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断句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考点四 文言断句 (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 从考查形式看,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客观题,选取材料中的几句话,给出四种断句样式,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二是主观题,要求考生断句的内容有节选自阅读材料的片段、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其他文章片段两种情况,一般要求断开6~8处。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均采用第一种形式。 Ⅰ 断句题的6大思考角度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做断句题,要注意以下6种思考角度: 思考名(代)词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的代词] 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尔、汝、女、若、乃,之、其、彼 疑问代词 “谁”“孰”“何”; “奚”“胡”“曷”“恶”“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 【解析】 短文中“扁鹊”(包括“医扁鹊”)、“武王”(包括“秦武王”)、“左右”、“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再借助对话标志“曰”,以及虚词“也”“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 【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参考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思考对话标志 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 冷 斋 夜 话 云 白 乐 天 每 作 诗 令 一 老 妪 解 之 问 曰 解 否 妪 曰 解 则 录 之 不 解 则 又 复 易 之 故 唐 末 之 诗 近 于 鄙 俚 【解析】 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注意要分清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词来处理。“则”“故”是句首虚词。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答案】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参考译文】 《冷斋夜话》说:白乐天每写成一首诗,一定叫他家的老妇人读读,问她能理解吗,老妇人说理解了,就存录下来。(如果老妇人)不能理解,就又重新更改。所以唐朝末期的诗,风格上趋于粗野庸俗。 思考常见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关键所在。在断句中,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类虚词: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 【导学号:35900044】 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 (《游褒禅山记》) 【解析】 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答案】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思考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常见的断句句式]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反问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 志 正 外 体 直 持 弓 矢 审 固 而 后 可 以 言 中 故 古 者 射 以 观 德 德 也 者 得 之 于 其 心 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解析】 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个“……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字,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 【答案】 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 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思考结构特点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民 夷 杂 揉 屠 酤 纷 然 归 舍 已 三 鼓 矣 舍 中 掩 关 熟 寝 已 再 鼾 矣放杖而笑, 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 【解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作者被贬儋耳时元宵节与人出游的一些事,生活气息颇为浓厚,表达出了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情怀。画波浪线的部分句式整齐,“步”“入”“历”都是谓语动词,和后面的词构成动宾结构;“民夷杂糅,屠酤纷然”两句都是主谓结构。以上句子句式整齐对称,可借助这些进行断句。 【答案】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参考译文】 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在城西散步,还到寺庙里看看,走过小街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杀猪的,卖酒的,市井里人熙熙攘攘,等回到住处已经三鼓以后了。住处的门关着,仆人都熟睡着,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笑起来,这一游是得是失呢?你问我笑什么,我是笑自己呀;但我也笑韩退之钓不上大鱼来,还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钓鱼是不一定要钓上大鱼的。 思考常见修辞 文言文经常运用对偶、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6.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 先 治 其 国 欲 治 其 国 者 先 齐 其 家 欲 齐 其 家 者 先 修 其 身 欲 修 其 身 者 先 正 其 心 欲 正 其 心 者 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者 先 致 其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选自《大学》) 【解析】 这是《大学》里面的一段文字,主要讲一个人应该怎样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开始,逐步达到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段文字句式整齐,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注意文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先”“欲”二字, 这是对这段文字进行断句的重要节点。 【答案】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Ⅱ 断句题答题步骤 课标全国卷文言断句题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命题人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去掉标点,设置的停顿一般为6~8处,难度不大。考生在解题时只要掌握答题技巧,同时巧用排除法即可准确选定答案。 (2017·全国卷Ⅱ,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每项的相同停顿点,可将四个选项大致分两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分析时,再找出两组选项中每项各自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一般情况下,一个单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不肯”和“云”中间应断开,排除B、C。再看地点“舞阴”“宛”,人名有“李氏”“李宝”“赵氏”“憙”等,官名头衔有“柱天将军”“孤孙”等,看每个人物的动作和修饰语,“孤孙”修饰“孙憙”,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 【答案】 A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无子,赵憙十五岁,常想报仇。于是操练兵器结纳宾客,后来就去复仇。而仇家都病了,无人相抵抗。赵憙以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者所为,暂且释之而去。回头对仇者说:“你们如果病愈,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即位,舞城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著名,愿向他投降。”更始就召见赵憙,赵憙还不到二十岁,等到引见后,就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让他到舞阴,李氏就向他投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