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攀枝花市 2019-2020 学年度(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 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中,“节”也许并非处于核心地位;然而,由节之“象”所拓 展出的丰厚意蕴则凸显了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极具代表性,值得探讨一番。 “节”首先表现为空间上的联结,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此由竹节之本义发出。“承上 启下”,自然是关键要害处,故“节”可引申为关键:人们常言解决问题的节点、“紧要关 节”,等等,皆由此出。 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推而广之,则形成了诸多相关的词汇,用之于人体则有骨节、 关节、肢节;用之于器物,则凡类此的事物亦多以“节”称之,如“多节虫”“八节火车”“三 节文章”等。“节”坚固且无赘物,故“节”又可引申为简洁、节俭。《荀子.天论》中“强 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即为节俭义——“节俭义”当由“固而无赘物”引申出。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时空一体,当将空间之“节”迁移于时序之时,“节”的含义又进一 步得到拓展与丰富。《秋浦歌》曰“常恐秋节至”,杜甫云“好雨知时节”,其中之“节”即 是维系过去与未来的“节”点。当然,此节点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依古人,每年的时 序可作此概括:由冬至到夏至,阳息(息者,长也)阴消;由夏至到冬至,阴息阳消;其中, 春分、秋分则大致阴阳持平。由是,按照阴阳变化的节点,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节气者,气之节也,维系(联结)阴阳变化(时间)的关节点之谓也。当然,对于重大的节气譬 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是要隆重庆祝的,春节意味着万物复苏,预示播种的前奏;中秋节 万物成熟,则是收获的标志。可见,节日与节气亦密切相关。 当“节气”转换为“气节”时,形下之“节”便超越了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的领域。 - 2 - “气节”,表征的不再是阴阳之气转换的节点,而是超越时空的、形上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 节操。气者,浩然之气也;节者,静也(不变也)、硬也。气节,即保持浩然正气而不动摇, 引申为意志坚不可摧。儒家伦理倡导的诸如忠孝节义、节操、名节、节烈皆作如是观,此取 象于节之硬并化用之于道德人格。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 促使“节”超越时空的因缘,在于它暗合了儒家五伦的德目:信。而最早对节之“信”、 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应始于《周易》的节卦。关于义理之节,尚秉和先生曾有如是 解释:“节者,信也。言凡事皆有一定制节,不容改变。故君子以制度数,天地以成四时。 天地节者,天地信也。”尚先生又云:“节者符也,以竹为之,各持其一,合之则为信。” 除了“信”义外,儒家之“节”尚有“中道”义,此为“节”之蕴含的又一次跃迁。“中 道”乃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左传》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记载。朱自清先生则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古代注重礼节,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 朱先生的结论是:“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中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 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是传统的‘中道’。”朱先生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 道义,亦不乏为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继明(说“节”》) 1. 下列各项关于“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节”之“象”拓展出的丰富意蕴凸显出东方所固有 的“象思维”品质。 B. “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由竹节的本义发出的。“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可推出词 汇“骨节”“多节虫”。 C. “节”从空间迁移于时序,其含义进步拓展丰富。 节气,就是气之节。而中国的春节等 重大节日与节气密切相关。 D. “节”超越时空进人伦理学领域,由形下"节之硬"转化为形上“意志坚不可摧”,具体表 征为“气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开头引出话题“节”,然后从空间、时间、伦理学领域等三 个方面对“节”的含义进行了探讨。 B. 文章以杜甫“好雨知时节”为例,旨在说明节”从空间迁移到时间后,以阴阳之气的变化 为标准,丰富拓展了“节”的含义。 C. 文章阐述促使“节”超越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领域的缘由,是“节”暗含了儒家伦理所 - 3 - 倡导的节操、名节、节烈等道德节操。 D. 文章末段引用朱自清从历史文化角度阐释“中道的结论,有力的论证了“节”在儒家思想 体系中除了“信”还有“中道”之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 《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与“开源节流”“故善言古者必有节 于今”义同。 B. “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 节义、名节等。 C. 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是《周易》,尚秉和先生在此基础上阐 释了“节”的含义。 D. 朱自清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认为它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 和做人的标准。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 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 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 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 D 项,“具体表征为气节”错误,据原文“气节,表征的不再是阴阳之气转换的节点,而是超 越时空的、形上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节操”可知,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是‘节’暗含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名节、节烈等道德节操”错,据原文“促使 ‘节’超越时空的因缘,在于它暗合了儒家五伦的德目:信”可知,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C。 【3 题详解】 - 4 -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 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 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 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A 项,“与‘开源节流’‘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义同”错误,两者不同。开源节流的 “节”,节省;“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节,节制,制约。句意善于谈论古代事物的人一 定有制约现实的愿望。 C 项,“尚秉和先生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节’的含义”错误,原文信息是“而最早对节之 ‘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应始于《周易》的节卦。关于义理之节,尚秉和先生 曾有如是解释:‘节者,信也。言凡事皆有一定制节,不容改变。故君子以制度数,天地以 成四时。天地节者,天地信也。’尚先生又云:‘节者符也,以竹为之,各持其一,合之则 为信。’”可见“在此基础上”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D 项,“成了行为的标准和做人的标准”错误,据原文“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把 文中选择关系偷换成并列关系。 故选 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 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线上教育教学≠直播/录播课程 初期,对教材知识点的直播或者录播课程几乎等同于线上教育教学全部,绝大多数学校 都陷入了“临时开发直播课程——教师缺乏直播技能——网络平台不支持——学生反响较 差——继续升级直播课程”的怪圈。事实上,线上教育教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直播或录播课 程。一方面,从教学形式上,除了直播和录播外,还有更多的方式,例如学习任务式、互动 - 5 - 研讨式、作品展现式等;从我们的实践看,直播课程更适合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录播或视频 课程则更适合学有余力学生的提升释疑。另一方面,在学习内容上,线上教育教学的核心和 指向都应该凸显育人目标,绝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知识点传授。 线上教育教学≠线下教育线上化 当前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和一线老师将重心放在了如何将学习内容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 络化上,然后将传统的教络上,形成了所谓的“线上教学”,这其实是对线上教学的错误理 解。我们认为线上教学应当是正常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其与常规教育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 关系,而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只不过因为现在的特殊时期,由线上教学承担了更多的责 任罢了。 (摘编自《关于浙江省线上教育教学的反思》) 材料二 线上学习对学生最大挑战(“非常赞成”人数百分比) - 6 - (摘编自《“线上学习对学生最大挑战”的调查问卷)) 材料三 光明日报记者: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复学之后,在线教学将从“新 鲜感”走向“新常态”,请问未来在线教学“新常态”是否有具体要求?有哪些具体要求?谢 谢。 吴岩:谢谢你的问题。从“新鲜感”到“新常态”,我们需要做三项工作。 第一,把战时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疫情期间的学校在线教学工作,最深刻的体会是“四 个变”,就是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他 们有的是可以从战时平移到我们说的平时的机制里的,有的不能简单地平移,需要一些改造 变化。 第二,把“临时教改”变成“质量行动”。我们一方面推进所有学校“停课不停教、停 课不停学”的工作,同时教育部成立了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的课题组,这三个课题组的工作 我把它叫做“三评估一研究”。一是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课题组要对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的 服务进行评估。二是对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估。三是对线上线下开展 的是否质量实质等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一研究”是及时研究我们应对疫情的临时措施, 怎么把它转变成平时状态。所以我们叫做“三评估一研究”。 最后,我们在在线教学的时候,还结合教育部提出的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要 打造包括线上金课、线下金课、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我们叫“五大 金课”的计划,及时推进国家级金课和省级金课,努力把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在在线教 学中实现,就是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我们实实在在地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最 关键的课程要素上。这方面应该说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谢谢。 (摘编自《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新闻》) 材料四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带来的在线教学形态的突发性全面应用, 给教育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譬如:社会治理完善问题,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在线教学供 给,市场监管难度增大,对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与加强教育教学质 量管控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风险防范问题,在线教学可能带来知识产权、信息安 全、教学安全、舆情危机等方面风险;技术保障问题,大流量大规模集中使用在线教络卡顿 甚至是崩溃,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管理制度调整问题,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 纪律维护、课程成绩考核、教师工作量评价等方面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进 - 7 - 行及时调整,适度增强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在线教学的综合质量控制;教育公平问题,需 要高度关注在线教学“最后一公里”的障碍与技术鸿沟,及由此可能形成的新形式的不公平。 从更高层面上讲,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在线教学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 在线教学涉及的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管理者、技术提供者等各方面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被赋予新的内容,应当从教育立法层面尽快予以完善,从而以不断优化的治理体 系提升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治理能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高质量教育教学效能如何实现)》 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事实上,从教学形式、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看,线上教育教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直 播或录播课程。 B. 线上教学凸显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需要学生有更强自律性协作能力以及对各种学习软件的 熟练掌握等。 C. 复课后,在线教学由“新鲜感”走向“新常态”,不能平移战时措施,要根据教育教学的 实际作出改变。 D.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虽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也给教育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 引起各方重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据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线上教学初期,绝大多数学校陷入怪圈。这引发了教育者对新形势下“教”“学”“管” 和“教学形态”改变的思考。 B. 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是未来线上教学的走向,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是最关键的课程要素。 C. 对于教育管理部门而言,要通过不断完善教育立法,优化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 系,来提升治理能力。 D. 尽管在线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线课程的常态化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受一些现实问 题制约,仍需努力。 6. 请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从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及个人三个方面概括如何提高线上教 学质量。 【答案】4. C 5. B 6. ①教育主管部门:施行科学的教学质量检测方案,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课程 建设,完善教育立法,提升教育治理水平。②教育机构:提高线上教学认识水平,转变教学 - 8 - 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管理水平。③个人:提高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 项,“不能平移战时措施”错误。原文表述是“”把战时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他们有 的是可以从战时平移到我们说的平时的机制里的,有的不能简单地平移,需要一些改造变 化”,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 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 项,“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最关键的课程要素”错误。原文表述为“我们实实在在地把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最关键的课程要素上”,可见选项表述曲解文意,选项中意思是 “……提高”是“最关键的课程要素”,文本中意思是“……提高”落实到“最关键的课程 要素上”,把“落实到……上”偷换成“是”,意思不同。 故选 B。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 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 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请根据材料所给的内 容,从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及个人三个方面概括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①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 9 - 从材料三的倒数第二段“同时教育部成立了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的课题组,这三个课题组的 工作我把它叫做“三评估一研究”。一是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课题组要对课程平台和技术平 台的服务进行评估。二是对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估。三是对线上线下 开展的是否质量实质等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一研究”是及时研究我们应对疫情的临时 措施,怎么把它转变成平时状态。所以我们叫做‘三评估一研究’”中得出” 施行科学的教 学质量检测方案。 从材料三的结尾段“最后,我们在在线教学的时候,还结合教育部提出的课程建设‘双万计 划’,也就是要打造包括线上金课、线下金课、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 我们叫‘五大金课’的计划,及时推进国家级金课和省级金课,努力把金课“两性一度”的 要求在在线教学中实现,就是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我们实实在在地把人才培养质量的 提高落实到最关键的课程要素上。这方面应该说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得出“推进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课程建设” 从材料四“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带来的在线教学形态的突发性全 面应用,给教育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从更高层面上讲,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在线 教学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在线教学涉及的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管 理者、技术提供者等各方面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被赋予新的内容,应当从教育立 法层面尽快予以完善,从而以不断优化的治理体系提升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治理能力”中得出 “完善教育立法,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②教育机构: 从材料一“一方面,从教学形式上,除了直播和录播外,还有更多的方式,例如学习任务式、 互动研讨式、作品展现式等;从我们的实践看,直播课程更适合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录播或 视频课程则更适合学有余力学生的提升释疑。另一方面,在学习内容上,线上教育教学的核 心和指向都应该凸显育人目标,绝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知识点传授” “当前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和一线老师将重心放在了如何将学习内容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 化上,然后将传统的教络上,形成了所谓的‘线上教学’,这其实是对线上教学的错误理解。 我们认为线上教学应当是正常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其与常规教育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而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只不过因为现在的特殊时期,由线上教学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罢了” 和材料四“风险防范问题,在线教学可能带来知识产权、信息安全、教学安全、舆情危机等 方面风险;技术保障问题,大流量大规模集中使用在线教络卡顿甚至是崩溃,影响正常教学 秩序;教学管理制度调整问题,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纪律维护、课程成绩考核、 - 10 - 教师工作量评价等方面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进行及时调整,适度增强弹性, 有针对性地加强在线教学的综合质量控制”中得出“提高线上教学认识水平,转变教学方式,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③个人: 从材料二图标中得出“提高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温馨提示:此题联系生活实际更好理解。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 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 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 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蔡楠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 - 11 - 曾经骑着摩托车,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 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 30 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六 岁男孩一名。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 Xxx 街 xx 巷 x 号,有见到者或帮助找到 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必有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广告部主任,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 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指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 30—40 岁的男女青年中,丢 失家庭率高达 67.8%,且还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 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高兴地谢过台长,留下呼机号 码,千恩万谢一番,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呼机叫了。那时我正在一家豪华宾馆里睡懒觉。我复了机, 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要我立即去电视台!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前 停住了。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踅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停住了。 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 Xxx 街 x x 巷 x 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 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 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拖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待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 是我的哥儿们帮助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 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 呢?”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 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九 O 年五月一日结得婚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 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蕾对不对” “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象在那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 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蕾过来,你看看这个 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吗?” - 12 - “不是”钟小蕾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 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蕾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 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 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那男人问明了情况,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护住钟蕾母子,厉声说:“这是我的家,请你 出去,出去,出去!要不我可揍你了!” 我乞求般地望望钟蕾母子。钟蕾紧紧地贴在中年男人的身上,一副漠然置之的样子。钟 小蕾呢?他两手插腰,虎视眈眈地站在那个不是我的爸爸身边,一副上阵父子兵的神态。 我的心底升起一股贯彻骨髓的悲哀。我逃也似地跑出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仍在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 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 A. 小说中我记得家庭详细住址,却寻求电视台帮忙寻找,我打开了自家大门,结尾却说这不 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B. 文章结尾处“杨花柳絮漫天飘舞”营造出“迷茫”的氛围,呼应了小说中“我找不到家 了”的情节,体现了“我”迷茫的精神状态。 C. 小说塑造了“我”这一典型形象:理想磨平,激情淡褪,迷失了人生方向。结尾处出现 的“中年男人”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D. 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 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8. 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呼应题目“我寻我家”,交代了我寻我家的缘由,引出后文“寻家” 的情节。②有利于揭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人到中年,面对现实,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灵 魂没有归宿的迷茫状态。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急切求解的心理。 9. 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文章表达亲切、自然。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 - 13 - 真实性。②人物形象塑造更鲜明,人物情感流露自然。通过对“我”的行动轨迹和感受的描 写,自然流露出我的感情,从而更好的表现出“我”对现状的不满,对已消失的自我的怀念 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③作品通过对“我”寻家的叙写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我”是中年 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表现了中年男人不甘于平庸的居家生活,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 闷,精神灵魂没有归宿的迷茫。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选项涉及方面有:词语的理解、句子大意 的揣悟、段落内容的概括、主旨情感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分析、手法或语言特色的判断等等。 要仔细审读,耐心对照、灵活理解、准确选择。 D 项,“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错误,由原文可以看出,此时的“我”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 的苦闷,精神灵魂没有归宿,因此很迷茫,而非“彻底地绝望”。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艺 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文 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然后看这些句子写的是谁,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题干为:文章开篇即 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构上看照应题目 “我寻我家”,写我寻找家的原因,总领全文,下文展开写 “我寻我家” 的情节。内容或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 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形象,突出性格特征:人到中年,被现实挤 兑磨失了原本的模样,失去了自我和性格的本真,找不到未来方向的压抑、烦恼和苦闷,灵 魂没有寄托不知道路在何方的一种茫然状态。表达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代入感,易 达成情感共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视角的效果的掌握能力。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 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 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 度看人看事。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 - 14 - 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 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容易拉近与读 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3)使文章 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4) 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 更加动人。 蔡楠选择的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角度。“我”作为叙述的承担者,一切由“我”出发。 “我”去“寻找”,“寻找”的是“我”的家,“我”的所行、所思、所见、所闻构成了文 本叙述事件的内容。 “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这样可以给作品带来如下几样好处: 首先,这 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加深了主题以及小说的批判意义。全篇小说由主人公娓娓道来,让人 感觉在讲述真实经历。寻找什么,如何寻找,寻找结果如何,由于“我”是事件的亲身经历 者,因此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理所当然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其次,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便于 作者主观情绪的宣泄,这样可以使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腻,而读者也就更容易的走进人物,深 入到他的内心,用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根据他的叙述对他的处境做出自己的判断。文 本一开始就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悲凉与无奈渗透其中, 这使读者以此种心境阅读下去。继而是“我”万般无奈地走上寻家之路,在自己寻家未果后 登了广告,而在广告词中,我们看到,“我”不仅丢了家,也丢了妻儿,“我”的凄苦之境, 困惑之意由此流露出来。如果说寻家之困惑仅仅是一种情感宣泄,那么归家之后的困惑则不 仅是宣泄,更是绝望之后无声的反抗,这种在沉静中的高声呐喊在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中 展开,这正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思索。 【点睛】赏析本文的象征手法: “象征一般是直接显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3]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 以使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内蕴深刻。在 《寻找我家》中象征手法可谓比比皆是。 首先,是词语的象征。“杨花柳絮”在文中出现过两次,它颇具象征意味。中国古典诗词有 云: “人情却是柳絮,悠扬便逐春风去”,杨花柳絮像浮萍般漂泊不定,这正象征地表现了 “我”这个漂泊无依的人及无所适从的孤寂心境。主人公在寻家而不得,走投无路时想到的 是去电视台登广告。作为都市人生活所必需的两样东西,“电视台”和“广告”象征着浮躁 - 15 - 虚华的现代文明。通过电视台的帮助,“我”终于找到了“我”的“家”,然而这个“家” 却并不接受“我”这个不速之客,最后“我”还是孑身一人,无处可去。现代文明也许能运 用高科技帮我们找到我们最初迈出的那个地方,却并不能帮我们找到真正归属意义上的 “家”。“古铜色的铁门”也具有象征色彩,它代表着人情的冷漠和疏离,因此,“我”能 拿着钥匙打开“门锁”,但是却打不开“我”和家人之间的“心锁”,“锁”象征着家人之 间的疏离。另外,“家”是抽象意义上的“归属”概念的象征,而“我家”则意味着“我” 的归属———“我”在社会中的归属和“我”对于自身的归属。进一步说,《寻找我家》整个 文本就具有象征意味。“我寻家”的过程即是现代人寻找自身归属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 冲击下,人类迷失了。然而正如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所说的: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有思想的人类一旦迷失,便开始找 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 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 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大王必欲急臣,臣头 今与壁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 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 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乙]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 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文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 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成, 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 - 16 - 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 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 馈七牢..焉。 (选自《左传•僖公十五年》)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 不惮征缮以待秦命/ B. 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 /不惮征缮以待秦命/ C. 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 不惮征缮以待秦命/ D. 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園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 惮征缮/以待秦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观:一般的宫殿,此处指章台。观:既可指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也可指道教的庙宇。 B.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 殿。 C. 戎狄:先秦以前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戎狄是对西方的狄和北方的戎等非华夏部族的合称。 D. 七牢: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一牛一羊一家为一牢。七牢就是说牛、羊、承三牲各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许斋五日”是因为蔺相如急中生智重新取回了玉璧,又尖锐揭露了秦王“以空言求 壁”的阴谋,使秦王理亏心虚,不得不让步。 B. 阴铂甥借小人代表国内强硬的一派表明了晋国坚定不屈的斗志,借君子代表国内温和的一 派,用礼仪套住秦程公,使其善待晋侯。 C. 阴饴甥一方面表示为君王的前途担心,一方面又表示对秦国寄子厚望。每句话都说在秦穆 公的心坎上,正反开阖,终于说服了秦穆公。 D. 无论是蔺相如还是阴饴甥面对不利于本国的谈判形势,皆能机智灵活地应对,态度上软硬 兼施、不卑不亢,可谓智谋无双的才辩之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17 -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而且为了一块璧 玉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感情,是不值得的。 (2)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成,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 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和氏壁送回赵国。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 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 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句意: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又因丧失亲人而悲伤,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 并且拥立太子姬圍继任国君。他们说:‘宁肯奉事戎狄,也得报这个仇。’君子则爱护自己 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也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却是为了等待 秦国的命令。 “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对称结构作谓语,共同陈述主语“小 人”,“亲”后停顿,排除 BC。 “曰”承前省略主语,领起下文,“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 命”都做“曰”的宾语部分,宾语比较复杂,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需要停顿,所以“曰”前 后停顿。排除 D。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西狄和北戎”错误,应该是“北狄和西戎”。 故选 C。 【12 题详解】 - 18 -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 项,“因为蔺相如急中生智重新取回了玉璧,又尖锐揭露了秦王‘以空言求壁’的阴谋,使 秦王理亏心虚,不得不让步”秦王“许斋五日”不仅是因为面相如急中生智重新收回了玉壁, 又尖悦揭露了秦王“以空言求璧”的阴谋,更重要的是蔺相如坚定地表达了“臣头今与璧俱 碎于柱”的决心。 故选 A。 【13 题详解】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 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 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 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 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 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布衣,平民百姓;且,而且;以,因为;故,缘故;逆,触犯;欢,欢心。 (2)度,估计;负,违背;衣褐,穿上粗麻布衣服;怀,怀中藏好;径道,小路;亡,逃跑; 归,送回,使动用法。 【点睛】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 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 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 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参考译文: - 19 - 【甲】 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 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 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 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 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朝廷上将国书 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 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 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 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 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 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 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 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 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 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 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乙】 鲁信公十五年十月,晋国的阴饴甥会见秦伯,两国在王城结盟。秦穆公问他:“你们晋 国内部意见和协吗?”阴饴甥说“不和。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又因丧失亲人而悲伤,不怕 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并且拥立太子姬圍继任国君。他们说:‘宁肯奉事戎狄, 也得报这个仇。’君子则爱护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也不怕多征赋税,舍得 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却是为了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说:‘宁可牺牲,一定得报答秦国的恩 德。’这样,意见就不一致。”秦穆公又问:“你们对国君的命运有什么看法?”阴饴甥说: “小人发愁,认为国君不免灾祸:君子宽心,以为国君必定回来。小人说:我对秦国太无情 了,秦国岂肯还我国君?’君子说:‘我已认罪了,秦国必定还我国君。他背叛了,就抓起 来:他认罪了,就放回来。恩德再没有比这更厚的了,刑罚也没有比这更威严的了。内心臣 服的自然感恩怀德,那怀有二心的也会畏惧刑罚。这一仗如此了结,秦国真可成就霸业了。 不然的话,当初帮他回国登位,又不让他安于其位:后来废了他的君位,又不让他复位,以 致原来施的恩德,反变成仇恨,秦国总不会出此下策吧!”秦穆公说:“你讲的正合我心啊!” - 20 - 马上就让晋侯改住宾馆,赠送七牢,以诸侯之礼相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① 陈与义②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①午日:即端午。②此词是作者南渡之后,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所作。③戎葵:即蜀 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开头“高咏楚词”一句通过高咏屈原的作品透露了词人的壮阔胸襟和感伤心绪。 B. “榴花不似舞裙红”三句,把“榴花”比喻成“舞裙”,回忆过去生平得意的情景。 C.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戎葵凝笑墙东”借物咏怀,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D. 最后两句作者面对湘江,把感情寄托在试浇”的动作及对“桥下水”遐想之中。 15. 本词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对屈原的缅怀。端午节,词人高昂地吟诵楚辞,面对湘江虔诚祭酒, 表达词人对屈原的凭吊之情。②现实与过去对比,过去春风得意如今却无人理解的苦痛之情。 ③对时光流逝、事业无成的感慨。节序匆匆,一身伤老,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而自己却 报国无门、事业无成的感慨。④表达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以戎葵的向阳特性比喻自己永远 不改向阳的风志,表达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 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把‘榴花’比喻成‘舞裙’错误。应该是对比衬托手法: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 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 鲜艳灿烂的榴花对比映衬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故选 B。 - 21 -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设问方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 么?思路解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 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步骤:(1)回答塑造的形象;(2)回答作者 的情感;(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①对屈原的缅怀源自首句“高咏楚词酬午日”以及最后三句“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 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 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 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 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 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 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 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 想之中。 ②现实与过去对比,过去春风得意如今却无人理解的苦痛之情源于“榴花不似舞裙红”, 难 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 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 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 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 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 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 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③对时光流逝、事业无成的感慨源自“天涯节序匆匆”“万事一身伤老矣”。节序匆匆,一 身伤老,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而自己却报国无门、事业无成的感慨。 ④表达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源自“戎葵凝笑墙东”,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 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 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 - 22 - 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 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 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 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 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 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有干言万 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水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一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历经战乱的扬州, 感慨当地人民苟且偷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执手相看泪眼 (2). 竟无语凝噎 (3). 人生如梦 (4). 一樽还 酹江月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属于前者,这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 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竟、 凝噎、樽、酹、佛狸、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默,可以说是一个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生趣洋溢时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好像 ( ),不能做假,也不能苦心经营,事先筹备。世界上有的是荒谬的事,虚妄的人; 诙谐天成的心灵,自然( ),取用不尽。幽默最忌的便是公式化,公式化的幽默很容易流入 低级趣味,就像公式化的小说中那些人物一样,全是欠缺想象力和观察力的产品。 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必定是富贵、宽厚、开放,而且圆通的。反过来说,一个真正幽 默的心灵,绝对不会( ),一味钻牛角尖,或是强词夺理,厉色疾言。幽默,恒在俯仰指 - 23 - 顾之间,从从容容,潇潇洒洒,浑不自觉地完成。在一切艺术之中,幽默是距离宣传最远的 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幽默是( )的。“宁曳尾于涂中,不留骨于堂上;非 梧桐之不止,岂腐鼠之必争?”庄子的幽默是最清远最高洁的一种境界,一般弄臣笑匠不能并 提。真正幽默的心灵,绝不抱定一个角度去看人或看自己,他不但会幽默人,也会幽默自己, 不但嘲笑人,泰然自贬,也会释然自嘲,也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像钱默存 所说的那样,欣然独笑。真具幽默感的高士,往往能损已娱人,参加别人来反躬自笑。创造 幽默的人,竟能自备荒谬,岂不可爱?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浑然天成 左右逢源 固执成见 相悖 B. 行云流水 左右逢源 固执成见 绝緣 C. 浑然天成 左支右绌 固步自封 绝緣 D. 行云流水 左支右绌 固步自封 相悖 18. 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国一向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 C.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D.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不但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像钱默存所说的那样,欣然独笑,甚至释然 自嘲,泰然自贬,也会嘲笑人。 B. 不但嘲笑人,也会释然自嘲,泰然自贬,甚至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像 钱默存所说的那样,欣然独笑 C. 既嘲笑人,也会释然自咽,泰然自贬,也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像钱默 存所说的那样,欣然独笑 D. 既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像钱默存所说的那样,欣然独笑,也会嘲笑人, 释然自嘲,泰然自贬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 24 - 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空,行云流水,漂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得自然流畅、浑然天成,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境中后语境中 形容“不能做假,也不能苦心经营,事先筹备”,也就是“自然流畅”,应该用“行云流水”。 第二空,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褒义词;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 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贬义词。语境 中说“诙谐天成的心灵,自然”“取之不尽”,含有褒义,应该用“左右逢源”。 第三空,固执成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同“固执己见”;固步自封,比喻 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后语境中说“一味钻牛角尖,或是强词夺理,厉色疾言”,应该选 择“固执成见” 第四空,绝缘,跟外界或某一事物隔绝,不发生接触;相悖,相违背,相反。前语境说“幽 默,恒在俯仰指顾之间,从从容容,潇潇洒洒,浑不自觉地完成。在一切艺术之中,幽默是 距离宣传最远的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幽默是”,应该选择“绝缘”。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使用较为复杂,不同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各 不相同,需要学生识记理解句号、逗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冒号等使用方法。本题考 查双引号的用法,有:(1)表示引用。(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4)表示讽 刺和嘲笑。(5)突出强调。题干中“舍我其谁?”属于引用。 A 项,表示特定称谓; B 项,表示讽刺; C 项,表示直接引用; D 项,表示强调。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 25 - 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 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 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句子前后是递进关系,应将第二个“也”改 为“甚至”;二是语序不当,应该把“奉然自贬”和“也会释然自嘲”位置调换。BCD 均有以 上问题。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句号,表示说完一句话的停顿。逗号,表示一 句话中间的停顿。顿号,①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间的停顿。②表示次序后的停顿。分 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冒号,用来提示下文。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 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表示赞美、愤怒、惊奇等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引号,①引用 说话或文章晨一段文字。②表示特指的词语或反语、讽刺。书名号,表示书籍、文章、报刊、 影片等名称。省略号,①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未尽。②表示声音断续。③表示重复词语或列 举的省略。破折号,①表示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②表示意思的转折。③表示声音的延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 ____?一般的看法是“思辨性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_____ ,比如,哲学家黎鸣先生就 这样说过:“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古代 作品中的“思辩性”?如何对古代作品进行思辨性阅读,就变得很重要。严格地说,思辨来自 西方,而我们习惯于整体地、辩证地、形象地感知世界及自我。相比西方,我们更注重分析 比较与类比联想。因此,_________,而类比思维只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比较,不需 要建立在对大量特殊事物分析研究并发现它们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其缺点是缺乏科学实证, 无逻辑可循,结论是个人化的,甚至是主观的。 【答案】 (1). “思辨性思维”是什么呢? (2).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先天不足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逻辑理性不足”或“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辨思维先天不足”皆可) (3). 我们擅长的是“类比思维”。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 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 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 - 26 - 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①处,结合后面句子“一般的看法是‘思辨性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可知,此处应 该提出一个关于“思讲性思维”是什么的问题。 第②处,结合后句黎鸣先生所说“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可知 此处说的是传统文化中逻辑理性精神的不足。 第③处,结合前句“我们习惯”,以及后文“类比思维”的阐释可知,此处谈的是我们和类 比思维的关系。 21.2020 年春节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华大地上横行肆虐,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这 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个个逆行的身影在时刻感动着我们。请你从“抗疫”的战场中选取 一个人物或一个群体,给他(她)或他们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生动,表述准确, 不超过 100 个字。 【答案】示例 1:钟南山 一张高铁图,心疼全国人;两次大疫情,总有您身影。面对疫情,您没有豪言壮语,而是亲 赴一线;面对疫情,您没有退避三舍,而是肝胆与共。您是无论生死的逆行者,您是心系苍 生的大国医。 示例 2:援鄂医疗队 白衣执甲,心怀锦缎。你们临危受命,奔赴战疫一线;你们日夜塞战,拯救患者生命。面对 病毒,你们无私无畏;面对患者,你们无微不至。山川有域,大爱无疆,你们是最美逆行者, 你们是时代大英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生动、鲜明、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审题, 如本题“请你从‘抗疫’的战场中选取一个人物或一个群体,给他(她)或他们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生动,表述准确,不超过 100 个字”,这是让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要 高度概括出人物的事迹,然后对人物的精神进行评价,要富有情感,为了能够更好地打动人, 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法,让语言更生动,表述时语言要准确流畅。 本题需要从“抗疫”的战场上选取一个人物或一个群体,给他(她)或他们写一段颁奖词, 选取的对象有很多,如:终南山院士、广大的一线医疗工作者、志愿者等等,注意所写的颁 奖词的主题,然后概括出所选对象的事迹,并对他们的精神进行评价,为了使语言更生动形 象,给以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等。 四、写作(60 分) - 27 -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2020 年 5 月 19 日,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因与袁隆平、申纪兰等六人并肩担任首届“中国 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而再一次上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在这之前,她就因曾在境外视 频网站上拥有超高人气和关注度,引发人们的讨论。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 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 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 输出的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二: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要求: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不少于 80 字。 【答案】例文: 从李子柒走红,看文化精神 浏览李子柒微博的主页,不难发现这位拥有两千万粉丝的大 V 与众不同之处。在她更新 频率不算高的视频中,能够看到黄豆如何变成酱油、纯手工造纸等等传统文化遗产,也能读 到蕴藏于田园生活背后的脉脉温情,这些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也打开了 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由此而言,李子柒的走红不难理解。但能不能把这种走 红视作文化输出,以及中国需不需要这样的输出,在网上言人人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 不真实,拔高了现实生活;也有人认为乡土社会代表不了中国全貌,会带来误解;还有人质 疑其包装炒作的成分,担当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视频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 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 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 他人无需苛责。实际上,在互联网连接世界、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 视频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 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 - 28 - 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 世界? 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 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 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 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 世”的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争议是否是 文化输出,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不是轻轻松 松的,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定文化走出去的大方向,秉持工匠精 神来谋划创新,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 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 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 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 的魅力。命题方式为材料作文。所给审题内容包含两则材料,其一源于《人民日报》评论说: 李子柒再一次上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统美食 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 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体现了李子柒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材料二引自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 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审核两则材料,出题者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引发读者思考关于“文化”的话题,以及对于文 化输出的态度,言谈话语间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出李子柒现象背后有她的价值所在。正所谓不 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便是好猫,无论如何,李子柒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有极大的作用和 贡献的,从此意义而言我们的利益应该倾向于肯定,最起码要辩证而言,不可大肆批评或否 定。 参考立意: (1)“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情画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 (2)坚守传统文化,打造诗意人生; - 29 - (3)李子柒的视频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展现田园生活,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4)这也是一种文化输出方式; (5)李子柒红火的原因探析:传统和创新的结合; (6)李子柒,你为什么那么“火”? (6)从李子柒现象看“文化输出”的偶然与必然。 参考素材: (1)我们要认识到李子柒现象并非偶然。文化是什么,本身就比较宽泛模糊,无法用任何方 式进行去量化。从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内容和视频本身来看,李子柒做的肯定是文化的东西, 至于算不算“文化输出”,那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之所以有媒体和网友将其定义成“文 化输出”,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恰巧出现了李子柒用 3 年时间凭借 100 多个短 视频就获得了 CNN 积 40 年之久才能收割到的海外社交媒体流量这个现象级的民间文化行为。 李子柒的“红”是一个偶然事件,固然与其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但也是中国文化复兴道路 上的必然事件。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经过五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优良文化,必定会向 中国版图四周发光发热,没有李子柒,也会有王子柒、张子柒。“文化输出”概念本身就具 有很强的主观意图,用其定义民间文化的传播行为,反而使民间文化失去了传播的活力。文 化的浸润应是“润物细无声”。笔者认为,与其说像李子柒这种民间现象是“文化输出”, 倒不如说是“文化交流”更易让人接受。 (2)但这一看似美好、充满正能量的事情,为何会引发大众的争议?究其原因在于,有人认 为,李子柒的作品过于美化了田园生活,中国真实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她描述得那样唯美,虽 然艺术源于生活,但差距过大就显得“太假了”,实际上她的作品只是为了迎合外国人对中 国的“刻板印象”和“猎奇心理”,几百年来对中国形成的“想象性认知”,而这反而遮蔽 了中国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一面,遮蔽了中国和西方的共同点。 从近些年全球开设的孔子学院,到《战狼》《红海行动》等英雄主义电影,由官方背书的中国 文化输出投入不少,却常常适得其反。而官媒称李子柒作品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 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的肯定,似乎也打上了这一烙印。这也是李子柒个性化、贴近生活、 温婉平和的表达既能赢得人心,又会引来非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3)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不妨先看看她的作品。三月桃花开,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 熟,摘来制成琵琶酥;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制作各种精美家常食品……李子柒的视频取材 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看这些视频,乡土生活可感 可亲,气质是古典的,而呈现方式又是现代的。 - 30 - 一个人的魅力有多大?影响力有多大?当我们翻看李子柒作品的时候,我们感觉那就是我们 生活的常事,那样的稀疏平常,但是这样的“普通”却能够跨越国界,不分肤色和语言,让 中国的文化魅力延伸出去,所以笔者认为“李子柒现象”更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个侧影。 民以食为天。不管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满汉全席,亦或者是囊括鲁菜、川菜、粤菜、苏 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的中国八大菜系,他们讲述的是一个“吃”,更讲述的是中国 的饮食文化,而李子柒化繁为简,让我们在农家的烟火气中感受到了具体而微的中国美食文 化。 热爱生活,传承中国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但是如同那句“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缺少的不是文化,而是不断挖掘文化的执 着追求,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上对文化的热情,才能够让我们融情于春耕夏种、秋收冬藏 之中,借力互联网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李子柒是中国文化的“网络代言人”之一,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细细的描述,没有舞台背景, 只有山间风光,没有唯美修饰,只有朴实本色,而越是平凡,越是能够让我们品读文化的厚 重,越是能够触碰我们心灵的柔软,这种返璞归真的文化表达,让中国的文化更朴实,更叩 动人心。 (4)这几天,,一个名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火了。火到什么程度?世界闻名。 她主要是在一 些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千万粉丝,在国外知名自 媒体平台上,她的订阅量几乎和 CNN 差不多。 网上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多了,李子柒凭什么脱 颖而出?首先,她过手的都是四川农村的家常食物,特色调料,而且差不多每一样都是她从 地里刨出,山泉洗过,炉火炙烧,非常原生态,符合大众对绿色食品的期待。 其次,视频 制作精致,不管是雨落屋檐,灶台炉火,还是肩扛枯柴,石磙碾姜,都营造出一种文静祥和 的意境。这是孟浩然领略过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陶渊明体验过的“种豆南 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储光羲惊叹过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可以说,她的视 频,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间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在光影流淌中,观者感受到了一股似乎非 常熟悉、但又久未谋面的烟火气、生活味,以至于很多网友关注李子柒后纷纷感叹:太治愈 了。 (5)何谓浮躁?具体表现很多,比如干事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以 至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心神不宁,心猿意马,往往导致工作上追求浮夸,生活中热 衷浮华。这种情绪长期萦绕心头,对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小。 当此际,看到李子柒那样 专注地处理一件事,无异于服用了一剂清凉药,产生类似于禅定的效果,反躬自省下,得到 - 31 - 心灵的净化,内分泌系统就会分泌出愉快的激素,产生悦感,压力得到释放,情绪得到抚慰。 有网友说看后会落泪,也是压力得到舒缓的一种表现,难怪会产生“太治愈了”的感觉。 都说现代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新颖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凸显,亚健康、抑郁症、路怒症、暴躁症,过去闻所未闻,如今 司空见。 行文结构: (1)文章引用外国网友的评论,说明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引出后文的讨论。 (2)文章指出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定位,再进一步说明李子柒这样的走红存在着必然因素。 (3)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肯定了李子柒视频对于文化传承问题的积极意义。 (4)文章对“李子柒现象”中公众的认识进行了分析,并表明了客观、理性的观点态度。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