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 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 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矩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於。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出公家宫线、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遗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共真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教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是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 B.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章文 D - 23 -‎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B.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C.金字牌,古代传达朝廷紧急命令时用的凭证,一般为木牌朱漆金字。‎ D.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被朝廷公开处决。‎ 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超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察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 ‎10.B ‎11.A(两处“建康”均指现在的南京市)‎ ‎12.C(“在皇上的支持下”有误)‎ ‎13.(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译出大意给2分,“缘”“何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译出大意给2分,“榜”“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1分)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1分)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1分)(意思答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 23 -‎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将张安国捆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冶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运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术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找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遺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 荆州中学8月月考 - 23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襆被自将。‎ 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訹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轨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借常员数/缺则补/‎ - 23 -‎ B.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轨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C.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就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D.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就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可指佛教、和尚、佛塔、寺庙。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衰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襄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 B.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烧尾,是指唐代大臣新授宫时向皇帝献食,亦可指唐代士子新登第或升迁的庆贺宴席。文中即是第一个意思。‎ D.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体可以指日月、天地、昼夜、寒暑、君臣等,文中指国家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扬州地处都会,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都趁机捞取很多钱财,而苏瑰任扬州长史时,严格约束自己,洁身自好,分文不取。‎ B.苏瑰公正处事,直言进谏。百姓担心来俊臣再次被起用,写信给苏瑰。苏瑰承诺绝不会错待一个小人;武后要建佛寺,立庙塔,苏瑰从容讽议,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 C.苏瑰为人耿直,不怯权贵。郑普思私结党羽并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力争追究到底;公卿大臣初次为官,照例“烧尾”,苏瑰出任仆射,独不献食。‎ D.苏瑰志存大节,独发谠言。中宗驾崩后,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辅政。宗楚客等讨好太后,要求停止相王辅政,苏瑰坚决反对。最终削除相王辅政,苏瑰称病不再上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23 -‎ ‎(1)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4分) ‎ ‎(2)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4分) ‎ ‎14.请结合文本和下面两则选自《新唐书•酷吏列传》的材料,概括来俊臣被贬州参军时,“人惧其复用”的三点原因。(3分)‎ ‎(1)武后以为谅,擢累侍御史,按诏狱,数称旨。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后夷千馀族。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2)久之,俊臣纳贾人金,为御史纪履忠所劾,下获当死。后忠其上变,得不诛,免为民。长寿中,还授殿中丞,坐脏贬同州参军事,暴纵自如,夺同僚妻,又导其母。‎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浩广”是一个词,指严重,不能断开,排除BD.“日殚”修饰的是“民产”,意思是生产日见困难,要连在一起,排除C.故选A.译文: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 (2)A.表述有误,“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是指和尚,而本文中是指佛寺。 (3)B.“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分析有误,据原文“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可知,原文是说他提出合并寺庙的建议,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没有提及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 (4)①“叱”,叱退;“忝”,有愧于;“体”,规格;“过”,对待。译文: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 ‎ - 23 -‎ ‎②“治”,追究;“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依违”,犹豫。译文: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敖,皇帝仍旧犹豫。 (5)据原文“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可知,来俊臣对苏瑰打击报复,心胸狭窄;据材料“前后夷千馀族。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可知,他造成冤案无数,害死了很多人,是武后的帮凶;据材料“暴纵自如,夺同僚妻,又导其母”可知,来俊臣暴虐恣肆不改,逼迫夺取同列参军的妻子,又侮辱其母,足以反映其为人贪淫无度,卑劣无耻。 答案: (1)A (2)A (3)B (4)①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 ②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敖,皇帝仍旧犹豫。 (5)①心胸狭窄,打击报复;②武后帮凶,冤狱无数;③贪淫无度,卑劣无耻。 材料参考译文: ①武后认为他诚实正直,升官直至侍御史,他去审讯案件,多次使武后满意。武后放纵其惨毒,用以胁制群臣。前后牵连夷灭了一千多族。生平只要有纤微小过,均入狱论死。后来,来俊臣任左台御史中丞,朝内外从此屏息,没有人相互谈话,只以眼睛示意。 ②后来,来俊臣多次收人贿赂,被御史纪履忠揭发检举,下狱判死罪。武后因他以前能侦察各种急变,赦他不死,贬为庶民。长寿年间,又将他召回,任他殿中丞,又因纳贼贬为同州参军事。但他暴虐恣肆不改。逼迫夺取同列参军的妻子,又侮辱其母。 全篇参考译文:     苏瑰,字昌容,是雅州武功人,隋朝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科试得中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母丧期间极度悲哀。左庶子张大安上表荐举他孝梯,提拔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历任朗、敛二州刺史。那时,来俊臣因贪淫罪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来俊臣会再被起用,很多人写信给苏瑰,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 - 23 -‎ 于是没有打开那些书信。来俊臣还未到达所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中怀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且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进谏说:“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神龙初年,入京任尚书右丞,封爵怀县男。苏瑰明晓法令,十分了解台省的旧章。当时的律、令、格、式均特命他删正。中宗复位,郑普思以妖幻之术任秘书员外监。他的党羽分布在歧州与陇州之间,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将郑普思逮捕入狱,穷追到底。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救,皇帝仍旧犹豫。司直范献忠,是苏瑰让他审讯郑普思的人,他进言:“苏瑰身为大臣不能诛杀叛逆小人而报答天子,犯了大罪,请让臣先诛杀苏瑰。”那时,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死罪。”皇帝不得已,将郑普思流放到修州,其余党徒都处死。苏瑰后来连续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封爵许国公。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独不进献。到侍实时,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字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任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及苏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说:“太后临朝,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应该停止相王辅政。”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最终削除相王辅政的制度。苏瑰称病不入朝。景云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二,赐谥号为“文贞”。‎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 23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湖北省六校第一次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阎毗,榆林盛乐人也。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对曰:“此起于秦,遂为后式。开皇平陈,因以为法。”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毗研精故事,皆此类也。长城之役,毗总其事。及帝有事恒岳,诏毗营立坛场。寻转殿内丞,从幸张掖郡。高昌王朝于行所,诏毗持节迎劳,遂将护入东都。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贼弓弩乱发,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辞气扬抑,卒事而去。后复从帝征辽东,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 ‎(节选自《隋书·阎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B.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C.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 23 -‎ D.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恒岳,即恒山,与泰山、衡山、华山、嵩山并称“五岳”,传说为群神所居之地,历代帝王多前往祭祀。‎ B.爵,又称封爵、世爵,专指古代君主对贵戚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C.节,指符节,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作凭证的东西,用竹、木、铜等制成。‎ D.运漕,古代指将所征粮食押送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毗尊崇祖制,注重礼仪教化。他仔细研究历朝典章制度,建议对帝王的车、轿及仪仗等立规,但因违背皇上裁减天子车驾的意愿而被否决。‎ B.阎毗治军有方,法令制度严明。皇上曾经派高颎在龙台泽举行盛大阅兵,各军队伍多不整齐,只有他统率的军队风纪严明,他因此受到皇上的赏赐。‎ C.阎毗博学多才,技艺出类拔萃。他喜欢经史典籍,曾向萧该学习《汉书》,篆、草、隶皆通,尤其擅长绘画,深得周武帝赏识,被选为清都公主的驸马。‎ D.阎毗性情沉静,临危镇定自若。征战辽东时,他奉皇上诏令到城下宣读谕旨,虽然所乘坐的马被敌人射中,但是他面不改色,语气高低有节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 ‎(2)此起于秦,遂为后式。开皇平陈,因以为法。‎ ‎14.被贬为奴婢的阎毗,因何重新得到任用?请简要说明。(3分)‎ ‎10.D(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乘”不可与前面的数词断开,故排除 A、C 两项;“以牛驾车”意思是用牛拉车,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B 项。) ‎ ‎11.B(“专指古代君主对贵戚的封赐”错误,古代君主对爵位的封赐不仅包括贵戚,还有功臣。) ‎ - 23 -‎ ‎12.A(“违背皇上裁减天子车驾的意愿而被否决”错误,从原文中的“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可以看出,皇上的意愿是大力装备天子车驾,裁减侍从车辆。) ‎ ‎13.(1)多次拿奇巧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讨取欢心,因此很受皇太子亲近优待,(皇太子)经常在皇上面前称赞他。 ‎ ‎(2)这种制度源于秦朝,于是成为后世的准则。开皇年间平定陈,于是就把它作为准则。[评 ‎ 分标准](1)关键词“数”(多次)、“由是”(因此)各 1 分,“每称之于上”介宾短语后置句式 1 分,句子大意 1 分。(2)关键词“式”(准则)、“平”(平定)各 1 分,“以(之)为法”省略句式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 ‎14.炀帝继位,大力整治军用器具,阎毗性情灵巧且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因此重新得到任用。 (3 分) ‎ ‎【解析】根据题干问题,寻找对应的原文,在其前后筛选归纳出答案。“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提到阎毗受太子牵连而被贬为奴婢,后面的“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即此题的答案,准确理解并翻译归纳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 阎毗,是榆林盛乐人。阎毗七岁时,继承爵位石保县公,封邑一千户。等到长大,阎毗外表庄重严肃,很喜欢经史典籍。向萧该学习了《汉书》,大致通晓主要意思。阎毗能写篆书,擅长草书、隶书,尤其擅长绘画,是当时的妙手。周武帝见到阎毗就很喜欢他,命他娶清都公主为妻。高祖接受禅让,阎毗凭借才艺侍候皇太子,多次拿奇巧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讨取欢心,因此很受皇太子亲近优待,(皇太子)经常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不久担任车骑一职,担任太子的警卫。皇上曾经派高颎在龙台泽举行盛大阅兵,各军队伍大多不整齐,只有阎毗这一路军队,法令制度严明。高颎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阎毗特别受到丝帛的赏赐。不久阎毗兼任太子宗卫率长史,后又升任上仪同。太子的服饰器用玩好之物,多是阎毗置办的。等到太子被废黜,阎毗获罪,受一百棍杖刑,和妻子儿女都被发配为官府的奴婢。炀帝继位,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性情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令让他掌管这一事务。不久授任朝请郎。阎毗建议,帝王的车辇、车轿,多应增加或减少。皇上曾经大力装备天子车驾,嫌侍从的车辆太多,回头对阎毗说:“开皇时期,出行的侍从车是十二辆,事情也就办了。现在侍从车八十一辆,用牛拉车,不能增加车服、旌旗、仪仗等。我想减少它,依据什么才能行呢?”阎毗回答说:“这种制度源于秦朝,于是成为后世的准则。开皇年间平定陈,于是就把它作为准则。”皇上说:“‎ - 23 -‎ 哪里用得上秦朝的制度呢?大驾适合用三十六辆,法驾适合用十二辆,小驾去掉它不用。”阎毗仔细研究过去的典章制度,都是这样的。长城的劳役,阎毗总管事务。等到皇上在恒山祭祀,下诏命阎毗建造举行祭祀大典的坛场。不久改任殿内丞,跟从皇上到张掖郡。高昌王在皇上巡行之地朝拜,皇上下令让阎毗拿着符节迎接慰劳,就准备护送他们进入东都。皇上准备发动辽东战役,从洛口开挖水渠,一直通到涿郡,用作运粮的水路。阎毗督管这次劳役。等到征战辽东,以现任官职兼任武贲郎将,主管值宿宫禁的工作。当时各路军队围攻辽东城,皇上命令阎毗到城下宣读谕旨,敌人的弓箭乱放,阎毗乘坐的马中了乱箭,阎毗脸色不变,语气高低有节奏,完成这事才离开。后来又跟从皇帝征战辽东,兵部侍郎斛斯政逃奔辽东,皇帝命令阎毗率领两千骑兵追赶他,没有追上。阎毗跟从皇帝到高阳,突然死亡,时年五十岁。皇帝对阎毗的死深感哀悼痛惜,追赠他殿内监的官位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新起点摸底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 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 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 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 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 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 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 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 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 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 23 -‎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 减免刑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B.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C.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D.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 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 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 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 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 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 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 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 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 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 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 得到皇帝认同, 萧龄之得以免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14. 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C ‎ - 23 -‎ ‎13. (1)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 耕种。‎ ‎(2)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 ‎ ‎14. 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 ‎“武后常右义府”“武后”作“常右义府”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C;‎ ‎“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其过”作“督”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错,符节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之物。‎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错误,原文“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应是他所判决的案子没有一个人喊冤,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是这一点。‎ 故选C。‎ ‎【13题详解】‎ - 23 -‎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 “系”,关在狱中;“兴”,繁忙;“且”,暂时;“就畎亩”,回家耕种。(2)“赇”,贿赂;“论”,定罪;“如”,按照;“诏戮于朝堂”,状语后置句,于朝堂诏戮,在朝堂处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根据“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可知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可知,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整理答案,即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唐临献计游说,太子推荐他在典书坊当值,授任 - 23 -‎ ‎ 右卫率府铠曹参军。隐太子被废,唐临出任万泉丞。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耕种。县令不答应。唐临说:“如果你担心出事,我愿独自承担罪责。”县令于是称病告假,唐临将囚犯全部放出,与他们约定,囚犯按期返回。经两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大夫韦挺指责朝廷班列不整齐,第二天,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说话,唐临走上前说道:“王爷扰乱班列。"李道宗说:“我和大夫说话,何至如此!”唐临说:“大夫也扰乱班列。”韦挺脸色大变,众人都害怕而心服。不久持符节巡察交州 刑狱,放出蒙冤被押的三千犯人。多次升职担任大理卿。高宗曾经复审囚犯,唐临应声答对十分周详,皇帝高 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严峻则人受残害,宽松则会放过罪犯,务必要适中,让我称心如意。”另一天皇帝又审讯犯人,其他官员判决的犯人都纷纷上诉不服,只有唐临所判决的无人称冤。皇帝询问原因,犯人回答说:“唐卿对囚犯的裁决并不冤屈,所以断绝了上诉的念头。”皇帝叹息说:“作为法官就应该如此。”于是亲自评述唐临的考绩说“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之类。永徽元年,授任唐临御史大夫。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唐临上言说:“群臣不了解天子让议罪的本意。在隐秘之地处死王族,是议亲;刑不上大夫,是议贵。如今萧龄之贪赃一事声名狼藉,死有余辜。陛下因他和其他囚犯地位不同,所以让有关官员议罪,又下令杀死他,不合尧舜用刑的原则,不可为后世效法。”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唐临多次升官担任吏部尚书。起初,来济被贬到台州,李义府被贬往普州,唐临上奏请求命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为剑南巡察使。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唐临节俭寡欲,不喜欢修治宅第。性格开通,注重替人遮掩过失。见妻子儿女时,总是衣冠整齐。‎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9月月考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德裕,宇文饶,赵郡人。父吉甫,元和初宰相。德裕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学士。帝在东宫,素闻吉甫之名,既见徳裕,尤重之。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穆宗不持政道,多所恩贷。戚里诸亲,邪谋请谒,传导中人之旨,与权臣往来,德裕嫉之。上疏论之曰:“访闻近日驸马辄至宰相及要官私第,此辈无他才伎可以延接,唯是泄漏禁密,交通中外,群情所知,以为甚弊。伏乞宣示宰臣,其驸马诸亲,今后公事即于中书 - 23 -‎ 见宰相,请不令诣私第。”上然之。长庆二年九月,调出任浙西观察使。江、岭之间信巫祝,惑鬼怪,有父母兄弟厉疾者,举室弃之而去。德裕欲变其风,择乡人之有识者,谕之以言,绳之以法。数年之间,弊风顿革。属郡祠庙,按方志前代名臣贤后则祠之。四郡之内,除淫祠一千一十所。又罢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以清寇盗。人乐其政,优诏嘉之。武宗即位,召德裕于淮南,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会昌三年,泽潞节度使刘从谏卒,军人以其侄稹擅总留后,三军请降旄钺①。帝与宰臣议可否,德裕曰:“若不加讨伐,何以号令四方?若授之,则藩镇相效,自兹威令去矣!”帝曰:“卿算用兵必克否?”对曰:“刘稹所恃者,河朔三镇耳。但得魏镇②不与稹同,破之必矣。请遣重臣一人传达圣旨言泽潞命帅不同三镇自艰难已来列圣皆许三镇嗣袭已成故事今国家欲加兵诛稹禁军不欲出山东 其山东三州,委镇魏出兵攻取。”上然之。何弘敬、王元逵承诏,耸然从命。及弘敬、元逵收邢、洺、磁三州,稹党遂离,以至平殄,皆如其算。‎ ‎(节选自《旧唐书·李德裕传》)‎ ‎【注】①旄钺,即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请求赐予军权即请求其继任节度使。②魏镇:指魏博和镇冀两个藩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遣重臣一人/传达圣旨/言泽潞命帅/不同三镇/自艰难已来/列圣皆许三镇嗣袭/已成故事/今国家欲加兵诛稹/禁军不欲出山东/‎ B. 请遣重臣一人/传达圣旨/言泽潞命帅不同/三镇自艰难已来/列圣皆许三镇嗣袭/已成故事/今国家欲加兵诛稹/禁军不欲出山东/‎ C. 请遣重臣一人/传达圣旨/言泽潞命帅不同/三镇自艰难已来/列圣皆许/三镇嗣袭已成故事/今国家欲加兵诛稹/禁军不欲出山东/‎ D 请遣重臣一人/传达圣旨/言泽潞命帅/不同三镇/自艰难已来/列圣皆许/三镇嗣袭已成故事/今国家欲加兵诛稹/禁军不欲出山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书,即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 B. 穆宗,庙号。庙号指古代每个帝王死后于太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 C. 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在唐代曾为事实上的宰相。‎ D. 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即黄河;朔,意为北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3 -‎ ‎ 李德裕才识广博,深受皇帝器重。李德裕少年时就苦心致力于学业,穆宗时任翰林学士,凡涉及朝廷大事的诏令文书都由李德裕草拟。‎ B. 李德裕忧心朝廷,敢于直言进谏。穆宗不按法度办事,遇事宽容,驸马等外戚结交朝廷内外势力,李德裕上疏请求下令禁止外戚、权臣因公事在私宅相见。‎ C. 李德裕教化地方,革除旧俗弊端。李德裕革除江、岭间害民的风俗,拆除滥设的祠庙,毁掉私家城邑、山中房屋以肃清盗贼,稳定了社会治安。‎ D. 李德裕运筹帷,论兵决策制胜。泽潞节度使刘从谏死后其侄子刘稹想接任,李德裕力主借河朔藩镇的力量讨伐刘稹,如他所料,果然取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戚里诸亲,邪谋请谒,传导中人之旨,与权臣往来,德裕嫉之。‎ ‎(2)德裕欲变其风,择乡人之有识者,谕之以言,绳之以法。‎ ‎14. 朝廷为什么不允许刘从谏的侄子刘稹承袭泽潞节度使?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A ‎ ‎13. (1)外戚中的那些亲贵,用奸邪的阴谋请求拜见,传达宦官的旨意,与权臣相互往来,李德裕憎恶这种现象。‎ ‎(2)李德裕想要改变这种风俗,选择本乡中有见识的乡民,用语言使他们明白,用法律约束他们。 ‎ ‎14. 如果授任刘稹承袭叔父之职,泽潞节度使就成了世袭,泽潞也就成为割据势力,这样其他藩镇也会竞相效法,自此朝廷的权威、命令就废弃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中,“不同三镇”省略介词“于”,即“不同于三镇”,“三镇”是后置状语,与前面中心词“不同”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三镇嗣袭”是“许”的宾语,意思是“准许三镇的军帅以嗣子承袭”,如在“许”后断开,句子没有宾语,排除D项。‎ 本句译为:请派一位重要大臣,传达圣旨,讲明泽潞主帅的委任,不同于河朔三镇。自国难以来,历代皇帝都准许三镇的军帅以嗣子承袭,已成惯例。现今朝廷打算派兵诛除刘稹,京城禁军不准备派出山东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 23 -‎ B项,“每个帝王死后都有庙号”错误。秦始皇废除庙号制度,故秦代皇帝没有庙号,唐代短命皇帝及亡国之君没有庙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项,“都由李德裕草拟”错误,由“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可知,涉及朝廷大事的诏令文书大多由李德裕草拟,并非“都”。‎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谒”,拜见;“中人”,宦官;“嫉”,憎恶;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代前面这种现象。‎ 第二句得分点:“风”,风俗;“乡人之有识者”是定语后置句,即“有识的乡人”;“谕”,使动用法,使……明白;“绳”,约束;“谕之以言,绳之以法”,状语后置,应为“以言谕之,以法绳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朝廷为什么不允许刘从谏的侄子刘稹承袭泽潞节度使?请简要说明”,然后浏览文本找到朝廷不允许刘从谏的侄子刘稹承袭泽潞节度使的内容,然后在这一内容周围寻找原因。‎ 文中“会昌三年,泽潞节度使刘从谏卒,军人以其侄稹擅总留后,三军请降旄钺”提出刘从谏的侄子刘稹承袭泽潞节度使一事,皇帝与“宰臣议可否”,李德裕认为“若授之,则藩镇相效,自兹威令去矣”,意思是“若不加以讨伐,朝廷还如何向天下传布命令?如果授任,其他藩镇也会竞相效法,自此朝廷的权威、命令就废弃了”,且皇帝询问用兵结果的时候,李德裕又说“泽潞主帅的委任,不同于河朔三镇。自国难以来,历代皇帝都准许三镇的军帅以嗣子承袭,已成惯例”,由此可知,一旦朝廷允许刘从谏的侄子刘稹承袭泽潞节度使,泽潞节度使就成了世袭,其他的藩镇就会效仿,那么朝廷的权威和命令就废弃了。‎ 参考译文:‎ - 23 -‎ 李德裕,字文饶,赵郡人。父亲李吉甫,元和初年任宰相。李德裕幼年时有宏大的志向,竭尽心思努力学习,尤其精通《西汉书》《左氏春秋》。穆宗登基,召他入翰林院任学士。穆宗为太子时,已久闻李吉甫之名,见到李德裕后,对他尤为器重。宫中的诏令文书,涉及朝廷大事的大多诏命李德裕草拟。穆宗不按法度办事,遇事多予宽免。外戚中的那些亲贵,用奸邪的阴谋请求拜见,传达宦官的旨意,与权臣相互往来,李德裕憎恶这种现象。他上疏议论这事说:“臣访察得知,近来驸马常常到宰相及要官私宅,这类人物没有什么才能技艺可作为引荐接纳的资本,只能是泄露宫中机密,结宫廷内外人士,这是人们都知道的,臣以为弊害极大。敬祈陛下向宰辅大臣宣示,驸马等皇亲,今后凡属公务就在中书省会见宰相,恳请不要让他们造访私宅。”穆宗认为他说得对。长庆二年九月,调出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长江、五岭之间信奉巫师,深受鬼怪之说迷惑,有父母兄弟感染疫病的,全家抛弃病人离去。李德裕想要改变这种风俗,选择本乡中有见识的乡民,用语言使他们明白,用法律约束他们。几年之间,弊风尽除。所辖郡县的祠庙,依据方志所载的前代名臣贤后来祭祀。诸郡之内,拆除滥设的祠庙一千零一十所。又毁除私家城邑、山中房屋一千四百六十处,以肃清盗贼。百姓乐于接受他的政教,朝廷特行诏书给予嘉奖。武宗登基,在淮南召见李德裕,任命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会昌三年,泽潞节度使刘从谏亡故,军人使他的侄子刘稹擅自总理留后事而行使节度使职权,三军还上奏请求授任刘稹节度使。武宗与宰辅大臣商议是否可以,李德裕说:“若不加以讨伐,朝廷还如何向天下传布命令?如果授任,其他藩镇也会竞相效法,自此朝廷的权威、命令就废弃了!”武宗问:“你估计用兵必胜吗?”李德裕回答说:“刘稹所依赖的,不过是河朔三镇而已。只要使魏博和镇冀不与刘稹协同,打败他是肯定的了。请派一位重要大臣,传达圣旨,讲明泽潞主帅的委任,不同于河朔三镇。自国难以来,历代皇帝都准许三镇的军帅以嗣子承袭,已成惯例。现今朝廷打算派兵诛除刘稹,京城禁军不准备派出山东。山东的三个州,委派镇冀、魏博二镇出兵攻取。”武宗同意此计。何弘敬、王元逵收到诏令肃然从命。待到何弘敬、王元逵攻占了邢、洺、磁三个州,刘稹一伙便分崩离析,直至被平定消灭,全都与李德裕的谋算一样。‎ 华中师大一附中8月检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 - 23 -‎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¹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论曰: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注】①周怀政 (?—1020)北宋宦官。真宗病重,他密召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等,策划谋杀丁谓拥立仁宗,奉真宗为太上皇。因二杨告发,被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B.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C.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D.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 “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 “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 “社稷”,“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反映了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中的“社稷”即是此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23 -‎ ‎ 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 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 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 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4分)‎ ‎(2)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4分)‎ ‎14.“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3分)‎ ‎10、【答案】D ‎11、【答案】A。 “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2、【答案】C。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何以”“济”“佐“各1分,语意连贯1分)‎ ‎(2)您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您认为怎么样?(“向”“殆”“佐“保养“”1分,语意连贯1分)‎ ‎14、李迪义正词严,使太后身边的宦官不敢有非分之想,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答出2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县,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 - 23 -‎ 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