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 学案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 “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抓 标 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 卷 别 标 题 重要信息 1.2017年 全国卷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2.2017年 全国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3.2017年 北京卷 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 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 4.2016年 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 5.2016年 天津卷 登裴秀才迪小台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 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 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6.2016年 山东卷 水仙子·舟中 ①交代了地点(舟中); 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 7.2015年 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8.2015年 全国卷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 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看 作 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应用体验] (一)知人论世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二)考题对接 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 解析:读题:“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思路:“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析 注 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应用体验]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 读 正 文 (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诗 词 诗 歌 层次及内容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 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 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颔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景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事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 情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景 浮云、太阳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 事 诗人望长 安而不见 情 (二)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三)抓用典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 [应用体验]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 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 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1.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2.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四)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显 性 词 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包含“愁”“怨”“恨” “愤”“忧”“凄” “悲”“喜”“乐” “悔”“思”“怜” “泪”“闲”“怅” “怆”“孤”“独” “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 性 词 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 “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应用体验] 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显性词语:悔 表达情感: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 2.隐性词语:忽 表达情感: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五)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技巧 阐释 应用体验 省略 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答: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答: 倒装 结构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2)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 ②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答: ③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答: (1)解析:诗句①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①解析: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 “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歌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参考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 ②解析: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 参考答案: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 ③解析:诗句应理解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将“香稻”“碧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 参考答案: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分类 教材典例 阐释 名词活用作动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使动用法,意为“使……绿”。春风又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作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 。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 [应用体验] 指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 参考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3.互文见义 概念 理解方法 教材典例 “互文”指古代诗歌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应用体验] 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二、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 通过对以上“四角度” 的学习,难免还存在一些阅读障碍,这时,可借助选择题的5个选项,再进行巧读,这是因为选择题的5个选项: (1)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 (3)只有2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 故本步骤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 [读文解题示范]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原 诗 读诗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 [注] ①渭桥:即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得月轮空”的句子。⑤麟阁:即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⑥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角度一] 抓标题:可以推测诗的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等等。 [角度二] 看作者: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角度三] 析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④⑤⑥是对诗歌典故的解释,对于理解诗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 [角度四] 读正文:首联中“骏马”,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将士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抓意象) 二、借助选择题巧读,加深理解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选 项 借题巧读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首先通览这5个选项。 从选项可以看出:前4个选项是分别对四联的逐一鉴赏,第5个选项立足整体鉴赏,并着重对结句情感的分析。 然后将每个选项的分析回归原诗,借题读诗。 仔细对照品味选项与原诗,将不确定的地方标出,并将基本确定的部分文字作为读诗的辅助信息。 A项:主要强调骏马风驰电掣,渲染一种紧张气氛。整体表述感觉比较准确,可充分利用读诗。 B项:主要强调很快就战胜了敌人。“没有直接描写”和“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感觉需要再细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 C项:主要描写战争结束后的场景。“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感觉体现不明显,需要仔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 D项:化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根据诗歌注释可知尾联用此典故的目的是突出对将士们的英勇献身的赞美。 E项:是对全诗风格、情感、意境等的整体赏析。选项“转折”之前通过前四联的赏析可知表述正确,“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述感觉不明显。 并且D项和E项的转折部分的表述相互矛盾,两项之中肯定有一处存在问题。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说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但是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解析:选CE 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E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是对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绘像于麟阁,体现了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