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派在“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下,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笼统推翻”。但在努力摆脱传统束缚的同时,他们并未放弃与旧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新诗在30年代选择回望传统,以现代派为代表的新诗人希望从古典诗歌艺术中找寻新诗的出路。诗人袁可嘉将文学革命以来的新诗指认为“新传统”来继承,40年代“中国新诗派”也因此走向多方面的综合。‎ ‎②新诗诞生短短30年就已出现了新旧传统的叠加态势。正如余光中所说:“新诗是反传统的,但不准备,而事实上也未与传统脱节。”“新诗是以‘后浪’的姿态出现的,未闻后浪会被前浪推倒。我们也准备于数十年后变成‘前浪’,被另一‘后浪’推倒,并不会赖在潮流的前面,做一座不让路的凝固的波浪。”在新旧关系的不断建构中,新事物逐渐凝定了自身的形态,旧事物却在不断改变自己原本固定的面貌。‎ ‎③事实上,尽管现代性源自西方社会自身的发展,但西方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同样的传统断裂。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各方面的传统做出无情审判。尽管现代化战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并不比恶果多,但现代理性对传统的再认识即使从传统本身的角度来看或许也并不是件坏事。人们对于传统不再是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遵从,而是将它拉下神坛,以平常眼光看待。传统在更自由、更理性的现代阐释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更多样的可能性。对过去世界的全面重估并没有使传统崩溃消失,反而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从未离开过传统的围绕。‎ ‎④在这种认识背景下,传统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精神沉淀和文化力量,本身也是可以被人为塑造的。霍布斯鲍姆提出了社会学概念“被发明的传统”。他认为,“传统”是一套被社会接受的有固定规则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拥有其仪式感和象征性,在重复中宣扬某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必然与过去产生连续性关系。传统的发明为的是适应社会与过去建立联系的某种需求。‎ ‎⑤由此也可看出,中国诗坛上历次回望传统的潮流,正是新旧模式在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不适应性、不协调性的表征。一方面,旧诗形式已被彻底打破,但新诗形式的建构却依然处于未完成状态;另一方面,旧诗传统仍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尽管那些传统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表达能力。新诗的传统观一直未建立完善,我们经常同时看到一部分人主张继续革新,认为诗坛不断出现的复古风潮阻碍了新诗的发展;另一部分人则不满于新诗尝试初期与传统的“断裂”,认为应回过头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 ‎⑥事实上,从文化发展和延续角度看,传统并不是被动地、静止地存在于历史当中等待人们发掘,或是可以被轻易抛弃;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介入当下话语,进入文化语义场,参与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 ‎⑦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怡就指出,中国新诗的合法性不应以是否继承本土传统、是否受到西方影响来衡量,而应建立在自身的艺术实践之上。新诗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独创性的“新”,并因此能够在创作实践上开创一个“新传统”。从袁可嘉、余光中到李怡,他们呼唤的现代诗“新传统”如今更有力地参与到当代诗歌创作和评论中来,与中国古典“旧传统”一道,不断与当下交流共生、互显互持。在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语境下,我们应思考的或许不仅仅是新诗如何更有效地接续中国古典诗传统,还应吸取“五四”以来新诗融汇传统的丰富实践经验,思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怎样“与古为新”,在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建构新诗的现代性与原创性。‎ ‎(摘编自杨柳《与古为新:建构现代新诗的传统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话新诗派想要笼统推翻传统枷锁镣铐的同时,并未放弃与旧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 B. 新诗其实是在新旧传统的不断建构中,逐渐凝定了自己的形态,并形成新旧传统的叠加。‎ C.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将传统拉下神坛,不再不假思索地遵从,从而摆脱传统。‎ D. 从文化发展和延续的角度看,传统可以通过人为塑造介入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维度,论证了构建现代新诗要接续传统,要在继承中“与古为新”。‎ B. 第②段引用余光中的话论证了新诗诞生30年就呈现新旧传统的叠加态势,有说服力。‎ C. 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中西方的比较,论证了传统在现代阐释中获得了更多内涵。‎ D. 末段转述李怡的话,目的是论证新诗的传统应是古为今用,外为中用,独创自己的“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坛上历次出现回望传统的潮流是因为旧诗传统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 B. 传统是有其固定规则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沉淀和文化力量也是可以被人为塑造的。‎ C. 因为旧诗传统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表达能力,因此新诗的发展应与其进行脱节和断裂。‎ D. 所谓“与古为新”是指我们要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在传统中建构新诗的原创性。‎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从而摆脱传统”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对过去世界的全面重估并没有使传统崩溃消失,反而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从未离开过传统的围绕”,所以现代化并没有摆脱传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说法有误。原文中中西方两者不是对比论证,是类比论证,属于同一性质,不构成对比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项,“是因为旧诗传统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说法有误。“新旧模式在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不适应性、不协调性”才使得中国诗坛上历次出现回望传统的潮流。‎ C项,“因此新诗的发展应与其进行脱节和断裂”说法有误。文中讲“不准备,而事实上也未与传统脱节”,而且新诗应“有效地接续中国古典诗传统”。‎ D项,“是指我们要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在传统中建构新诗的原创性”表述不全面。一是“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只是其中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革新;二是我们要在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建构,“现代转化中”这一限制不能少。‎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还需仔细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许多古老地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社会上出现一种随意命名、随意更改地名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还兴起了“西化”之风,稀奇古怪的洋地名铺天盖地。这种“地名西化”现象在新建的居民区尤为常见,如“巴黎花园”“莱茵小镇”等。这些地名虽然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特点,却彰显不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在“洋”地名的背后,丢弃的是民族自尊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一些地方命名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外国地名,不仅缺乏严肃性,还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随意把别国地名拿过来命名景点、小镇,侵犯了他国的地名使用权。‎ 地名命名、更名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典故、传统文脉就有可能被割断。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美德文化、人文精神,在地名中均有蕴含和体现。比如,洛阳、江阴等地名体现了阴阳相对、阳生阴长的辩证法思想;和顺、大同等地名体现了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 ‎(摘编自邢丽涛《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延续中华文化基因》)‎ 材料二:‎ ‎(选自《中国青年报》之《2019年家乡地名文化知识调查》)‎ 材料三:‎ ‎“地名文化”具有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地名语词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等。二者共同构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 历史地名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以传统村落为例,其命名方式虽有不同,但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不少以最早迁居于此的始祖或聚居地主要姓氏来命名,有的则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关,有的则与村落布局有关。‎ 但是,一些地名则不然,它体现了更为复杂的历史。例如,一些少数民族被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使其顺服,就在当地设立行政管理机构,重新命名,如绥宁、安化、安顺、抚顺、绥化、怀柔等县市(区)一级的命名,都是如此。‎ 当然,地名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同一个地名,今天对应的地方与历史上对应的地方,可能都不一样,如果不明白这点,就容易导致一些问题。‎ ‎(选自《光明日报》之《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 材料四:‎ 我国早在2000年以来就制定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推进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保护名录、保护规划等工作。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出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地名一经使用,则口耳相传,也可能会以各种方式被记录,得以长期使用和流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对于个体和集体而言都很重要。对于个体而言,有助于保持与之相关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对于集体而言,则有助于保持地方文化及其要素的稳定性,保持共同的文化记忆,能够保留和增强人们心中的“地方感”“归宿感”和“认同感”。‎ 随着人们的认知、思想观念以及地方空间管理方式的不断变化,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地名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并且在城市化快速的进程中,我国地名面临着大量村落、街道、老城地名的消逝和无数新区、新街、新住宅和公共空间等地的命名。对此,《北京市地名规划》就明确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时要兼顾“历史地名”的保留传承的原则,注意“新老地名的有机衔接”“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事项。当然,还应该针对一些特殊的现象或地方提出更为精细的地名更改管理方案,以防不太好的现象发生。‎ 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对这些地名的解读和传播,有助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的家国乡关的浓厚情感。‎ ‎(选自《中国文物信息网》之《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地名文化很丰富,但有人随意更改或废止老地名,没有认识到地名的重要性。‎ B. 大多数人都希望了解家乡的地名文化,而口耳相传无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了解手段。‎ C. 历史地名的命名方式多样,但其包含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与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有关。‎ D. 我国对地名文化保护很重视,并为此颁布有关条例,这也说明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在新建的居民区命名中出现了“西化”现象,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警惕并加以抵制。‎ B. 据调查,非常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人数占比较低,这表明需要我们加大对家乡地名文化的宣传与传承的力度。‎ C.‎ ‎ “地名文化”包括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两个层面,我们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地名文化的内涵。‎ D. 为了防止过去、今天与未来的地名对应不上,我们必须要保持地名的稳定性,所有的地名都不得改动。‎ ‎6. 请结合材料,说说重视地名文化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4. C 5. D ‎ ‎6. ①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②地名保持与个人相关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有关,保持着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重视地名文化能够保留和增强人们心中的“地方感”“归宿感”和“认同感”。③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的家国情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但其包含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与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有关”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信息可知,历史地名包含了很多种,“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传统村落文化只是其中一种,所以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为了防止过去、今天与未来的地名对应不上,我们必须要保持地名的稳定性,“所有的地名都不得改动”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当然,地名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同一个地名,今天对应的地方与历史上对应的地方,可能都不一样”“随着人们的认知、思想观念以及地方空间管理方式的不断变化,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地名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并且在城市化快速的进程中,我国地名面临着大量村落、街道、老城地名的消逝”,可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范围,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答案。‎ 本题要求“请结合材料,说说重视地名文化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国家民族层面来看,材料一中说“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美德文化、人文精神,在地名中均有蕴含和体现”,所以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从地方历史来看,材料三中说“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等”“历史地名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材料四中说“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对这些地名的解读和传播,有助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的家国乡关的浓厚情感”。最后,从个人与集体角度看,材料四中说“对于个体而言,有助于保持与之相关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对于集体而言,则有助于保持地方文化及其要素的稳定性,保持共同的文化记忆,能够保留和增强人们心中的‘地方感’‘归宿感’和‘认同感’”。结合以上分析分三点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窑 汉 刘泷 路大理坐在窑前忙活。乌鸦乱飞,让暮色染上不祥的聒噪与恓惶。乌鸦、暮色和浓烟滚滚袭来,铜台沟的天空泛滥着污浊的气息。‎ 窑前荒芜的空场,堆满他准备的一垛垛榛柴,捆捆干草,一摞摞劈柴,还有几堆牛粪,一堆黑褐色的煤炭。窑塘里,烈焰熊熊、烟雾纵横,累累的砖坯高耸至窑口,接受着火舌灼热的烧制。‎ 土窑从日军打进来开始歇窑,已废弃好几年。路大理有一千条理由拒绝烧制青砖。因为日军的枪炮声在村外一响,他们猫腰撅腚呼扇着猪耳朵一样的帽子在村里一转,他豢养的两匹雪青马就被粗暴地赶走了。他于是起誓发愿说,过日子,没有青砖不成,但日军来了,还过什么日子呀?这帮小个子不滚蛋,老子是不会烧窑的!‎ 但儿子路小虎的一条理由就让他的一千条理由如同纸糊的大厦,在飓风中轰然坍塌。路小虎的理由是,有个姑娘答应当我新娘子,但人家要咱盖新房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就这么一个快四十的儿子,儿子不娶媳妇,就得打光棍儿啦!‎ 路大理是铜台沟乃至周围十里八村的窑汉,被誉为“窑把式”。他烧一窑砖,或烧一窑瓦,掐头去尾,满打满算,皆是十天。什么兑沙子,和泥、踹泥、醒泥,扣砖坯子,或上瓦轮盘;什么晒砖坯、瓦坯,码窑、烧窑,歇火、降温,出窑……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当然,窑汉的手艺在于烧窑时对火候的把控。他会根据阴晴、光照、温度、湿度乃至柴火、炭火的状态,决定屯水与封窑、出窑时间。而且,每每出窑,无论砖瓦,其色泽、形体、软硬度,都是恰好,绝对没有欠火疲沓或过火焦化的现象发生。村里竟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路大理的砖瓦——正好!‎ 终于,整整十天,一窑青砖烧制好了,一垛一垛码在山坡的平地上,上面缥缈着袅袅的青霭。远远看去,宛如一个个精致的积木,在春天紫蓝色的豌豆花中,肃立。‎ 当天傍晚,正当路大理好酒好菜请人准备动工盖新房时,一溜日军的军车闯进铜台沟。日军和伪军荷枪实弹,胁迫着村里百姓,将新出窑的青砖,全部拉走了。‎ 此时,偏偏路大理和那些工匠皆醉倒在火炕上,东倒西歪,力不能支。‎ 翌日,路大理在土窑前的山坡上,一遍遍转圈。他红着眼睛、跳着脚,高声骂道,你抢我的青砖,去垒坟墓吧!‎ 日军真的在铜台沟外的牛头沟门,竖起了一座青砖松木的坚固炮楼。‎ 不久,路小虎竟然骑着一匹铁青色的骡子穿着一身玄色如锅底的军服,带领几个歪戴帽子打着绑腿的伪军,耀武扬威,回到了铜台沟。‎ 他笑嘻嘻地对路大理说,爸,你烧的青砖,值!小虎我如今是牛头沟门炮楼的小队长啦!‎ 路大理坐在木椅上问,这些都是你一手策划的?你把青砖给了日军?‎ 路小虎很得意地说,是我!‎ 路大理跳了起来,又坐了下去。他卷了一根喇叭口旱烟,用火镰点着,闷闷地说,你……你真是我的好儿子!‎ 路小虎走了。路大理对着老伴喊,扫,把屋子、院子都给我扫一遍!‎ 路大理的脸色整日阴着,黑云压城。‎ 秋天,传来消息,三名从热河潜入锡伯河川的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 路大理大病了一场。他让老伴关闭大门,再不愿意在村里露面。‎ 临近年关,路大理居然将土窑打扫一新,还将库存于仓房的砖坯搬运至窑前。别人问他,他说,烧砖,修坟!每个字都像铜豆子,硬邦邦的。‎ 烧砖的火是在除夕半夜燃起来的。当时,村子的人纷纷出屋烧纸祭祖,蓦地看见路大理的土窑烈焰腾腾,烧红了半边天。‎ 正月初一,他竟然将土窑封了。这次,一反常态,他不是屯水,而是用土,将整个土窑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后来,还在窑顶竖了一个坟头。‎ 坟头凸起,他老伴的哭声也突兀地响起来。哭声呜呜,喑哑,像黄牛在抵着泥土哀号。‎ 从此,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从此,路大理再没烧过砖瓦。‎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呈现出冷色调,既营造了氛围,又奠定了故事情感基调,还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相契合。‎ B. 路小虎为了当上牛头沟门炮楼的小队长,骗父亲烧青砖给日本人建炮楼,最终路小虎以娶媳妇为借口骗得父亲烧了青砖。‎ C. 路大理先发誓日本鬼子不走坚决不烧砖,后来又应儿子之话烧青砖,自相矛盾中足见其对儿子疼爱的一面。‎ D. 小说人物关系简单,情节也不复杂,但运用了倒叙和伏笔手法,写得波澜曲折,全文有“尺水兴波”之效。‎ ‎8. 小说写“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从此,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从此,路大理再没烧过砖瓦”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7. D 8. ①从内容上看,增强了人们对路小虎卖国求荣行为的痛恨,突出路大理不徇私情、大义灭亲的高尚精神。②从结构上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路大理将儿子路小虎烧死在砖窑中做铺垫。 ‎ ‎9. ①委婉、简明地交代人物结局。用“没见到路小虎”暗示了路大理将儿子烧死的故事内容。②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用“再没烧过砖瓦”体现了路大理痛苦而又坚定的心理状态,丰富了路大理疾恶如仇、大义灭亲的人物形象。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赞美了路大理高尚情操,歌颂了普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但运用了倒叙和伏笔手法”说法有误。本文并没有运用倒叙的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内容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原文找到题干涉及内容,把握其特征(表达形式、位置等特点),结合前后文语境,从内容主旨、人物塑造、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最后组织语言,分点概括答案。‎ 本文要求分析“小说写‘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的作用。首先,结合前文语境来看,路大理烧制的青砖被“日军和伪军荷枪实弹,胁迫着村里百姓”“全部拉走了”,“在铜台沟外的牛头沟门,竖起了一座青砖松木的坚固炮楼”。不久,路小虎“带领几个歪戴帽子打着绑腿的伪军,耀武扬威,回到了铜台沟”,还“笑嘻嘻地对路大理说,爸,你烧的青砖,值!小虎我如今是牛头沟门炮楼的小队长啦”,此时路大理才明白,这些都是儿子一手策划的。所以文章写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从内容上看,更能突出路小虎卖国求荣的可恨。然后,结合后文语境分析,路大理得知抗日武工队员牺牲的消息,“大病了一场。他让老伴关闭大门,再不愿意在村里露面”,临近年关时烧砖、封窑,“还在窑顶竖了一个坟头”“从此,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从结构上看,写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这一内容,就为后文路大理亲手烧死卖国求荣的儿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路大理大义灭亲的高尚精神。结合以上分析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或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理解内容,准确把握小说主题。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精读结尾并把握其类型特点(出人意料的的结尾,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等);然后从人物、结构、主题、阅读效果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效果。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有:揭示、深化主题;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生出波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与前文相照应,使情节连贯完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等。‎ 首先,从内容上看,联系前文语句“正月初一,他竟然将土窑封了。这次,一反常态,他不是屯水,而是用土,将整个土窑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后来,还在窑顶竖了一个坟头”“坟头凸起,他老伴的哭声也突兀地响起来。哭声呜呜,喑哑,像黄牛在抵着泥土哀号”分析可知,“从此,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是委婉暗示路大理将儿子烧死,交代了人物结局。然后,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路大理“再没烧过砖瓦”说明,路大理大义灭亲烧死卖国求荣的儿子,内心虽悲痛却坚定的决绝态度,丰富了人物形象。最后,从主题来看,路大理作为一个普通的窑汉,在个人亲情和民族大义之间做出的选择让人钦佩,小说正是以路大理为典型,表现赞美普通人身上闪光的爱国精神的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即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即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嗣昭,汾州太谷县民家子也。太祖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初喜嗜酒,太祖尝微戒之,遂终身不饮。太祖爱其谨厚,常从用兵,为衙内指挥使。天复元年,梁军西犯京师 ‎,围凤翔,嗣昭乘间攻梁晋、绛,战平阳,执梁将一人。进攻蒲县。梁朱友宁以兵十万迎击之,嗣昭等败走,友宁追之,晋遣李存信率兵迎嗣昭,存信又败。梁军遂围太原,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是时,镇、定皆已绝晋而附梁。晋外失大国之援,内亡诸州,仍岁之间,孤城被围者再。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为多。天祐三年,梁遣李思安将兵十万攻潞,筑夹城以围之。梁太祖尝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嗣昭完缉兵民,抚养甚有恩意。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周德威战死。庄宗惧,欲收兵还临濮,嗣昭曰:“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然之。是时,梁军已登无石山,晋军皆争登山,梁军遽下,阵于山西,晋军从上急击,大败之。周德威死,嗣昭权知幽州,居数月,以李绍宏代之。嗣昭将去,幽州人皆号哭闭关遮留之,嗣昭夜遁,乃得去。十九年,晋遣阎宝攻张文礼于镇州,宝为镇人所败,乃以嗣昭代之。镇兵出掠九门,嗣昭以奇兵击之,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李嗣昭传卷三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B. 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C. 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D. 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气,这是迷信,指会望气的人可以通过观望天上云气来测知吉凶的征兆。‎ B. 元年,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如隐公元年、贞观元年。‎ C. 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此外古代还常用“京兆”“京畿”来通称国都。‎ D. 庄宗,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好俳优,能度曲,因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嗣昭恭谨忠厚,受到任用。当初,李嗣昭非常喜欢喝酒,但他听到太祖的告诫后,终身不饮。太祖也因他的恭谨忠厚重用他,让其在军中效力。‎ B. 李嗣昭分析战局,沉着冷静。梁军包围太原时,太祖十分恐惧,策划前往云州,李存信认为不如前往契丹,李嗣昭认为李存信建议不可采用,坚持让太祖前往云州。‎ C. 李嗣昭面对危机,审时度势。梁、晋胡柳会战时,晋军战败,庄宗害怕,想收兵,李嗣昭坚持趁梁军劳累疲乏之时以精锐的骑兵骚扰他们,最终庄宗同意了他的看法。‎ D. 李嗣昭理政有方,受到拥戴。李嗣昭代理幽州知州,过了几个月,李嗣昭要离去,幽州人都哭泣着关闭城门挽留他,李嗣昭晚上悄悄出走,才得以离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 ‎(2)晋外失大国之援,内亡诸州,仍岁之间,孤城被围者再。‎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他的父亲说家里刚生下个儿子,唐太祖于是送给他金银绸帛然后把婴儿带走,让他的弟弟李克柔收养做儿子。‎ ‎(2)晋在外失去大国的援助,在内损失许多州县,连年之内,孤城两次被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镇州军队快被杀尽,剩下的三个人藏在破墙中,李嗣昭驰马射他们,反而被贼军射中头,李嗣昭见箭袋中没有箭了,从头上拔下箭,射死一人,回到军营就死了”。‎ ‎“余三人匿破垣中”,省略句,“余三人匿(于)破垣中”,之后断开,排除BC;‎ ‎“拔矢于脑”,状语后置,之前断开,排除AB。‎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此外古代还常用‘京兆’‘ 京畿’来通称国都”错误,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坚持让太祖前往云州”错误,原文“昭力争以为不可,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意思是“李嗣昭奋力争执认为不可以,才作罢。李嗣昭昼夜不停地出奇兵攻打梁军,梁军解围离去”,是认为两者皆不可,并努力作战最终解了围。‎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适”,刚;“遗”,赠送;“养”,收养。(2)中“亡”,损失;“仍岁”,连年;“再”,两次。‎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李嗣昭,是汾州太谷县百姓家的儿子。唐太祖外出打猎,到他家,见他家树林中弥漫有云气,觉得很奇怪,召他的父亲询问。他的父亲说家里刚生下个儿子,唐太祖于是送给他金银绸帛然后把婴儿带走,让他的弟弟李克柔收养做儿子。开初李嗣昭喜好喝酒,太祖曾略微劝诫他,于是终身不饮酒。唐太祖喜欢李嗣昭的恭谨忠厚,常常让他跟随着出兵打仗,任衙内指挥使。天复元年,梁军向西进犯京师,包围凤翔,李嗣昭乘机进攻梁的晋、绛二州,在平阳作战,抓获梁将一人。进攻蒲县。梁朱友宁率领十万士兵迎战他们,李嗣昭等人败逃,朱友宁追击,晋派李存信率兵迎接李嗣昭,李存信又被打败。梁军于是包围太原,唐太祖十分恐惧,策划逃到云州,李存信等人劝唐太祖逃到契丹,李嗣昭奋力争执认为不可以,才作罢。李嗣昭昼夜不停地出奇兵攻打梁军,梁军解围离去。这时,镇、定二州都已和晋断绝交往而归附梁。晋在外失去大国的援助,在内损失许多州县,连年之内,孤城两次被围。在这时,李嗣昭奋力作战功劳最大。天祐三年,梁派李思安率领十万士兵进攻潞州,修筑夹城包围潞州。梁太祖曾派人招降李嗣昭,李嗣昭杀掉使臣,关闭城门坚守,过了一年,唐庄宗攻破夹城。李嗣昭保全安抚士兵百姓,优抚赡养很有恩德。梁、晋在胡柳会战,晋军战败,周德威阵亡。唐庄宗害怕,想收兵返回临濮,李嗣昭说:“梁军胜利了,日夜想回家。如果我们收兵,让他们休息,他们休整之后再出战,我们拿什么去抵挡?应当用精锐的骑兵骚扰他们,趁他们劳累疲乏,可以取胜。”唐庄宗同意了。这时,梁军已登上无石山,晋军都争相登山,梁军急速下山,在山的西面布阵,晋军从山上猛攻,大败梁军。周德威死后,李嗣昭代理幽州知州,过了几个月,派李绍宏代替他。李嗣昭快要离去,幽州人都哭泣着关闭城门挽留他,李嗣昭晚上悄悄出走,才得以离去。十九年,晋派阎宝在镇州攻打张文礼,阎宝被镇州人打败,于是用李嗣昭代替阎宝。镇州军队出城抢掠九门,李嗣昭用奇兵攻打他们,镇州军队快被杀尽,剩下的三个人藏在破墙中,李嗣昭驰马射他们,反而被贼军射中头,李嗣昭见箭袋中没有箭了,从头上拔下箭,射死一人,回到军营就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蝶恋花 晏殊 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来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4.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词的首句开始就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烘托主题。“千里”明两人分离之远。‎ B. 第一首词中“红笺为无色”是因为情到深处,女主人公不停流泪,写信时泪水落到纸上使其褪去了颜色。‎ C. 第二首词的首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外物抒写心情,透露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D. 第二首词的次句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弥漫着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燕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 ‎15. 这两首词都写到无处“寄书”,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第一首词“何处寄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归鸿无信”之果,又是“泪弹不尽”之因;②第二首词“何处”以问句收束,将女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增加绵延不尽的情致,耐人寻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比喻”错,是拟人,菊花上笼罩着一层轻雾,好像人脉脉含愁,兰花上滚动着露珠,好像人在默默哭泣,赋予菊花和兰花人的情态。‎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应着眼全篇,要抓关键词赏析,分析作用时应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分析该句在诗词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分析两首词无处“寄书”表达效果的不同,主要从手法、内容情感两方面入手,注意结合全词赏析,弄明白为何寄书,刻画人物行为时运用的手法,比较两者的感情。《思远人》中抒情主人公的恋人音信全无,所以发出了何处寄书的疑问,然后洒泪研墨写信,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这里要明确运用的手法是夸张,承上启下,点明了人物内心的无助,既是“归鸿无信”之果,又是“泪弹不尽”之因,可见诗歌是通过“寄书”来逐步表现出情感的深化,突出主人公的深情。《蝶恋花》则要了解寄书前,女主人公独上高楼,却不见对方,所以才有了寄信的想法,注意前一句和后一句,一个理想一个现实,有一个落差,注意点明对比的手法,要注意女主人寄书的心理活动,“山长水阔知何处”表明的是不可见的怅惘。‎ ‎【点睛】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是否正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体现敌军来势汹汹、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的句子是“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待从师学习态度进行了一番比较:聪明才智远远超出一般人的“古之圣人”,“_________”;聪明才智远远不及古代圣人的“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的两句,抒写了美好事物或情感总是让人不胜怅恨.不胜回忆的无奈心情。‎ ‎【答案】 (1). (1)黑云压城城欲摧 (2). 甲光向日金鳞开 (3). (2)犹且从师而问焉 (4). 而耻学于师 (5). (3)此情可待成追忆 (6).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摧”“鳞”“焉”“惘”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同时兼顾劳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自古就有“负薪挂角”的故事,近代以来教育界也有“学工、①学农”的倡导。即便在不少“70后”“80后”的记忆里,劳动片段还 。但随着生活条件愈发优渥,劳动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虽说“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标准十分明确,但“劳”的份额 。‎ 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青少年的一种必备经历。眼下,很多学生与自然世界隔阂严重,对许多事物的认知基本来源于课本、网络。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锄禾》②背得滚瓜烂熟,认识可能不如到田间地头干个把钟头农活来得深刻。从长远目光来看,劳动与否其实还影响着一代人的能力与品格。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正是这一代人之所以不断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将视线拉回到身边也不难发现,相较于许多孩子的“玻璃心”,他们的长辈们应付起工作生活的大事小情乃至遭遇重压和挫折时都坚强得多。 ,这些技能和品质并不神秘,不过是年少时大多历经了生活的磨炼。③这样的现实提醒我们,劳动课必须开,而且必须开好,要让学生深度参与,不能沦为 到农田厂房看几眼、拍个照的“水课”④。‎ ‎17. 文段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俯拾即是 微不足道 扪心自问 偶尔 B. 铺天盖地 微乎其微 扪心自问 偶然 C. 俯拾即是 微乎其微 平心而论 偶尔 D. 铺天盖地 微不足道 平心而论 偶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正是这一代人不断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 B.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正是这一代人之所以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不断原因。‎ C.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正是这一代人不断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 D.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动手能力很强,这正是这一代人之所以不断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 ‎【答案】17. A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熟记常见标点的使用规则,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等。高考试卷对标点符号的考察涉及面广,迄今为止,除着重号外,其余15中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一些易混的标点符号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成为考查的热点。作答时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及标点使用规则仔细判断。本题要求选择“文段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第①处顿号使用有误,固定的集合词语之间不用顿号。‎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俯拾即是:形容数量很多,到处都有,极容易得到。铺天盖地:形容范围广,数量多,声势大。语境强调的是“记忆里的劳动片段多”,所以应用“俯拾即是”。‎ 第二处,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微不足道:很微小,不值得一提。语境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中“劳”的份额占的少,应用“微乎其微”。‎ 第三处,平心而论:以冷静客观的心态来考虑或评论。扪心自问:指自我反省。所填词语后面内容是作者的评论,应用“平心而论”。‎ 第四处,偶尔:间或,有时候。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语境强调的是到农田厂房看几眼、拍个照的次数少,应用“偶尔”。‎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进行比较、辨析。‎ B项,“之所以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不断原因”句式杂糅,“不断”语序不当,应放在“涌现”前。‎ C项,句子主语是“美国人”,“很强的动手能力”中途易辙。‎ D项,“之所以不断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句式杂糅。‎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动感应门功能的实现主要跟主控制器、感应探测器有关,其中感应探测器分为微波雷达探测器和红外探测器两种。微波雷达探测器主要针对移动物体,通过发射雷达脉冲来探测一定的范围,①______,它就给主控制器发送脉冲信号,继而由主控制器进行判断并执行下一步操作。微波雷达探测器的优点是开门迅速,②______,当人站在门下长时间不动时,门便无法自动打开。红外探测器则③______,不管人员是否移动,只要处于观测范围内,它都会向主控制系统发送开门信号,其缺点是红外传感器的反应速度较慢,适用于行动迟缓的人员出入的场所。‎ ‎【答案】 (1). 当有移动物体进入探测范围时 (2). 缺点是只能检测到移动物体 (3). 是检测特定范围内的物体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处根据“微波雷达探测器主要针对移动物体,通过发射雷达脉冲来探测一定的范围”“它就给主控制器发送脉冲信号,继而由主控制器进行判断并执行下一步操作”,填入情况变化,即“当有移动物体进入探测范围时”;第二处根据“微波雷达探测器的优点是开门迅速”“当人站在门下长时间不动时,门便无法自动打开”,填入缺点,即“缺点是只能检测到移动物体”;第三处根据“不管人员是否移动,只要处于观测范围内,它都会向主控制系统发送开门信号”,填入不同于微波雷达探测器的特点,即“是检测特定范围内的物体”。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补写句子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请你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体援鄂医务工作者向2020《感动中国》栏目组写一段推荐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70~90个字。‎ ‎【答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体援鄂医务工作者冒着危险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使命与责任让他们守护着武汉,守护着人民群众,守护着中国。他们是不倒的柱,不断的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中写推荐词的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体援鄂医务工作者面对生死,因为祖国的召唤,立下了救死扶伤的誓言,疫情就是命令,白衣便是铠甲,甚至来不及和家人道一声再见,就冲到了“战疫”的最前线,国难当头,一批又一批援鄂医务工作者书写着人间大爱。主题词是歌颂援鄂医务工作者的付出与奉献精神,注意语言要优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限制。‎ ‎【点睛】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偶买噶”“买它”……日前,在某短视频平台,某副县长发布3个直播带货短视频,推销冰糖炖梨、扒鸡这两个当地特产,还挑战大胃王,一口气吃下10只扒鸡。在两天时间内,他卖出了千只扒鸡,直播成交额达180万元。这个直播卖扒鸡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 某县的村干部面试的笔试环节,笔试题目为针对以上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假如你是面试者,你对这个现象会发表怎样的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某副县长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带货视频,推销当地特产,同时还挑战大胃王。有着这样新奇时髦的为官形象,把工作做得这样别出心裁的副县长,作为一个有志做村官的面试者,我要真心为他点赞。‎ ‎《淮南子》中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这讲求的就是建设发展中的创新与突破。在互联网时代,热度就是流量,流量就是价值,与其让那些毫无营养的内容浪费公共资源,倒不如巧妙地将民生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入流量,附上热度,从而把握风口,借力腾飞。‎ 副县长直播带货,推销当地特产,开拓了“互联网+乡村建设”的更多可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交产品结合视频发展正逐渐成为行业大趋势,将基层建设工作深入网民生活,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让更多人关注当地文化与生活,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多赢举措。‎ 也许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严肃的乡村建设属于国家战略,不应轻易被娱乐化,副县长此举与网红别无二致,目的、性质存疑。然而,放下有色眼镜,我们看见的是硕果累累,两天时间卖出千只扒鸡,成交额达180万元,这是真材实料的直播收获。改革开放的先驱们说过,不管黑猫白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副县长一口气吃十只扒鸡也好,满口流行带货语也罢,我们不能否认其在短期内获得的直接成果。况且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选择尝试新奇方法,本身就显示了勇气与智慧。与其恶意揣摩、质疑,倒不如让事实说服自己——多一份理解,让信任包容这种难能可贵。‎ 从李子柒用田园牧歌书写中国故事,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开网红账号直播实验科普;从樊锦诗大力推广数字敦煌,到故宫博物院华丽转身为超级大IP,互联网的发展催生的力量不容小觑,而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这一点,在各自领域编织起合身的现代化外衣。作为一村、一县的地方官员,也不妨从这一时代潮流中吸取经验,更新工作方式。‎ 诚然,如何理清传统与现代、娱乐与实干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尼尔·波兹曼曾说:“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其实危在旦夕,文化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国家政策,而政策又为民族前途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要擦亮双眼认清的是,短期的直播带货固然效果显著,也要注意类似的直播,应葆有纯正动机,剔除名利之心与作秀成分,也防止舆论失控,避免陷于泛娱乐化的境地。‎ 如今我身处考场,怀揣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的初心奋笔疾书,有该副县长直播卖货的珠玉在前,我当把他当作我的人生航标,忘我地投入乡村建设。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唯有脚踏实地,寻求突破,与时俱进,不忘初心,我们才能真正地站在对的风口之上,借力发展。‎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动笔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和写作要求,明确自己要完成的写作任务到底是什么。作文材料叙述的是作为政府官员的某副县长,发布直播带货短视频,从而取得了经济效益的新闻事件。审读材料时应抓住三个关键点。(1)形象有突破。某副县长发布3个直播带货短视频,还挑战大胃王,一口气吃下10只扒鸡。副县长做带货视频主播,颠覆了传统中国官员的形象。呈现出中国官员与时俱进的新形象。(2)直播有效果。在两天时间内,他卖出了千只扒鸡,直播成交额达180万元。(3)作者身份:某县的村干部面试,你是面试者。你对这个现象会发表怎样的看法?这是你的写作任务。综上所述,副县长的行动,说明他能为人民利益着想,希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至上不是空喊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小康社会也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心里装着人民,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工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作为基层官员,应该要开放思想,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方法,运用先进科技工具,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要理性分析领导直播带货,而不是一味叫好,盲目肯定。如果保持动机纯正,注意方式得当,把握分寸尺度,取得效果良好,避免作秀成分,摒弃个人名利心,这是值得肯定和倡导的。反之,则需警惕与规避。还要注意的是,题目设置了面试的场景,因此,内容要符合面试的相关要求。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创新与初心 ‎2.乘科技新风,做时代公仆 ‎3.开创新之路,谋发展之福 ‎4.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做好人民公仆 ‎5.树立创新意识,拿出实干精神 可用素材:‎ ‎1.作为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放下“官架子”,以务实为本,找寻最接地气的方式与百姓共鸣。这位副县长不像“官”,挑战“大胃王”,一口气吃下10只扒鸡,这种豁出去的幽默,迅速打通与群众的隔阂,试问,这样亲民的官谁不喜欢?谁不乐意给他捧场?可反观当下,为官者的形象却并不都如此亲切,平日里,官员们都是被人前呼后拥,仿佛高于群众一等,发表的意见就是圣旨,唯我独尊,我认为实干兴邦,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官架子不可有,还要深入基层,体贴民心,才是真正传承了共产党人的精神。‎ ‎2. 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靠创新决胜未来。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这是自然规律写照;日新之谓盛德,不日新者必日退,这是社会规律使然。核心技术催生核心竞争力,新兴需求造就新兴业态,创新的杠杆,总能撬起出乎意料的奇迹。从“一曲星梦东方红”,到“嫦娥奔月创奇迹”,惊世成就充分说明,“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追梦人的脚步永远向前,改革者的精神维新不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革故鼎新、别开生面,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我们就能用好历史机遇期、掌握发展主动权。‎ ‎3.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用实干描绘盛景。大江奔流永无止境,大浪淘沙沉者为金,大道至简实干为先。行行重行行,不怕万里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民族复兴行进至关键一程,犹如河入峡谷、风过隘口、山登半腰,正值紧要之时,所以更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以事艰而无为,只因任重而奋行。“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以必成之心,入艰难之境,创未有之业,无限荣光将由此续写。‎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当此奋发有为的新时代,时和势都在中国这一边,我们更加懂得创新的重要、实干的意义。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勇于创新、奋勇拼搏,我们的事业将所向披靡,中国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4.牛玉儒心系百姓,勤政为民;黄大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廖俊波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然而当下部分干部思想腐化、独断专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背离群众,疏远干群关系,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政府形象。因此领导干部应牢记初心,心系群众,放下架子,做好优秀干部的样子。‎ ‎5.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真抓实干的样子。总书记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耶鲁大学毕业高材生秦玥飞,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和就业机会,毅然选择扎根基层,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贡献于农村的山水间,面对基层艰难的条件,艰苦奋斗,踏实肯干,最终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助推基层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续动力,“最美村官”称号当仁不让。所以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扎根基层,务实奉献,做好率先垂范的样子。‎ ‎6.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开拓创新的样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大学生村官宋冰面对群众质疑不气馁,暗下决心,向专家学习,向企业打听市场,立足当地自然条件,结合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找准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创建产业扶贫基地和加工厂,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然而也有部分基层干部思想固化老旧,不接收新思想新技术,不敢为不愿为,缺乏创新思维,难以改变落后的条件,不利于保障群众的福利,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因此,领导干部应该树立创新意识,为群众谋福利,放下架子,做好亲民爱民的样子。 ‎ 参考结构:‎ 标题:苟利于民,不必法古。题目即观点。‎ 第一部分,概述材料,亮明观点。首先引述并评论材料;然后紧扣标题及作文要求明确观点立场:以村官面试者的身份为副县长别出心裁的工作真心点赞。‎ 第二部分,紧扣材料,分析论证。第一层,照应标题,承接“新奇时髦”“别出心裁”的评价展开论述。第二层,援引材料,从促进促进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角度,呼应“多赢”分析论述。‎ 第三部分,联系现实,补充论述。第一层,引现实中的质疑,正反对比分析“互联网+乡村建设”的可行性。第二层,列举事例,进一步强调创新的工作方式,互联网的发展所催生的力量不容小觑。第三层,补充论述,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领导直播带货现象,把握正道,不失初心,使全文的论证更显严密。‎ 第四部分:首尾呼应,指明做法。首先,再次强调身份,回扣材料及写作要求;然后,表明决心并明确做法: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唯有脚踏实地,寻求突破,与时俱进,不忘初心,我们才能真正地站在对的风口之上,借力发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