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三第一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三第一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规范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冬天记忆 张海生 虽然时隔久远,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 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 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教室 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纸袼褙片儿,风 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晚上睡觉的 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 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 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一响, 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地挤, 一边挤一边高声喊叫: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 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地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 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 几个白萝卜,用竹批儿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有时 候,我们也会跑到大河塄的格档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武器干中美、捉迷藏,我们常常忘 记了时间,直玩得天昏地黑。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 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 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 会被烧得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撒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 香甜而温暖。 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啥时候 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 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 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烫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 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 已躲得无影无踪。 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已将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一 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 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 用来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棵 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于“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的强调,重在突出在物质生活 极度贫乏的年代,曾经带给自己怎样的生活体验,也为下文的写作埋下伏笔。 B.第二段关于寒冷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把自己对于寒冷的深切体验细致地进行描绘, 目的是为与后文写女儿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女儿的茫然无知。 C.一块石头,被母亲用来作为驱走严寒的工具,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的冬天的记忆,另 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博大的母爱以及生存的智慧。 D.文章结尾“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棵萝卜的回味, 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解析:B 项,“目的是为与后文写女儿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女儿的茫然无知”理 解错误,而是写自己早年生活的艰辛和冬天的寒冷,用女儿的不理解体现当时的生活是今天 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并不是为了表现女儿的茫然无知。 答案:B 2.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进行赏析。 答: 解析:答题关键词是“细节描写”“找出两处进行赏析”。文章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 如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首先找出来,然后点出描写角度和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文章中典型的细节描写有:①下课之后在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 挤,使劲地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这一处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在那样一个贫穷寒冷 的冬季,孩子们想出多种自我取暖的方式,使自己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 天。②母亲把石块炕热,用包袱布裹住放进被窝,帮孩子度过寒冷。这一处的细节描写突出 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意思对即可) ★3.作者以“冬天记忆”为题,作者有哪些冬天的记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可先分层次,逐层概括大意,然后再整合。从 第二段可以看出对温暖被窝的向往;第三段写的是特殊的取暖方式;第四段在寒冷冬天的特 有玩法;第五段中,母亲用鹅卵石给我们取暖,等等,都是作者对“冬天的记忆”。据此概 括即可。 答案:①在寒冷的冬天渴望有一个温暖的被窝。②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 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③玩得天昏地黑,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 打麻雀,烧火烤,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④得到母亲的照顾,钻进暖和的被窝里, 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 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 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 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 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 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 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 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 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 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 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 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 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 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 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 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 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 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 “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 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 30 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 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常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 “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 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 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 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 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 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 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 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 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 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 绵延不绝。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 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辽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 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受 “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 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 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解析:B 项,“生活虽艰辛苦闷”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B ★5.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 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对柴门小院特点的概括,可以从表现出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的生活两个角度概括。 作者写柴门小院,表现出对这种过往生活的怀念,与“过分注重装点‘门面’,户户朱红的 大门紧锁”的现象形成对比,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案:小院的特点: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浓厚。作用:①表达 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②与下文柴门小院近年的逐渐消失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 索,有提示主旨的作用。③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出了柴门小院的温馨,既开篇点题,又能引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 ★6.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 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 答: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小说的主题内涵。从文章内容看,“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建筑,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怀。探究时,可围绕题目的提示,结合 作者的情感分析。 答案:①千百年来,柴门小院遍布于古老的中华大地,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寄托着 人们的家园情怀,饱含着浓浓的乡愁。②柴门小院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已成为文化、精神的符号。③柴门小院代表着宁静 质朴、温馨安闲的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座柴门小院,是中华文化和历史发展、延续的象 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