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附加题之文言断句与简答训练(江苏)
2018届一轮复习 附加题之文言断句与简答 训练(江苏) 1.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__必__灭__其__籍__哉__放__而__绝__之__莫__善__于__是__是__以__孟__子__之__书__有__为__神__农__之__言__者__有__为__墨__子__之__言__者__皆__著__而__非__之。”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解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可以借助语气助词“哉”、连词“是以”和并列句“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等帮助断句。 答案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2)《战国策》的体例是什么?在《四库全书》中属于哪一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史书的体例有三种,分别是编年体、纪传体和国别体,具体对应的有哪些史书,考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四库全书》内容分经、史、子、集四部。 答案 国别(体) 史部 (3)文中认为“禁邪说”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材料,在材料中筛选关键句,“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案 揭露其具体内容,让世人知道不能信从邪说,再加以禁止。 【参考译文】 有人问:“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回答说:“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2.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__子__之__说__传__先__王__之__道__论__圣__人__之__言__以__宣__告__人__若__辩__其__辞__则__恐__人__怀__其__文__忘__其__直__以__文__害__用__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解析 回答本题,可借助“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对称的句式,先断开三处,再根据有提示作用的连词“若”“则”,断开另外两处,剩下的一处,可以根据句意作出判断。 答案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2)先秦散文分两类:一类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________散文,一类是包括《左传》在内的________散文。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答案 诸子 历史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墨子学说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段文字主要针对“社会上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谈看法,从“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中理解可知。文中论及墨子的学说“其言多不辩”。另外,根据“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也不难概括。 答案 重实用而不重文采。 【参考译文】 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3.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__以__其__学__取__士__利__禄__之__途__一__开__为__其__学__者__以__为__进__趋__富__贵__而__已__其__言__有__失__犹__奉__而__不__敢__稍__违__之__其__得__亦__不__知__其__所__以__为__得__也__斯__固__数__百__年__以__来__学__者__之__陋__习__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解析 兼顾前后文内容,借助语言标识,从易断处入手,材料中的“而已”“犹”“也”“斯”在句末或句首,可以断开三处,“之”“其”相连,可以断开一处,其他可由文意确定。 答案 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2)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答:________ ________ 解析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 答案 程颢 程颐 (3)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明确答案的信息区间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而为后世之所向慕”。分号前后各一点,抓住关键句“实于古人精深之旨”,“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翻译“修己立德”“践行其所言”即可形成答案。 答案 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4.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要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__左__氏__》__情__韵__并__美__文__彩__照__耀__至__先__秦__战__国__更__加__疏__纵__汉__人__敛__之__稍__归__劲__质__惟__子__长__集__其__大__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 (节选自刘大櫆《论文偶记》) 解析 画线句中有《左传》、先秦战国、汉人和子长几个关键词,且多四字句,根据这一特点,并借助“惟”,结合文章的理解可作准确的断句。 答案 《左氏》情韵并美/文彩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 (2)刘大櫆与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解析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同时又被尊为“桐城三祖”。 答案 方苞(方灵皋、方凤九) 姚鼐(姚姬传、姚梦谷、姚惜抱) (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整体理解材料的意思,文中多次提及“虚字详备”的效果和重要性,如“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但并未否认实字的重要,所以作者的观点是要恰当运用实字虚字。 答案 写文章要恰当运用实字虚字。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尚书》中的作品,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表现出来。《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汉朝人有所收敛,逐渐走向了劲健质实,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唐朝人效法汉人,大多数趋于峭拔硬挺。宋朝人宗法秦人,学到了秦人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神情姿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省减损呢?如此看来,枝蔓舒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厚重的情气。 5.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__必__按__字__摸__声__即__有__窒__滞__迸__拽__之__苦__恐__不__能__成__句__矣__弟__虽__郡__住__一__岁__不__再__谒__有__司__异__地__同__心__惟__与__儿__辈__时__作__磻__溪__之__想。 (选自汤显祖《答吕姜山》) 解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矣”“惟”等关键词并结合文意即可断句。 答案 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2)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并称为“________”。《牡丹亭》塑造了________(填姓名)这一反抗封建礼教、为爱出生入死的不朽艺术形象。 解析 解答此题唯有多读多记。 答案 临川四梦(或“玉茗堂旧梦”) 杜丽娘 (3)用原文的词句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12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关键在于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第三句是主旨句。 答案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参考译文】 寄信到吴中讨论什么才是戏曲中的好的和对的。“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这话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凡是我们作文应该以意、趣、神、色作为主要着眼点。这四个方面做到了,才去考虑好的词美的调供使用,那时能够把九宫四声都面面俱到么?如果刻意按着字去揣摩声韵,就会有阻塞不畅、分散拖拉的窘状,恐怕不能写出好的句子。我虽然就住在当地,已经有一年没有去拜访官吏了。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一样的想法,只想时而和年轻人一起畅想。 6.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寿之志三国也,纪__魏__而__传__吴__蜀__夫__三__国__鼎__立__称__帝__魏__之__不__能__有__吴__蜀__犹__吴__蜀__之__不__能__有__魏__也__寿__独__以__帝__当__魏__而__以__臣__视__吴__蜀__吴__蜀__于__魏__何__有__而__然__哉__此__寿__之__失__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解析 根据主语的转换,抓住句首发语词“夫”、句末语气词“哉”以及判断句“此……也”,还可以借助“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等并列句式断句。 答案 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 (2)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应该熟记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名称和作者,它们分别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答案 范晔、陈寿。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文段表达结论的核心句是段末“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明确意思,翻译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 前辈史家各有失误,完美的修史人才很难得;后代史家应以前人教训为鉴,不要只停留在批判指责的程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