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语 文 试 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近二十年来书法发展表面看起来繁荣热闹,展览频频,出版物大量涌现,书法博士硕士培养人数逐年增多,建立多处书法名城等等;但是我们恰恰忽视了书法最基础最关键的幼儿训练,把它作为选修课,耽误了人生最重要的学书法的阶段。书法这门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成了兴趣和特长。家长希望孩子学书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功利思想,如在书法大赛中获奖可在中高考中加分等。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文化的承传不是一句口号。中青年一辈的书法研究与创作者,对传承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是最重要的坚持者。和前辈相比,他们的坚持未免要艰难得多。中青年书法家不仅需要不断充实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用已有的知识,来适应和感染社会,起到引领的作用。中青年年富力强,承上启下,有充足的精力,有着广泛而集中的话语权。如果中青年不仅从自身做起,还可以用自己的条件,号召和影响更多的人重视国家的“软实力”,那必将在社会上起到重要作用。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孙晓云(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文章第2段论述了“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都有敬畏之心”这一分论点,主要从书法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两方面来阐述。 B.第3段中,作者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的道理。 C.本文说理由古到今,再由表面热闹现象到深层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的观点。 D.文章没有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书法艺术展开论述,结尾部分发出号召,表达了作者对青年书法家的希望。 2、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书法是以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艺术,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因此,书法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C.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世界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是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C.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D.古人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体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 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靠在城里做科长的姨夫的帮助,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名为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有一次,厂长听人唤她“该爿”她应着,很奇怪,问身边的人:“好像厂里的工人名册上,没这人么。”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有的女工止不住笑,还直唤妈。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较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阿秀的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长期临时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她去了,厂长的小轿车接去的。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么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进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童先生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间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 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的浓重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小说运用补叙笔法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5、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 ;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 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太白金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赡逸:shàn yì,形容诗文词采富丽,感情奔放。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奏颂一篇 奏:奏章 B.引至庭下曰 引:拉,牵 C.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D.白益傲放 益:更加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B.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C.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 D.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 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后来把他推荐给玄宗。这以后李白才得以担任供奉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永王李璘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5分) ②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当时为辽占领,成了辽国都城。辛夷:香木名,名玉兰,又称迎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B.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C.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奇丽壮阔。 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洋溢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E.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格含蓄凝练,本诗经其精心锤炼,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15、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内容。(5分) (1)《鸿门宴》 中樊哙用 “大丈夫不拘小节”劝刘邦赶紧离开的句子:“ , ”。 (2)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 ,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0.下则应用文在格式和文字表达上有五处表述错误或不清楚之处,请找出并修改。(5分) 招领启示 各位同学们: 本人于1月18日下午放学后捡到红色钱夹一只,内有人民币壹佰圆,请失主速与 高二(8)班李明同学联系,本人十分感谢! 高二(8)班 李明 2019年1月18日 21、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千里绿 春绣锦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座凝香 万山金 (1)新春对联: (2)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 上联: 下联: 下联: 四、写作(60分) 22、根据相应说明,按要求作文: 一本书能够吸引我们,必然是触动了我们的灵魂,书把我们的灵魂之门打开,在里面,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灵魂的模样。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寒假读书,你可能在书上发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自己鄙视或是渴望着的、那个过去的或者是又爱又恨的自己。 请从《呼兰河传》中的“我”、《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我”、《追风筝的人》中的“我”、《家》中的觉新这四个人物中选一个或几个人物,完成“遇见 的自己”的填空,并以此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开学考试 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对观点的阐述有误,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目的在于分析当下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 2.B(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中“书法成了中国文化的载体”偷换概念,书法与文字是不对等的。) 3.D(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无中生有) 4.A(“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错,小说开头所写的工作氛围整体上是轻松愉快的) 5. ①自知自重。她因乡音浓重,在厂里从不轻易开口。 ②豁达善良。别人取笑她,她不往心里去。 ③吃苦耐劳。她吃得起苦,干活一个人顶两个人。 ④爱岗敬业。身为农民工的她把厂子当成自己的家,任劳任怨。 6. 答: ①标明线索、推动故事情节。“乡音”是全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始终,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与“乡音”密切相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叙述阿秀以浓浓乡音及其优秀人品、踏实作风赢得老华侨赏识、器重,从而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大厂的故事,揭示了本色是真、本色可爱的哲理。(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7.C (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8. B、D (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中“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在材料三没有体现。) 9.答: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 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 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如,材料一“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读书无用论’的回潮”“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材料二“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等,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10、 A (奏:进献) 11、 D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12、D. 应是“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13、翻译: (1)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与”和“辄”各1分,句意通畅3分) (2)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初”、“游”、“奇”各1分,句意通畅2分) 14.B C(B项,“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中的“动态”和“静态”互换位置C 项,“绮丽壮阔”有误,应改为“清新明丽”。) 15.参考答案: 尾联写回头却不见辛夷开放,才始觉看花是在去年,借此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懑和收复国土的理想。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同开篇的疑身于“旧山川”相呼应,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饶有新意。尾联自然精巧,语言含蓄,平实的笔触中蕴含着深沉蕴藉的情思。 或: (1)诗人来到此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和对祖国旧山河的热爱。(3分) (2)诗人以不见辛夷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3分) 【解析】诗人以不见辛夷花作结,故意写出错觉,这个新意写法需要重点分析。另外,借助注释,可以看出故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全诗鉴赏】在春风中一马北上前往燕地,却疑是置身在旧日山川。阳和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日色带来嫩黄刚上柳梢,春风催着新绿渐渐归田。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才觉得看花是在去年。 16、(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上。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物与我皆无尽也 17.A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抒发的成语,“行云流水”恰当。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此处说的是字帖中字没有做作之态,用“信手拈来”更恰当。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此处是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用“浑然天成”更恰当。第四处 ,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此处是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特点,用“悠然自得”更恰当。故选A。) 18.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再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故选C。) 19.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划线句子,指出句子中存在的语病,再分析选项,逐一排除,确定答案。首先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应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上文,“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AB。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答案: ①“启示”应为“启事”; ②“各位同学们”重复,去掉“各位”或“们”; ③应写明拾物地点; ④物品的特征不应具体写出,改为“内有人民币若干”; ⑤去掉“本人十分感谢”。 21、答案:(1)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 (2)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