想见的人。那么多的人,行色匆匆地来了又走,那么多的人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那么多的印记又在时间的磨砺下褪色、消隐或者愈发清晰。‎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记?请任选一个引发你人生感悟的人,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他们也许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也许也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修车的聋哑人就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我们家对门儿有个露天修车铺,修车师傅是个聋哑人,虽然我每天上学放学总要经过这个修车铺,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正眼瞧过这个修车师傅。‎ 一个冬天的傍晚,寒风呼啸,我做完了作业正在看电视,只听“咚咚咚”的敲门声。我打开门,只见昏暗的暮色下,站着一位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的人,戴着一顶破旧的棉帽,脸上、手上沾满了油灰,正是那位修车师傅。他焦急地用手不停地比划着,嘴里发出“啊啊”的声音。我怎么也不能明白他的意思,我越听越不懂,他越急叫的声音也越高,我见他是个聋哑人,天又那么晚,心里还真有点害怕,赶紧对他摇摇手,关上了门。隔着门,我听见他又敲了邻居家的大门。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饭桌上,爸爸突然想起,中午自行车坏了,他把自行车推到修车铺去修理,到现在还没取回来。我突然想起修车师傅来敲门的情景,原来他是在一家一家地寻找车主呀!我和爸爸赶紧丢下饭碗,披上外衣,跑到修车铺,只见黑暗中那位修车师傅正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搓着手,跺着脚,不时地往手上哈着气,旁边放着的正是我们家的那辆自行车,看着这个情景,我们什么都明白了。爸爸连忙走上前,修车师傅拉着爸爸的手来到路灯下,仔细瞧了瞧,认出爸爸就是车主,不声不响地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塞进爸爸的手中。爸爸紧紧地握着修车师傅的双手,连嚷嚷带比划着对修车师傅说:“真是太谢谢您啦,您把车往这一锁就可以回家了,可是这么冷的天您还等我!”修车师傅仿佛看懂了爸爸的意思,用冻僵的双手从口袋里摸出纸和笔,在上面哆哆嗦嗦地写了几个字:“我怕您晚上用车。”我的眼睛湿润了,想到他挨家挨户地寻找车主的情景,想到他在刺骨的寒风中,久久地等待着车主的到来,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突然变得高大起来,他的心地如此的善良,他的心灵是多么的美丽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材料主要是引导学生针对曾遇到过的任意一人进行回顾与感悟。首先,“认识或不认识、想见或不想见的人”表示文体首选记叙文,而且是记叙一人的。“印记”是痕迹,意味着所写事情必须是过去发生的,又要精选对自身颇有感触的。“在时间的磨砺下褪色、消隐或者愈发清晰”就是要写出随着自身成长阅历的丰富,有些人、事已经被忘却,有些却越来越让人铭记。另外,应该以第一人称为主。‎ ‎【立意】这篇文章的写作范围广泛,可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比如,一个最初看来毫不起眼的修车人,街头卖艺的小女孩,都可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点突出“深刻”二字,这表明对方的某种举动或品质有着非同寻常之处,要以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素材】记忆差的的好处是对一些美好的事物,仿佛初次遇见一样,可以享受多次。——尼采 记忆中有明灭的光,闪烁着,像是从浓雾深处渐渐散开露出一片虚幻的海市蜃楼,我忽然睁开模糊的眼睛,一切渐渐清晰。——匪我思存 《东宫》‎ 这的确是一件矫情的事儿。我们兴师动众地试图抗拒时光的力量,要将所有日后注定会变得语焉不详的记忆一丝不苟地镌刻在一张胶质画片上。——七堇年 《花朵之蓝》‎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淹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史铁生 《记忆与印象2》‎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张嘉佳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结构】写作中可以按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顺序来写。如按照顺叙,可以先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段先后顺序记叙不经意间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彰显了其中某一个人的什么品性,由此点明文章的主旨。‎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