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成都七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期高 2022 届 6 月阶段性测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 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 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 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 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 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 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 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 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 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 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 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 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 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 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 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的思想和观念。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 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 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 20 世纪 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 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 - 2 - 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 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 理解和解读经典,不仅要借鉴西方积累的文化成果,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百家争鸣。 C. 中国文化的走出去,要以其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D. 近代的大儒们都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持既批评又借鉴吸收的态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 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 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 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批评以“中”为主的偏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注意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 如果中国文化能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就可以更好体现“学无中西”的理念。 C. 因为王国维以世界文化视野来理解经典,所以他不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 D. 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可能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 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近代的大儒们都能够……”范围扩大。文章只是说“章太炎、梁漱溟、梁启超”等“新 儒学”的大儒们,并不是近代所有的大儒者。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圏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 3 -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旨在批评以‘中’为主的偏颇”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 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目的是点明我们应该“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 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 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项,“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只说“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 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 学术旨趣,……”,但不能就此推断是因果关系。 故选 C。 【点睛】解答以上三道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相关段落。一是要 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 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做题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大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 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 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 人数 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数 4640 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 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 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 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 可达 95.7%,但 16-18 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 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 - 4 - 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 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 9.7%,但 16-18 岁青少年则高达 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但遗憾的是,人们目前仍然缺乏有效应对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二 图 1: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 图 2: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港澳台除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居民健康促进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握“四个坚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 - 5 - 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 场关系。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 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 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 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制 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此外,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 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 展空间、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共建共享 健康中国》,《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图 l 可知,自 1992 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 B. 由图 2 可知,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差异,并且北方肥胖率高于南方肥胖率。 C. 从图 2 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肥胖率,按所在省份所在位置自北向南依次递减。 D. 图 1 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超重率约为 30%,是 1992 年超重率的两倍左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叶刀》2016 年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 B.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表明,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 C. 统计数据显示,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 D. 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表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答案】4. C 5. D 6. ①普及相关专业知识,解决肥胖问题;②把握“四个坚持”;③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 全的健康环境;④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⑤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⑥调动广大医务人 员积极性,营造尊医重卫的风气。 【解析】 【4 题详解】 - 6 -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自北向南依次递减”错。从材料二图一可以看出河北省超重率最高。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错。原文是“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 最多的国家”,实指人口数量超越美国。 B项,“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富足的物质生 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 忧”,并没有提到“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的问题。 C项,“导致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错。原文说“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 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其次,爱吃夜宵。”注意这里针 对的对象是“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不包括“中国成年人”,本选项属扩大范围。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 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于段落的划分,筛选文 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要求回答“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结合文本“但遗憾的是,人们目前仍然 缺乏有效应对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可知,要普及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切实解决 肥胖问题。原文说“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 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要把握好“四个坚 持”。“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坚持以预 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 - 7 - 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大 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 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要营造尊医重卫的风气,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 的积极性,。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 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 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 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 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 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 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向日葵 张抗抗 (1)葵花朵朵向太阳,是你和你们曾经欢唱过并热爱过的一首颂歌。 (2)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的事实。 (3)或许说,已成为一种被反复应用的理念,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 (4)如若不是去往遥远的西域,在巍峨的天山脚下,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你 一生也许都会对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5)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 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6)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 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7)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8)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 - 8 - 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9)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 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 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 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10)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 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11)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12)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13)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14)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 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15)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16)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17)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子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 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 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 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18)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 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19)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 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 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20)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 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 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 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21)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 (22)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23)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 - 9 - 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景。 7.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天山脚下的向日葵的所见所感,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思路清晰,富 有哲理。 B. 第(2)段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凑严谨;也为后文设下悬念,引起 读者的兴趣。 C. 第(9)(10)段着重对天山向日葵进行描写,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 的描写手法。 D. 第(10)段“升腾的金光”生动再现了成片的向日葵在夕阳下光彩夺目的情景,描绘出一 幅开阔壮美的画面。 8. 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秘密: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刻:___________________ 9.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天山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 10. 文章展现了作者发现向日葵秘密的过程,这一发现过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答案】7. C 8. (1). ①秘密:天山向日葵不向阳的事实。 (2). ②那一刻:我 们在天山脚下走近向日葵的那一刻(停车照相、走近向日葵的那一刻)。 9. ①外表:金黄色、健壮、笔挺、蓬勃兴盛。②内在:不谄媚(不谦卑、高傲),团结,勇 敢,坚持自我(固执)。 10. 盲从和简单化,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只有亲自认真观察,深思慎取,才能认识事物的 真谛。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 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 C项,“第(9)(10)段着重对天山向日葵进行描写,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虚实 结合的描写手法”说法错误。文章没有采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故选 C。 - 10 -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 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 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 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 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本题中,要理解“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 的”中“秘密”和“那一刻”的含义。结合“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 更改的事实”“如若不是去往遥远的西域,在巍峨的天山脚下,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 葵,你一生也许都会对这个命题深信不疑”“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 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 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 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 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分析可知,在人们的认知中,向 日葵定然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但作者却发现了这个秘密——天山向日葵不向阳的事实;结 合“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 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分析可知,那一刻指的是我们在天山脚下走近向 日葵的那一刻(停车照相、走近向日葵的那一刻)。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事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 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 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题干“结合全 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天山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 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 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 树”“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分析可知,天山向日葵的外表:金黄色、健壮、笔挺、 蓬勃兴盛。结合“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当 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分析可知,天山向 日葵的内在:不谄媚(不谦卑、高傲),团结,勇敢,坚持自我(固执)。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主旨的能力。主旨题可以从题材、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 - 11 - 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来入手。本题中,题干“文章展现了作者发现向日葵秘密的过程,这一 发现过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结合“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 的事实”“或许说,已成为一种被反复应用的理念,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分析可知,盲从 和简单化,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结合“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 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 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分析可知,只有亲自认真观察,深思 慎取,才能认识事物的真谛。 【点睛】对于现代文阅读,拿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 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 把握全文。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 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 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 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做题时,应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 选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 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 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 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 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 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 - 12 - 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 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 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 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 日,临川王某记。 (二)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①诎②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 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 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 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③,坐而尧 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节选自王安石《送孙正之序》) [注]①一失:一次过失。②诎:通“屈”。③襜如:整齐的样子。襜,chān,系在衣前的围 裙。 11. 下列对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 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 B.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 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 C.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 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 D.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 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 - 13 -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 筑屋定居 B.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D. 不以时胜.道也 胜:克制、遏制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B. 阳,与阴相对,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文中“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 面”。 C. 至和是宋仁宗的一个年号。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王公年次纪年等。 D. 先秦时期,姓氏是分离的,称姓区分贵贱,称氏区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 【答案】11. A 12. C 13. D 14. (1)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 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2)可惜不被君主信任,使得真正的儒家学说的效用不能在当世显著,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 他们已经很杰出了。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 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是说“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是后面句子“不肯一失诎己以从 时者”的状语,可以排除 B 和 C 项; “若反手然”是说“是轻而易举的”,“然”,用在形容词之后,作词尾,“……的”,中 间不能断开。“彼其术素修”是说“他们的学术修养向来很深”。可以排除 D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不愿意因为一次过失而屈服自己趋附时尚潮流, - 14 - 不因为时尚潮流而克制道。所以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是轻而易举的,他们的学术修养向来很深,他们的志向向来很坚定”。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 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C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是说“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谬:弄错。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称姓区分贵贱,称氏区别婚姻”错误,这里应该是“氏是用于区分家族贵贱,姓是用 于区别婚姻的”。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瑰怪”应理解为“珍异奇特”;“非常”应理解为“非同寻常”;“险远”是 形容词用作动词,应理解为“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罕”应理解为“少”。 第二句中,“不得志于君”是被动句,“于”是表示被动的介词,“被”;“真儒之效”应 理解为“真正的儒家学说的效用”;“不白于当世”是状语后置句,应理解为“不能在当世 显著”;“白”,应理解为“显著”;“卓”应理解为“卓越、杰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15 - 参考译文: (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 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 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 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 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 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 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 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 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 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 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 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 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 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 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 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 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 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 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 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 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 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16 - (二)参考译文 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 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 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不愿意因为一次过失而屈服自己趋附时尚潮流,不因为时尚潮 流而克制道。所以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是轻而易举的, 他们的学术修养向来很深,他们的志向向来很坚定。时代流行杨朱、墨子的学说,认为这些 学说不对的,只有信奉孟子学说的人;时代流行佛家及老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 有信奉韩愈学说的人。像信奉孟、韩学说的人,可以算得上学术修养向来深厚而且志向向来 坚定了,不因为时尚潮流而克制道。可惜不被君主信任,使得真正的儒家学说的效用不能在 当世显著,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很杰出了。唉!我看现在的世道,带着高高的儒家帽 子,穿着宽大的学者服装,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站起来就模仿舜的动作,却不以孟、韩 学说为本,果真和普通人不同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有感①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①原诗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时难年荒导致家业荡然无存。 B. 前两联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田园荒芜,骨肉分离。 C. 颈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雁”“蓬”人的情感,表现百姓饱受战乱的零落之苦。 D. 尾联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愁的图景,创造了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16.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15. C 16. 同:都是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姊妹的挂念(思亲)。异:“共 - 17 - 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姊妹无法团聚的伤感与思乡之情。而“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拟人的手法”错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以“雁”、“蓬”作比: 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 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这是“比喻”手法,不是“拟 人”。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 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 “知人论世”。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 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 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 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 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 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 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 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 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 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 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 由此可见,两首诗词都是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姊妹的挂念。不同之处在于“共看明 - 18 - 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姊妹无法团聚的伤感与思乡之情。而“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让王羲之可以借此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 的乐趣。 (2)《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显箫声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3)《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形容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 之盛。 【答案】 (1). 仰观宇宙之大 (2). 俯察品类之盛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壑”“潜”“嫠”“舳舻”“旌”。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3日上午 11 时 40 分,“嫦娥四号”传回了月背影像图——有一个 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 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 40 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 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的正面半球,使人类无法对月 - 19 - 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 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之前, 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 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之时,_______的中国科学家正在加快研究进程,我们对“嫦娥四号” 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的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___地 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限制 弹冠相庆 急不暇择 源源不断 B. 制约 欢呼雀跃 席不暇暖 源源不断 C. 制约 欢呼雀跃 急不暇择 不绝如缕 D. 限制 弹冠相庆 席不暇暖 不绝如缕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 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 背面的深坑。 B.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 面的深坑中。 C. 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 面的深坑。 D.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 的深坑中。 【答案】18. B 19. C 20. D 【解析】 【18 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和一般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 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第一空处,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 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 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这里应选“制约”。 第二空处,弹冠相庆:一人当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有官可做,贬义。欢呼雀跃:快乐高 兴得像雀一样跳跃。根据语境“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之时”,可知这里没有贬义的意味, 此处应选“欢呼雀跃”。 第三空处,急不暇择:暇:空闲。择:选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席不暇暖:指连 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语境中形容科学家 的忙碌,工作勤奋,应选“席不暇暖”。 第四空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 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 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 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 当的一项。 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应使用主动态。A、B 两项省略了主语,而采用了被 动态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 AB;D 项,根据语境,“观察月球”的立足点应是“在 地球上”,且“地球上的人们”语言累赘,说法不妥,排除 D。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 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 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 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 - 21 - 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划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①“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排除 A、C 两项。②“得”后一般为 补语,“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加“得”,排除 B 项。 故选 D。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 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 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 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 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 式上接得上。 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 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 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整齐美观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和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 工具,更是中华灿烂文化的载体。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_________,元曲的灵 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不过,随着电子信息 时代的到来,古老的方块字面临着发展的危机。__________ ,而不愿意提笔写字,因而越来 越多的人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_________。 【答案】 (1). 宋词的婉转清雅 (2). 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 作 (3). 更别提汉字的风采和韵味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 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的解题思路如下,先浏览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此段大意写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 - 22 - 和文化遗产,汉字成就了中华文学艺术。然后看横线前后的内容,以此作为依据确定横线上 的内容和句式。第一处根据前一句“唐诗的激情洋溢”,再根据后面内容“元曲的灵动俏 丽”,来推测此句的内容应填“宋词的……”,结合宋词的特点,整合答案为“宋词的婉转 清雅”。第二处根据前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着发展的危机”和后面“而不愿意提笔写字” 可以得知,这一句应填方块字面临的危机是什么,整合答案为“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鼠 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第三处根据“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 到”可以推测,此句主要是说人们潦草的书写对汉字的影响,整合答案为“更别提汉字的风 采和韵味了”。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 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 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 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22.下面是某校“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拟于 5 月 30 日举行,将以张贴海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 报道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开展知识讲座、趣味游戏、诗词大会三项活动来体验端午节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第一步是看图。需要把握主题与各个活动细节的逻辑 联系。第二步是用文字简明表达。文字叙述要避免遗漏信息,还要注意语句的准确以及表达 的连贯性。 五、作文(60 分) 23.以“老屋的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 23 - 要求:(1)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融入 个人情感;(3)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老屋的窗 推窗,窗外是空空的泥地。那是数年前,我最后一次从老屋的窗口望见的画面。 在城里的我们接到通知,老屋所在那一片地方都要被拆迁了,我们必须去清理完所有遗 留在老屋里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老屋居住了。 和老屋告别的那一天,我们整理好了所有的东西,准备离去。趁着休息的时间,我偷偷 爬上了老屋的顶楼。昔日堆满东西的房间,现在空空的。往日狭小的房子,一下子显得空旷 起来。我的心也开始莫名的空旷,莫名的伤感。 循着从窗口射入的细碎阳光,我沿着熟悉的路径来到了那扇木质的小窗。窗子有些年代 了,窗框上坑坑洼洼的,印着许多的划痕。那是我从小最爱的地方,从这里望出去可以看见 一棵大大的香樟树,正值花季时,繁密的小花藏在绿叶之下,微风拂过,花儿如同天上的繁 星,在绿叶中忽闪、忽闪。可以望见远处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在阳光下舒展着腰身,可以 望见曲折的石径小路,一直蜿蜒到视线无法企及的远处,望见奶奶在井边淘米洗菜忙碌的身 影,小黄狗在阳光下眯着眼睛睡得香甜。 如同昔日,我小心地推开了那扇木窗,期待着这样的景象最后在我的脑海里深刻一次。 木窗发出了“嘎吱”一声。 我惊讶地捂住了自己的嘴。 窗外,没有了那棵大大的香樟树,只剩下了房前那截低矮的树墩。 窗外,没有了绿色的田地。印象中,春天细雨绵绵时,田中嫩绿的庄稼好似蒙上了一层 青烟,袅袅升起随微风飘浮,勾勒出江南独有的画卷。如今,只有被机械侵袭后的空旷的泥 地。 窗外,没有了奶奶的身影,没有了邻居吵闹的声音,没有了儿时的玩伴……只留下一辆 即将驶离故土的小车和眼前一片荒芜。 老屋像是被抽走了灵魂,死气沉沉。 我的眼泪慢慢湿润了眼角,离别的不舍这才慢慢涌上心头。这还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吗? 我终是惶恐着关上了窗,将我曾经美丽充满生机的故乡,连同着我幸福的童年记忆一同 锁在了空荡荡的老屋里。慢慢转身,留下了一片空旷与寂寞。 几日前,我坐车偶然经过了那片土地,空空的泥地现在是杂草丛生,故乡的踪迹消失得 - 24 - 无影无踪,包括那扇木制的小窗。低下头,内心的一阵刺痛,亦是哀叹,亦是思念。 窗外,最终只剩下一片荒芜。 荒芜的是老屋与故土,是我心灵最深处的精神寄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是“老屋的窗”。考生要理解“老屋” 的含义,这“老屋”可以是自己家的老屋,也可以是别人家的老屋,甚至是杜甫家的老屋; 而“窗”代表的可以是现实意义的窗,也可以是抽象意义的窗,如窥见人生百态的窗,展现 历史变迁的窗等等。考生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在老屋生活的美好时光,表达对童年、 亲情的怀念;可以借老屋的窗展现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表达对农耕文明即将逝去的思考; 可以通过写老屋的窗,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对某种人生的歌颂等。总之,这是一则以小见大 的作文,应当注意提炼出高大上的立意,否则就过于小气。另外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记叙、 议论、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融入个人情感。 参考立意: 1. 借老屋的窗感慨岁月的流逝,追忆过往的事与人,表达对往事、对亲情的怀念; 2. 借老屋的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3. 借老屋的窗表达对即将逝去的农耕文明的惋惜; 4. 借老屋的窗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参考素材: 1. 老屋有一扇会在风中咯咯作响的窗,木头窗棂,粗糙的玻璃,和一块用棉布穿起来的窗帘。 这扇窗,是童年的我看世界的眼睛。 春天,奶奶把窗户打开,温润的风绵绵拂过,轻轻掀起那块暗黄色窗帘,飘舞着轻盈的姿态。 窗外送来一阵槐花的清香,让人急于去抚摸嫩小的槐花,再捋一把放在嘴巴里嚼着,味道甘 甜。 2. 那年夏天的午后,老屋窗台上养着一盆凤仙花。北方人管凤仙花叫指甲草。老人们会把指 甲草花瓣摘下来,放在小碗里用明矾捣碎,敷在指甲上,用树叶抱起来,用线扎起来,晾一 会儿会就能给指甲涂上橘红色,漂亮自然。那天,奶奶端来小板凳放在窗边,她一个,我一 个。奶奶把指甲花一瓣瓣从枝头抓下来,放进小碗里,搁在窗台上用明矾捣碎。她一边捣, 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小丫头片子一会儿就能染指甲了。”第一次被染指甲的我愣头愣脑 地跟着笑。捣好后,奶奶把小碗搁在窗台,拿出牙签,挑出一点点稀碎的花瓣挨个儿放在我 又小又嫩的指甲上,然后又小心翼翼地用树叶包好,扎上白线。奶奶给我包扎好后,笑眯眯 - 25 - 地看着我:“小丫头片子,你猜猜哪个指头染上最好看?”我摇摇头。一阵风送来,温润, 不一会儿,奶奶给我把包扎在外面的树叶子、线都拆下来。哎呀,怎么除了指甲,手指头也 变红啦。奶奶笑眯眯地说:“多洗洗,就只剩下指甲上的红色啦。”窗扇子被风吹得咯吱咯 吱响,仿佛夸我的手指头好看。 3. 我家的老屋也有两个天窗。 早晨,一睁开朦胧的双眼,视线首先到达的是屋顶的天窗。像两颗宝石般镶嵌在屋顶上的, 没错,它就是天窗。阳光暖和地照进来,天窗像个魔术师,把阳光变成稀奇古怪的影子。瞧! 有的像怪兽,正朝你大步跨来;有的像老虎,张牙舞爪,好威风;还有的像一个小人在地上 打滚,十分可爱。 4. 晚上来了,此时的天窗又活跃起来。月亮姐姐出来了,皎洁的月光缓缓的透过天窗形成奇 形怪状的景象。我们几个小孩子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望着天窗,脑海里浮现了各种光怪陆离 的事物。孙悟空会不会通过天窗跑过来呢?妖怪会不会在天窗上窥视我们?各种设想凭天窗 而来。小时候,我总想当一名宇航员,飞出地球去遨游美丽的太空。我就梦见过,自己乘坐 宇宙飞船通过天窗,飞出地球,看到了热情似火的天星、干涸寒冷的水星、胖墩墩的土星。 参考结构:本文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老屋即将被拆迁的时候,去看老屋最后一眼, 这个设定本身就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共情。文章描写了儿时记忆中老屋窗外的情景:大大的香 樟树,繁密的小花,远处田里的庄稼,曲折的石径小路,奶奶在井边淘米洗菜忙碌的身影, 小黄狗在阳光下眯着眼睛睡得香甜。这些画面营造出一种恬静美好的乡村图画,作者的功力 可见一斑。然后写现在推开老屋的窗,看到的却是低矮的树墩,机械侵袭后的空旷的泥地, 一辆即将驶离故土的小车和眼前一片荒芜。这种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更含蓄地表达了对老屋 的依恋,对工业化文明进程中乡村逝去的怀念。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