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天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 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5,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长江流域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从时间上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则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从空间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则遍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为主的广大长江流域。‎ 从愿文载体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写或者刻在主像下方的龛壁上,不可移动,观者可以直接看到。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以纸质或者丝麻织品为文本载体,用毛笔书写好之后折叠藏于造像背龛之内,然后以漆髹封,与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不易被外人所发现。‎ 从行文特征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除了记以外还有颂或铭。铭或者颂在记之前,或长或短,以骈体文写作,辞藻华美,讲究用典,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绝大部分都没有铭或者颂,文辞多浅显。‎ 从出资造像行愿者的社会地位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都是社会中层以上的信众所写,而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普遍都是社会底层百姓所为。‎ 从愿文所包含的信息量来看,长江流域造像愿文与敦煌造像愿文,在信息类别和信息层面上,既有高度的趋同性,又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如在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不少元明清时期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从行文格式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尚不稳定。长江流域的佛教愿文则已经开始规范化,甚至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 26 -‎ 长江流域所发现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造像活动都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而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则显示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因而在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如果该造像者曾有过从政经历,则把官衔全部写上。‎ 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往往都是希望作用于活着的人,以“男增百福,女纳千祥”“人口清吉,六畜兴旺”等最为多见。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到了特殊的困难而造像,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例如多年无子,妻子久病服药无效,或为保胎,或为营造新屋等,都是发愿的重要原因。在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中,往往显示为已经逝去的亲人如七世父母、亡父亡母、亡兄等造像,希望他们可以“速登常乐”“一时成佛”或“齐登觉”。它们反映出来的是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因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尚未见到因遇到具体困难而发愿造像的情况。‎ 通过上述初步比较和研究可以看出,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由简至繁、由粗渐精的发展脉络。其中,造像愿文撰写的程式化和规范化是二者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佛教造像愿文文本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内容上,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折射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摘编自胡彬彬、吴灿《长江流域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比较初识》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 B. 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 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书写者遍布全国各地。‎ C. 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选像愿文的行文格式不同。前者格式根据需要灵活多变;后者已经开始规范化,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D. 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以及官衔;长江流域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大多数造像活动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进行比较,突出两者的诸多差异。‎ B. 文章从愿文的载体、行文特征、愿文信息量、行文格式等角度进行阐述,层次分明。‎ C. 文章列举具体例子,论证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内容的区别。‎ D. 文章在论述愿文的行文特征时,指出愿文文辞的雅俗之别,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6 -‎ ‎ 从佛教造像愿文上,可以探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如我们可以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得知元明清时期不少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B. 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大多是针对活着的人,人们通过愿文期望人丁、家业兴旺,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特殊的困难,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 C. 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在内容上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反映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D. 敦煌佛教造像的愿文反映出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从中可以看出,敦煌地区佛教信徒的生活比长江流域的佛教信徒的生活要好。‎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理解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 A项,正确;‎ B项,“全国各地”错,应是长江流域。原文是“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则遍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为主的广大长江流域”。‎ C项,“根据需要灵活多变”曲解原文,参见原文“从行文格式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尚不稳定”,“不稳定”不是“灵活多变”。‎ D项,“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以及官衙”与原文不符,参见原文“如果该造像者曾有过从政经历,则把官衔全部写上”。‎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项,“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于文无据。文章从时间、空间、愿文载体、行文特征、出资造像行愿者的社会地位、愿文所包含的信息量、行文格式、造像活动是集体还是个人、祈愿内容等角度写了两者的不同,但是没有“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 - 26 -‎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整合、推断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比对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 D项,“从中可以看出,敦煌地区佛教信徒的生活比长江流域的佛教信徒的生活要好”错,原文“尚未见到因遇到具体困难而发愿造像的情况”,并不是表明该地区信徒的生活没有遇到具体困难,而是反映出该地区的信徒对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不愿把具休生恬困难反映在神圣的佛教造像上。‎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时特别提到,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当年,“万里茶道”纵贯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它穿越千年时光与丝绸之路对接延续。2019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使用的神秘杯子引起国际媒体浓厚兴趣。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不久后揭开了谜底,“总统一直用这个杯子喝茶”‎ - 26 -‎ ‎300多年来,茶从当年宫廷神秘的东方饮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把俄国社会各个阶层“团结”在一起,成为全民族的共同爱好。为了漫长冬季有浓浓热茶相伴,俄罗斯人发明了能喝到热茶的茶炊,并将自己的艺术气息尽情挥洒在这个茶具上,以至于茶炊成为独具俄罗斯特色的工艺品。现如今,茶已经不仅是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还走进了文学与绘画作品。‎ 茶叶,在俄语发音为“恰依”,与汉语发音极其相似。这或许是当年俄罗斯人为图方便,直接“舶来”中国读音。虽然真相不得而知,但茶叶最早从中国进入俄罗斯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638年,沙俄贵族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带给沙皇阿列克谢4普特(约64公斤)中国茶叶,沙皇喝上瘾,从此茶便进入俄宫廷,随后扩大到贵族家庭。俄罗斯人深深沉迷于这一神秘的东方饮品,并由此产生了巨大需求,也催生了自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摘自韩显阳《俄罗斯:饮茶爱茶三百年》)‎ 材料二:‎ ‎2018年中国茶叶分茶类出口量价额统计 茶类 ‎2018年出口量 ‎(万吨)‎ ‎2018年出口额 ‎(亿美元)‎ ‎2018年出口均价 ‎(美元/千克)‎ 出口量同 比增长 出口额同 比增长 出口均价同 比增长 花茶 ‎0.69‎ ‎0.66‎ ‎9.57‎ ‎12.31%‎ ‎30.09%‎ ‎15.83%‎ 绿茶 ‎30.29‎ ‎12.23‎ ‎4.04‎ ‎2.80%‎ ‎7.47%‎ ‎4.55%‎ 乌龙茶 ‎1.90‎ ‎1.80‎ ‎9.52‎ ‎17.19%‎ ‎53.22%‎ ‎30.74%‎ 普洱茶 ‎0.30‎ ‎0.28‎ ‎9.44‎ ‎9.10%‎ ‎-5.03%‎ ‎-12.95%‎ 红茶 ‎3.30‎ ‎2.81‎ ‎8.50‎ ‎-7.21%‎ ‎0.72%‎ ‎8.54%‎ 总量 ‎36.48‎ ‎17.78‎ ‎4.87‎ ‎2.66%‎ ‎10.13%‎ ‎7.27%‎ - 26 -‎ ‎(数据中国海关)‎ 材料三:‎ 当前,我国茶产业必须紧步快赶,牢牢把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好品质源于环境,基于生产,成于技艺。要推进绿色生产,建设标准茶园,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绿色防控,在最适宜的区域,靠最优良的环境,用最健康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茶叶。要推进绿色加工,提升机械化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把最优质的原料变成最优质的产品。‎ 品牌就是信誉,就是信任,就是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要实施品牌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产业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建设一批茶叶生产优势区,培育一批茶叶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 要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传承相融合,让栽茶,采茶,品茶等传统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不断发扬光大,勾勒“醉”美茶园,讲述中国茶故事,让世界通过一片小小的茶叶,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中国发展活力。‎ ‎(摘自高云才《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俄两国茶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就特别提到过。‎ B. 茶叶传人俄罗斯后,喝茶成为俄罗斯民族的共同爱好,沙皇阿列克谢,普京都爱喝茶。‎ C. 俄语“茶叶”的发音与汉语极其相似,这或许与茶叶最早从中国传人俄罗斯有些关联。‎ D. 从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的开通,使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剧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贯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穿越千年时光与丝绸之路对接延续。‎ B. 茶炊是俄罗斯人为了能喝到热茶而发明的茶具,茶炊上散发着俄罗斯人的艺术气息。‎ C. 2018年中国出口的五大茶类中,出口均价的增长带动了出口量的增长,乌龙茶最为突出。‎ D. 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超过36万吨,其中绿茶出口量雄居榜首,占比超过八成。‎ ‎6. 我国的茶产业应该怎样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 ‎6. ①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②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③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 26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从……贸易线路的开通,使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剧增”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应是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剧增,催生了从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 “出口均价的增长带动了出口量的增长”错误,与图表不符。红茶出口均价增长,但出口量下降;普洱茶出口均价下降,但出口量增长。‎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确定信息的范围,最后进行概括,如果原文有尽量保留,没有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归纳。问题为“我国的茶产业应该怎样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应结合各个材料重点比较发展方式的不同。“转型升级”出现在材料三,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归纳为:①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可归纳为:②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根据第四自然段内容可归纳为:③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 ‎【点睛】‎ - 26 -‎ 文本阅读常考考点梳理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方法:(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狗知道 ‎[比利时]乔治·西默尔 在巴黎市郊,从一户人家走出一个人来。他西装革履,分头油光发亮,左腋下夹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皮包,东张张,西望望,显得鬼鬼祟祟的样子。‎ 这个男子刚要加快脚步,猛然听见一声喝叫:“喂,站住!”‎ 他顿时一怔,收住了脚步,两眼打量着突然出现的人:一米八的个子,体壮如牛,身着长大衣,头戴一顶礼帽,嘴上叼着烟斗,一对闪亮的眼睛,在逼视着自己。‎ ‎“你,你是什么人?”他有些胆怯,不由自主地后退几步。‎ 来人掏出了证件。原来此人是老练的巴黎司法警察梅格雷。‎ 梅格雷问道:“你是不是趁人不在家,想偷东西啊?”‎ ‎“哪里的话!”‎ ‎“那你为什么鬼鬼祟祟的样子?”‎ ‎“鬼鬼祟祟?我怎么会鬼鬼祟祟呢!”男子说,“你也太神经过敏了!”‎ 他说完就要走,但梅格雷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叼着灭了火的烟斗,用严厉的目光,上上下下审视着男子,心里想道:“难道我真的怀疑错了吗?”‎ 梅格雷侧耳听听屋里的声音,然后摇摇头。‎ ‎“外面人在说话,而屋里却无任何反应,说明屋里没有人。这人根本不像屋子的主人。如果他是主人的话,出屋时是不会那样一种神态的。”梅格雷觉得没有怀疑错。他决定把这个男子带回去细细盘诘。‎ ‎“走,跟我走一趟。”‎ 男子急了,大声嚷嚷起来:“我就是这家的主人。难道我会偷自己家里的东西吗?”‎ ‎“什么?你说你是这家的主人?真是天大的笑话!”话音刚落,一只浑身长毛的狗,从屋子里跑了出来,一边摇着尾巴,一边嗅男子的脚。‎ 男子摸着狗的头,对梅格雷说:“这是我家的看门狗玛丽。”‎ 梅格雷愣了愣。‎ ‎“这么说,确实是我怀疑错了?他如果不是主人,那狗是不会对他这般亲热的。”‎ 这时,玛丽对着他“汪汪”乱叫,龇牙咧嘴地表示敌意。‎ - 26 -‎ ‎“喂,玛丽,别叫!”男子发出制止的命令后,狗就不叫了。‎ 梅格雷非常尴尬。他是个朴实而稳重的人,回想起来,在办案中还不曾出过这样的洋相呢。‎ 玛丽离开男子,跑到电线杆旁,抬起一条后腿,撒了一泡尿。‎ 梅格雷向那男子道了歉,正要转身离开,猛然间,第六感觉提醒了他。‎ ‎“喂,你到底还是一个小偷!”梅格雷不由分说,就把男子逮捕了。‎ 回到办公室,男子仍然叫屈不迭:“冤枉啊!你凭什么说我是小偷?你这人也太武断了!”男子一面嚷嚷着,一面望着梅格雷的脸色。‎ 梅格雷同审讯别的犯人一样,习惯地用骑马的姿势跨在椅子上,注视着罪犯,口气十分平静:“你问我凭什么说你是小偷吗?就凭你管那条长毛狗叫玛丽!”‎ ‎“它是叫玛丽呀!”‎ ‎“你说谎!我问你,它是雌狗还是公狗?”‎ ‎“这个……”‎ ‎“我再问你,雌狗和公狗在小便时的姿势有什么不同?”‎ ‎“这个……”‎ ‎“嘿嘿,你现在想起那只长毛狗小便时的姿势了吧!是这条狗戳穿了你的谎言!”梅格雷叼着烟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不用说你、我,就连小孩子也都知道,公狗是抬起一条后腿叉开来撒尿的,而母狗不是。试问,它明明是条公狗,怎么会叫‘玛丽’这种女性的名字呢?”‎ ‎“这个……”‎ ‎“这是你临时给胡乱起的!因为它一身长毛,从外表上看,根本分辨不出它是公是母。你随机应变,叫它‘玛丽’来骗人。想想吧,狗的主人竟然不知道自家狗的性别,岂不是天大的怪事吗?”‎ ‎“这个……”‎ 梅格雷步步紧逼,小偷步步后退。他除了”这个……”再也回答不出什么了。‎ ‎“你一定还想叫我解释一下,既然你不是狗的主人,那狗为什么会对你表示亲热呢?那是因为你进屋时给它好吃的东西,对不对?”‎ ‎“是,是的。我喂了它肉片。”‎ 小偷把偷到的东西,乖乖地交了出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6 -‎ A. 小说中的男子西装革履,但神态很不自然,左腋下夹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皮包更是让人生疑,这引起了老练的警察梅格雷的警觉。‎ B. 小说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为后文梅格雷警察的动摇做铺垫。‎ C. 小偷理屈词穷,连用四个“这个……”回答警察梅格雷的提问,这些语言描写刻画出小偷的窘态,也从正面突出了警察梅格雷的形象。‎ D. 看到警察梅格雷的堂堂外表,心虚的小偷有些慌张,面对警察梅格雷的严厉质问,小偷故作镇静,以攻为守,企图瞒过梅格雷。‎ ‎8.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梅格雷的形象特点。‎ ‎9. “狗知道”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什么表达效果?“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巴黎司法出色的警察,有着敏锐的观察犯罪分子的能力;高大魁梧,老练机敏,严历细腻,朴实稳重。 ‎ ‎9. [第一问]标题具有反讽意味。“狗知道”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其实,“狗”是不知道的,作者却正话反说,写出小偷的奸诈虚伪,更映衬出梅格雷警察敏锐的判断能力;同时,“狗知道”这个题目很新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问]“狗”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把故事推向高潮的作用。“狗”的出现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对小偷来说带来希望,对梅格雷警察来说则是陷入僵局,“狗”小便的姿势又打破了僵局。‎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C项,“这些语言描写刻画出小偷的窘态,也从正面突出了警察梅格雷的形象”错误,这是对小偷的正面描写,对警察来说属于侧面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本题:‎ 从小说的整体来看,可以先归纳人物的身份和整体特点1.巴黎司法出色的警察,有着敏锐的观察犯罪分子的能力,从小说的原文“来人掏出了证件。原来此人是老练的巴黎司法警察梅格雷”“你是不是趁人不在家,想偷东西啊?”介绍可以得出;2.高大魁梧,从原文“一米八的个子,体壮如牛,身着长大衣,头戴一顶礼帽,嘴上叼着烟斗,一对闪亮的眼睛,在逼视着自己”可总结出;老练机敏,严厉细腻,从他识破犯罪分子的身份以及他对待犯罪分子的态度这一过程可以归纳出,如“梅格雷同审讯别的犯人一样,习惯地用骑马的姿势跨在椅子上,注视着罪犯,口气十分平静”“这是你临时给胡乱起的!因为它一身长毛,从外表上看,根本分辨不出它是公是母。你随机应变,叫它‘玛丽’来骗人。想想吧,狗的主人竟然不知道自家狗的性别,岂不是天大的怪事吗?”朴实稳重通过“他是个朴实而稳重的人”可以得出。‎ ‎【9题详解】‎ ‎[第一问]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作用的理解能力。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2.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4.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5.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6.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题:‎ 从修辞手法的效果来看,可以归纳为:1“狗知道”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从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氮服务来看可以归纳为:2“狗”是不知道的,作者却正话反说,写出小偷的奸诈虚伪,更映衬出梅格雷警察敏锐的判断能力;从标题是否设置县念,吸引读者来看:“狗知道”这个题目很新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问]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的物象作用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小说中物象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和人物的关系,是不是有象征、暗示的作用;二是和情节的关系,是不是线索,有没有推动情节发展;三是和环境的关系,是不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四是和主题的关系,有没有暗示、揭示主题的作用。‎ 本题:‎ - 26 -‎ 本篇小说较为简单,“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方面,“狗”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把故事推向高潮的作用。“狗”的出现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一只浑身长毛的狗,从屋子里跑了出来,一边摇着尾巴,一边嗅男子的脚。男子摸着狗的头,对梅格雷说:‘这是我家的看门狗玛丽。’”此时“梅格雷愣了愣”,这对小偷来说带来希望,但对梅格雷警来说则是陷入僵局,最后“狗”小便的姿势“玛丽离开男子,跑到电线杆旁,抬起一条后腿,撒了一泡尿”又打破了僵局,“公狗是抬起一条后腿叉开来撒尿的,而母狗不是”“它明明是条公狗,怎么会叫‘玛丽’这种女性的名字呢?”“狗的主人竟然不知道自家狗的性别,岂不是天大的怪事吗?” 是这条狗戳穿了小偷的谎言!‎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借助描写方法。借助小说中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肖像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和遭遇,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动作、语言描写可表现人物的情感、态度等,体现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展现性格特征;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方面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2.借助故事情节。通过情节的发展去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3.借助环境描写。环境与人物关系密切,人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可烘托人物性格、社会环境的描写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4.借助作者倾向。要注意文中的议论性的句子以及其他人物的看法确定作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木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 26 -‎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日:“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注],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日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青苗钱,青苗法贷出的钱。青苗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之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帝分别言之/‎ C.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称为“及冠”;而古代女子年达十五岁称为“及笄”。‎ B. 倡和,同“唱和”,文中指一个人作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 C. 品服,官服。所有官吏都有官服,按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形制等也不同。‎ D. 致仕,交还官职,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的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发奋学习,才华出众。他读书过目不忘,读韩愈的遗稿废寝忘食;他与尹洙交往,两人互为师友;他以文章名扬天下,人朝任职。‎ B. 欧阳修深受赏识,获得重用。朝廷增加谏官,任用天下名士,欧阳修被选中;皇帝称赞欧阳修是难得的人才,进任欧阳修为知制造。‎ C. 欧阳修敢于直言,体恤民众。他反对放弃麟州,认为放弃麟州会增加军饷;他提议把荒芜的田地给民众耕种;他上奏提议减轻百姓的负担。‎ - 26 -‎ D. 欧阳修遭到污蔑,求退心切。他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接连上书请求退休,被皇帝挽留;他在青州任职时,得罪了王安石,求退的心更急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2)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按旧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下诏令特意授予他。‎ ‎(2)即使是台谏官讨论事情,欧阳修也必定问明是非,因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 “咨所宜行”意思是询问治国执政之事哪些是可以做的,“宜”限定“行”,不能断开。故排除C、D。 “修虑善人必不胜”意思是担心好人不能获胜,不是好人多。是独立而完整的,前后需要断开;“数为”是多次给的意思,之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 故选B。‎ 划线句子参考译文:每次觐见皇帝,仁宗请教欧阳修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当时国家政事多方面兴废,一些小人纷纷觉得不利。欧阳修担心好人难以获胜,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 “所有官吏都有官服”错误,只有有品级的官员才有官服。‎ 故选C。‎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对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题时先找准信息范围,然后逐字对照。注意细节。‎ C项, “他……认为放弃麟州会增加军饷”错误,原文为“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欧阳修认为“麟州天险,不可废”。 ‎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翻译时需注意:“故事”, 旧例;“试”,考试; “知”,了解;“除”,授予。‎ ‎(2)句翻译时需注意: “虽”,即使;“诘”,问;“以是”,因此;“益”,越来越。‎ ‎【点睛】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参考译文 - 26 -‎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年时就聪明过人,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出游随州时,在废书筐中得到唐代韩愈的遗稿,读后十分仰慕。刻苦立志探寻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韩愈,和韩愈并驾齐驱。参加进士考试,欧阳修列礼部会试第一名,选拔为甲科进士,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到京入朝,任馆阁校勘。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人事进行改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事,增加谏官,任用天下名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每次觐见皇帝,仁宗请教欧阳修询问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当时国家政事多方面兴废,一些小人纷纷觉得不利。欧阳修担心好人难以获胜,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欧阳修论事切直,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仁宗勉励他敢言,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仁宗)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任欧阳修为同修起居注,进任知制诰。按旧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下诏令特意授予他。欧阳修奉命出使黄河以东地区。从对西部用兵以来,议论的人打算放弃麟州来减少军粮运送。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险要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么黄河以东的郡县,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与黄河以东的士兵一起驻守在各城堡中,遇到急迫情势就能相互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阳修又进言说:“忻县、代县、岢岚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发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黄河以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减免的事情有十几件。欧阳修平生与人谈论事情,畅所欲言,没有什么隐瞒。等到他执政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总是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台谏官讨论事情,欧阳修也必定问明是非,因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保持节操,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退休,皇帝则特别下诏不准许他退休。等到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以请求退休更加迫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五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户部令狐尚书喜裴司空见招看雪①‎ 张籍 南园新覆雪,上宰②晓来看。‎ 谁共登春榭,唯闻有地官③。‎ 色连山远静,气与竹偏寒。‎ 高韵更相应,宁同歌吹④欢。‎ ‎「注]①令狐;指令狐楚。裴司空:指裴度,唐宪宗时曾任宰相。②上宰:宰相。③地官;诗中指户部。④歌吹:歌唱吹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扣题交代看雪地点、看雪之人和时间。“覆”字写南园雪下之大;“晓”字流露出欣喜之意。‎ B. 颔联运用设问手法交代同看雪之人,呼应裴司空招令狐尚书看雪这一题意,“唯闻”暗扣诗题中的“喜”字。‎ C. 颈联描写登春榭所见雪景,从视觉、触觉角度表现春雪遮山,寒气袭人的景象,意境阔远、澄静。‎ D. ‎ - 26 -‎ 本诗属于唱和诗,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渴望被居高位者引荐而得以进入仕途、施展才华抱负的愿望。‎ ‎15. 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尾联意思是说彼此之间用诗歌相互应和如此高雅的事难道可以跟歌声乐声等同吗?②表达了诗人对看雪吟诗这类高雅之事的快乐之意,③也抒发了诗人不同流俗,高洁超逸的志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表达自己渴望被居高位者引荐而得以进入仕途、施展才华抱负的愿望”错误,本诗主要写观雪的情景,表现的是高雅志趣,并无求仕的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鉴赏理解。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诗尾联的含意。读懂全诗,尤其要结合注释读懂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意思,分析其含意。含意方面主要是分析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尾联“高韵更相应,宁同歌吹欢”的意思是:彼此之间用诗歌相互应和,如此高雅的事怎么可以跟歌声乐声等同呢?首联,交代早上,自己和令狐楚、裴司空宰相在南园一起赏雪,流露出诗人欣喜之意。颔联,运用设问手法交代同看雪之人,“唯闻”暗扣诗题中的“喜”字。 颈联,描写登春榭所见意境阔远、澄静的雪景,表现春雪遮山,寒气袭人的景象。尾联,写观雪的情景,“同歌吹欢”表现了诗人对看雪吟诗这类高雅之事的快乐,反映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雅志趣。‎ - 26 -‎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比喻手法形容长桥的形态的一句是“_________”,运用反问,想象手法描写通道的美丽的一句是“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以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好古文 (2).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 未云何龙 (4). 不霁何虹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传、霁、虹、砌、犹。(1)注意“李蟠的文章爱好”“李蟠的儒学素养”;(2)注意“反问,比喻手法形容长桥的形态”“反问,想象手法描写通道的美丽”;(3)注意“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以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亡国之痛”。‎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 - 26 -‎ ‎ ),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_________,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才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_________。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________的贡献。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还是全心全意为民生福祉打拼,或是__________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中洋溢着对祖国深沉大爱,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 B.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把深沉大爱献给祖国 C.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深沉大爱 D. 祖国在他们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横空出世 方兴未艾 流芳百世 鞠躬尽瘁 B. 一鸣惊人 欣欣向荣 流芳百世 煞费苦心 C. 横空出世 欣欣向荣 不可磨灭 鞠躬尽瘁 D. 一鸣惊人 方兴未艾 不可磨灭 煞费苦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B.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在意义层面往往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C.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产生分野,而且往往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 D.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A项,前语境有了名词主语“人选”,填句又有了主语“心中”,结构混乱,有语病,排除。‎ B项,后一句句式与下文不一致。‎ C项,“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与后语境“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结构对应,结构整齐。‎ D项,前语境有了名词主语“人选”,填句又有了主语“祖国”,结构混乱,有语病,排除。‎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横空出世”,突然出现或(不被注意的人)突然做出引人注目的事情。“一鸣惊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一般形容人,不形容事物。此处主语为潜艇等物,故选“横空出世”。‎ 第二处,“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此处主语并非新生事物,故选“欣欣向荣”。‎ 第三处,“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因修饰的是贡献,故选“不可磨灭”。‎ 第四处,“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褒义词,一般指为国家。“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一般为个人,中性词。后面搭配的是“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是国家大事,故选“鞠躬尽瘁”。‎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 26 -‎ A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B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而且”后面。‎ C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不当;句式杂糅,把“产生”改为“的”。‎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它最初是流行于民众口耳的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中。“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等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②______。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蔑视和愤恨。这句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③_______。”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般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一照他人和社会。‎ ‎【答案】 (1). ①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 (2). ②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情感 (3). ③成语是人们的借鉴标尺(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通读全文段,把握文意,理清顺序,分析横线处所在的语境,明确前后文的限定,注意前后的衔接.分析所要补写的句子,辨明其间的关系。‎ 第一处应为总起句,根据下文“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可归纳概括为:①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第二处,“我们常用……表达……蔑视和愤恨”,“……指百姓”,可以归纳为:②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情感。第三处,根据“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可以归纳为:③成语是人们的借鉴标尺。‎ ‎21.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19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向全球发布了《2019研究前沿》报告和《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在十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最为活跃,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英国,德国和法国分别为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 26 -‎ 从十大领域来看,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学领域以及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这三个领域排名第一,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生物科学领域,物理领域和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等五个领域排名第二,整体表现突出,但在临床医学领域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领域这两个领域仅分别排在第九名和第十一名。‎ ‎【答案】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多领域表现突出。‎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压缩语段首先要明确文本的文体特点。文本为新闻,新闻的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影响等。根据第一段内容,重点词为“前沿研究”,讲的是我国的整体位置,股可归纳概括为: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第二段是具体介绍各领域的排名,整体看十分突出,股可归纳为:多领域表现突出。题目可以是两部分主要内容的合并,故归纳为: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多领域表现突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篆刻领域领军人物韩天衡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写过文章,题叫《感恩批评》。从4岁学写字,6岁学刻印,我尝到过许多次批评对我的好处。表扬是糖,批评是药,糖可以少吃,不吃,但有“病”之躯,药不能不吃。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不是来自表扬,而是来自严谨的、入木三分的批评,只有帮助你的人才会直率,慷慨地指出你的缺点,改掉一个毛病就往上迈出一步。‎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许你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也许你的同学接受过老师的批评,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又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闻喜”的名义给批评过你(或你的同学)的“张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老师批评学生的认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 老师的评语 敬爱的张老师:‎ 您好!‎ 今天是教师节,我想把这封信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您,表达我对您的谆谆教诲的感激之情。‎ - 26 -‎ 您知道我在高中的生活中最期盼的是什么吗?那就是每一次考试发下试卷来,老师的评语,那些镶嵌在醒目的分数一角的字迹或许有些潦草,偶尔还会看到钢笔重新灌上水后深浅不一的字迹,但觉得很温暖、很充实——那可是老师亲笔写上去的呀,自然会比较珍惜。看着评语细细品味,总会陶醉在其中,就像欣赏一首小诗一般,看着评语中如行云般潇洒的字迹,何等的美妙!特别是当赞美的语言出现在我的试卷上的时候,多么难得的可贵!‎ 再看那些多变的言语,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又幽默开朗,时而平易近人,时而令人深思。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还是幽深曲远的,都像一阵鼓点般扣击着我的心房。有时不直接批评、赞扬,而是留下一句简短的、富有启迪的言语,让我们自己去体会……‎ 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评语是我第一次考了数学班级第一名,我觉得在我的试卷上一定能看到您对我的赞许。可是映入我眼帘的是一行刺眼的红字“你错的几道题都是基础,这说明你对知识掌握的还不牢固,如果不能够戒骄戒躁,很难保住第一名的位置……”‎ 说实话,我习惯了老师们老对我的表扬,当时觉得您的批评是那么的刺耳,甚至觉得您是故意打击我,对我有偏见。‎ 不久,事实就教育了我,也许是因为前一次考得较好而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我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还沉迷于上网,那次数学考试考得出奇得差,直到现在,那次名落孙山的痛苦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再渴望发下试卷,不再渴望看到老师写上的评语,甚至恐惧看到它。我知道,我的行为辜负了老师的信任,我也想到了试卷上那一行行包涵老师心血的评语。‎ 试卷还是发到手了,我分明看见发卷子的同学在朝我轻蔑地一笑。面对试卷,我甚至不敢去看分数下的评语,我不想看到试卷上冰冷的批评的评语,我更不愿知道老师已对我丧失希望。我无奈地朝试卷瞥了一眼,看到的竟使我的心情放松了许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是你呢?别丧失希望,老师期待你下一次的好成绩。”简短的几句话,却使我异常感动。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的一次失足而轻视我,老师是理解我的。‎ 正因为有了这次教训,和老师这句寓意深刻的评语,我改掉了轻率武断、骄傲浮躁的心理,牢记住了每一个知识,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我更喜欢老师的评语,无论是表扬的,激励的,还是批评的,劝诫的,我都会认真体会,铭记在心,在老师的评语中不断地学习、成长……‎ 然而,到了大学,没有哪一个老师会再给学生的试卷上写评语了,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回到高中时代,在您的善意的批评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 26 -‎ 此致 敬礼 ‎                          您的学生 闻喜 ‎2020年 1月1日 ‎【解析】‎ ‎【详解】一、审题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设置的情境是韩天衡的一段话,话题的核心是“感恩批评”,也就是韩天衡对待批评的态度。韩先生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对批评的认识,材料理解的难度不大,核心也很明确。写作的任务就是针对“批评”这一话题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给批评过“闻喜”的“张老师”写一封信。写信时首先要注意写信的格式,特别是称呼语、结束语、署名及时间等;另外还要符合题目所提出的集体要求,即你对待批评的认识、思考以及提出建议,这就需要在书信中创设一种情境,也就是概括性再现“张老师”批评“闻喜”的情景,包括原因、方式方法、言辞等,然后针对这一情景展开分析分析要合理,逻辑性要强,言辞要诚恳。   ‎ 二、立意(注意不同的角度)‎ ‎1.从个体的角度,记叙我老师对我的批评教育,重点写感悟。‎ ‎2.从群体的角度,记叙老师对大家的批评教育,重点写评论。‎ 三、素材 ‎1、批评家的表总要比别人的快五分钟。(圣伯夫)  ‎ ‎2、我愿意做一块磨刀石;虽然它本身不能切东西,却能使铁器锋利。(贺斯) ‎ ‎3、最枯燥无味的作品也无法抵挡批评家找出它迷人之处的决心。(哈罗德罗森堡)  ‎ ‎4、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5、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尼采)‎ 四、结构 书信体的结构可以采取先叙后议的结构,叙事要有重点,详略分明,结尾的感悟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一事一议作文怎么写 - 26 -‎ ‎1.定义:这类文章是要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特点是就事论理,理从事来。‎ 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要把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做到就事论理。而所揭示的这个“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一事一议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引:引叙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用所给材料的部分内容,或者概括记叙这件事情。好的引叙既要简明扼要,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要引出评述点。‎ 释:解释突出评述的重点,鲜明指出自己的态度、观点。‎ 议: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以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一般可以分以下三步来写作:‎ ‎①抓住材料中的人和事,就事论事,分析原因。‎ ‎②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注意指出问题的普遍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③主体论证段落:采用“中心句支撑句”(分论点)的格式进行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而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