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8课自主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8课自主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1 - 第 8 课 自主赏析 阁夜 李凭箜篌引 虞美人 苏幕遮 记一记 1.字音 (1)催短景.( ) (2)霜雪霁.( ) (3)渔樵.( ) (4)寂寥.( ) (5)箜篌..( ) (6)女娲.( ) (7)神妪.( ) (8)瘦蛟.( ) (9)虞.美人( ) (10)雕栏玉砌.( ) (11)应.犹在( ) (12)燎.沉香( ) (13)溽.暑( ) (14)窥.檐语( ) (15)小楫.轻舟( ) (16)芙蓉浦.( ) 答案:(1)yǐng (2)jì (3)qiáo (4)liáo (5)kōng hóu (6)wā (7)yù (8)jiāo (9)yú (10)qì (11)yīng (12)liáo (13)rù (14)kuī (15)jí (16)pǔ 2.词义 (1)三峡星河影动摇.. 动摇: (2)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事: (3)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 (4)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 (5)露脚斜飞湿.寒兔 湿: (6)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 (7)春意阑珊.. 阑珊: (8)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堪: (9)燎沉香,消溽.暑 溽: - 2 - (10)侵晓..窥檐语 侵晓: 答案:(1)摇曳不定 (2)交游 (3)演奏 (4)引 (5)使动用法,使……湿 (6)了结,终止 (7)将尽,衰落 (8)经得起,忍受 (9)湿润,潮湿 (10)快天亮之时 辨一辨 1.一词多义 (1)应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④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 (2)举 ①一一风荷举.( ) ②众议举.宠为督( ) ③举.动自专由( )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答案:(1)①副词,应该 ②动词,回答 ③动词,响应 ④对应,适合 (2)①擎起,举起 ②推荐,举荐 ③行动,举动 ④攻克,占领 2.倒装句式 (1)天涯霜雪霁寒宵(正常语序为“ ”) (2)野哭千家闻战伐(正常语序为“ ”) (3)夷歌数处起渔樵(正常语序为“ ”)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常语序为“ ”) (5)吴丝蜀桐张高秋(正常语序为“ ”) 答案:(1)天涯寒宵霜雪霁 (2)千家闻战伐野哭 (3)渔樵数处起夷歌 (4)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 (5)高秋张吴丝蜀桐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 3 - (1)杜甫(见第 2 课杜甫介绍) (2)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 鬼等,与李白、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 阳县)。李贺是中唐 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3)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 年~975 年在位,字 ,号钟隐、 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 年)继位,史称李 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王国维《 》 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被称为“ ”。 (4)周邦彦(1057 年~1121 年),字 ,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著名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 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 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 ”,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 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答案:(2)长吉 李商隐 浪漫主义 (3)重光 人间词话 千古词帝 (4)美成 清真居士 北宋 词中老杜 2.文化常识 【虞美人】 关于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 兵败 乌江,听到 ,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 刎,香消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 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创作词曲,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 此逐渐成为词牌名。 答案:西楚霸王项羽 四面楚歌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1)《阁夜》 首联 岁暮短景 寒宵雪霁 时光易逝 人生短暂 - 4 - 颔联 客居天涯 自伤漂泊 颈联 千家野哭 夷歌数处 感时伤世 怆然泣下 尾联 古人黄土 今人寂寥 (2)《李凭箜篌引》 1~4 句 侧面烘托音乐 李凭出场情态 惊天地 泣鬼神5~6 句 正面音乐效果 、 手法 7~14 句 神话浪漫主义 (3)《虞美人》 上 片 实写: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写:往事知多少 实写:小楼昨夜又东风 虚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亡国之痛 下 片 虚写: 抒情: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4)《苏幕遮》 室内 燎香图 过渡 风荷图 故乡 忆乡图 答案:(1)五更鼓角 星河动摇 宇宙永恒 人生无常 (2)夸张 通感 侧面音乐效果 (3)韶光易逝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鸟雀呼晴图 室外 2.主题提炼 (1)《阁夜》 本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通过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2)《李凭箜篌引》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 ,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 - 5 - 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 艺术想象力。 (3)《虞美人》 此词堪称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 问人而到自问,作者通过对 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 命落空的悲哀。 (4)《苏幕遮》 此词以咏 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 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会勾起思乡之情。 答案:(1)忧国忧民 (2)比喻 (3)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 (4)雨后荷花 想一想 1.词曲节拍,划分时要注意语意相连,不要读断,下面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C.雕栏/玉砌/应犹/在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A 项,应是“何时/了”。B 项,应是“故国/不堪回首”。C 项,应是“应/犹在”。 答案:D 2.补写出句中空缺部分。 (1)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 雄 浑 的 意 境 , 被 人 称 赞 写 得 “ 伟 丽 ” 的 两 句 诗 句 是 “ , ”。 (2)《阁夜》的主旨句是“ , ”。 (3) 成 语 “ 石 破 天 惊 ” 出 自 李 贺 《 李 凭 箜 篌 引 》 中 的 “ , ”。 (4) 《 虞 美 人 》 把 抽 象 的 感 情 形 象 化 , 写 愁 的 多 与 绵 绵 不 断 的 句 子 是: , 。 (5)《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 (6)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桃花依旧,但人 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 , ”,由此勾出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 6 - (7) 《 苏 幕 遮 》 中 被 王 国 维 评 为 “ 真 能 得 荷 之 神 理 者 ” 的 两 句 是 “ , ”。 (8)《苏幕遮》中的“ , ”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 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答案:(1)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2)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3)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7)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8)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阁夜》中,诗人围绕哪几个方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 答: 答案:诗人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 人事,从眼前现实写到千古历史。气象雄阔,有俯仰古今之感。 2.从全词看,《虞美人》是如何逐步展现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的? 答: 答案:《虞美人》开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自问,看似不合常理,却在情理之中。接 着以“往事知多少”自叹,表明词人沉入对往事的回忆,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然后写眼前 - 7 - 景物“小楼昨夜又东风”,词人登楼遥望,“故国不堪回首”,词人痛苦不已。下片开始是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想象着“故国”图景,把“雕栏玉砌”和“朱 颜”对照着写,突出了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词人以水喻愁,展现了内心愁情的复 杂与深沉。 二、细节探究 3.《阁夜》颔联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阁夜》颔联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放在一 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悲凉,星河 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深沉 悲壮的情怀。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联从什么角度描写箜篌之声?表现了声音的 什么特点? 答: 答案:“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表现了琴声起伏多变、华丽悦耳的特点;“芙蓉 泣露香兰笑”以形写声,表现了琴声或悲抑或欢快,感情丰富的特点。 5.《苏幕遮》中“一一风荷举”的“举”字写出了风荷怎样的神韵? 答: 答案:“举”字写出雨后荷花的动态美,使人联想到雨后在阳光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 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颤动的情形,突出了风荷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神韵。 三、思维发散 6.阅读《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在描写音乐方面为人称道,请从手法和 艺术风格方面说说他们的不同点。 答: - 8 - 答案:(1)手法不同:《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 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兼有侧面烘托。 (2)风格的不同:《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太多诗人情感的寄托,风格冷艳浪 漫。《琵琶行》是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风格平易感伤。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鉴赏诗词的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在高考中考查频率很高。诗歌常借助抒情手法,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 哀乐等主观感情,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一)常考的抒情手法类举 类型 说明 典例 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 人、事、物、景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 种抒情方式,包括直抒情感、直接表 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 城子》)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接 抒发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间接 抒情 借景抒 情 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 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 般情况下,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乐景抒哀情或哀景抒乐情 的写法。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 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诗中所写 的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的宜 人之景,但如此佳境却是“鸟空 啼”,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委婉抒发 了安史之乱后的无限寂寞之感。 托物言 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 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 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咏物诗中的 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 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 作品主旨的载体。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 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 坤。”(王冕的《墨梅》)诗中的墨梅 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 了自己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 赏的品格。 借古讽 借历史上的人或事件来讽喻当朝。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 - 9 - 今 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 神。”(李商隐《贾生》)汉文帝在未 央宫的宣室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 之事,诗歌以此明为嘲讽汉文帝,实 为嘲讽晚唐的一些昏庸君主。 (二)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 解析:本诗前三联重在写景,尾联重在议论。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 心情。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 厌弃。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廓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 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尾联以议论作结, 表达了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的崇敬之情。 答案:①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安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污浊 尘世的厌弃。②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 幽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廓寂静、远离尘 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 10 -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 杏有青枝”。 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 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两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 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三)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注意判断抒情类型,区分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要明确是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还是借古讽今等。 (2)注意联系相关诗句分析。在明确抒情手法后,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运用情况。 (3)注意指明其表达效果,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弄清这种情感是通过哪种抒情手 法表达的,带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 志等)。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具体阐释该抒情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作用。概括分析该抒情手法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 - 11 - 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 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 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 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 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解析:B 项,“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说法错误。沿途日色晦暗、 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 表现了路途艰辛。 答案:B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答: 解析:“忽得南来鲤”,“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 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恐有音书作急烹”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的典故,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 念。 答案:①借事抒情。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 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 之情。②借典抒情。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 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 12 - 语言应用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 世纪以来,新的 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 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 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 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 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 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 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 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阅读语段,注意上下句的衔 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自然。根据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 可知画家是主体,A 项使用“使”主客颠倒,排除 A 项。根据下文“也造就了……”,可知前 后主语是一致的,应是“这其中尺度的把握”,可排除 C、D 两项。故选 B 项。 答案:B 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 一些画家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 项,“之”的引号,表示突 出强调,突出火把的形状。B 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 厚的隔阂。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C 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表示直接引用。D 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据此可知 B 项引号的作用与之相同。故选 B 项。 答案:B - 13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 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 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 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 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能否”在句中两面对一面, 不合逻辑,据此排除 B、D 两项。二、“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一般用于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对象,“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是一条准则, 在这里用词不当。据此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答案:A 4.根据下列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给“精神亚健康”下定义,要求不超过 70 个字。(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时,先认真分析流程图,明确各层级的关系。然后 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给“精神亚健康”下定义。注意不要丢落 信息。 答案:“精神亚健康”是人们因精神追求失去正确目标、缺乏价值支点,表现出对生活、 他人、事业和社会缺乏热情、感情、激情和责任感的一种精神状态。 5.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顺序,使之衔接自然,语意连贯。(5 分) ①李煜生于江南,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 ②因此,他往往能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看似平常的句子里,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 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共鸣。 ③而在位期间优游流连于感情漩涡的经历又使他对一草一木、春花秋月皆有独特的感受。 ④不管是亡国遗民,漂泊游子,被贬官吏,还是怀人相思者,读了他的词都能发出感慨 或借他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读者不容易觉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产生感情上的差距。 - 14 - 正确顺序为(只填序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段话整体是说李煜的经历对他的作品的影响。 按照逻辑顺序,一般是由词人到词作,再到影响意义等,据此可知①排在首位。③的“又使 他”与①的“孕育了他”相呼应,③应在①后,说的是李煜的经历对他写词的影响。②是总 结句,排在①③后,指出李煜的词作的特点。④⑤说的是李煜的词对读者的影响,应排在最 后。按照句意,⑤应在④前。据此即可得出正确顺序。 答案:①③②⑤④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6~7 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是指作者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了。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问君”的“君”指的是作者李煜自 己;“一江春水”写尽了“愁”之深重,于凄恻无奈之中蕴含了忧愤。 D.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象,追述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解析:“表达出叛逆之情”说法错误。词中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留恋,没有叛逆之 意。 答案:D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它的好处。(6 分) 答: 答案:①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②以春水来 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 8~9 题。 苏幕遮 - 15 -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 浦。 8.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鸟雀呼晴”的“呼”字很传神,通过描写小鸟的欢快叫声来表达词人轻快的心情。 B.下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抒发了词人有家难归的羁旅之情。 C.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 D.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意境深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解析:“直接抒发”说法错误。下片是从友人的角度,侧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和家乡的 思念之情。 答案:C 9.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上下片的意象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联系上下片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词人 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 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二、课外探究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0~11 题。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 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 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诗人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无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 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 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 16 -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诗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 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借邻妇的诉苦,揭示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 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C 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说法错误。这两句诗意 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故选 C 项。 答案:C 11.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写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 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尾联“已 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说明他关注社会,忧国忧民。对吴郎善于劝说,(或“说话委婉含 蓄”)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 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答案:①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 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②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 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2~13 题。 虞美人 秦 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重,一生仕途抑塞。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 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 宜人的特点。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 - 17 - 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 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 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故选 B 项。 答案:B 13.“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 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分析 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应紧扣诗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等关键词, 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分析这一物象的作用,借助注 释也不难答出,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作答时注意点明借 物抒怀的手法。 答案:(1)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 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 (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 (2)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6 题。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华民 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 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 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例如,其中的《幽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 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 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仓廪俱丰实。”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 具体可考的“本事”。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 - 18 - 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 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 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 的民族性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 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古 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 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这些在古典诗 词中都有鲜明体现。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 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 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 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穷年忱黎元,叹息肠内热”,杜诗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 的胸怀。李白屡屡以《庄子》中的鲲鹏自比,他狂放不羁、要求冲破一切外在束缚的自由精 神主要来自道家。王维诗中则充满了寂静出世的禅趣。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体认到祖先数 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 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一字一音,字音中包括声母、韵 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一特性,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多篇幅相对短小的抒情诗,语言 极为精练传神。例如,五言绝句仅二十个字,词中还有字数更少的《十六字令》,七言律诗也 不过五十六个字。古典诗词以抒写内心情思为基本维度,以塑造鲜明意境为主要旨归,普遍 讲求用韵、对仗、平仄的规则。这充分彰显了汉语自身的意蕴之美和声韵之美,达到了“笔 落惊风雨”“篇终接混茫”的高超艺术境界。汉语的民族特色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 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具备的精工对仗。汉字 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唐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中小学生 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碍。 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口头传播。我们现今除了品读、书写之 外,还可以吟诵和歌唱。吟诵的本质是强化诗词固有的声韵美,更好地体味诗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说是“因声而入情”。吟诵带有强烈的自主体验性,每个人的吟诵都可以与他人不同, 非常适合自主实践。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着诗乐结合的传统,现代的作曲家们也给不少的诗词 名篇重新配乐谱曲,让它们可以用于歌唱。声情并茂地演唱古典诗词,能够让古典诗词焕发 出新的生命力。 (《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张巍)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19 - A.诗歌是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因此诗歌不仅为人们所接受,而且从中流 露出的真情实感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 B.在一定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对所处的时代进行描写和反映,而且 诗词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C.古典诗词从古至今都在发挥它的作用,除书面阅读和口头传播,其吟诵和歌唱所带有 的自主实践性,也能让我们“因声入情”并感受它的生命力。 D.由于汉字形体的稳定,古诗词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而且让今天的中小学生依然能够 背诵并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A 项,“诗歌是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 史记录”说法错误,第一段说的是“诗歌是……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 选项忽略“堪称”一词,“堪称”意思是“可以称作”;“……因此诗歌不仅为人们所接受, 而且从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说法错误,选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文 中说的是“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 普通民众接受”;B 项,“……而且诗词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 少诗作词作……”,选项变成“诗词”,扩大了范围;D 项,“而且让今天的中小学生依然能 够背诵并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味”说法错误,今天的中小学生能背诵且体会到其中情感和 意味的只是“唐诗中的许多名篇”。相关信息在倒数第二段:“唐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 中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碍”。故 选 C 项。 答案:C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通过列举《诗经》和杜甫诗歌对其所处时代的具体真实的记录,旨在说明诗 歌与时代历史的紧密关系。 B.文章第二段主要采用列举和引用的论证方法,以突显诗歌在我们体认祖先坚守精神血 脉和心灵家园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C.第三段讲述古典诗歌能展现中华民族语言的极致美,指出具有跨越时空效果的古典诗 歌具备超出西方诗歌的高超艺术境界。 D.文章整体为并列式的结构,结尾段重点阐述古典诗词灵活而多样的运用方式使其当今 社会仍旧有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第三段讲述古典诗歌能展现 中华民族语言的极致美”说法错误,第三段原文是“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 之美发挥到极致”,选项忽略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限制条件,扩大了范围;“指出具 有跨越时空效果的古典诗歌具备超出西方诗歌的高超艺术境界”说法错误,原文是“汉字的 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有限定条件“稳定形体”,选项偷换 - 20 - 概念。故选 C 项。 答案:C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要了解中华民族前行过程的崇高和苦难以及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完全可以从了解古典 诗词入手。 B.在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 的民族性格。 C.诗词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是诗人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塑造鲜明意境,达 到抒写内心情感的目的。 D.弘扬古典诗词,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代 代传承,生生不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诗 人通过塑造鲜明意境,达到抒写内心情感的目的”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是说“古典诗词以 抒写内心情思为基本维度,以塑造鲜明意境为主要旨归”,“塑造鲜明的意境”应是古典诗 词宗旨,选项“通过塑造鲜明意境”误认为是途径,解读错误。故选 C 项。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 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 岁的男孩子。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 邻居们不要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早,井口里怎 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 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 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全城的日本人都要 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拼命往 电车上挤。他们不像走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 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像他们 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 马上去做,一点也不迟疑。 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就是在他们俩打得 - 21 - 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他们俩是日本 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 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 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 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的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 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 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 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 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 缰绳。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在平日,她不 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过错 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 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 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拉着小 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 往家中走。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她等着他们。他们并没出来。她松了点 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 很伤心。“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 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 呀,我的乖乖!” 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 一跳。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怎么 啦?”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⑪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 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瑞宣听罢,也笑一笑。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他不止满意她 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 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 - 22 - 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⑤段中冠晓荷给日本人送礼鞠躬,向邻居炫耀,甚至等着给他们鞠躬,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奴性到骨子里的汉奸形象。 B.小说中用不少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凸显了日本小孩子刻苦坚韧、野蛮好斗的性格 特征。 C.小说结尾处“灯”指反抗精神,民族危亡促使人民激发出这样的精神,作者从正在觉 醒的人民身上看到民族希望。 D.作者以超现实主义的笔触,叙写槐树下的一群人,把生活、人物的复杂性,如实地通 过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 项,“作者以超现实主义的笔触”说 法错误,应为“现实主义”。故选 D 项。 答案:D 18.第⑦段写小顺儿妈护犊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的作用的能力。结构上,小说第⑦段在文章中间位置,中 间语段的作用一般为: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第⑦段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内容上,应结合第⑦段内容,分析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 题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塑造了韵梅外柔内刚的形象,体现了韵梅憎恨侵略者,有反抗精神,与她平常 的老实本分、与人为善的形象形成对照。②引出下文祁老人和瑞宣对韵梅举动的不同反应, 祁老人不满韵梅向瑞宣告状,体现老人的隐忍;瑞宣满意佩服韵梅的举动,体现瑞宣内心具 有反抗精神。③为下文写韵梅激动兴奋地向瑞宣描述事件,引发瑞宣内心震动作铺垫。 19.小说标题“槐树下的战争”中的“战争”有哪几层深意?(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的能力。标题含义分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 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小说标题“槐 - 23 - 树下的战争”中的“战争”,表层含义是小孩子之间的战争,是两个日本小孩和小顺儿,甚 至是和小顺儿妈之间的战争。深层含义是中日的民族战争。小孩子之间的战争是北平沦陷后 社会环境的缩影,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灾难的深层思考。 答案:①小孩子之间的战争:两个日本小孩和小顺儿的战争。由日本孩子的野蛮好斗, 揭示日本军国主义对其国民的毒害;由中国孩子的懦弱胆小怕事,表现当时社会环境下,中 国民众深受欺侮的现状。②一家人的“战争”:一家人对韵梅举动的不同反应,折射出当时 社会民众对受到日本人欺侮后的不同心理,祁老人代表的是隐忍,韵梅代表的是被逼无奈后 的激愤,瑞宣则有于黑暗中看到一丝希望的高兴、欣慰。③中日的民族战争:小孩之间的战 争是北平沦陷后社会环境的缩影,作者以小见大,表达对民族灾难的深层思考。 写作训练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圣诞节前夕,某县高级中学发出了《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禁止过洋节的通知》。《通 知》指出,平安夜、圣诞节等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近年来这些洋节的社会影响 越来越大,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为了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禁止师生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各类‘洋节’庆祝活动”。 对该校的禁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是新闻事实类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某中学 禁止师生过“洋节”,行文时,围绕“该不该禁止过洋节”写作即可;材料的含意是西方节 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与冲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学校(政府)的导向与师生 的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立意时,需深入思考洋节或西方文化给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优秀文 化带来的影响或启示,以及中国传统节日及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途径。对该校的禁令, 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还可以辩证看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并清晰陈述自己的理由。 参考立意:赞成禁令的角度:①很多洋节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作为非宗教人士,过节 失去了节日意义,禁令禁得有道理;②学生过洋节往往是为了追赶时髦,吃喝玩乐成风,禁 令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幼儿园至大学校园均盛行过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及传 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禁令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禁止过洋节就应该从学校开始。 反对禁令的角度:①师生过洋节并非为了表达某种信仰,禁止过洋节小题大做;②师生 过洋节,消费拉动了经济,节日聚会增进了情感,不该禁止;③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洋节倡导了人类共通的道德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看待的角度:①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身没有错,但禁令的手段 - 24 - 显得过于简单粗暴,甚至会带来师生的反感,可能适得其反;②禁令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洋节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但改革创新,产生适应新时代的民俗文化,比一纸禁令更能“治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