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绝密★启用前 ‎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级高二(下)3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共20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 ‎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 B.先秦诸子至宋明理学等思想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  C.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 ‎  D.国学研究为国学普及提供了内容,而国学普及又是国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释国学概念,接着阐述对国学的正确认识,指明对待国学的态度,最后阐述国学使命。‎ B.中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立场、观点关涉着国学弘扬、复兴与发展,这体现了立论的宏观视野。‎ C.国学研究应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但作者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D.文章从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阐述国学使命,并以创造新文化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弘扬国学并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等普及方式得到修复。‎ B.推行《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受众对所学国学知识用于实践,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 C.‎ 社会国学研究机构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并加以推广,这是一种有益的做法。 ‎ D.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在普及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4-6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怎样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摘选自《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全集》,长春出版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段不仅形象地描写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质的玫瑰花,也细致地表现了他对玫瑰花的呵护,把花当成是心爱的宝贝。‎ B. 小说写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但都没有圆满的结局,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性格或身体的某一方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C.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暗示了老园丁被四个女人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 ‎  D.老园丁精心培育和呵护玫瑰花的故事令人感动,还揭示出朴素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 ‎5.小说作者在第二段写人们把老园丁“看成是疯子,谁也不再理睬他了”,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以“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有俊鹘抟水禽 抓 项王自度不得脱 估计 膝之所踦 支撑 B.貌甚寝 丑陋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探望 日益骄固 顽固 C.廊腰缦回 萦绕 闾里之侠皆宗之 尊奉 时不利兮骓不逝 离开 D.剽掠其人 掠夺 晚乃遁于光、黄之见 隐居 如土委地 卸落 ‎ ‎8. 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往往阳狂垢污 项王瞋目而叱之 秦人不暇自哀 B.信造化之尤物 今日固决死 杳不知其所之也 C.官知止而神欲行 善刀而藏之 良庖岁更刀 D.扣其乡及姓字 时座上有健啖客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9.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皆名天下       可怜焦土 故仇我 ‎ B.族秦者秦也     余既耸然异之 纵江东弟子怜而王我 C.项王复引兵而东    燕赵之收藏 见方山子从两骑 D.族庖月更刀     岸土赤而壁立 辇来于秦 ‎10.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②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技经肯綮之未尝 ⑦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⑧灭六国者六国也 ⑨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A.①⑤⑥ /②⑦/③/④⑧/⑨‎ B.①⑤/②⑧/③⑨/④⑥/⑦‎ C.①⑤⑥ /②⑧/③/④⑨/⑦‎ D.①⑤/②⑦/③⑨/④⑧/⑥‎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彼不言,籍独无愧于心乎?(3分)‎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①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③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 注解:①彧,即元彧,字文若,鲜卑族,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第四子。②魏孝武,名元修,字孝则,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③齐神武,即下文的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牒,有时指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证明性文件,如“度牒”。‎ C.起居注,是对古代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践阼,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冬至日祭祀天地这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文中即此意。‎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三)课内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4分)‎ ‎16.下列各项中对诗歌作品的赏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书愤》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一是早年形象和晚年形象的对比。‎ B.《湘夫人》简括湘君为湘夫人用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C.《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其景照应了上文“红藕香残”句,又象喻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的凄凉无奈。‎ D.“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呈现盎然春意,但作者却以“自”和“空”转折,以乐景写哀,道出祠庙寂寥冷清,诗人孤寂悲凉的独特感受。‎ ‎17.下列各项中对诗歌作品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颔联写诗人所见,颈联写诗人所闻,皆以动写静,映衬出诗人在门阀制度压制下的孤独苦闷之情。‎ B.《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成分很浓的抒情诗,诗人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写作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 C.《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点明了自己忧思的原因。‎ D.《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兴手法,借对水流的动态描绘,曲折表达了诗人因社会不平而产生的激愤难抑的心情。‎ ‎(四)课外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8.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由忧愤到怡然自乐的心境。‎ 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19.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 ‎ ‎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12分)‎ ‎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___    ,惊破《霓裳羽衣曲》。‎ ‎(2)帝子降兮北渚,       ____    。‎ ‎(3)心非木石岂无感,       ___    。‎ ‎(4)       ____    ,两朝开济老臣心。‎ ‎(5)塞上长城空自许,       _____    。‎ ‎(6)       ____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    。‎ ‎(8)       ________    ,风烟望五津。‎ ‎(9)《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宫女们清晨梳妆打扮时头发如同乌云一般纷纷扰扰。  ‎ ‎(10)《孔子语录》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二者缺一都会陷入迷茫和疑惑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______,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这段日子,他一门心思扑在文化馆的展厅里布置自己的画展,对外界的事充耳不闻。‎ ‎②这家公司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势下,惨淡经营,快支撑不下去了。‎ ‎③在公债方面,他们尚未挫折锐气。况且已经收买了女间谍,正该出奇制胜。‎ ‎④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以喜剧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⑤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城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 发送量节节攀升,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⑥在太平天国后,山西商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竟又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2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B.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 C. 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D. 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2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2分)‎ A. 我的朋友许申高先生著作等身,最近又出版了一本故事集,我已经惠存了。‎ B.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C.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D. 犬子将于国庆结婚,婚宴地点在朝阳街友谊大酒店,恭请老同学届时光临!‎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 ‎1.(3分)D(D是原文“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的合理转述。A错。因为a是b,反之说b是a不成立。作诠释的语言不等于下定义的语言。B错。从后文可知,这些思想不等于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也有固有的缺陷与不足。C错。原文只是说“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这并非意味着“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且后文也有“如果仅仅”等字样提示。)‎ ‎2.(3分)C(此项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即探寻“是什么”,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而此项的表述将其绝对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原文“更好地”只是表明在理解上有帮助,而非“方可”所表达的条件关系,改变了逻辑关系,故有误。)‎ ‎3.(3分)B(原文是说“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只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自然发挥社会作用。A对,是对段2末句及全文意思的合理推断。C对。原文只是说不能“仅仅满足”于此。D对。是对全文意思的综合,“民族精神的载体”在第一段可知,“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是第二段的信息内容,而最终的目的在第四段作了说明。)‎ ‎4.(3分)C(这个比喻主要是描写玫瑰花颜色和形状,表达老园丁对玫瑰花的热爱之情,和下文的悲剧命运没有关联和暗示,属于过度解读文本。)‎ ‎5. (1)拓宽了小说的视角。从普通人的视角的写老园丁,他们对老园丁所知有限,无法理解他的言行,评价失当。‎ ‎(2)提高阅读作品的兴趣。“疯子”的名声引发阅读者的好奇,能激发起他们阅读下文的兴趣。‎ ‎(3)为下文做铺垫(或和下文形成对比)。表现普通人对老园丁的误解,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或形成对比)。‎ ‎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6. (1)结构更加严谨。结尾和上文“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相呼应,小说结构严谨。(2)丰富人物形象。老园丁一直坚持对玫瑰花的培育和呵护,从不让人轻易拿走一朵花,以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他的崇高的美德 ‎(3)凸显小说哲理。表达了人们已经认同老园丁的对玫瑰花的态度,不在想方设法自私地去占有她。(或人们已经认同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7. C。(逝:奔驰)‎ ‎8. B。(A“阳”通“佯”,假装;C“善”通“缮”,拭擦;D“扣”通“叩”,询问。)‎ ‎9. D 10.D ‎11.(1)纵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心中有愧吗?(纵、彼、独,各一分)‎ ‎ (2)我听说汉军用千金和万户封邑悬赏我的人头。(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购,各一分)‎ ‎12.. C.“年少”不作“笑而不应”的主语,所以排除B、D两项。从上下文看,“遣侯景袭穰”(导致“胜败”)的主语不可能是孝武帝,同时孝武是北魏皇帝,不会迁到东魏,所以排除了A项。“求归”是“表梁”的目的,“武帝”不作“求归”的宾语。故选C项。译文为: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 ‎13. D.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从语境看,当指即位,所以D项错误。‎ ‎14. B.“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A.对应原文“未弱冠,解属文”“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分析正确。C.对应原文“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策之下者”,分析正确。D.对应原文“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时沙苑之后……日百余牒”,分析正确。‎ ‎15. (1)译文为: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书命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隙”,意思是嫌隙;“牧”,意思是管理;“因”,意思是趁机;“之”,动词,意思是到。)‎ ‎(2)译文为:(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赢”,意思是背着,担着;“属秋霖”,意思是秋雨连绵;“冻馁”,意思是又冻又饿。)‎ ‎16.B 。为详写而非“简括”。‎ ‎17.D。A非律诗,无颔联颈联之说。B是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C诗人并没有点明自己忧思的原因。‎ ‎18.B (没有对比。“由忧愤到怡然自乐”没有根据)‎ ‎19.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手法各一分)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2分)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2分)。‎ ‎20.(1)渔阳鼙鼓动地来(2)目眇眇兮愁予(3)吞声踯躅不敢言(4)三顾频烦天下计(5)镜中衰鬓已先斑(6)此情无计可消除(7)舍生而取义者也(8)城阙辅三秦(9)绿云扰扰,梳晓鬟也。(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A 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 信手拈来:写文章时能够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者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相得益彰: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凸现出来。 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 泰然自若: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22.D ‎ ‎23.B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思于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或事业。 蹉跎岁月:,形容浪费时间,虚度年华 洛阳纸贵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24.C 翰林院不是中央机关 ‎25.D (A项 “惠存”用于赠与他人的题款 B项应该用书面语体 C项“内人”指自己的妻子,为谦辞。)‎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