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重庆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下期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他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曲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 ‎②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一促使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 28 -‎ ‎③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最终通过对于自身传统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既返璞归真也返本开新,既礼敬传统也发展繁荣。‎ ‎④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去看,要想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有赖对包括曲艺在内的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传扬。只有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弘扬,将自信建立在自觉、自尊和自豪的基础上,才不会自卑、自虐和自残,才能够自重、自立和自强。‎ ‎(摘编自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的曲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功能。‎ B. 曲艺演员表演的主要方式是“说唱”且唱词以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C. 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 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这是因为要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阐明曲艺的功用价值,接着论述对待曲艺乃至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做法,论证层层深入。‎ B. 第②段在论证曲艺具有“载体”和“母体”的功能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第③段关于中国曲艺自身发展的论证,既指出问题,又运用举例论证阐明方法,观点富有思辨性。‎ D.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的论证,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虽然曲艺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的社会功用,但由于它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功用,因此它的价值比其他艺术门类更为突出。‎ B. 如果想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曲艺的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就要以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创作表演问题,避免曲艺革新中的种种错误为前提。‎ C.‎ - 28 -‎ ‎ 中国曲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曲艺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也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要做到返璞归真和返本开新并重。‎ D. 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确立自觉、自尊、自豪基础上的自信,才不会自卑、自残和自虐。‎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本体’功能”错误,根据原文“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他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可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都是曲艺的“本体”功能。‎ C项,“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错误,根据原文“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可知不是所有的“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项,强加因果关系,根据原文“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一促使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可知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是促使赫哲民族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唯一动因与理由,而不是“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第③段……又运用举例论证阐明方法”错误,第③段关于中国曲艺自身发展的论证,并未运用举例论证阐明方法。‎ 故选C。‎ - 28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关系倒置,根据原文“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可知如果想要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创作表演问题,避免曲艺革新中的种种错误,就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曲艺的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 故选B。‎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篇或文本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个段落,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就是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8月22日,“一带一路”主题影片《共同命运》在北京举行国内首映会。影片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人物追寻梦想的故事,展现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 28 -‎ 据了解,该影片制作历时两年,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行程约30万公里。在首映会现场,导演邓斐解读片名时说,影片旨在用梦想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联结在一起。因为对梦想的共同追寻,就有了共同的命运。“中国元素正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通人,让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得更加顺畅。”导演曲江涛说。影片主创团队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的资深电影、纪录片创作者组成,摄制团队总计300余人。本片编剧盖伊·希伯特曾担任电影《天空之眼》的编剧。他在首映会上表示,“人文交流非常重要”,正如影片中西班牙造纸匠人的故事所展现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今“一带一路”也会给全世界带来有利影响,助力沿线各国人民摆脱贫困,同时推动科技和文化交流。据介绍,《共同命运》影片将于8月30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8月23日)‎ ‎【材料二】‎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和奋斗,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的建设思路愈发清晰,而十九大擘画的蓝图,让世界更加看好中国未来。‎ 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和发展经验受到海外智库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评析,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中国道路探索积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摘编自新华社,2019年10月14日)‎ ‎【材料三】‎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里的相关阐述,让国际社会再次看到了中国真诚拥抱世界的决心和信心。‎ ‎“更大规模‘走出去’惠及更多国家。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深更广地开展全球贸易投资活动,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贡献。”白皮书中短短几句话背后,是中国携手世界同行的动人故事。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中国红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0月15日)‎ ‎4. 下列对材料中《共同命运》这部影片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述了沿线国家普通人物追寻梦想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B. 旨在展现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这些不同地域约30万公里的文化。‎ C. 让全球观众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带给世界的改变,感受属于中国的别样魅力。‎ D. 西班牙造纸匠人的故事展现了:古丝绸之路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企业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出了贡献,并获得掌控权。‎ - 28 -‎ B. 截至目前,“一带一路”给全世界带来了积极影响,帮助沿线各国人民摆脱了贫困。‎ C. 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适合本国国情的成功之路,世界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D. 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就在于它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 ‎6. 为什么说“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①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②中国道路探索积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道路既造福中国,也惠及世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中《共同命运》这部影片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旨在展现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这些不同地域约30万公里的文化”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影片聚焦……展现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第二段“该影片制作历时两年,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行程约30万公里”可知,该影片为了拍摄而行程约30万公里,展现的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项,“并获得掌控权”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贡献”可知,“获得掌控权”无中生有。‎ B项,“‘一带一路’给全世界带来了积极影响,帮助沿线各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如今‘一带一路’也会给全世界带来有利影响,助力沿线各国人民摆脱贫困”可知,选项将“会给”说成“带来了”将“助力……摆脱”说成“摆脱了”,变未然为已然。‎ - 28 -‎ D项,“就在于它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和发展经验受到海外智库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评析,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可知选项忽略了“普遍认为”和“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太过绝对,并遗漏条件。‎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的信息筛选点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最后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和发展经验受到海外智库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评析,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可知“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根据材料二“中国道路探索积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知“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也是因为“中国道路探索积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根据材料三“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深更广地开展全球贸易投资活动,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贡献”“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中国红利”等内容,还可概括出一条原因: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道路在造福中国的同时,推动全球共同开放、拓展各国商机活力,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贡作出了重要贡献。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救人 侯发山 - 28 -‎ 随着楼上的灯火渐次熄灭,夜,一点儿一点儿深了。直到四楼那一家的灯光消失,整个楼都沉寂下来,他才松了口气。这是他初出茅庐,千万不能失手。他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工钱没要到,身上只有两百块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打算,弄够回家的盘缠,便回家过年。‎ 在公园里藏了几个小时,身子骨都麻木了,再不动手,他就要被冻僵了。这是栋老式的六层住宅楼,没有大门,没有门卫,他如入无人之境,很轻松地进入了楼道。‎ 起风了,呜呜的声响把楼道里的路灯弄得忽明忽暗。他轻手蹑脚来到二楼。白天他已经踩好点了,东户住着老两口儿,没有其他人。他不会开锁,也没有撬门的本事,正在他发愁怎么把门弄开的时候,不料,他轻轻一拉,外边的防盗门,开了,再轻轻一推里面的木门,竟然也开了!有那么好大一会儿,他以为是在梦中。他不知道,老两口儿的儿子在外打工,他们担心儿子突然回来进不到家里,多年来,门从来都没锁过。‎ 推开屋门的那一刹那,一股浓重的煤气味儿迎面袭来。他忙退了出来,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 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去了,同时“有人吗?有人吗?”地问着。没有人回应!他打开手机的照明四下扫射,屋内陈设简单,不像是富有的人家。走到卧室门口,果然看到两个老人躺在床上“熟睡”,他大声叫道:“大伯!大娘!”两个老人没有丝毫反应。他上前推了推他们,还是没有反应!‎ 他来不及想那么多,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打过电话,他心里略微轻松了一些。他想离开现场,又感觉不妥,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自己不能离开。‎ ‎120来的同时,110也来了。原来,他在打120的时候,说话紧张语无伦次,这让医生起了疑心,挂断电话后,医生拨打了110。煤气中毒,除正常因素外,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杀,另一种是他杀。因此,医生多了个心眼。‎ ‎120走的时候,他把身上仅有的二百块钱交给了医生,说是医药费。医生迟疑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他被一高一矮两个警察带走了,任凭他们问什么,他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可说的呢?‎ 看着他瑟缩发抖的样子,高个儿警察给他拿了一件军大衣,让他裹上。其实,他不仅是因为冷,还有害怕。‎ 矮个儿警察看了他一眼,对高个儿警察说:“是不是小偷啊?”‎ 他大声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不是小偷!”说罢,眼泪几乎要流出来。‎ 矮个儿警察说:“那你怎么出现在现场呢?跟这家人什么关系?”‎ 他又闭上了嘴巴。他知道,捉奸捉双,捉贼捉赃。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会对自己怎么样。‎ - 28 -‎ 不管矮个儿警察怎么问,他还是不开口。‎ 高个儿警察说:“不像。现场咱们也看了,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啊?”‎ 矮个儿警察说:“现在的人能着呢,不能小瞧了。”‎ 高个儿警察说:“是老人的亲戚也说不准。”‎ 矮个儿警察在网上搜了一遍,然后对高个儿警察摆了摆手。高个儿警察明白,他不是惯偷,先前也没有不良记录。‎ 两位老人终于醒了。‎ 他被两个警察带到了老人面前,问他们认识不。此时,两位老人已经知道是他救了他们。‎ 老大娘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 他本来就紧张,这下子更紧张了,额头上渗出了汗。‎ 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对两个警察说:“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论辈分该叫我叔。”‎ 高个儿警察的脸上溢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矮个儿警察问老大爷说:“真的?”‎ ‎“真的,真的。”老大爷用力点点头。‎ ‎“没咱啥事,走。”高个儿警察扯上矮个儿警察走了。‎ 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待了故事的起因,“弄够回家的盘缠”的想法让“他”滋生入室盗窃的心思。‎ B. “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这一细节描写,表明老大爷心思细腻,也是小说情节的转折。‎ C. 小说环境描写传神,风声让路灯忽明忽暗,既渲染紧张气氛,又烘托了“他”忐忑的心情。‎ D. 小说叙述方式多样,除了运用顺叙,还运用倒叙,如对110到来的原因叙述就是倒叙。‎ ‎8. 从入室盗窃起,小说中“他”的心态变化便跌宕起伏。请简述“他”心态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9. 题目“救人”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因为看到老两口煤气中毒,不能见死不救,所以心生恻隐之心。②因为被警察带走,所以感到紧张、害怕,还有些许委屈。③因为得到老人和警察的宽容,所以心生感激。 ‎ ‎9.‎ - 28 -‎ ‎ ①“救人”是指“他”良心未泯,拯救煤气中毒的老年夫妇。②“救人”是指老年夫妇与警察宽容“他”的罪行,希望他迷途知返。③“救人”,既是“他”救别人,也是“他”心存善意,对自己的救赎。④“救人”,是本文主旨,作者期待社会能充满温情,别轻易让一个好人堕落。‎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对110到来原因叙述就是倒叙”错误,文中对110到来的原因叙述是“插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心态的变化。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 28 -‎ 题目要求简述“他”心态变化的原因及过程。分析小说中“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需要结合小说对“他”的介绍以及小说中“他”的行为神情心理描写。从小说内容“他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工钱没要到,身上只有二百块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打算,弄够回家的盘缠,便回家过年”“他推开屋门那一刹那,明显感到一股浓重的煤气袭来。他忙退了出来,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了房间”“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了房间”中,可以看出“他”不是坏人,更不是盗窃的惯犯,只是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才起了偷盗的坏心思,想进老两口家里进行偷盗。没想到,老两口煤气中毒,“他”因为看到老两口煤气中毒,顿时心生恻隐之心,没做太多的思想斗争,就决定进屋救人。后来,老两口得救,“他被一高一矮两个警察带走了,任凭问他什么,他一句话也不说”,“看到他瑟缩发抖的样子,高个儿警察给他拿了一条军大衣,让他裹上。其实,他不仅是因为冷,还有害怕”。这说明,“他”被警察带走,感到非常紧张、非常害怕,内心还有些许委屈,毕竟面对生死存亡,“他”选择了救人为先。小说最后,“老大娘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他本来就紧张,这下子更紧张了,额头上渗出了汗”“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对两个警察说:‘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论辈分该叫我叔。’高个儿警察的脸上溢出不易察觉的笑容”“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可以看出“他”因为得到老人和警察的宽容,对老人和警察心生感激,不惜用下跪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愧疚和感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可从小说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等方面去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文章,探究标题“救人”的含义,考生解答时需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作答。‎ 对小说标题“救人”的含义分析,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着手。从表层含义来看,文章标题“救人”应是指“他”应被欠薪而产生盗窃的邪恶念头,去一对老夫妇家偷窃,意外发现老夫妇煤气中毒,于心不忍,动了恻隐之心救了那对老夫妇。从深层含义来看,老大爷根本就不认识他,可是老大爷说“他”是自己的远方亲戚,高个子警察也明明知道他是初次入室盗窃的小偷,在老大爷说“他”是自己远房亲戚时,立刻拉着矮个子警察离开,他们以一颗宽容之心拯救了“他”,此时的“他”是被“救”者。所以文中的“他”是救煤气中毒老夫妻性命的“救人者”,是“他”善良的本性使“他”终止了犯罪,主动去救人,也是善良的本性救了“他”自己,是“他”心存善意,对自己的救赎。同时“他”也是被救者,老大爷和高个子警察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迷途知返的“他”。从这个层面来讲,老大爷和警察是救人者,“他”是被救者。同时,标题“救人”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作者期待社会能充满温情,别轻易让一个好人堕落,当好人处于堕落的边缘,希望能有人“救”他。‎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 28 -‎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十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B.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C.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D.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因将帅出征时住帐幕,故名。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也称作幕府。‎ B.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遇敌情发生则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C. 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车。战车的数量往往是衡量军事实力的主要标准,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 D. 武安君,是李牧的谥号。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牧是位优秀的将领,在驻兵雁门时巧用谋略,面对匈奴他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认为他胆小怕事,最终因轻敌而败。‎ B. 李牧擅于鼓舞人心,经常犒赏守边将士,将士在心中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李牧正是借这股气势,精妙布局,大败匈奴。‎ - 28 -‎ C. 赵悼襄王十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李牧临危受命,在宜安和秦军交战,最终击败了秦军。‎ D. 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并杀害了李牧和司马尚,赵亦随之灭亡。‎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10. A 11. D 12. D ‎ ‎13. (1)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军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 ‎(2)何况我和你在江岸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文中画线部分叙述的是赵王重新起用李牧的过程,可以翻译为“新将领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赵王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 第一,根据语意,“数”修饰“不利”,中间不应该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第二,根据语意,“边”的意思是边境,作“不得田畜”的地点状语,与“不得田畜”联系紧密,前面应该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作答。‎ - 28 -‎ D项,“武安君,是李牧的谥号”错误,“武安君”是赵王给李牧的封号,“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赵王派人逮捕并杀害了李牧和司马尚”错误,根据原文“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可知赵王派人逮捕并杀害了李牧,而对于司马尚,赵王只是废除了司马尚的职位,并未杀害司马尚。‎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小”,形容词作名词,此处指小股兵力;“入”,入侵、侵入;“匈奴小入”,省略句,正常语序是“匈奴小入(赵)”;“佯北”,假装失败;“委”,丢弃、抛弃;“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李牧)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大”,大肆;“大率众来入”,省略句,正常语序是“大率众来入(赵)”。‎ ‎(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况”,何况;“渔”,名词作动词,捕鱼;“樵”,名词作动词,砍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扁舟”,小舟;“匏樽”,匏制的酒樽,亦泛指饮具;“属”,倾注,引申为劝酒。‎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 28 -‎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始终认为李牧胆怯。‎ 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百金的勇士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拉开左右战线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消灭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 28 -‎ 赵悼襄王十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杀了十万。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宜安攻打秦军,大败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拒敌韩、魏。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给赵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杀了他,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并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齐将颜聚,最终灭亡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②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③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 ④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②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北土:指秦中。④燃桂:《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感秋伤怀,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情绪,含蓄且兼有直白。‎ B. 首联中诗人心怀“一丘”“三径”,却苦于无资经营庭院,表现他渴盼隐逸却又不甘隐逸的矛盾心情。‎ C. 颈联“黄金燃桂尽”写出了诗人经济上的窘迫,“壮志逐年衰”写出了诗人因为年华逝去而意志消沉。‎ D. “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诗人“益悲”之情油然而生。‎ ‎15. 此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 28 -‎ ‎ ①用典,作者借“一丘”“三径”的典故表达了归隐的思想。②对比,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正反相对,突出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③直抒胸臆,诗人用“苦无资”直说自己想隐居而无力隐居的困苦;用“非吾愿”直说自己不愿意做官;用“黄金尽”直接表达自己此时困居长安,穷困潦倒的窘迫。④借景抒情,傍晚时分,凉风吹来,秋蝉哀鸣,营造了悲凉的意境,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现他渴盼隐逸却又不甘隐逸的矛盾心情”错误,应该是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景况,没有表达出不甘隐逸的心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 28 -‎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此诗运用的表现手法。①“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一丘”和“三径”都是借用典故,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隐逸思想。②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这首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直抒胸臆。诗人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④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在营造悲凉意境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这是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状况。‎ ‎(3)李白《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5)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表达这种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7). 别有幽愁暗恨生 (8). 此时无声胜有声 (9). 此情可待成追忆 (10).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砺、谀、湍、豗、砯、壑、幽愁、惘。‎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8 -‎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罪魁祸首,但网络________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 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 ,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________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应运而生。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孔不入 权威性 退化 孤芳自赏 B. 无孔不入 规范性 退化 顾影自怜 C. 无所不至 规范性 蜕化 孤芳自赏 D. 无所不至 权威性 蜕化 顾影自怜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C.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而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B.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 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 28 -‎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根据语境“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罪魁祸首,但网络________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可知此处强调网络有空子就钻,“无孔不入”较为形象地表现了网络的特性、癖性,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一处应该选择“无孔不入”。‎ 第二处,“权威性”,指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的性质,让人对其不产生怀疑;“规范性”,指具有指导人言行或事物发展的规矩与标准使之河湖规范的性质。根据语境“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 呢?”,特别是关键词“统领群雄”,可知此处意指文学经典名著的力量和威望曾经使人信服,“权威性”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二处应该选择“权威性”。‎ 第三处,“蜕化”,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比喻变质、变坏,腐化堕落;“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退化”相较于“蜕化”,程度轻,一般指事物退步、减退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结合语境“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 ,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分析可知此处意指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减弱,但还没有达到完全消失的程度,“退化”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三处应该选择“退化”。‎ 第四处,“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顾影自怜”,意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孤独失意的样子。结合后文“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可知此处比喻文学经典名著以前“自命清高,自我欣赏,自以为了不起”,“孤芳自赏”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四处应该选择“孤芳自赏”。‎ 故选A。‎ ‎【1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第一,根据前文“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可知括号内语句前半句的中心词应该是“网络符号浪潮”,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 第二,C项后半句语序不当,应该将“‘权威’文学史”放在“慢悠悠地来回答了”前面,据此可以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不合逻辑,按照逻辑顺序,应该先否定,再肯定。‎ B项,搭配不当,根据文意,“指尖玩意”指大众文学,与“平民大众”搭配;“专属品”指大师之作,与“文学大师们”搭配。‎ C项,结构混乱,前后语句结构不对应。‎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请选出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 A.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28 -‎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他怎能讥笑别人呢?‎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译文:抬头看宇宙的广阔,低头看万物的繁盛。‎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他们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A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意思是尽了自己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其中,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选项错把“其”解释为:代词,他。‎ B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意思是(我们)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是省略句兼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我们)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意思是我们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选项错把“仰观宇宙之大”和“俯察品类之盛”当成一般的文言句子,解释为:抬头看宇宙的广阔,低头看万物的繁盛。‎ C项,“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其中,其:副词,大概。选项错把“其”解释为:代词,他们。‎ D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选项翻译正确。‎ 故选D。‎ - 28 -‎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21.文化名联是哺育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下面是一副已经打乱了顺序的文化名联,请按照对联的规律进行重组。(只填序号)‎ ‎①独宗变雅开新格 ②三百篇中 ③怀沙沉此地 ④唯有滩声似旧时 ‎⑤哀郢矢孤忠 ⑥二千年后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⑤ (2). ② (3). ① (4). ③ (5). ⑥ (6). ④‎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对联写作题。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对联一般需要遵循以下规则: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内容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题目提供一副已经打乱了顺序文化名联,要求按照对联的规律进行重组。结合“三百篇”“怀沙沉此地”“唯有滩声似旧时”“二千年后”等内容,可知这副对联描写的是古代人物以及对其的评价。按照对联的写作习惯,上联一般是对人物事迹作简要概括,下联一般对人物进行怀念或者评价。据此,①②⑤与人物事迹相关,应该属于上联;③④⑥与人物评价有关,应该属于下联。其中,①②与作品有关,联系紧密,应该放在一起;④⑥描写现状,联系紧密,应该放在一起。再结合仄起平收(“路”为仄声,“时”为平声)、词性相对等分析,上联应该为⑤②①,即哀郢失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路;下联应该为③⑥④,即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 ‎【点睛】对联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表达题。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的春天很特别。春天是让人觉悟的季节,也是给人信心的季节。这个觉悟和信心就是: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请谈谈你对此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守望春天,共战疫情 送走了冬天的寒冷,迎来了春季的温暖。2020年,注定是充满艰难险阻的一年。疫情之下,众生皆停。自2020年1月23日以来,武汉乃至全中国都似被按下暂停键,整个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安静。店铺关门,工厂停工,学生停学,街上没有步履匆匆的行人,路上没有车水马龙的车流,冷清得让每个人刻骨铭心。这场疫情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砸到我们面前,挡住了我们前进的去路。‎ - 28 -‎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军人说“国有难,召必还,战必胜”;警察说“疫情就是警情”;医生护士说“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是他们对国家的承诺,对人民的责任!2020年的春节,即使没有阖家团圆的气氛,但奋战在前线的白衣天使们团结的力量是这个春节最美的亮色。他们青春的面庞疲惫却坚毅。没有人不想回家,但她们明白,即使身心都濒临崩溃的边缘,面对疫情,她们仍会擦干眼泪负重前行。她们相信,这个冬天从人们手中夺取的光阴和团聚的温暖,春天一定会交还给他们。‎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亲征,发誓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争到底。正因为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依托,钟南山院士才能自信满满地安抚民众,才敢讲真话,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民族脊梁钟南山爷爷的出现,力挽武汉于狂澜,政府武汉封城、高速封路、病人隔离、医护驰援……一系列举措接踵而来,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毅然挺立汉江江畔,与全国人民一起奋战病魔!‎ 华罗庚曾言:“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好似萤火虫一般,在长长的黑夜里点亮一串光芒。我们不惧怕疫情,不惧怕这个冬天,因为我们万众一心,抱团取暖,坚定信心,相信疫情终将会过去,一切的美好就在眼前。2020不会重启,但定会重新出发,我们期待的那个2020会迟一点,但不会缺席。‎ 大地为冬雪所覆盖,又为温情所融化;霁光为浓雾所掩盖,又为真理所遣散。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势必有穿越阴霾的决心,我们也在积攒见到曙光与炽热光明时的力量。让我们守望春天,共战疫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 28 -‎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题目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出自作家方方在疫情期间写的关于疫情的日记,题目节选了其中的三句话。第一句告诉我们今年的春天很特别,结合当前形势,我们知道材料中“今年的春天”指的是2020年的春天,“特别”的原因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第二句话告诉我们,春天让人觉悟,给人信心,那春天究竟让人有了什么觉悟,给人什么信心呢?第三句话对第二句话引发的问题进行回答:春天给人的觉悟和信心就是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这句话本来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不指野草生命力顽强,而是指疫情压垮不了我们,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迎来“春天”。自然的春天让人觉悟,给人信心,抗疫的“春天”更加让人觉悟,给人信心。可以说,作家方方的这三句话表达了抗疫胜利的决心,给我们树立了奋勇抗疫的信心:抗疫的“春天”终将到来!‎ 参考立意: ‎ ‎1.疫情阻挡不住春天的到来;‎ ‎2.抗击疫情的英雄带来了春天的温暖;‎ ‎3.春天给了我们抗击疫情的信心;‎ ‎4.疫情的“春天”终将到来;‎ ‎5.用抗疫的胜利迎接“春天”。‎ 结构层次:文章标题“守望春天,共战疫情”紧扣材料,精准立意。作者开篇先是简单叙述疫情带给我们的影响;接着论述“由于奋战在前线的人员的努力,春天一定会把冬天从人们手中夺取的光阴和团聚的温暖交还给人们”;然后告诫我们“我们期待的那个2020会迟一点,但不会缺席”;最后呼吁“让我们守望春天,共战疫情”,在结尾处再次点题。‎ 素材:‎ ‎1.世间之所以美,是因为有情感存在,因为有情感,心中的喜欢,定会发光发热,互相帮助。一起熬过疫情,熬过这个冬天。静静的看着细水长流,看寒风依旧,但心中的温暖从未放弃过,尽我所能,传播这一种温暖。我渴望每一个人都有温暖,我可让这时间都充满温度。在春天,在繁花盛开的季节,这一切将会成为现实。‎ ‎2.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上空阴霾密布。但当阳光穿过阴霾,就会带来新的希望。如今天蓝水碧,桃花盛开,微风习习,生机盎然,万物复苏,安静祥和,端庄秀丽。从凛冽寒冬到春暖花开,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正在慢慢“复苏”。‎ - 28 -‎ ‎3.有人说,这个春天是最灰暗的一个春天,有人说,好想重启2020。但,我要说2020的春天不会只是一个焦虑、恐惧和愤怒的春天,这个春天还有坚守、热血和希望!不光前线的医护人员在努力奋战,我们医学生作为医护人员的后备军,愿在疫情危急之际,献出自己的一分微力:服从管理,自觉隔离,通过渠道量力参与物资捐赠。虽然疫情带来的种种怪象乱象,让我们愤怒或伤心,但我们心中已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铭记。今日前线医生护我们免于病痛,他日我们定将誓死守护大家的健康!‎ ‎4.事实证明,春天到来,万物生机勃勃,在党的领导下,国内疫情得到了较好地控制,不仅如此,中国控制疫情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已经成为其它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的生活将一切如常,现在如有时间戴上口罩踏出家门,仍然可以欣赏到2020美丽的春景,依然可以感受柔和的春风。‎ ‎5.“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你听,春天就在那布谷鸟的叫声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看,春天牵着细雨手走遍山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你看,春天在那碧绿的柳枝上荡秋千……春天在诗人吟不完的诗歌里,在画家优美的图画里,在缤纷的大自然里,更在我们每一个被疫情阻拦的人心里。这是一个特殊的春天,因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的发生,所有人都被隔离阻拦在家。但是春天无可阻挡地来了,她派来风燕子、派来风、派来风雨……此刻,在我们看不到的野外阳光正好,花开了,草醒了,水绿了山也润了,一切都已是新的景象。‎ ‎6.因为疫情,2020年的春天,与往年都不一样。花一样的开,春风一样的渐渐变暖,明媚的春光,大多时候,不能出门的我们只能隔屏观赏。当朝阳的晨辉把河水染得金黄,当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我们知道,春天没有因为疫情暂缓她的脚步。‎ ‎【点睛】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去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所以,必须迅速打开思路,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点。建议在文章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抵达材料内核,或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 ‎ ‎ - 28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