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 1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2020 - 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终考试试卷 (满分 150 分,150 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运用(20 分)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2 分) 1.(1) _________ ,而神明自得, _________ .(《荀子·劝学)) (2) _________ ,愁云惨淡万里凝.( _________ (作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千古江山, _________ .(辛弃疾《 _________ ·京口北固亭怀古》) (4)杜甫《江汉》中“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一联写诗人独对旷渺的天地,表达了漂泊思归 的感伤之情:他的《登高》中最能体现这一诗意的两句是“ _________ , _________ ”。 (5)白居易《琵琶行》由琵琶女的故事联想到自身遭遇: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也有 类似的构思,其中“ _________“ 两句借写王昭君流落异乡的命运和故国之思,含蓄表达了诗人 对自身处境的感怀。 (6)韩愈《师说》中展现了土大夫不愿从师的心理动因的两句是“ 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8 分) 2.小明同学在学校举办的《乡土中国》读书征文评比活动中名落孙山,小鱼同学想要鼓励他积极 面对、不要放弃,以下哪句最合适?(2 分)C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 D.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 3.小明请小鱼看看自己的文章问题问在,小鱼发现他的文章罗列了不少概念,但却疏于推敲概念 之间的逻辑关联,于是她说:“你学过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吗?你文章的主要问题就是这篇课 文中提到的” ________ ’这一条.“ A.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B.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C.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D.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4.小明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发现其中一页弄脏了,有几处模糊不清.请帮助他选择恰当的词 语填入空格处. 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 ________ ”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 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 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 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 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 _________ ”。 A.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B.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C.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D.同意权力 横暴权力 5.小明带自己的文章和问题去找老师,以下话语中最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师,我有许多问题,可能会让您吃不上午饭,不好意思啊。 B.老师,这是我的大作;请您不吝赐教。 C.老师,还请您对我多加指导,这对您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吧。 D.老师,我修改了白己的文章,敬请斧正。 二阅读(60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 分)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 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 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2 / 10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 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 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 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 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 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 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 “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 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 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 “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 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 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 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 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6.从上下文看,第⑦段两处加点词中的“义务”分别指的是 __ 、 _____ .(2 分) 7.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是一种‘伪普“。 B.孔子的学说和康德的学说,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 C.“伪善”的观念相信,动机上的善是行为本身的善的必要条件。 D.作者认为,现代世界应该弃绝“伪善”的观念。 8.“做买卖童叟无欺”这个例子在第⑦段中出现了两次,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4 分) 9.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 分)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 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 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 着大把的青草和秤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 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途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 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 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 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 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 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 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 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 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 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热。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 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 余的,那种反盖,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 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 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殊, 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 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 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均出他 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 3 / 10 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 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 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 片稻子弄回去的喜悦场面。想是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 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天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继去加 锅里的灰怒,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哪份威武、尊严! 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说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 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大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 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 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努下腰,但不多会 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希。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做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 稗子从稻子中分辩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地。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 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 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 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真辛福。继而又想别,女儿 要走了,就要失去地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 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矮,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 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 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有删改) 10.第②段划线句将主人公比作庄稼地里的一根草,形象生动,这一喻体另有独到之处,请加以 赏析。(3 分) 11.文中多次写主人公“向前移动”的动作,请分析其作用。(3 分)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通过写主人公感慨稻田里的鱼的命运,象征他想要离开农村、外出闯荡的愿望. B.第②段开头运用一系列数量词,简洁凝练地交代了“他”的家庭清况,极具感染力。流露出主 人公对家园真切而深厚的感情。 C.第④段写主人公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今天这辆车的不同,为下文写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埋 下伏笔 D.全文用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移主人公,没有写出具体名字,暗示这一形象在当今农村是普遍 存在的。 13.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理论,对文中父亲的复杂心理加以分析.(提示:可以参考(乡 上本色)(从欲望到需要)等章节的观点)(6 分)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18 分)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 ②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 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 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 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 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 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 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4 / 10 14.解释加点词.(2 分) (1)盍.往归焉 (2)常与.善人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 分) A.左右欲兵.之 B.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D. 则群.聚面笑之 (韩愈《师说)) 1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 A.不老旧思,怨是用希 B.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D.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17.翻译句子.(5 分)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8.从伯夷、叔齐临死前所作歌辞看,他们怨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1) ____ (2) _____ 19.从第②段划曲线的句子看,伯夷、叔齐是否属于第三大题《小议“伪善”》一文中所说的“伪 善”?请简述理由。(5 分) (六)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15 分) 沧浪诗话·诗洲(节选) (宋)严羽 ①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 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②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注】,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 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 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③然则近代之诗无取□?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 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 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 [注]: 意思是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 超脱。 20.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文中方框处。( )(1 分) A.乎 矣 B.焉 也 C.耶 哉 D.夫 耳 21.第③段中提到的“东坡”“山谷”分别指的是宋代诗人 ______ 、 _____ 。(请填写姓名)(2 分) 2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4 分) 23.选文批评了宋代诗人 _________ 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24.作者认为,作诗应当有“别材”和“别趣”。请以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为例,说说你对 这一观点的理解.(5 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作文(70 分) (七)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5 / 10 岁末年终,人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年度总结。上班族们忙着填写一份份年度小结表格:学校图书 馆公众号推送了师生们的年度阅读书单:乐迷们在某音乐 app 上生成了专属个人的年度音乐报告… 这些年度总结承载着过去一年的收获或者遗憾,也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 对于这一生活现象,你有什么体会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作文,不要写 成诗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2020 - 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终考试试卷(答案) (满分 150 分,150 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运用(20 分)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2 分) 1.(1) _________ ,而神明自得, _________ .(《荀子·劝学)) (2) _________ ,愁云惨淡万里凝.( _________ (作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千古江山, _________ .(辛弃疾《 _________ ·京口北固亭怀古》) (4)杜甫《江汉》中“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一联写诗人独对旷渺的天地,表达了漂泊思归 的感伤之情:他的《登高》中最能体现这一诗意的两句是“ _________ , _________ ”。 (5)白居易《琵琶行》由琵琶女的故事联想到自身遭遇: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也有 类似的构思,其中“ _________“ 两句借写王昭君流落异乡的命运和故国之思,含蓄表达了诗人 对自身处境的感怀。 (6)韩愈《师说》中展现了土大夫不愿从师的心理动因的两句是“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 (2)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5)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8 分) 2.小明同学在学校举办的《乡土中国》读书征文评比活动中名落孙山,小鱼同学想要鼓励他积极 面对、不要放弃,以下哪句最合适?(2 分)C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 D.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 3.小明请小鱼看看自己的文章问题问在,小鱼发现他的文章罗列了不少概念,但却疏于推敲概念 之间的逻辑关联,于是她说:“你学过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吗?你文章的主要问题就是这篇课 文中提到的” ____D_____ ’这一条.“ A.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B.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C.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D.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4.小明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发现其中一页弄脏了,有几处模糊不清.请帮助他选择恰当的词 语填入空格处. 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 ____A____ ”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 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 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 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 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 _________ ”。 A.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B.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C.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D.同意权力 横暴权力 5.小明带自己的文章和问题去找老师,以下话语中最得体的一项是( D )。 A.老师,我有许多问题,可能会让您吃不上午饭,不好意思啊。 B.老师,这是我的大作;请您不吝赐教。 C.老师,还请您对我多加指导,这对您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吧。 D.老师,我修改了白己的文章,敬请斧正。 6 / 10 二阅读(60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 分)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 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 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 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 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 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 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 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 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 “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 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 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 “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 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 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 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 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6.从上下文看,第⑦段两处加点词中的“义务”分别指的是 _主观意愿的纯正_ 、 ___规则__ .(2 分) 7.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A.作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是一种‘伪普“。 B.孔子的学说和康德的学说,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 C.“伪善”的观念相信,动机上的善是行为本身的善的必要条件。 D.作者认为,现代世界应该弃绝“伪善”的观念。 8.“做买卖童叟无欺”这个例子在第⑦段中出现了两次,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4 分) 8.第一次论证人的行为要从主观意愿的纯正出发;第二次阐述了行为本身合于规则重要性,这一事例多 次使用,前后照应,使文章衔接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 9.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 分) 9.首先解释“伪善”的特征,然后结合对孔子、康德观点的批驳,阐明了“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 更重要的观点;接着指出“伪善”的具体表现;最后呼吁用法规来使道德情感获得特殊的规定性。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 分)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 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 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 着大把的青草和秤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 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途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 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 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 7 / 10 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 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 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 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 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 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 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热。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 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 余的,那种反盖,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 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 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殊, 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 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 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均出他 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 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 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 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 片稻子弄回去的喜悦场面。想是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 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天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继去加 锅里的灰怒,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哪份威武、尊严! 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说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 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大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 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 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努下腰,但不多会 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希。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做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 稗子从稻子中分辩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地。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 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 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 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真辛福。继而又想别,女儿 要走了,就要失去地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 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矮,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 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 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有删改) 10.第②段划线句将主人公比作庄稼地里的一根草,形象生动,这一喻体另有独到之处,请加以 赏析。(3 分) 10.把主人公遭受城里人冷漠与蛮横对待的状态,比作一根草,表达了内心的孤独耻辱,用农田的景物 与主人公农民身份契合。 11.文中多次写主人公“向前移动”的动作,请分析其作用。(3 分) 11.表现了主人公劳作的辛劳,暗示了农业劳作是他人生的惯常状态,结构上将主人公心理活动贯穿起 来,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 分) A.第①段通过写主人公感慨稻田里的鱼的命运,象征他想要离开农村、外出闯荡的愿望. B.第②段开头运用一系列数量词,简洁凝练地交代了“他”的家庭清况,极具感染力。流露出主 8 / 10 人公对家园真切而深厚的感情。 C.第④段写主人公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今天这辆车的不同,为下文写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埋 下伏笔 D.全文用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移主人公,没有写出具体名字,暗示这一形象在当今农村是普遍 存在的。 13.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理论,对文中父亲的复杂心理加以分析.(提示:可以参考(乡 上本色)(从欲望到需要)等章节的观点)(6 分) 13.《乡土本色》中农民特别依恋家乡和土地,写主人公不愿离开农村,与城市格格不入,体现了他热 爱家乡土地,眷恋乡村的情感和对自身命运的接纳。《乡土本色》中认为人会把生存条件变成“自觉”; 文中他为女儿考上大学而感到高兴,表现出对女儿通过求学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期待。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18 分)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 ②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 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 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 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 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 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 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翻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 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 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 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 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 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 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 “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 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 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 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那么,象伯夷、叔齐,可以叫做 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 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 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 14.解释加点词.(2 分) (1)盍.往归焉 何不 (2)常与.善人 帮助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D ).(2 分) A.左右欲兵.之 B.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D. 则群.聚面笑之 (韩愈《师说)) 1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2 分) A.不老旧思,怨是用希 B.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9 / 10 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D.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17.翻译句子.(5 分)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 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18.从伯夷、叔齐临死前所作歌辞看,他们怨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1) __怨时局__ (2) __怨个人命运___ 19.从第②段划曲线的句子看,伯夷、叔齐是否属于第三大题《小议“伪善”》一文中所说的“伪 善”?请简述理由。(5 分) 19.“伪善”是强调……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的行为不符合仁义,对此感到羞耻,所以不愿吃周朝的粮 食而饿死。他们出发点是仁义,而没有从行为的善或行为是否合乎规则的角度加以考虑。 (六)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15 分) 沧浪诗话·诗洲(节选) (宋)严羽 ①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 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②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注】,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 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 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③然则近代之诗无取□?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 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 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 [注]: 意思是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 超脱。 翻译: 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 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 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 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 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 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 下工夫,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 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他 们的末流更严重,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 一次厄运,可说是诗的不幸了。 那么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吗? 回答说,有可取的,我取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罢了。本朝初期的 诗还在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古诗,梅尧臣 学唐人平淡的诗风。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变了。 20.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文中方框处。( A )(1 分) A.乎 矣 B.焉 也 C.耶 哉 D.夫 耳 21.第③段中提到的“东坡”“山谷”分别指的是宋代诗人 ___苏轼___ 、 ___黄庭坚___ 。(请 填写姓名)(2 分) 2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4 分) 22.整散结合,“如……”一连串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盛唐诗人飘渺灵动的诗歌境界。句式严整, 极富音乐美和节奏感;又用若干散句直接点明盛唐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整散结合,参差错落 , 意趣盎然,语言形式与所写的对象特点高度一致。 23.选文批评了宋代诗人 _________ 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23.创作诗歌时,雕琢文字,用诗歌发表议论,把诗歌当作个人感情宣泄的工具,卖弄才学。 24.作者认为,作诗应当有“别材”和“别趣”。请以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为例,说说你对 这一观点的理解.(5 分) 10 / 10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4.作者认为,作诗应该选取独特的内容,以表达独特的意趣。写了当残夜还未消逝之时,一轮红日已 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形象地写了岁月流转,时光荏苒之感,由此流露出, 诗人客行在外时的思乡之情,体现了作者面对自然蓬勃生机的喜悦。 三作文(70 分) (七)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岁末年终,人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年度总结。上班族们忙着填写一份份年度小结表格:学校图书 馆公众号推送了师生们的年度阅读书单:乐迷们在某音乐 app 上生成了专属个人的年度音乐报告… 这些年度总结承载着过去一年的收获或者遗憾,也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 对于这一生活现象,你有什么体会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作文,不要写 成诗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