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一编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年份 卷别 话题 题材 考点 ‎2019‎ 全国卷Ⅰ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政论文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⑤分析和推断文中信息 全国卷Ⅱ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学术论文 全国卷Ⅲ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时评 ‎2018‎ 全国卷Ⅰ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学术论文 全国卷Ⅱ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学术论文 全国卷Ⅲ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政论文 ‎2017‎ 全国卷Ⅰ 气候正义 政论文 全国卷Ⅱ 青花瓷的崛起 学术论文 全国卷Ⅲ 乡村记忆 时评 最新考向 ‎1.最新《考试大纲》明确列举了四种文体: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 ‎2.重点考查方向:对核心概念、文章观点和重要句子的理解,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基于文本内容或作者观点作出推断。‎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Ⅱ、Ⅲ第1题以“信息转述”的方式重点考查“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第2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做出判断,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第3题4个选项的信息区间几乎覆盖全文,包含了搜寻、锁定、分辨、分析推断和提炼关键信息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阅读素养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 ‎(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1)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1.圈重点,抓关键。‎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 ‎2.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 ‎3.会文意,明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整体阅读Ⅰ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杜甫能有集大成之成就,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能有集大成之容量,的因素,乃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 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诗歌体式风格,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诗歌内容,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③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勾画符号:重要词语用“”标示,重要句子用“  ”标示。〕‎ ‎1.关键词或短语 提示:论述类文本结构大多工整,从它所运用较多的关联词、序数词、相同结构的短语等可以看出,所以在第一遍阅读时,将这些词、短语标示出来,以便快速准确抓住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重要句子 提示:①段画线句子为中心论点;②③段首句提纲挈领,明确杜甫这种优越禀赋的具体表现。‎ 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1.梳思路,明结构。‎ 思路:文章按________结构论述。‎ 答案 总—分 ‎2.会文意,释观点。‎ 文章从诗歌成就和对悲苦的态度两个角度证明________。‎ 答案 杜甫的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 ‎3.理材料,定意图。‎ ‎②③段,运用了________论据,进行了________论证。‎ 答案 事实和理论 对比、举例、引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来源于第②段,原文说“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是杜甫学习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他的论诗作品“采择与欣赏”的方面广,也体现了这一点;并不是对古今长短诗歌进行“正面评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第③段是说“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而选项中却说“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属强加因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是对第①段相关内容的推断,原文只是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对其之前的诗人进行评论,属无中生有。B项,是对第②段一处细节所作的推断,原文说“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并没有“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的相关论述,属无中生有。C项,是对第③段相关论述的推断,原文说“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然而”表示转折,说明杜甫与前两种态度不同,且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之情,故“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的推断不正确。‎ 整体阅读Ⅱ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对城市而言,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②其一,。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其二,。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 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 ‎④其三,。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都会从根基处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⑤综上所述,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对于城市社会的而言,是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勾画符号:重要词语用“”标示,重要句子用“  ”标示。〕‎ ‎1.关键词或短语 提示:论述类文本结构大多工整,从它所运用较多的关联词、序数词、相同结构的短语等可以看出,所以在第一遍阅读时,将这些词、短语标示出来,以便快速准确抓住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重要句子 提示:①段末句为中心论点;②③④段首句提纲挈领,明确文明弹性的内涵;⑤段总括全文脉络,揭示保持文明弹性的意义。‎ 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1.梳思路,明结构。‎ 思路:文章按________结构论述。‎ 答案 总—分—总 ‎2.会文意,释观点。‎ 文章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具体解读________,意在探讨城市亟待转型和可持续性发展。‎ 答案 文明弹性 ‎3.理材料,定意图。‎ ‎②③④段,明确文明弹性的三个维度,运用了________论据,进行了________论证。‎ 答案 理论 正反对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第②‎ 段内容,当前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C.“抽象”有误,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④段,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D.“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有误,原文末段只是说“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正确,比如弹性足的时候对城市发展的益处,弹性不足时对城市发展的害处;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在文中无明显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是不同的三个方面,三者不具有交叉关系、层进关系、条件关系,推断无依据。‎ 整体阅读Ⅲ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或法律正义。‎ ‎②从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 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③从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与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④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第一步 读全文,画要点。‎ ‎〔勾画符号:重要词语用“”标示,重要句子用“  ”标示。〕‎ ‎1.关键词或短语 提示:论述类文本结构大多工整,从它所运用较多的关联词、序数词、相同结构的短语等可以看出,所以在第一遍阅读时,将这些词、短语标示出来,以便快速准确抓住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重要句子 提示:①段末句为总句;②③段首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④段的末句揭示气候正义的内涵。‎ 第二步 梳思路,明结构。‎ 思路:整篇文章按________结构论述。‎ 答案 总—分—总 第三步 会文意,明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和________对气候正义进行解读,明确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可以平等使用气候资源,对其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 答案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空间维度 时间维度 第四步 理材料,定意图。‎ ‎②③段,在明确摆出分论点之后,都运用了典型的论据,主要是________论据。这些论据,有的具体、翔实,有的概括,但都有力地证明了相应的分论点。‎ 答案 事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紧扣选项寻找其在原文中所对应的信息区。A.对应原文第①段第2句;B.对应原文第②段;C.对应原文第③段末尾一句;D.综合第②~④段内容。其次,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别,甄别两者表述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C.“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于文无据。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③段中的“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而这并不能彰显“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紧扣选项寻找其在原文中所对应的信息区。A.对应原文第①段第2、3句;B.对应原文第③段倒数第2句;C.对应原文第②段第2句,第③段第3句;D.对应原文第①段第3句,第④段第1句。其次,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别,甄别两者表述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根据原文“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可知B项“可以得到保证”将原文中的“目的”曲解为“结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