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贵州省思南中学 2019——2020 高二下期末测试卷 语文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 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 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 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在《古诗》 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这对中外诗歌来 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 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 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 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 者自居。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生 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死亡是 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 悲苦。《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 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 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其实,心灵悲 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 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优秀的诗歌总是直面人类存在的悲苦本质,并以各自 的方式关怀现实,表达悲悯。 既然谁都无法走出死亡与孤独这样的生存困境,那么何不转而赋予生活以意义呢!所以, 《古诗》在揭示人世之悲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现实关怀。“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 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饮美酒、着华服这类行乐之举,是在看透了存在之悲境后,一种 - 2 - 无奈的现实关怀,一种“及时行乐”的存在意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时间无法停留,也无法逆流,但是却可以珍惜。与时间同行,便能在流驶中 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另外,《古诗》佚名的作者们深味现实人世之悲苦,但总能在离乱悲苦 之余,给人以期待和宽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同时含蓄地表达出人们最渴望并 努力寻求的现实关怀——人之相知,找到知音,达成心灵的理解与共鸣:“愿为双鸣鹤,奋 翅起高飞!” 《古诗》正是以其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含蓄的风格以及深含悲悯的诗歌精神,对 后世抒情诗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有别于现代,语境或有别于西方, 然而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却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精神,是现代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张炳文《悲悯:<古诗十九首>诗意的现代解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十九首》透露着浓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离乱以及无人理解。 B. 《古诗十九首》并不回避现实的悲苦,但也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 C. 《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意识是在看透存在之悲后的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 D. “悲悯”具有普适性,它既是中外诗歌的共同精神,也是古今诗歌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古诗十九首》的价值意义作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论证的中心。 B. 文章本论部分从“死亡”与“孤独”两方面论证中心观点,论证思路清晰。 C. 文章以现代视角来解读《古诗十九首》,通过大量引用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D. 结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古诗》的影响及价值作了总结,使首尾一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诗人对人世悲苦视而不见,其作品也很难传达出中国诗歌精神中的悲悯情怀。 B. 《观刈麦》中,结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尤其能够体现诗歌的悲悯情怀。 C. 《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悯情怀对诗歌精神作了纵深开拓,因此它能超越一般哀怨诗。 D. 在古代,因为离散是常态,所以,诗歌中必然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离愁情绪。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 3 -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理解错误。“死亡”是“悲苦”的深层根源,但不是“孤独” 的。 B 项,“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变肯定为否定,原文倒数第二段“及时行 乐”“珍惜时间”“寻求知音”等都是讲具体的路径和方式。 D 项,“不可或缺”表达过于绝对。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 项,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错误。本论部分应该是从“直面悲苦”和“现实关怀”两方面来 论证中心观点的。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D 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而且“必然会有”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古诗》的时代,孤 独与离愁是诗人们要直面的现实。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 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 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 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三、参照题干,分层归纳找异类: 问题类型或敏感点:层次混乱、遗漏赘余、信息杂糅、不合逻辑(强加因果 颠倒顺序)、有 失分寸(无变有,少变多,小变大,远变近)、时态有误、属性出错(特例成普遍、具体为概 括、间接变直接)、指代偷换(概念、对象、主语) - 4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布了 2019 年 6 月汽车产销数据。虽然行业整体降幅有所收窄, 但是行业产销的整体局面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全国汽车产销已连续 12 个月同比下降, 预计今年全年将呈现负增长态势。 今年 6 月,汽车产销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产销量分别完成 189.5 万辆和 205.6 万辆,比 上月分别增长 2.5%和 7.5%,同比降幅比上月分别缩小 3.9 和 6.8 个百分点。1 月至 6 月,汽 车产销分别完成 1 213.2 万辆和 1 232.3 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 13.7%和 12.4%。 “从上半年产销情况来看,汽车产销整体处于低位运行,低于我们年初的预期。”中国 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消费动能并未受“价格促销”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仍 然持观望态度。 此外,新能源汽车方面,6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3.4 万辆和 15.2 万辆,比上年 同期分别增长 56.3%和 80.0%。1 月至 6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61.4 万辆和 61.7 万辆, 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 48.5%和 49.6%。 (摘编自《上半年汽车销量同比降 12.4%》,《北京日报》2019 年 7 月 12 日) 材料二: 在全国近百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中,排名前五的城市推广量占据大幅比重。一线 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二、三、四线城市。一方面,一线城市充电设 施的配备和售后服务的提供更为完备;另一方面,相同配置下电动汽车的价格明显高于燃油 汽车,如果没有大幅补贴,小城市的消费者将难以承受。 据统计,截至 2015 年底,全国车桩比近 10︰1,这一比例无法适应整车充电的需求。此 外,不少城市的公用充电桩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总体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下。一边大量用 户排队等充电,耗时耗力;一边部分充电桩长时间闲置,无人问津。部分城市的充电桩设置 较早,因未能及时得到更新和维护,不少已成为摆设。 具体到技术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 我国电池系统在集成能力、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正 是这一技术上的欠缺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频发。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 - 5 - 对汽车排放污染的关注正在整个汽车行业内推动汽车行驶动力供给方式的变化。有关燃 油经济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规相继出台,迫使汽车制造商们制造更加高效的动力系统。到 2025 年,市场所售 25%的汽车都将拥有电动发动机,但是大部分汽车的发动机将会是混合模式,其 中仍将有 95%的汽车的发动机动力来源部分依赖于化石燃料的供给。这也意味着汽车制造商们 需要制造出满足新的使用标准的、更高效的内燃机。 为了提高发动机效率,汽车制造商们一直在寻求减少汽车总重量的方法。但是在越来越 严格的安全标准之下,汽车生产商们通常只能选择质量更重的汽车配件。随着一些公司开始 研究既轻便又坚韧的材料——铝、高强度钢和碳纤维增强塑料,这一矛盾开始得到解决。随 着时间的推移,节能需求将增加汽车配件中铝材和高强度钢材的使用。 物联网改变了我们使用互连的各种设备的方式,互连的汽车也是一样。联网的汽车可以 彼此间或与外部世界交流通信,这将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缓解交通压力。它们不仅 能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影响,还会影响保险业等行业。 (摘编自《2025 年汽车行业报告》)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 2019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快速增长,可是汽车产销整体处于低位运行,未 能达到年初预期。 B. 非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消费者被迫承担高成本,对新能源汽车的 认可度低。 C. 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多方面技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安全问题频发,影响新 能源汽车的发展。 D. 汽车排放污染影响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发动机将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向电动 发动机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描述了我国汽车行业近期的产销情况;材料二分析了非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 车认可度不高的原因;材料三预测了汽车及汽车行业的未来。 B. 预计到 2020 年,我国汽车产业整体产销量将呈持续下降趋势,尽管有些商家有降价优惠 等活动,但消费者依然持观望态度。 C. 未来,汽车制造商不仅需要考虑自己的利润,还需要在遵循新的法规与安全标准的同时, 满足环保与节能的需求,生产对环境友好的汽车。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虽然 5 前存在一些问题,但 - 6 - 总体上顺应了国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6. 未来的汽车与汽车行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汽车:汽车动力系统更加高效,汽车的动力供给方式变为电力或电力与化石燃料混合;汽 车发动机效率更高,汽车配件更加轻便、坚韧。汽车业:汽车业利用物联网原理,实现汽车 彼此之间或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通信。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 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 项,“非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消费者被迫承担高成本,对新能源汽 车的认可度低”中“导致”一说错误,属于错置因果,材料二中说“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 源汽车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二、三、四线城市。一方面,一线城市充电设施的配备和售后服 务的提供更为完备;另一方面,相同配置下电动汽车的价格明显高于燃油汽车,如果没有大 幅补贴,小城市的消费者将难以承受”,“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之间是并列关系,由此 可知,“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和“消费者被迫承担高成本”同为非一线城市消费 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低的原因,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 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 项,“材料二分析了非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不高的原因”错误,材料二出自 《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段分析了非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不 高,第二段指出充电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段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 距,这些都属于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材料二应是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新能源汽 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故选 A 【6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的方向和筛 选的区域,如本题“未来的汽车与汽车行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筛选的方向是“未来的汽车与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筛选的区域是“材料三”,然后浏览 材料三,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题干已经明确了答题区间,考生认真分析材料三, 分点作答即可。材料三共三个自然段,第 1、2 段预测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第 3 段预测了 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段,“对汽车排放污染的关注正在整个汽车行业内推动汽车行驶动力供给方式的变 化”“市场所售 25%的汽车都将拥有电动发动机,但是大部分汽车的发动机将会是混合模式, 其中仍将有 95%的汽车的发动机动力来源部分依赖于化石燃料的供给”,这说明将来汽车的动 力供给方式会发生变化,变为电力或电力与化石燃料混合;“迫使汽车制造商们制造更加高 效的动力系统”,这说明汽车的动力系统将会更加高效;如材料三第二段“汽车制造商们一 直在寻求减少汽车总重量的方法……随着一些公司开始研究既轻便又坚韧的材料——铝、高 强度钢和碳纤维增强塑料,这一矛盾开始得到解”,这说明汽车的配件会发生变化,开始变 得轻便而坚韧。这些都是属于汽车方面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第三段“物联网改变了我们使用互连的各种设备的方式,互连的汽车也是一样。联网 的汽车可以彼此间或与外部世界交流通信,这将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缓解交通压力。 它们不仅能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影响……”,这说明将来的汽车业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原理实 现汽车彼此之间或者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通信。这是属于汽车行业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节选) 冰心 1 一个黄昏,一片极目无际绒绒的青草,映着半天的晚霞,恰如一幅图画。忽然一缕黑烟, 津浦路的晚车,从地平线边蜿蜒而来。 2 头等车上,凭窗立着一个少年。年纪约有十七八岁。学生打扮,眉目很英秀,只是神色 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他注目望着这一片平原,却不像是看玩景色, 一会儿微微的叹口气,猛然将手中拿着的一张印刷品,撕得粉碎,扬在窗外,口中微吟道:“安 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 3 站在背后的刘贵,轻轻的说道:“二少爷,窗口风大,不要尽着站在那里!”他回头一看, 便坐了下去,脸上仍显着极其无聊。刘贵递过一张报纸来,他摇一摇头,却仍旧站起来,凭 在窗口。 - 8 - 4 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火车渐渐的走近天津,这二少爷的颜色,也渐渐的沉寂。车到了 站,刘贵跟着下了车,走出站外,便有一辆汽车,等着他们。呜呜的响声,又送他们到家了。 5 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循上的电灯,照耀得明如白昼。两个兵丁,倚着枪站在灯下, 看见二少爷来了,赶紧立正。他略一点头,一直走了进去。 6 客厅里边有打牌说笑的声音,五六个仆役,出来进去的伺候着。二少爷从门外经过的时 候,他们都笑着请了安,他却皱着眉,摇一摇头,不叫他们声响,悄悄的走进里院去。 7 他姊姊颖贞,正在自己屋里灯下看书。东厢房里,也有妇女们打牌喧笑的声音。 8 他走进颖贞屋里,颖贞听见帘子响,回过头来,一看,连忙站起来,说:“颖石,你回 来了,颖铭呢?”颖石说:“铭哥被我们学校的干事部留下了,因为他是个重要的人物。”颖 贞皱眉道:“你见过父亲没有?”颖石道:“没有,父亲打着牌,我没敢惊动。”颖贞似乎要说 什么,看着他弟弟的脸,却又咽住。 9 这时化卿先生从外面进来,叫道:“颖贞,他们回来了么?”颖贞连忙应道:“石弟回来 了,在屋里呢。”一面把颖石推出去。颖石慌忙走出廊外,迎着父亲,请了一个木强不灵的 安。化卿看了颖石一眼,问:“你哥哥呢?”颖石吞吞吐吐的答应道:“铭哥病了,不能回来, 在医院里住着呢。”化卿咄的一声道:“胡说!你们在南京做了什么代表了,难道我不晓得!” 颖石也不敢做声,跟着父亲进来。化卿一面坐下,一面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掷给颖石道:“你 自己看罢!”颖石两手颤动着,拿起信来。原来是他们校长给他父亲的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 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 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有碍情面,等等的话。颖石看完了,低着头也不言语。化卿冷笑 说:“还有什么可辩的么?”颖石道:“这是校长他自己误会,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 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 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这并不是 作奸犯科……”化卿道:“你瞒得过我,却瞒不过校长,他同我是老朋友,并且你们去的时候, 我还托他照应,他自然得告诉我的。我只恨你们不学好,离了我的眼,便将我所嘱咐的话, 忘在九霄云外,和那些血气之徒连在一起,便想犯上作乱!”颖石听着,急得脸都红了,眼泪 在眼圈里乱转,过一会子说:“父亲不要误会!我们的同学,也不是血气之徒,不过国家危险 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然都有一分热肠。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点暴乱的 行为,极其光明正大;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这时颖石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 一直说下去。 10 忽然一声桌子响,茶杯花瓶都摔在地下,跌得粉碎。化卿先生脸都气黄了,站了起来, - 9 - 喝道:“好!好!率性和我辩驳起来了!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颖贞 惊呆了。颖石退到屋角,手足都吓得冰冷。厢房里的姨娘们,听见化卿声色俱厉,都搁下牌, 站在廊外,悄悄的听着。 11 化卿道:“你们是国民一分子,难道政府里面都是外国人?若没有学生出来爱国,恐怕 中国早就灭亡了!照此说来,亏得我有你们两个爱国的儿子,否则我竟是民国的罪人了!”颖 贞看父亲气到这个地步,慢慢的走过来,想解劝一两句。化卿又说道:“要论到青岛的事情, 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中立国的地位,论理应该归与他们。况且他们还 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现在我们政府里一切的用款,哪一项不是和他们借 来的?像这样缓急相通的朋友,难道便可以随随便便的得罪了?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 理不合理?是不是以怨报德?是不是不顾大局?”颖石低着头,眼泪又滚了下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美的黄昏图,自然景物的美与颖石的形象相映衬,笔调柔 和细腻,营造了一种略带忧伤的意境。 B. 小说善于用侧面烘托的乎法,如交代“家门日停着四五辆汽车”,兵丁“倚着枪站在灯 下”,表现出化卿身份和地位之显赫。 C. 冰心的小说少有宏篇巨著,这篇小说情节单纯,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撷取一个大家 庭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D. 颖石和父亲的冲突是小说的主体内容,激烈的冲突既反映了两代人对重大社会问题认识的 分歧,也包含作者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探索。 8. 文中多次写到颖石的“眼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次写“眼泪”反映了颖石怎 样的心理,并说明这样写有何效果。 9.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指描写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小说。本文便是 “问题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写于 1919 年 10 月的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 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D 8. (1)“眼泪在眼圈里乱转”,写出颖石因父亲对自己爱国行为的误解而 急躁委屈;“眼泪一也干了”,写出颖石为自己的爱国热情而感到激动与自豪;“眼泪又滚了 下来”,写出颖石对父亲错误立场的失望与无奈。(2)三次对眼泪的细节描写,将颖石心理变 化依次清晰地展现出来,使一个具有强烈爱国热情而又有些怯弱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同时 又从侧面衬托了化卿的粗暴、专制。 9. (1)颖石所代表的爱国青年勇于斗争,具有爱国热情,但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显得弱小 - 10 - 和怯懦; (2)化卿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卖国求荣,寡廉鲜耻,无情摧残、扼杀青年的爱国精神; (3)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社会矛盾激烈,反抗呼声高涨。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 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 一进行分析。 D 项,“包含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探索”错误,这一分析误解小说主题,从文中来看,小说中颖 石和父亲的冲突主要反映了两代人对重大社会问题认识的分歧以及封建专制的野蛮丑恶。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心理表现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多次写到颖石的‘眼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次写‘眼泪’ 反映了颖石怎样的心理,并说明这样写有何效果”,然后到文中找到写颖石眼泪的内容,结 合具体的情节分析展现了颖石怎样的心理。 如第九段,“颖石听着,急得脸都红了,眼泪在眼圈里乱转”,颖石的“眼泪”是因为父亲 说“恨你们不学好,离了我的眼,便将我所嘱咐的话,忘在九霄云外,和那些血气之徒连在 一起,便想犯上作乱”,自己明明是爱国的行为,父亲却认为是“犯上作乱”,颖石是因为 父亲的误解而感到委屈;接着颖石说,“父亲不要误会!我们的同学,也不是血气之徒,不过 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然都有一分热肠。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 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说完之后,“颖石脸上火热,眼泪也 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去”,眼泪干了展现出颖石内心的激动,他为自己的爱国热情而 激动和自豪; 第十一段,“颖石低着头,眼泪又滚了下来”,这是因为父亲说“要论到青岛的事情,日本 从德国手里夺过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中立国的地位,论理应该归与他们。况且他们还说和 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现在我们政府里一切的用款,哪一项不是和他们借来的? 像这样缓急相通的朋友,难道便可以随随便便的得罪了?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理不合 - 11 - 理?是不是以怨报德?是不是不顾大局”,父亲的言辞展现出他的错误立场,而颖石为父亲的 这一立场而感到失望;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三次落泪既可以展现颖石的形象和心理,也可以侧面衬托父亲的专制和 粗暴。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 篇写于 1919 年 10 月的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然后结合小说中所写 的故事,所塑造的形象来分析作品反映的社会问题。 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小说主要写父子二人之间的冲突,颖石兄弟参加学生运动,而父亲反对 儿子参加这样的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颖石代表爱国青年,“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 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 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 然都有一分热肠”,他们有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勇敢地参与斗争,但在父亲面前却又显得软 弱无力,处处表现得被动、软弱,颖石刚一见到化卿就显得“木强不灵”,进而在父亲摔花 瓶的威吓之下“手足都吓得冰冷”,退到屋角;而作为封建家长的父亲,他称爱国学生是“血 气之徒”,是“犯上作乱”,当颖石据理分辩,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他用摔在地上的茶 杯花瓶的一声炸裂,打断了颖石的剖白,接着写化卿的“脸都气黄了”,这种“气”一是摆 老子的威严,气儿子竟“索性和我辩驳起来了”,“眼里没有父亲了”,更主要的是气颖石剖 白的内容,在他看来,中国的国土被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是理所应当,日本人既已答应与中 国“共同管理”,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因而学生的一番行动便是“以怨报德”,这就将一 个“道貌岸然,卖国求荣,寡廉鲜耻”的形象活现了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 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 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 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 - 12 - 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 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 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 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 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 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 之。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 中庶子。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 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 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 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 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 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 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混奇之/以女妻焉/ B.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混奇之/以女妻焉/ C.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混奇之/以女妻焉/ D.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混奇之/以女妻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通过“举孝廉”,可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 的良好风尚。 B. 永嘉,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故能以年号作为皇 帝的称呼,如康熙皇帝。 C. 吏部,古代官司署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其长官 - 13 - 称吏部尚书。 D. 少牢,古代祭祀时只有羊、猪的称“少牢”,牛、羊、猪齐备的称“太牢”。天子祭祀用 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攸恪尽孝道,谨承祖荫。他按照礼制居丧九年,以孝著称;太守想推举他为孝廉,也被 他委婉谢绝。 B. 邓攸志向远大,才华过人。他希望天下没有诉讼,深得镇军厚爱;他被俘后修书一封便打 动了石勒。 C. 邓攸廉洁自守,关心民生。他在吴郡任职,自带钱粮;吴地饥荒,他开仓济贫,因未请示 朝廷而遭弹劾。 D. 邓攸品行高尚,为人钦敬。诬陷过他的胡人,因他承担失火过失不加辩驳而感动,主动向 石勒请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2)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很看重邓攸的名望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 (2)他性格谦顺和气,喜欢与人交往,对待宾客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只是略微有些敬媚权 贵。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原文是“尝诣镇军 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混奇之,以女妻焉。” 句中“贾混”是镇军的名字,下文中的“混”是其省称,“混混”必 须断开,据此可先排除 A、C 两项。另外,“攸不视”独立成句,不可与下文“曰”字连成一 句,故可排除 C、D 两项。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 14 -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B 项,“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错,一 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故 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 项,曲解文意。“因未请示朝廷而遭弹劾”错。 当时郡中正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贷,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救济饥 民。为此邓攸遭到弹劾。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关键词有:比舍,是邻居;重,看重;因,于是;称,称赞,推荐。善,喜欢;无, 无论,不分;一,一样,一视同仁;颇,略微。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邓攸,字伯道,是平阳襄陵邓庄人。邓攸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去世, 他守丧九年,以孝著称。他为人清慎和气,平易简朴,贞正寡欲。起初,他祖父邓殷有赐官, 命令邓攸接受。以后,太守劝邓攸辞去王官,准备推举他为孝廉,邓攸说:“这是出于先人 所赐,不可改变。”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及情况拿给邓攸看,让他 作出决断。邓攸不看,说:“孔子说:听理诉讼我与一般人一样,应该作的是使人不进行诉 讼。”贾混十分欣赏,把女儿嫁给邓攸为妻。邓攸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 越很钦佩他的为人,迁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 郎将,请邓攸任长史。又出任河东太守。 - 15 - 晋怀帝永嘉末,邓攸被石勒俘虏。然而石勒一向忌恨享受俸禄两千石的官吏,听说邓攸在营 中,派人骑马去召他,打算杀死他。邓攸到达石勒门前,门干正是邓攸为郎时的干,认识邓 攸,邓攸就求他找来纸笔,给石勒写上一封书信。门干等石勒高兴时,呈上邓攸的书信。石 勒赏识邓攸的文辞,才没有杀死他。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很看重邓攸的名望 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石勒把邓攸召到帐下,与他谈话,谈后很高兴,就以他为参军, 给他车马。石勒每次外出征伐,就把邓攸安置在车营中。石勒夜间禁止点火,违犯者要处死。 邓攸的车子与胡人相邻,胡人夜里失火烧毁车辆。官吏来调查,胡人就诬陷邓攸。邓攸自知 无法与他争辩,就回答说是因弟媳妇服药,必须把酒温热而引起失火,石勒知道后,下令宽 赦邓攸。以后胡人深感邓攸的恩德,捆上自己去见石勒,以辩明邓攸的冤情。而且胡人暗中 送给邓攸马、驴,胡人们听说后,无不叹息敬服邓攸。 荀组任命邓攸为陈郡、汝南太守。晋愍帝征召他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邓攸都不能就职。 晋元帝以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没有太守,有许多人觊觎这个职位,元帝把这个职位 授给邓攸。邓攸自己运载着米到吴郡赴任,不接受俸禄,只是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郡中 正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振贷,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尚书 台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马斐)慰劳饥民,察看地方官员的政绩,于是他们就弹劾邓攸擅 自开仓出谷。不久,朝廷下诏原谅邓攸的作法。邓攸在吴郡政治清廉,法纪严明,百姓欢悦, 成为东晋中兴时期著名的好太守。以后,他声称有病而离职。吴郡中常置备有送迎官员的钱 数百万,邓攸离开吴郡时,一钱也不接受。百姓数千人牵住邓攸的船进行挽留,使船无法行 驶,邓攸于是暂时停住,到半夜时开船离去。百姓到尚书台乞求再留邓攸一年,未得到允许。 邓攸被任命为侍中。一年左右,转任吏部尚书。他平时只吃蔬菜,穿旧衣,但经常周济别人 的困乏。他性格谦顺和气,善与人交往,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只是有些敬媚权贵。 邓攸每次遇到进退升黜的事情,都没喜欢或怨怒的表情。过了一段时候,他被任命为尚书右 仆射。成帝威和元年,邓攸去世,追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并以少牢的规格对他进行祭 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①(其三) 杜甫 庾信罗含②俱有宅,春来秋去作谁家。 短墙若在从残草,乔木如存可假花。 - 16 - 卜筑应同蒋诩径,为园须似邵平瓜③。 比年病酒开涓滴,弟劝兄酬何怨嗟。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杜甫 56 岁,当时在夔州。江陵,今湖北荆州,杜甫当时正考虑 携全家赴江陵。②庾信,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曾因侯景之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 宅在城北三里。罗含,东晋人,时任恒温别驾,曾在江陵筑茅庐而居。③《三辅黄图·都城 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 瓜,广陵人邵平种瓜青门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于诗人听闻弟弟杜观奔赴蓝田迎接妻儿并将一同到江陵定居之时,因未来可期的兄 弟团聚而格外欣喜。 B. 首联借庾信和罗含的典故,旨在说明江陵曾是先贤雅居之地,只是不知道那些旧时宅第现 在成了何人之家。 C. 颔联中“从”为“听任”,指短墙被荒草覆没。“若……从”“如……可”均为假设推想, 当属想象之景。 D. 尾联写诗人因为最近几年生病已经不再饮酒了,但是如果能和杜观相互劝酒、一起畅饮又 何乐而不为呢? 15. 本诗题为“喜寄三首”,请结合本诗赏析“喜”的具体内容。 【答案】14. D 15. ①对即将定居的江陵城的神往。首联借典抒情,借庾信和罗含的典故, 说明江陵自古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表现出作者对名城的神往之情。②对未来卜居生活的美 好憧憬。颈联借蒋诩在院里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或少数友人)来往的典故,想象 比邻而居的都是高雅之士;借邵平在青门外种出佳瓜的典故,想象定居江陵之后的维持生计 的营生,以及对生活平定自足的期盼。③对兄弟团圆共居情景的展望。尾联写虽然最近因病 已经很少饮酒,但想象与杜观兄弟相见后相互劝酒,一同畅饮的情景,并用反问作结,和兄 弟一起饮酒别人有什么好埋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 17 - D 项,“已经不再饮酒了”理解错误,“涓滴”比喻极小或极少的事物。此处指“少量的酒”, “开涓滴”指“少量的饮酒”。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 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本诗写于诗人听闻弟弟杜观奔赴蓝田迎接妻儿并将一同到江陵定居之时,因未来可期的兄弟 团聚而格外欣喜。“喜”的具体内容有:首联“庾信罗含俱有宅,春来秋去作谁家”借庾信 和罗含的典故,旨在说明江陵曾是先贤雅居之地,表现出作者对名城的神往之情,“喜”的 是所居之地雅;颔联“短墙若在从残草,乔木如存可假花”表现出对所居之地的想象;颈联 “卜筑应同蒋诩径,为园须似邵平瓜”借助两个典故抒情,表达对定居江陵生活的美好想象 与期盼,“喜”的是未来江陵生活美好;尾联“弟劝兄酬何怨嗟”想象与杜观兄弟团圆相互 劝酒,一同畅饮的情景,何乐而不为?“喜”的是兄弟团圆未来可期。这种喜悦是溢于言表 的。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 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湿》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 “___________”。 【答案】 (1). 以为轮 (2). 使之然也 (3). 座中泣下谁最多 (4). 江州 - 18 - 司马青衫湿 (5). 而未尝往也 (6). 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 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 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 范。此题中需注意“ ”“州”“卒”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 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 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 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偶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简单的舞台、 的道具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在木偶戏发展初期,木偶造型讲究“三雕七画”,说的是“三分雕刻,七分绘 画”,而在这一阶段,艺人们认为( ),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雕刻木偶上。木偶最传神 的部分是偶头,想要制作出一个完美的偶头,艺人们要 许多心力,精心雕刻,不能错 过每一个细节。后来,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将雕刻和绘画开始并重, 绘画色彩方面得到了凸显,还出现了“南江北徐”两位有名的匠师,他们在雕刻和绘画方面造 诣颇深,深刻影响了木偶造型艺术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创造性发挥”阶段,这时雕刻、绘画 仍占 地位,但是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木偶偶头的制作改用更加阶段,这时 的纸张、塑 料等材料,服装的材料也改用更加飘逸的丝绸、聚酯纤维等材料,整体艺术风格开始与现代审 美相结合,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惟妙惟肖 耗费 主要 轻便 B. 有声有色 损耗 紧要 便利 C. 有声有色 耗费 主要 便利 D. 惟妙惟肖 损耗 紧要 轻便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雕刻是木偶的基础,而点睛之笔则是绘画 B. 点睛之笔是绘画,而雕刻则是木偶的基础 - 19 - C. 绘画是点睛之笔,而雕刻则是木偶的基础 D. 雕刻是木偶的基础,而绘画则是点睛之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将雕刻和绘画开始并重 B. 目的是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将雕刻和绘画开始并重 C. 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开始将雕刻和绘画并重 D. 目的是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开始将雕刻和绘画并重 【答案】17. A 18. C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有声有色”,指有意义;精彩;也 形容说话、表演等生动形象的样子;语境说的是道具的特点,应用“惟妙惟肖”。 第二处,“耗费”,消耗;“损耗”,消耗损失;货物由自然原因或运输而造成的消耗损失; 语境说的是心力方面,应用“耗费”。 第三处,“主要”,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紧要”,紧急重要,形容情况危急; 语境说的是雕刻、绘画的地位,应用“主要”。 第四处,“轻便”,简便,容易;重量较小,使用方便;“便利”,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 困难,容易达到目的;使容易些或困难少些;语境说的是纸张、塑料等材料的特点,应用“轻 便”。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 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 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括号后是“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雕刻木偶上”,这就可以判断出括号内的两句话是强调雕 刻,后句应该说的是雕刻和木偶,与“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雕刻木偶上”衔接紧密一些, 故排除掉 A 项和 D 项;从句式的角度看,前后两句话的句式应该是一致的,由此排除掉 B 项。 - 20 -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 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 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 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将雕刻和绘画开始并重”错误,语序不当,应该是“开始将雕刻和绘画并重”,排除 A 项 和 B 项;原句中“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是句式杂糅,应该是“目的 是……”和“为了……”两种句式,结合语境,用“为了……”更恰当,故排除 B 项。 故选 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不得抄袭材料。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对象是大众,要使之传播有效,就要从大众的需求出发, 并且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满足大众好奇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要比之前 的简单灌输更为有效。借助娱乐愉悦感所带来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更容易使参与者注意和接 收其中的科学信息,使他们对科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当然,借助娱乐只是科普的一种形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节目在激发观众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娱乐过头。 【答案】 (1). (1)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大众传播 (2). (2)通过娱乐化的一些方式 进行科普 (3). (3)在运用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好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 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 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本题先总体浏览文段,了解话题中心,明确所读的是电视台科学节目 如何接地气的问题,再看需要填写句子的三处,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和照应来作答。第一处根 据“其对象是大众,要使之传播有效,就要从大众的需求出发,并且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 可知要求把科普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揭示出来,可填入类似“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大众传播”的 句子即可。第二处根据“借助娱乐愉悦感所带来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更容易使参与者注意和 接收其中的科学信息,使他们对科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可知谈借助娱乐进行科普的方式, 可填入类似“通过娱乐化的一些方式进行科普”的句子即可。第三处根据“科学节目在激发 观众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娱乐过头”可知,谈娱乐在科普中要掌握一个度,可填入“在运用 - 21 - 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好度” 的句子即可。 【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 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 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 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40 个字。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 “海囤族”反映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点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 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 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 从“菜奴”“特搜奴”“团购奴”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 发挥到了极致。 【答案】“海囤族”是指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以便宜为标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的群体。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给事物下定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准确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进 行合理压缩,且注意字数的限制。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 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 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 进行描述的限制,即: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 本题应体现“海囤”的特点,“海囤族是……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应对日益高涨 的物价,以便宜为标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抓住语段主要信息去组织和表述答案。 【点睛】“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 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 表达出来.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 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点: ①对材料的理解。 ②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 ③语言概括与表达。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2 - 爱因斯坦曾说:“我担心总有一天技术将超越我们的人际互动,那么,这个世界将出现 一个充满傻瓜的时代。” 《2016 年全球灾难风险报告》概述了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风险,其中人工智能等被 视为最危险的因素。 马云在第 14 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上发言称:“AI 时代就是需要爱的时代。只有这样,人 类才不会被机器取代,才不会在变革中被淘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你对科技是否有过担忧?我们该怎么面对科技的发展?请写一 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善假于物 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人类首次用望远镜成功求索了追寻百年的黑洞真容。日新月异的 时代,如何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而这正如荀子在《劝学 篇》中所言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古人穿越千年的智慧来对待科学技术, 以我之拙见,那便是,善假于现代之科技,为我们,也为子孙后代们造福。 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一言以蔽之,这句话就是说任何事物的价值与作用于人类而言都是相对 的。在我看来这尤其体现在科技上。便利出行的汽车,带来了大气污染的烦恼;对话世界的 互联网,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问题:丰富生活的荧屏光线,摧毁了无数人的眼睛。 似乎这真的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塔楼之诗》中所说的:“总是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 西恰恰是人们曾试图将其变成天堂。”难道只有彻底摈弃现代科技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吗? 恐怕未必,我们自古以来便有铸剑为犁的哲理,也有道法自然和谐共生劝勉,更有“祸福相 依”的先人智慧。又如在当今,拥有摧毁世界力量的核能,也能被人类和平开发利用;新能 源汽车正让我们的天空越发的湛蓝;墨子号量子卫星可通过加密钥匙让信息运输绝对安全。 “合则留,不合则去。”再加上一颗直面困难的坦然之心或许是对待现代科技的最佳态度。 当然,如何处理与现代科技关系的问题不仅仅止步于留与弃,更关乎如何守住伦理道德 底线。众所周知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严重违反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在国内外造成 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也正好反映了易中天先生在《当代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所指出的“在 - 23 - 我看来,当代中国人最缺底线。”(“如果你问中国当下的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 -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而这又一 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守住伦理道德的底线,善假于器,方能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让我们重温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 斯的名,善假于器去杀死庸碌的情怀,照亮前方的黯淡,时常带着怦然心动如往昔般的感觉, 不做纵容的悲怆与哭喊,一起拥抱科技新时代。 君子使物,不以物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既有事实的陈述,又有观点的表达。以科技为切入点, 主要考查对于科技的认识和看法。 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下材料,题目给出了三则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前两个材料属 于同类,都是近年来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隐忧,第三则材料的着眼点,从更为广大更高 的角度指出了解决这一隐忧的办法:爱。要写好这道作文题,我们需要对科技有自己的思辨, 清晰地认识到科技的益处和弊端分别在哪里,并提出正确对待科技的方式方法。构思行文的 过程中,可以紧紧围绕剖析科技的利弊和如何对待科技进行表达和论证。本次作文具有一定 的限制性。 【立意】①携手科技共建美丽家园; ②携手新科技,展望新生活; ③美好生活,科技为帆; ④创新科技成就美好生活; - 24 - ⑤科技兴则民族兴。 【素材】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 界面前的不安全感。一爱因斯坦 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 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一温伯格 天才跟科学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一斯宾塞 科学家的成要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一高尔基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 一霍金 1969 年 7 月 21 日 2 点 56 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5 年后,人类登月的奇迹首次以实物形 式出现在上海。上海体育馆举办了“太空时代”展览会,吸引了 5 万观众观看了月球车、登 月舱、月球岩石、月球探测器等。曾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美国宇航员尤金·舍南特应邀来上 海。 从根本,上看来,科学革命就是从“经验的东西向着实验的东西转变”。一美 杜威 【结构】首先题目化用了《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既能够吸引阅卷老 师的目光,也非常契合材料中人类和科技的关系。前两段辩证地指出科技的利与弊,第三段 开始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也引出下文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和做法。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 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 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 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 进行适当的筛选。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