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春期四川省宜宾市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力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 23 -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B. 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主要方式。 C. 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D.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 B. 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 C. 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和意义。 D. 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 B. 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 D. 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 23 - A项,“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错误。由原文“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可知,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分配”,而不是“享有”和“承担”。A错误。 B项,“制定环保法规”错误。由原文“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可知,生态公民通过……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而不是制定环保法规。B错误。 C项,“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错误。由原文“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可知,“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是意识层面的,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C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错误。原文开头段提出“生态公民”这一概念,然后分两个角度阐释,每个角度都按照“首先……其次……再次……”具体展开,称之为“条分缕析”是合理的;但第二段的“所谓公共人……”和第三段的“生态人……”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称之为“逐层递进”。C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23 - B项,“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错误。由原文“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等可知,“公共人”与“生态人”是“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但都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因此“公共人”“生态人”二者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B错误。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该文件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根据这份文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上,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体现了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不断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重点任务》指出,要深化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2019年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摘编自《大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影响几何》) 材料二: - 23 -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圈承载着一国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知识、人才等核心力量。都市圈首先需要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其次需要圈内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面一体化,从而使得不同区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然而,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没有社会体制的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一体化,也就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分工协作。都市圈的户籍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到“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改革,将有力扫清阻碍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 调整落户制度,实现小城市落户的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的逐步放开和大城市落户的合理放宽,释放不少改革红利。但需要正视的是,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差距仍不小,农民在中小城市的落户意愿不高,户口隐形标签仍然存在。在户籍制度改革即将迎来“大考”之际,“城市群的户籍一体化”打开了突破口,将成为户改的新方向,必将有力促进“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摘编自《以都市圈融合促进户籍改革》) 材料三: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也需要农民工群体。现代城市的竞争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竞争上,农民工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一环。前几年,一些城市背离了城镇化规律,企图只要白领置业,不要蓝领落户。表面上看,这降低了城市公共服务费用,实际上对保持城市竞争力不利。一些大城市居民常抱怨请工难、雇工贵,其中固然有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因素,但也与所在城市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希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能在城市落户。不过,也有部分进城农民工仍不太愿意落户,实际落户进程并不及预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些地方过多考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人口红利。这些城市虽然放开落户,但舍不得给予相应的公共服务,对农民吸引力不大;二是随着农村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类权益在增值,一些农民不舍得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他们认为保留农村户口会更“吃香”。 说到底,农民关心的不只是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关键是依附其上的各项福利能否同步跟上。至于选择落户哪座城市,往往会看经济安全感和情感归属感强不强。因此,各地不妨在农民“等等看”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提高户口背后的含金量,让他们在城市也能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摘编自《户口“含金量”比落户本身更重要》) - 23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根据文件规定,取消城区常驻人口5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大城市要调整积分落户政策,把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作为重要积分项目。 B. 都市圈“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户改的新方向,有力地促进了“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C. 一些大城市出现“请工难、雇工贵”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但也与所在城市不允许蓝领落户的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D. 农民落户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里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情感因素,在农民“观望”的时候,我们要跟上各项福利,并要有耐心的态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差别化精准化的落户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和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的关注,体现出大城市落户政策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 B. 在财政方面,2019年国家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这就能使落户城市人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C. 农民对城市给予的公共服务不满意,或认为农村的各类权益比落户城市带来的权益更大,所以落户城市的意愿不高。 D. 有些城市过多考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人口红利因素,体现出目光短浅的一面,新的政策将会对此起到矫正作用。 6. 我国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有何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6分) 【答案】4. D 5. B 6. ①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②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③将有力扫清阻碍都市圈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④释放改革红利,同时给城市带来人口红利,保持城市竞争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A项,城区常驻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只是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不是取消落户限制;B项,未然变已然,注意原文的“将成为”“必将有力促进”;C项,两个原因之间没有主次关系。 【5题详解】 - 23 - “使落户城市人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不仅要有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支持,还需要省级财政乃至地方政府的支持。 【6题详解】 首先,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加大户籍改革力度的意义”;其次,结合三则材料认真梳理筛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 23 -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⑽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 B. 第7-9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高度关注。 C. 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 23 - D.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采用“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8.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分析。 9. 文章末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D 8. (1)承接上文内容,直接点名小山庄“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暂时逃离喧嚣城市、享受到自然美景后的喜悦心情。(2)与后文写荒凉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主题,以便更好地突出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和人类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的痛惜之情。 9. (1)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他人遗弃,独有自己一人的村庄和精神家园。(2)被人遗弃的村庄孤独地守望着被弃置的土地,怀念着过去美好的田园生活。(3)作者对传统田园生活深切热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者和老人都只能孤独地守望着这美丽的精神家园(心灵栖息地)。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语言朴实”错误,此文语言应该清新。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作用的题目,答题的要点是明确句子含义,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以及主旨的关系,此题句子的含义是直接点明小山庄是“世外桃源”,全文表现的是一种“逃离喧嚣城市、享受到自然美景”的追求,可见这句话点明主旨,此句后面的内容是“荒凉的村庄”二者的关系对比。 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9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注意句子的位置和句中的词语,此题注意在文章的结尾,“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中的“一个人的山水”指“自己的家”指“村庄和精神家园” 句子是反问句,表达对村庄和精神家园的守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西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1. 下列对文本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骑,本意乘坐的动物,一般指马,也是一人一马的合称。 B. 亭长,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C. 籍,即项羽之名,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D.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勇武刚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带领八百多名部下溃围,从白天一直到晚上,终于向南突出重围。 B. 项羽溃围南出被追,陷入大泽之中,于是他带领着骑兵向东跑,渡过淮水,到达东城。 C. 项羽久经沙场,在八岁时候就随叔父起兵,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 D. 项羽绝不苟且,关键时刻没有接受乌江亭长让自己横渡乌江的建议,他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心中有愧。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走”。(2)沛公说:他和你相比,谁更年长(的年纪更大)?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解析】 【10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题根据句意,“余战”应该是七十的中心词,不能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A项,根据句意,“遂霸有天下”是一个完整的句意,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另外,“谓其骑曰”是一个固定搭配,据此可断开,故排除D项,此句大意: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表述有误,正确表述:《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此题要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终于向南突出重围”表述有误,正确的理解应是“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B“陷入大泽之中,于是他带领着骑兵向东跑,渡过淮水,到达东城”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C项“在八岁时候就随叔父起兵”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应是: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 故选D。 【13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核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采分点:属,跟上;耳,罢了;紿,欺骗;左,向左。 (2)采分点:孰与,与……相比,谁更……,;于,比;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侍奉。 【点睛】项王的部队在垓下扎营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 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1) - 23 - 李煜 樱桃(2)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1)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2)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正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 “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 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D. 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E. 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哀婉,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15.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AC 15. 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同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 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 23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项,“这里运用正衬手法”错误。此处用“蝶翻金粉双飞”的乐景来反衬作者的心境。A错误。 C项,“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错误。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上片先写外面的樱桃,蝴蝶,再写屋子里的人;下片先写巷子里的景象,再写屋子里的人。C错误。 故选A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樱桃落尽春归去”,首句写景,点明时间、环境,先营造出了一种春尽无归的氛围,暗示作者伤春怀忧的情势;“蝶翻金粉双飞”,以粉蝶无知、同翔取乐反衬作者孤苦无奈的心境;结合注释,词人作为一国之主,眼见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但却无可奈何;词人以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表达了一种悔恨之意。“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西”字指出了国家朝不保夕,用“暮烟低垂”,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别巷寂寥人散后”,直抒胸臆,写入夜人们都散去,别巷的“寂寥”跃然纸上,实际也表达了作者的孤苦之情;“望残烟草低迷”,望穿秋水,望断云桥,具体、形象、生动,把前句的“寂寥”赋予了更鲜活的内容。在作者眼中,曾经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充满了凄凉哀怨,“回首恨依依”,江山告急,美人憔悴,词人在亡国之忧中“回首”自己,检讨往昔,表达了一种凄凉哀怨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 23 -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粪土当年万户侯 (4). 真的猛士 (5).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萧”“侯”“惨”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82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__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_______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 _______,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5年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惨绝人寰 满目疮痍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 惨无人道 百孔千疮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C. 惨绝人寰 百孔千疮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 惨无人道 满目疮痍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 23 - B. 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 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D.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B. 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C. 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D. 以一段悲壮历史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 惨无人道:残酷到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多形容酷刑、屠杀等造成的各种惨状。根据语境,两者均可。 百孔千疮:原形容战争中遭受损害的建筑物,后指事情做得很不好,漏洞很多;又指学习不好,各项基础掌握不扎实;还指生活非常困苦,是一个多义词,含贬义。满目疮痍: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与文章大屠杀后的惨象相吻合。故应填“满目疮痍”。 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也形容饥饿到了极点。痛彻心扉:痛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南京大屠杀的回忆不仅仅是伤心,更是心痛。故应填“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这里说失败的教训与文意不符。故应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23 -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括号前面有分号,应注意表达的一致性。上文主语是今日之中国,所以所填句子的主语应为“今日之人民”,排除A、D;从形式上看,分号前面和所填句子相对应的是一个单句,所以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中,“定格与复原”语序错误,应是先“复原”再“定格”,排除A、B;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去掉“传递”后的“的”,排除C。 故选D。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请仿照句①的方式对下文中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而绣花时,每一针下针都要准确;绣花也必须是一针一线才能做成的事情;绣花还是个慢功夫,一两天绣不出好花来。 ①绣花每一针都要准确,说的是扶贫一定要精准有针对性。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绣花要一针一线,说的是扶贫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2). ③绣花是个慢功夫,说的是扶贫是一项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步步为营。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仿照句①的方式对下文中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题目已经给出比喻论证定义,以及仿写的例句。答题时找出文段中的比喻论证,然后仔细分析仿写的例句“绣花每一针都要准确,说的是扶贫一定要精准有针对性”句式,根据仿写的句式对找出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文段除了“而绣花时,每一针下针都要准确”是比喻论证外,还有“绣花也必须是一针一线才能做成的事情”“绣花还是个慢功夫,一两天绣不出好花来”也是不予论证。句①的句式是“绣花……,说的是扶贫要(是)……”,仿照该句式,对找出的两个比喻论证进行分析即可。 21.下面是一则在运动会上广播的启事,其中有五处表述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各位同学请注意,下面播送一则寻物启事。高三(21)班李明同学今天早上在羽毛球场觅得一个钱包和一块手表,钱包里有两张20元人民币,请失主在下午5点前来主席台广播站认领。如果没有按时来到,后面请到学生处(综合楼601室)认领。 【答案】(1)将“寻物启事”改为“失物招领”。(2)将“觅得”改为“捡到”(或“拾到”“拾得”“捡得”)。(3)将“两张20元人民币”改为“一些现金”。(4)将“5点前来”改为“5点前到”(或“5点之前来”)(5)将“学生处(综合楼 601室)”改为“综合楼601室的学生处”。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公文写作。这里考查失物招领。注意格式。一般有标题。标题有三种写法:一是写为“招领”二字,二是写为“失物招领”四字,三是写为“招领启事”。其次正文:正文一般是写某人在某时某处拾到什么失物,望失主前来认领。如果物品中内容较多,例如是一个钱包,内装多种物品,可简要列出其内容名称,如“内装证件一本,饭卡一张,人民币若干”,以便失主核对是否本人所丢失。证件和饭卡的号码、人民币的数目,均不能详写,以防冒领。接着写清楚认领地址或联系方式,注明认领地址或联系电话等。最后标明发文日期。(1)“寻物启事”是指个人或单位丢失物品,希望通过启事得到帮助找回物品的一种应用文,是失主的行为;“失物招领”用于公民捡到或遇到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时,由本人或他人登写启事,通知失主前来领取,是拾得者的行为。将“寻物启事”改为“失物招领”(2)“觅得”表述过于文言化,不符合广播稿通俗口语化的原则;此外,“觅”意为寻找,带有主动意味,不符合语境。可将“觅得”改为“捡到”(3)招领启事中往往不透露被招领财物的具体数额。将“两张20元人民币”改为“一些现金”(4)“5点前来”有歧义,根据语境,应是让失主5点之前去领取。可将“5点前来”改为“5点前到”(5)广播稿不宜用小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因为其中的内容不便读出来;那些表示否定含义的引号也尽量不用,可改用“所谓的”。这里可将“学生处(综合楼 601室)”改为“综合楼601室的学生处”。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只小鸡,它想飞过在它面前很高的一个栅栏,可是它怎么扑腾也飞不过去,试了好多次,面红耳赤,一地鸡毛。但是,往后退几步,它突然发现那个看起来很高的栅栏,其实只有一米宽,它是可以绕过去的……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生,渡向何方 有贤者言:“明经年,世事无常;人生如月,盈亏有间。”在人生的旅途上奔波,体味到的不仅有山青水绿,燕舞莺歌,更有层峦叠嶂与崎岖坎坷。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浑沌与迷茫,有人选择了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萎靡不振;有人则牢记“有志者,事竟成”,下定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相较之下,我更欣赏第三种人:他们会静下心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环境,调整前进的方向,结果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一半,选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拨开重重迷雾,使自己豁然开朗,走出苦闷与彷徨,从而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当陶渊明厌恶了官场的虚伪黑暗时,他改变了人生的航向,毅然选择了清贫,归隐田园,于是后人才有幸能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这些清新舒畅的诗句。试想如果当时他没有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而是继续在官场中庸庸碌碌、昏昏噩噩地过完一生,那么世上不过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庸官而已。“陶潜”这名字将会湮没在吏部那一长串官员名册中,后世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也将失去一个能给自己精神慰藉的家园。 人生中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固然重要,但关键还需要舵来掌握前进的方向。班超放弃了书斋,选择了驰骋沙场,为国家建下万世不朽之功勋,在茫茫西域中将自己的身影定格为一座丰碑,历史上从此便留下投笔从戎的佳话。比尔•盖茨放弃了学业,选择了在风云变幻的经济浪潮中艰苦创业,最终创建了微软帝国,并成为世界首富,让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一部传奇。他们选对了自己的方向,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舵,从而将自己生命的船摆渡到了成功的彼岸。只有备上人生的方向盘,才能冲出风沙弥漫、烟雾笼罩,去赢得灿烂星光、满天朝霞。 - 23 - 在理想的桅杆被风浪摧折的时候,在命运被搁浅在泥泞的沙滩的时候,在面对落寞和失意而无处躲藏的时候,不必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这时需要我们冷静下来,克服自身的浅薄、鲁莽,重新调整前进的方向,或许成功正在某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你的到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而对于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审题】首先概括材料,材料是说小鸡想要过栅栏。然后分析小鸡是如何过栅栏的,一开始它“怎么扑腾也飞不过去,试了好多次”,结果是“面红耳赤,一地鸡毛”;后来它“往后退几步,突然发现那个看起来很高的栅栏,其实只有一米宽,它是可以绕过去的”。一开始小鸡之所以想要“飞过栅栏”,是因为遇到高的东西,一般都是采取“飞”的方式,是常规思维在作怪,由此可以围绕“摒弃思维定势”“不能墨守成规”“打破常规”等进行立意;后来小鸡经过观察,发现只要绕一下就可以过去,结果小鸡顺利地过了栅栏,由此可以围绕“学会变通”“转换思维”“换个角度”等进行立意;从小鸡最终获得成功来看,可以围绕“方法的重要性”“做事要讲究方法”“成功要选择正确的方向”。最后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要求文体要清晰。 参考立意: (1)成功,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2)凡事要讲究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性);(3)摒弃思维定势(凡事不能墨守成规);(4)学会变通;(5)换个角度看问题。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人生,渡向何方”。然后开篇由面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引出自己的态度。正文部分围绕“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一半,选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拨开重重迷雾,使自己豁然开朗,走出苦闷与彷徨,从而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人生中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固然重要,但关键还需要舵来掌握前进的方向”两个方面逐层递进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回扣标题。 素材: - 23 - 1.杨振宁青年时期喜欢物理,而且想成为实验物理学家。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一天,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直率地对杨振宁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最终于1957年10月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鲁迅怀着救死扶伤的志向远涉重洋,踏上了求医之路。然而,在国外的见闻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国民的思想比肉体更需要拯救。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最初的想法,转而从事文学创作,用笔“呐喊”,唤醒麻木的国民。 3. 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的方向。——霍姆斯 4.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英)奥立佛•温德尔•福尔摩斯 5. 人生的足迹,也需要辨明前进的方向,不辨方向的启程无异于盲人瞎马,不但到不了前进的目标,还会使你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会迷失方向,南辕北辙,误入歧途。——任瑞羾《足迹》 6. 除非我们改变方向,否则我们最有可能到达我们朝向的目标。——中国谚语 7.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中庸》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3 -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