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能力提升训练:综合评估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能力提升训练:综合评估 Word版含解析

必修 5 综合评估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 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 、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 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 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 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 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 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 孟 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 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 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 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 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 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 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 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 得道则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绘画必须尊 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 提出“书画同源”, 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 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 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 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 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 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 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 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 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 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 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 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 《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 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 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 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 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 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 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 中庸之道。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我们要尊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 家乃至为世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选自《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C ) A.“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一句 中的“此”指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尚朴理念。 B.赵孟 认为,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 故凡作画者,都应有古意,都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画中。 C.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因此要追逐事物内 在之真,包括真理、真性、真情。 D.作者认为,《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因为其好让不 争的思想比独善其身的思想要高明。 解析:A项,这里“此”应指上文中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B项,“画无古意,虽工无益”并非赵孟 的话;D项,“《淮南 子》比《老子》要高明些”,观点无中生有,其原因亦理由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作者举例论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认为中国文人画创作始自 王维,经苏轼、赵孟 、董其昌等大家们发展,成为中国文人画之 一脉。 B.作者举赵孟 为例,阐述他的文人画的创作观点,即“作画 贵有古意”,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文人”特点就是为 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作者在论证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时,先表明观点,指出文人画 具有现实意义,然后举例论述文人画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再联系现实 从宏观的角度谈其现实意义。 D.文中将画家赵孟 与文学家韩愈放在一起,实是以韩愈的 “文以载道”的思想来论证赵孟 “作画贵有古意”,这里赵孟 的“古意”与韩愈的“道”是相通的。 解析:表述不严密,选项中“文人画始自王维”说法不准确,文 人画更早,而是自王维开始发展成文人画之一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中国古代文人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 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 、董其昌诸先 贤,成文人画一脉,几千年来,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B.赵孟 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就因为他 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这与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 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 性之所在。 C.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意思就是从众生的根 本利益来看待文化精神与审美。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 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 D.习总书记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 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根 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析: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说“赵孟 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 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因为 是桥梁所以才有重要性,而选项中将原因说成是“提出‘作画贵有古 意’的观点”不当;选项中“就因为”一词不符合文意,曲解文意, 也过于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2017年 1月 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 生逝世,享年 112岁。本次访谈完成于 2010年 1月 21日。 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诵吗? 周: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 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人吟诵,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 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 调子用不着教,他就会了。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 格的标准的。 访: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去学习,有没有 要掌握的规则呢? 周: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我看你们可以自己 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 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科学的方法把 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据记录来恢复。记录它的语言呢, 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汉语拼音,可以方便打 字;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每一句都有 5个方法记录下 来。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 多方言都失传了。怎样来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律诗和绝句它们的 吟诵是否一样?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是不同? 周: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 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候,可以用调子表达。可是你的表 达人家不一定理解。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己听的。小时候,我父亲 有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他念给自 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 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 周:是很自然的。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 他的语言、手和脚、身体的运动啊,会发生共鸣的。都是自然的现象。 访:现在的老师教学生读书,已经没有这个姿态。已经不用了吗? 周: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少摇。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一 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边摇头摆脑的。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 自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不是给人看的。 访:中国古代私塾这种读的方法,只求把文章记熟,不去追求理 解它的深意,就是您刚才说您小时候老师这样教你们读书的方法,您 说好不好? 周: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一笔糊涂 账。那时几乎没听到教学法这个名字,反正是你跟着我学就算了。 还有个有趣味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有个同学从小就读古书,会背 许多古书。我很羡慕他,我家里没有古书,他会背,我不会。他很用 功,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吟诵念书,我也五点钟起来跟着他学,我好多 古书会背就是跟他学的,现在也忘不了。 那时候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学校上午上三课,九 点钟上课,每课是五十分钟。下午没有正课,有许多课叫作游艺课, 你可以去学,可以不去学。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游艺课 什么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音乐有中国音乐,外 国音乐。还有打拳。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 么都行。就这随便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 是把精力放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琴圣手”。还 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那里教书了,可是他 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现在用强 逼方法叫学生考试,不一定好。随便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 (摘编自《我读书时如何学习中国古诗文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C ) A.吟诵是文学、音律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防止其失传,可用 科学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 B.周有光读私塾时吟诵是没有规则的,也不用专门去学习,但 他不反对给吟诵制定规则。 C.周有光认为吟诵的调子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吟诵是给自己 听的,完全可以自由表达。 D.周有光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他认为记录一种文化可综合运 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手段。 解析:原文是“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选项属于 曲解原文的意思。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D ) A.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围绕“吟诵”这一话题,从吟诵的方 法和规则、被访者对吟诵和这种传统读书法的评价这两方面提出问 题。 B.周有光谈到用科学方法记录苏州评弹的一次试验,采访者表 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这表明周有光保留传 统文化的方法对采访者深有启发。 C.周有光发现老师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书常摇头摆脑,而在课堂 上面就很少摇。长此以往,吟诵的姿态就无法得到传承,学生们在吟 诵时也不知该怎样摇晃了。 D.周有光认为,对吟诵这种读书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有违 背现代教育法的地方,但也使自己终身受益。由此可知,现代教育传 承这种方法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解析:A项,本文不光是“吟诵”这一个话题。B项,“采访者 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理解有误,应该泛 指记录传统文化。C项,曲解了周有光的意思。 6.这篇访谈围绕“吟诵”展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 艺课制度”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想借此说明传统教育方法有很多值 得借鉴的地方;吟诵是自由的,游艺课也是这样,说明自由宽松的学 习更容易成才,启发大家对当今的教育制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 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 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 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 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 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 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 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 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 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 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 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 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 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 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 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 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 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 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 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 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 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 “这里距离大海有 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 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 长已在山上工作 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 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 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 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 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 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 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 20多年 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 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 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 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 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D )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 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 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 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 20多年的军 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 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解析:“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 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 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 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 ‘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 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 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 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8.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 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作用:二者交替 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9.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①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突出形象,使军人的 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③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④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 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授太常寺 奉礼郎。升直史馆,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诰。判国子监...。权知 开封府。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 注 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 连宰相吕夷简等,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 岛,绌罚者十余人。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 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徙权三司使,复转运使考课..格,分别殿 最。 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钱塘湖溉民田数十顷,钱氏置撩清军,以 疏淤填之患。既纳国后不复治,封土堙塞,为豪族僧坊所占冒,湖水 益狭。戬发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建言:“凡军行所须,愿下有司相缓急, 析为三等,非急罢去。”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 既至,则斥不中程,往往破家不能偿,戬奏岁减二十余万;又奏罢括 籴,以劝民积粟。 迁尚书礼部..侍郎。行边至镇戎军,元昊拥兵近塞。会暮尘起,有 报敌骑至者,戬曰:“此必三川将按边回,非敌骑也。”已而果然。 及疆事少宁,诏还,知永兴军。 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诏遣使问 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有弃地曰草城川,戬 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 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戬 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拜奉国军节 度使,卒。谥文肃。 (选自《宋史·郑戬传》,有删改) 注:赇:贿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D )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 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 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 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 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解析:原文标点: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 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起居注,是由史官撰写的关于皇帝的日常言行与生活的记录, 作为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B.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 最高学府,类似现代的大学。 C.考课,朝廷依照法规,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官吏进行考核, 依其表现,予以升职、赏赐。 D.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考试 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解析:应是依其表现,予以升职、降职、奖赏、处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郑戬不畏权贵,严厉治贪。有小吏非法牟利,他穷追猛打, 从宰相的儿子入手,牵出一大批人,最后包括宰相在内的很多人遭到 惩处。 B.郑戬治理水利,造福百姓。钱塘湖水利一度荒废,他征调人 去整治,给百姓带来好处,皇帝下令州里每年按郑戬的办法治理钱塘 湖。 C.郑戬判断力强,颇有主见。他边境巡视时,有人报告敌人来 了,他认为是自己人,后来证明他是对的;他对契丹与元昊交战淡定 处之。 D.郑戬精明干练,为政务实。他建言有关部门分清事情的缓急, 不急的应取消;向京城运木材给人们带来困苦,他请求予以缓解。 解析:“包括宰相在内的很多官员遭到惩处”错,文中不确定宰 相是否遭到处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 会葬。(5分) 译文:因为善于写文章而闻名,后又返回吴地。等到杨亿去世, 他的宾客弟子都四散离去,郑戬却兼程前往参加葬礼。 (2)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5分) 译文:唯独宽恕平民,如果是豪门大姓,就更加急迫地惩治,为 政颇有能干的名声。 参考译文: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寓居京城,为杨亿做事,因为善于 写文章而闻名,后又返回吴地。等到杨亿去世,他的宾客弟子都四散 离去,郑戬却兼程前往参加葬礼。考中进士。授任太常寺奉礼郎。升 任直史馆,同修起居注,凭右正言的身份担任知制诰。兼掌国子监。 代理开封府知府。小吏冯士元非法谋取私利,有人告发冯士元受贿藏 有禁书,郑戬彻底追查。供词牵连到宰相吕夷简等人,于是逮捕吕夷 简之子吕公绰、吕公弼,弹劾呂夷简的有关事情。不久将冯士元流放 海岛,被贬受罚的有十多人。郑戬精明能干善于决断,喜欢出其不意, 唯独宽恕平民,如果是豪门大姓,就更加急迫地惩治,为政颇有能干 的名声。调任代理三司使,又任转运使考核官员的政绩,评出高低等 级。 郑戬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掌管杭州。钱塘湖灌溉民田几十顷, 钱氏曾设撩清军,以疏通淤积填塞的祸害。钱氏归顺朝廷后不再治理, 封土填塞,被豪族僧舍强占,使湖水愈发狭小。郑戬征调辖县丁夫几 十万人进行整治,百姓依靠(这件事)得到好处。此事被上奏皇帝,皇 帝下令本州每年按郑戬之法治理钱塘湖。 升任给事中,又调往永兴军。建议说:“凡是行军所必需的,希 望下发到有关部门审查轻重缓急,分为三等,不急需的就取消。”以 前,衙门中的小官向京师运木材,将木材漂流在渭水、黄河上,有很 多都被冲没了,到达目的地后,便因不合要求被斥责,往往倾家荡产 也不能赔偿,郑戬奏请每年减去了二十多万;又奏请取消征购余粮, 以鼓励百姓存粮。 升任尚书礼部侍郎。巡视边疆到达镇戎军,元昊正拥兵逼近边塞。 适逢黄昏尘烟大起,有人报告说敌人的骑兵来了,郑戬说:“这一定 是三川的将士巡边返回,不是敌人的骑兵。”随后事情果真如此。等 到边疆战事稍稍平息,诏令他返回,掌管永兴军。 任并州知州。契丹与元昊正在交战,边境的奏报交相而上,只有 郑戬没有奏报。诏令派使臣询问其中的原因,郑戬回答说:“敌人自 己在互相攻打,中原不值得忧虑。”有荒废不用的土地叫草城川,郑 戬招募土人做弓箭手,按人口分配田地。当初,兴兵作战,费用不足。 河东一带流通铁钱,山地多产炭、铁,鼓风炼铁铸造钱币的利润丰厚, 严厉惩办屡禁不止。郑戬于是奏请钱以三当一。命令发布后,士兵百 姓相互煽动闹事,几千人上诉。郑戬听说后,将他们全部召到庭前, 推出主谋者几十人,刺配他州,此事才得以平定。授任奉国军节度使, 去世。谥号文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纸 鸢 王 令 ①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 ② 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 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 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 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 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 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 来表现风筝的飞升。 解析:诗的第三、四句所写并非“风筝挣脱线高飞”,而是乘线 凭风高飞的场景。 15.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 斥 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本诗的纸鸢和《逍遥游》中的斥 都显得自大无知,但本 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暂时高飞却嘲笑没有大风不能远飞的大 鹏,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而庄子《逍遥游》 中斥 不知自己也有所待,侧重强调其见识短浅,境界低,不能理 解大鹏的高远境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共 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 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爱莲说》中作者借莲花对君子大加赞美,用“香远益清” 来赞美君子美德远播,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赞美君子可敬而 不可侮慢。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时“苦中有乐”的句子 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科院物理所在成立 90周年所庆和公众科学日之际,特意策划 了井盖涂鸦活动。物理所的专家从上千个物理学知识点中________ 了物理公式让学生画在井盖上,“最有学问的井盖”也由此产生了。 长期以来,“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了大众认知范围的,一些复 杂的物理公式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颇有些________的神秘意味。其实, 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应当形成基本的共识。毕竟,科普知识 不但是文明的需要,很多时候也是学习和应用的需要。 而在此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如果说用“学问”而闻名, 多如牛毛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2014年 11月,云南民族 大学雨花校区内,数十个窨井盖上都被画上了鲜艳耀眼的图画, ________的瓢虫、憨态可掬的小熊猫……( )。这只是“井盖 涂鸦”的一个缩影,很多大学、小区的井盖,都曾进行过艺术化改造, 成为一道道让人________的风景。“学问井盖”“艺术井盖”,虽然 卖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体现了设计性与创意性。“最 有学问的井盖”背后有创意大学问,城市街头需要更多“创意金手 指”。街头创新多了,城市也就会因此不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D ) A.百里挑一 处高临深 张牙舞爪 乐而忘返 B.精挑细选 处高临深 握拳透爪 流连忘返 C.百里挑一 高高在上 握拳透爪 乐而忘返 D.精挑细选 高高在上 张牙舞爪 流连忘返 解析:百里挑一:一百个里挑出一个,形容十分出众。精挑细选: 精心细致地挑选。处高临深:处在显贵地位,好比面临深渊。旧时指 官职高了常有危险性。高高在上: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不深 入实际,脱离群众。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握拳透爪:两 拳紧握,指甲把手掌穿透了。形容勇猛或愤怒的样子。乐而忘返:快 乐得忘记了返回。流连忘返:十分留恋,忘记返回。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 A.而在此前,如果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以“学问”而闻 名,更多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 B.如果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以“学问”而闻名,而在此 前,更多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 C.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如果说以“学问”而闻名,而在此 前,多如牛毛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 D.如果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以“学问”而闻名,而在此 前,多如牛毛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 解析:A项,不合逻辑,“而在此前”应在“更多的”之前。C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说”应放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之前; 且“多如牛毛”形容极多,用在此处,与前后句的语气不连贯,同样 道理可以排除 D项。故选 B。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 A.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井盖的固有印象 B.对井盖的固有印 象被人们极大地改变了 C.人们极大地改变了对井盖的固有印象 D.人们对井盖的固 有印象被极大地改变了 解析:B项,“印象”成为陈述对象,不能与前文的“窨井盖” 保持一致;C项,“人们”成为陈述对象,不能与前文的“窨井盖” 保持一致;D项,“印象”成为陈述对象,不能与前文的陈述对象保 持一致。 20.下面文字有五处关联词或实词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作改正, 使文段语言表达准确。(5分) 虽然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应对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 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发生。学生成了考试 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进而不思考自己 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 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目前最令人堪忧的是反常的“教育” 变得堂而皇之。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 式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且把人逼向愚昧。 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切于不切实际的 鼓噪。 答:①“虽然”改为“如果”;②“进而”改为“甚至”;③“堪 忧”改为“担忧”或“忧虑”;④“而且”改为“反而”或“而 是”;⑤“热切”改为“热衷”。 21.下面是某领域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 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10 个字。(6分) 答:执法人员出示证件,听取汇报后,现场查阅档案资料,询问 并制作笔录,进行测量和检测。存在违法行为的,下达责令整改指令 书;问题严重的,采取强制措施,下达强制措施决定书。在 10日内 进行复查,已经整改的归档;未整改的立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漫画材料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一是一个人要放生蛇, 二是有人被放生的蛇吓到。分析漫画可知,漫画表述的主题是不要随 意“放生”。对于随意“放生”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 论:如何看待放生问题?如何理性放生?所以可立意为:①放生,切 莫率性而为,科学放生才是可行的;②理性看待放生,思考放生是否 就是善行;③全面考虑相关问题,要给随意放生上个“紧箍”;等等。 参考例文: 放慢放生的动作 放生,就是把捕获的动物放还到大自然中去。这历来被看作善举。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 母归。”古人对生命的敬与爱,值得我们思考。把被禁锢的动物放还 到它们应该生活的地方,也是敬与善,善莫大焉。但是,放生行为是 否都值得称赞?从漫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放生带来的不好结果:因为 除了放生的人外,其他人真的很难区分被放生的蛇是否是毒蛇。即便 放生的是无毒蛇,也还要考虑这样的蛇是不是本地品种的问题,是否 会危害到当地的生态系统。 君不见亚洲鲤鱼当年作为改善生态的物种被引入美国后,在没有 天敌之地随心所欲地繁衍、生长,最终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 威胁。 无独有偶,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中的湿地之前是荷花摇 曳、芦苇繁茂、蛙鸣清脆。但今年夏天,人们很难听到熟悉的蛙鸣, 取而代之的是牛鸣般低沉的叫声,原因是有市民在这里私自放生了牛 蛙,它们吃光了这里的青蛙。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闯入者”的身影:长白山的狐狸、 六安的蟒蛇、泰山的松鼠……这些侥幸存活的“闯入者”无不对当地 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更可气的是,有人竟把放生做成了一门生意:有些放生者为了完 成自己放生的心愿,会与经营者预订需要的动物,经营者根据市场需 求,向捕捉者下订单,捕捉者按订单去捕捉,然后将捕捉到的动物送 到市场。接下来经营者把动物卖给放生者。由此,催生了“放生一条 龙”的产业链,甚至“循环再利用”。到花鸟市场逛一圈,你会发现, 野生麻雀、八哥、画眉被统称为“放生鸟”。 据了解,一只所谓的“放生鸟”往往是用 20只鸟的命“换来” 的,因为在捉捕中致残、受伤的鸟会被丢弃,而在运输过程中,因窒 息、少食而死亡的鸟更是数不胜数。 面对此情此景,还能说自己的放生行为体现了仁爱与悲悯,是在 积德行善吗?在一系列放生变成杀生甚至引发生态灾难的事件发生 之后,每一个真正善良,关爱自然与生灵的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 做一些真正科学、真正有利于生态的事情。 所以,面对放生,我们还是应该放慢动作,想一想如何做才最合 适。 点评:文章开篇解说“放生”的积极意义,引入材料内容,思 考放生蛇这一行为引发的问题:蛇是否有毒?是否是外来物种?随后 举例论证随意放生的危害;接着,作者分析了因放生而产生的“放生 一条龙”业务,发人深省;最后文章重申要放慢放生的动作这一观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