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咸阳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 放弃了诗歌的韵律这个基本要素,导致了我国近百年来的自由体新诗缺少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 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 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有可能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 ‎ 鲁迅认为诗歌要有形式,要讲格式,但不必讲究用韵律的观点,在当时有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积极作用。‎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 虽然已经历经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这表明新诗这种文学形式缺乏强劲的发展潜力。‎ C. 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 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B项,“放弃了诗歌的韵律这个基本要素,导致了我国近百年来的自由体新诗缺少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表述有误,原文“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原文有一前提“根本原因”,选项把这一前提有意漏掉,故表述太绝对化了。‎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D项,“但不必讲究用韵律的观点,在当时有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积极作用”表述有误,原文第四段,鲁迅的原话说“要有韵”。‎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B项,“这表明新诗这种文学形式缺乏强劲的发展潜力”表述有误,原文无此意,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近日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广泛使用等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在这一背景下,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 ‎(摘编《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2019年4月4日)‎ 材料二:‎ 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大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就必然是系统化的,在中小学阶段当然要有这一类教育的基础,那就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摘编自邬宪伟《新时代呼唤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孩子,才能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无关系。‎ B. 如果不想在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被淘汰,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交情商、创新意识以及应变能力等,这样会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C. 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地位同样重要。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阶段也不应缺席。‎ D.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价值,造成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变化,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新职业不断出现,具有专业的技能将成为未来职业的要求。‎ B.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将来考学、就业的重要性,在他们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展相关教育,做到未雨绸缪。‎ D.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也关涉到长远的育人目标。‎ ‎6. 怎样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 ‎6. ①中小学时期就要接受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开始职业生涯规划;②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将学业发展与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结合;③要关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社会需要未来的变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D项,“……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价值,造成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无中生有,原文只有“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的论述,但没有分析原因。‎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将来考学、就业的重要性”错误,原文“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找工作不能等同。‎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解题方法: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就必然是系统化的,在中小学阶段当然要有这一类教育的基础,那就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在这一背景下,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菌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籍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治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央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膩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几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一日作完,于温州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注]二十年代初,正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朱自清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适度的生活情趣;同时他又渴望光明,向往自由。‎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第一段的描述告诉人们,秦淮河的真实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情景。‎ B. “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句中的“赏鉴”一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 C. 第三段对月色的描摹,先将月色与灯光进行渲染,突出月色之“清”,再运用夸张手法赞美月儿的神态。‎ D. 文章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致的特色,将自然景象、历史影像、古代风物、真实情感融汇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 ‎8. 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哪种手法描绘秦淮河夏夜水的什么特点?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9. 试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 A 8. 手法:对比,将南京与杭州的日光、秦淮河与夏夜的西湖进行对比。特点:冷冷地绿着。表达效果: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 ‎ ‎9. ①通俗易懂,口语化。如“三株两株”“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等。②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在水里摇曳着”中的“摇曳”,将垂柳的影子在水中的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又如“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浴、缠、挽”等字,将树的枝条在月光下的美好形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③叠字的运用有一种音韵的美。如“淡淡”“支支”“偷偷”“光光”等。④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朴素典雅,贮满诗意,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境界。拟人如“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比喻如“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等。‎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项,“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分析错误。首先,“赏鉴”一词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思考而表达的,不是出自船夫之口;其次,“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无中生有;C项,“先将月色与灯光进行渲染,突出月色之‘清’,再运用夸张手法赞美月儿的神态”分析与概括错误,不是“渲染”,而是对比手法;不是夸张,而是拟人、烘托手法;D 项,“历史影像、古代风物”在所节选的文章内容中没有体现。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时,结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举例具体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即可,同时注意要关注文章中心,思考这种表达效果想要达到的目的。第一问,第二段中,“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这几句话是对秦淮河夏夜水的具体描写,很明显是那它与杭州西湖的水对比,突出的是“冷”“绿”的特点。第二问,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以,使用对比的效果便是突出秦淮河夜晚水的特点。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思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可以明确答题的切入点,然后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举例具体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即可,注意要关注文章中心,思考这种表达效果想要达到的目的。划线句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比喻、拟人的使用,“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几披着的发······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摇曳”等词,将柳树描摹的生动、传神;同时,叠词的使用也让散文化的语言更具美感。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分为以下几方面: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②描写手法:白描,虚实,动静关系,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间接描写:衬托,烘托,渲染。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对比、反衬,通感等等。遇到此类题目,根据文本选择恰当手法,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如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周勃、灌嬰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态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县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 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C. 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冢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 赐骸骨,亦称“乞遗骸”,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律下严苛。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 B. 刘邦知人善任。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 C. 陈平能言善辩。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D. 亚父范增多谋善断。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正确的战略主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答案】10. A 11. B 12. B ‎ ‎13. ①陈平脱身持剑抄小路逃亡,渡过黄河,到脩武投奔(归顺,归附)汉王,通过(经由)魏无知求见汉王。‎ ‎②先生侍奉魏王不相合,侍奉楚王又离开,如今又跟从我,守信义的人本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全部进去了以后,陈平见到楚国派遣的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你是亚父派遣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拿走(饭食),换上了不好的无肉的饭菜献给楚使。‎ 句中,“举进”“见楚使”两句主语不同,分别是两句话,应断开,排除BC两项;“更以”后面是更换的内容,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解说错误,《荆轲刺秦王》中的“长者”指的是年长有德行的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认为用人更应该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分析错误,说这句话的是魏无知,而非刘邦。原文表述为: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挺身,脱身;间行,抄小路逃亡;杖,持、握;归,投奔(归顺,归附);因,通过(经由)。‎ ‎(2)事,侍奉;中,相合;去,离开;信者,守信义的人;固,本来;多心,三心二意。‎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起初,阳武人陈平,家境贫寒,喜好读书.后来侍奉项羽,项羽赐封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殷王司马反楚时,项羽即派陈平去攻打并降服了殷王。陈平领兵返回,项羽就授任他都尉之职,赏赐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发怒,准备杀掉那些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陈平很害怕,便把他所得的黄金和官印封裹好,派人送还给项羽;随即毅然持剑抄小路逃亡,渡过黄河,到武去投奔汉王,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刘邦。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饭,然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陈平说:“我是为要事来求见您的,所要说的不能够延迟过今日。”于是汉王与他交谈,颇喜欢他的议论,问道:“你在楚军中任的是什么官职呀?”陈平说:“任都尉。” 这一天,刘邦就授陈平都尉之职,让他做自己的陪乘官,负责监督各部将领。将领们因不服气都喧哗鼓噪起来,说:“大王您得到一名楚军的逃兵才一天,还不了解他本领的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且还反倒让他来监护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汉王听到这种种非议后,却更加宠爱陈平了。‎ 周勃、灌婴等人对汉王说:“我们听说陈平侍奉魏国不被容纳,就逃走投奔楚国;在楚国不被信用,又逃来投奔汉。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希望大王明察他!”汉王对陈平产生了疑心,责备推荐陈平的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时所讲的是他有才能,大王今天责问的是他的品行。现在如果有像尾生、孝己那样的品行,但是没有决定胜负的韬略,陛下难道还有闲心思用他们吗?”汉王召来陈平责备说:“先生侍奉魏王不对心思,投靠楚王又离开,现在又来与我交游,守信用的人能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采纳我的主意,所以我离开他投靠项王。项王不信任人,他任用和喜爱的不是项氏本家,就是他妻子的弟兄们,即使是有奇谋妙计的人他也不重用。听说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我又来归顺大王。我囊无分文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支付开销。假如我的谋略中有可以采用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没有可采用的计谋,这些金钱全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往官府,我请求能够辞去官职以保留我的尸骨。”于是汉王向他道歉,又厚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令他监督所有将领。众将领们再也不敢说长道短了。‎ 后来九月,韩信攻下魏国,公婆代国,汉就派人收取他的精锐部队,到荥阳来对抗楚。汉王对陈平说:“现在天下纷乱,什么时候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的正直的大臣是亚父范增、钟离昧这些人,不过几个人而已。大王您果真能够拿出万金的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的关系,让项王怀疑他们的忠心。项王的为人,心中忌恨并相信谗言,一定在营内诛杀他们,汉军可以趁机率领军队攻打楚军,夺取楚地是一定的了。”汉王说:“好!”于是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任意他去做事,不再过问钱的去处。陈平大多用金钱在楚国军队中施行反间计,扬言说:“钟离昧等众位将领担任项王的大将,功劳太多了,既然这样那么他们终究不得不分裂楚地而称王,他们想和汉王结为一体,来消灭项王并且瓜分他的土地。”项王果真心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夏,四月,楚国在荥阳围攻汉王,事情紧急,汉王请求议和,割剧荥阳把西边的部份当做汉国的领土(东边归楚)。亚父范增劝说项羽快速攻打荥阳,汉王忧虑这件事情。项羽派遣使者到达汉国,陈平派人准备了肉食饭菜。全部进去了以后,陈平见到楚国派遣的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你是亚父派遣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拿走(饭食),换上了不好的无肉的饭菜献给楚使。楚使回去以后,把事件全部的经过告诉了项王,项王果然非常怀疑亚父。亚父想要迅速攻打下荥阳,项羽不相信他,不肯听亚父的话。亚父听到项羽疑心他,生气地说:天下的事大致已经成定局了,剩下的你自己做吧,我想请求告老还乡!”亚父回乡时,没到彭城,疽发病在背上就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暖”字来写小路,表现山村天气晴好,温暖和煦,写出了春天祥和的气息。‎ B. 颔联中“纵横”“高下”两个词,写出了乡村山水高阔、错落有致的环境特点。‎ C. 尾联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情怀。‎ D. 本诗语言质朴清新,在描摹自然宜人之景时善于炼字炼句,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15. 诗歌的颈联,与《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在写景手法及所表达的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写景上:都运用反衬手法,都通过描写鸡鸣、犬吠,以动(声音)衬静,反衬了乡村环境的和谐静谧;(其他答案如“视听结合”,言之有理亦可。)②情感上:都通过农村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情怀”分析错误,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种比较题,应根据题干的要求,首先弄清楚比较点,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或语言风格。比较思想内容就要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分析抒发的感情的异同点;比较艺术技巧就要分析各自的艺术手法;比较诗风则要体会各自的语言特点。本题是综合比较,应全面回答。‎ 首先审清题干要求,将此诗的颈联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进行比较,比较的角度是“写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中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表达了作者对幽静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通过“狗吠”“鸡鸣”“深巷”等词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动衬静,表达诗人对隐居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因此,均运用了反衬手法,均表达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诗歌赏析: ‎ 这首诗描写山村午景,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时分,脚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节候的温暖,路上绿草如茵,满山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徐徐展开,像是电影中由近到远地拉开了镜头,有一种身临其景,历历在目的印象。 ‎ 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自由宁静的气氛于言外可见。而“纵”与“横”、“高”与“下”,本身又各自对应,可见诗人烹字炼句的功夫;又以“一”与“数”相对,运用了数字的概念,遂令画面更加清晰可辨。 ‎ 颈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炼句的技巧。《复斋漫录》卷上说,‘静憩鸡鸣午”是吸取唐人诗句“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的意思而来,其实未必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绘午时鸡鸣的情景却是对的。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中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这两句造语极为洗炼,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将丰富的内容,熔铸在这极简净的十个字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卢纶《山中绝句》云:‘阳坡软草厚如织,因与鹿成相伴眠。’介甫只用五字,道尽此两句。如云‘眠分黄犊草’,岂不妙乎!”胡仔在此赞叹王安石的,正是他这种能“以少许胜多许”的语言表现能力,“荒寻犬吠昏”也是一例。 ‎ 这首诗前六句所描绘的景物,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图。《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写,正与“草如积”、“花更繁”的景色相似;“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又与此诗中间二联的意境一致。从这里可似看出诗人的匠心,虽然诗名《即事》,但决不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他在景物的摄取,题材的剪裁上早已有成竹在胸,虽以平易语言写来,却可见到遣字造句、构思谋篇的精心安排。这种千锤百炼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诗家化境。韩愈称赞贾岛的诗说:“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苏东坡提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都是指的这种特点。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说,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寄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实际上也道出了他自己作诗的甘苦。这首《即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 尾联写自己的感受: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与此诗所表现的感情正可相发明。 ‎ 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注重全诗气势连贯,张弛有道,平缓有度,进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经意地吟咏,细处看却是淡静有味,从构图谋篇到遣词造句都颇具匠心,每一联都从不同的视角展示景物。‎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借助桑叶比喻女子容颜姣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桑之未落 (2). 其叶沃若 (3). 民生各有所乐兮 (4). 余独好修以为常 (5). 纵一苇之所如 (6).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沃、苇、凌。‎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建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 、蔑视流俗的心境。(  )。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与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 。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雅量》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尉赞赏,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 ”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后世 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也如此。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孤高自许 息息相关 东床快婿 脍炙人口 B. 孤芳自赏 休戚相关 东床快婿 朗朗上口 C. 孤高自许 息息相关 乘龙快婿 朗朗上口 D. 孤芳自赏 休戚相关 乘龙快婿 脍炙人口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以说,有了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追求,才有旨趣淡远、含蓄蕴藉的艺术 B. 可以说,作者不如意的生活境遇与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在创作中水乳交融 C. 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演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 D. 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与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交融在创作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生活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B.‎ ‎ 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 C. 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 D. 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答案】17. A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孤高自许”,形容人性情高傲,自命不凡。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第一处,根据“蔑视流俗”可知,这里是形容苏轼的高傲,应选用“孤高自许”。“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物与物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人与人)间忧喜、祸福互相关联,关系密切。第二处,根据语境,指风度与心胸之间,即物与物之间关系密切,应选用“息息相关”。“乘龙快婿”,形容非凡的好女婿。“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第三处,根据“在东床上坦腹卧”可知,此处应是形容豁达的女婿,选用“东床快婿”。“朗朗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第四处,根据语境可知,是说《洛神赋》《白马篇》令人称赞,应选用“脍炙人口”。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语境来看,该段主要是谈作家审美人格的建构,根据后文“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一句可知,前面应该强调“这种审美人格”,因为“这种”是指示代词,这说明前一句中应该出现指代的对象,而A、D两项没有强调审美人格,所以排除这两项;后面“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是一个表假设的句子,是针对前一句而言,这说明前面应该谈到“艺术修养”或者“艺术追求”,而B项,没有谈到艺术修养、艺术追求,排除B项。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第一个问题是“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语序不当, “生活的境遇”不是“呈现”“表现”的主语,故应放在“无论”后面,排除BC两项;第二个问题“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搭配不当,“呈现”的宾语不应该是“本真”,而应该是“生命状态”,应改为“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排除C项,且该项“如能……就能”的说法太绝对,不合逻辑;第三个问题,“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搭配不当, “达到”和“人格”不搭配,排除D项。故选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______,拿来做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__________,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坏事, _________。‎ ‎【答案】 (1). (1)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2). (2)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3). (3)就作诗献歌他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诗经》,主要是阐述《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经”的特点,第一处,前面说“《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句子发生转折,可见后面所说的封建社会与今天应是不同的,今天的《诗经》是诗,那在封建社会应是“经”;第二处,后面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可见此处应是说《诗经》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第三处,前面说“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坏事”,可见此处应是具体解释“献诗陈志”的做法。‎ ‎21.下面一则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按对联的有关知识将其排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①草木际天②吞长江③林壑尤美 ④迎素月⑤送夕阳⑥其西南诸峰⑦当春夏之交⑧衔远山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上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 下联: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联,考查形式是调整式。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从语法上来要求的,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3、节奏相应,平仄和谐,一副对联中,上联一共有几个音节的停顿读法,下联也必须对应;上下联还要平仄相反,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首先明确对联的规则,中间上联要按从山水峰林的角度组织,下联要从夕阳素月季节草木的角度分析。“吞长江”“衔远山”是《岳阳楼记》里面的句子,应该放到一起;“林壑尤美”“其西南诸峰”是《醉翁亭记》里面的句子,也应该放到一起;并且语序要和课文保持一致。即,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根据“衔远山”“吞长江”都是动宾结构,可以知道与之对应的是“送夕阳”“迎素月”;与“其西南诸峰”对应的是“当春夏之交”;与“林壑尤美”对应的是“草木际天”,即,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再根据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原则,可知,上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 下联: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点睛】‎ 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两句相对偶,对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二是句式相问。它首先要同类相当。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要做到上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止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做到了句式上的相问,对联形式上就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三是平仄和谐。对联讲究声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平仄和谐要求上下联相应处的词平仄相对。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个字即句脚的平仄也要协调,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方式反复进行。四是语意相关。要求上下联在内容上密切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对偶形式的对联,意脉必须是相通的,这样的两句才不是生拉硬扯杂凑在一起的,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歌诗合为事而作。主旋律歌曲之所以称为“主旋律”,因为它总能发出时代的强音,击中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这是《我们都是追梦人》描摹的小康路上的奋进场景;“汗也不白流,累也不白受,实干才能出成就,谁也别吹牛”,这是《时代号子》对实干兴邦最质朴的歌咏;“如果不曾长路跋涉,怎知道道路曲折?如果不是跨越江海,哪知道前途壮阔?”这是《乘风破浪再出发》对奋斗历程的回首,对“两个一百年”壮阔征程的展望。让每一首歌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力量,就能把我们赤诚的心、火热的爱汇入时代的大合唱。‎ 我们用歌声赞美时代,我们用歌声吟咏情感,我们更可以用歌声抒发心志。请以“我想唱一支属于自己的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我想唱首歌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唱的歌,自己想唱的歌,我也不例外。从小到大,我听过无数歌曲,有稚嫩的,纯真的,动听优美的,慷慨激昂的……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赞美,有太多惊喜的发现值得我们为之歌唱,我想歌唱,因为我发现了美好。那么我想唱的歌到底是什么呢?‎ 一次无意中,我从书桌中翻出了一本积满灰尘的相册,在第二排,我找到了你,我的同桌,顿时一首歌回荡在耳边,那首《同桌的你》。‎ ‎“你是否还会想起,问我借半块橡皮?”记得你是个健忘的人,考试经常不带橡皮,老是问我借,害得一次考试后老师找我谈话,说我和你用橡皮打小抄,可怜的我被老师罚站一节课。幸好你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下课后会递上一块口香糖,使我在苦中找到甜蜜。‎ ‎“你是否还会想起,猜不出问题的你?”记得你的成绩如此优秀,但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地理盲。语文课上生龙活虎的你,在地理课上简直成了一只小鸡,蜷缩了起来,连举手的勇气也没有,可老师偏偏喜欢请你发言。哎,也真是难为了同学们的耳朵了———你说英国和美国是邻国,中国和日本海间隔者印度洋,甚至你说全世界只有两大洲,亚洲和非洲……正因为有了你的“胡言乱语”,平时我最喜欢的课,除了体育课,就是地理课了。‎ 哦,对了。说到体育课,你可真厉害。外表看上去,那么漂亮的女孩子,竟是个体育狂热爱好者,‎100米短跑8秒1搞定,立定跳远超过了所有的男同学,因此有这么多男同学愿意和你踢球。你和我,便成了球场上的两个箭头,弄得对方守门员时时手忙脚乱。记得吗?上次我们踢了(2)班一个6比0,你还大为不爽呢!‎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你有着一头乌黑、漂亮的长发,但你却不去整理,也许这与你的性格有关吧,但你不至于让我这样一个堂堂男子汉为你梳头时,幸好还很早没有人看到,不然,又要到办公室报到了。‎ 毕业典礼那天,你哭了。因为你要远行去日本念书。我们最后一次坐在一起了,毕竟5年了。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时气氛真的好奇怪,我强忍着内心的不舍,终于道出了一句缓和气氛的话:“这下你终于知道中国和日本之间是什么海了吧?”你笑了,笑得多么灿烂啊!‎ 同桌,你现在到底怎样了?我好想知道,你的体育成绩仍那么优秀吗?你的地理成绩有所长进吗?我现在真想把《同桌的你》这首歌唱给你听,回味那难忘的小学时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为话题作文。“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大。‎ ‎【审题】‎ 这是一道能让学生关注内心世界、倾吐心声文题。作文最忌随人后,因此一定要有自己情感态度,自己价值观,不能让自己思维成为他人跑马场。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追求个性,有着善感心灵和丰富内心世界,因此内心深处,乃至灵魂深处一定都有属于自己歌——“我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天空、自己思想、自己喜怒哀乐、自己人生,因此,都会唱着属于自己”歌”。文题“我歌”从结构上看,是一个偏正短语,其中“我”既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作文中主人公。中心词“歌”含义丰富。实指某一首歌,可以写这首歌对自己影响(启发、鼓励等)。这样写需要很好情感积淀或者较好表达技巧,否则,容易肤浅。(作文大全)若对“歌”比喻义进行深层挖掘,则很容易出新出彩。“歌”可以指人们赞美或称颂某种事物,如生命、青春,或某种精神、品质,如奋进奉献等,由此可以写“青春之歌”“战斗之歌”“友谊之歌”“奋进之歌”“生命之歌”“亲情之歌”“奉献之歌”等。行文中,可以用虚实结合写法,把“实”作为情感触发点,把“虚”作为内涵凝结点,两者交相辉映,能使文章既有内涵,又得此题旨趣,可谓两全之策。‎ 参考立意:我想唱首歌,唱首专属于自己的歌;让我们一起把想唱的歌都唱出来吧;让我们用我们的歌声来装扮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园吧;咏叹美好的生活;让我唱一首歌,为了这些美好的画面等。‎ 行文结构:可以写一篇清丽的散文。伴着一首优美的校园歌曲,作者以流畅的笔触让郁结心头的淡淡忧伤缓缓流出,细细地凭吊校园生活过往的同时,让我们学会了珍惜。空气中弥漫着花的香味,比花香更浓郁的是作者对光阴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惜。行文中,作者将歌曲“那些花儿”作为背景和依托,回忆自己校园生活的过往,吟唱着一首校园“恋”歌。‎ ‎【素材】当汶川县映秀镇群众徒手搬开垮塌镇小学教学楼一角时,被眼前一幕感动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这名男子是该校29岁老师。”摘下我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学生牢牢守住了生命之门。大地震中,张老师妻子、同是该校老师邓霞和他不满3岁儿子也被垮塌房屋深埋……张米亚老师本来是有机会逃生,但在生与死抉择中,他毅然选择了用生命保护学生。那一刻,人民教师崇高灵魂定格在了他僵硬双臂上。他用脊梁扛起了不可抗拒灾难,他用身躯护卫了学生生命,彰显了人民教师尊严与大爱。据说,张老师生前就爱唱歌,喜欢用歌声赞美生活。在灾难面前,他更像一位歌者,用生命唱响了一曲撼人心魄奉献者之歌! 在品尝美味三文鱼时,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它们令人感动生命故事。春天来临时,幼鱼进入淡水湖,尽管东躲西藏,大多数依然逃不过被捕杀命运。进入大海,危险也一直存在,它们一边努力地成长,一边面对鲸鱼、海豹和其他鱼类进攻,同时还有大量捕鱼船在威胁它们生命。整整4年,经历无数艰险,它们才能成熟。成熟之后,一种神圣使命感召唤它们踏上回家旅程,这是它们生命最辉煌最悲壮时刻开始。从进入河口开始,它们就不再吃任何东西,全力赶路,在逆流而上路途中消耗掉自身几乎所有能量和体力,有甚至会力竭而亡。少数幸存者到达产卵地后,顾不上休息,便开始挖坑产卵受精。为了得到更好更安全产卵地,它们会进行激烈争夺。同时,它们还要面临鹰、熊、狼威胁。产卵受精完毕之后,三文鱼精疲力竭双双死去。它们在生命最后挣扎中完成了自己使命,把新一轮生命让给了后代,结束了只为繁殖下一代而进行死亡之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忘记了需要成长,变得懒惰、无聊和平庸;忘记了应该去体验,变得胆怯、狭隘和固执;忘记了自己承担使命,变得苍白、迷茫和失落。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三文鱼一样以生命为代价去完成某种使命,但必须拥有这种顽强、执著精神。三文鱼一生,充满了危险,它们克服种种困难,在生命最后时刻,搏击逆流,洄游产卵,为生命画上句号。它们这样做也许只是遗传基因使然,并不是一种自觉精神意识。但这一现象依然令人感动,让人思索和振奋。三文鱼一生贯穿着明晰生命主线:成长,不顾各种艰难险阻地成长。体验,不管大海多么不可预测,也要去体验从平静湖水游向大海过程。使命,不管遭遇多少险阻都要完成自己使命,返回出生地繁衍后代,就算以生命为代价也再所不惜。三文鱼一生,是自然界启示人类华美乐章!‎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那些花儿……”在朴树沙哑、略带慵懒歌声中,我轻轻闭上了眼睛。天空明媚得有些刺眼,只剩下半瓶矿泉水在阳光下同样刺眼。绿荫下,三辆单车安静地依偎着,同他们主人一样,亲密无间。蝉百无聊赖地重复着单调,在我们听来却依然很好听,我们酣畅淋漓地笑着,没有原因。成长岁月里,花儿都开了,绽放着美好,在这个季节里歌唱。“在我生命每一个角落,静静地为我开着……”陶醉在歌声中我,或许不但是我,都没有想过长大。花落无声,几时花又开?沙沙雨不过是春天最美丽忧伤。“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喝着和青春一般透明矿泉水,然后互相说声再见,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或许不应该说再见,那样至少可以在心里证明,我们没有分离。‎ 要说对我们最好的,最负责的老师,莫过于班主任---陈老师。他每天早出晚归,和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但是有一次,早自习的铃声打了,陈老师却迟迟不在教室里出现,同学们的心里急了。都在议论着,过了好久。陈老师“顶”着他那有点乱的头发急急忙忙的跑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我迟到了。”然后就带我们进入了知识的海洋。我想:陈老师是睡过头了吗?但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备教案太晚了吧!或许是因为查资料,让我们在上课时学到更多的动西吧!或许是批改作业去了吧!哎,不管什么,都是为了我们啊!或许陈老师不记得了,但它已记在我的心里。‎ ‎【点睛】‎ 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致、深入、透彻。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空间更大。‎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