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5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四、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本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没有体验作者感情的生活积累,他们所学的历史常识相关的也不丰富,对作品的人物就难准确把握。‎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 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 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 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 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节便是明证。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罗嗦,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四)、分段朗读,揣摩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六)、布置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 ‎【教学过程】 ‎ ‎(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 ‎ ‎1.布置预习思考题:‎ ‎(1)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2)大堰河的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4)本诗除了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进行抒情。这具体表现在何处?‎ ‎2.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第1题:主要表现在第4、5、8节里。在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在第5节,叙写“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发问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显而易见,从哭声中传达出来的是对乳儿的爱。这种间接表现的方法是十分有力的。在第8节,进一步写大堰河对乳儿之爱,其细节有切糖、夸画、赞儿、梦做“婆婆”等。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得浪漫,富有幻想、激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爱至极致,不禁做起梦来。她的梦可以看作对乳儿的祝福,当然也表现出她个人的精神要求。不过,她很本分,知道自己地位低下,不配享受这幸福,所以她不敢把梦对人说。‎ 第2题: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3题:大堰河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在旧社会颇有典型性。诗人在第12节里明确写道:这首诗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由此可见,“大堰河”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诗人对她的讴歌和赞美,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第4题:第1、2、12、13节都是诗人直抒胸臆。‎ ‎3.讨论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二)、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一是借叙事抒情。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怀念、赞美、爱戴之情。 ‎ 二是对比、反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提问: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上述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明确:学生可从重点语段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第4、6、7、8、9、11节开头和结尾诗句的反复,第4、6节的对比等来回答。‎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 ‎(三)、激活思维,探究阅读(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探究课题一:《水调歌头·游泳》和《沁园春·长沙》这两首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这两首词相比,不同点在哪点?‎ 明确:借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它们的不同处:‎ ‎(1)《词二首》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词二首》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词二首》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探究课题二: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观点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观点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观点三:著名特级教师韩军则认为:“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了解了人物形象和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分析了该诗的艺术特色。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记 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本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第一单元的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要品人,又要品文。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与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没有体验作者感情的生活积累。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就成为教学中的困难点。在这一问题的突破上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在艺术形式方面,我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以带动向学生做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的内容。收效要比单一的理论灌输要好。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