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小说的情节结构 Word版含解析
- 1 - 专题三|小说阅读 | 专 题 导 读 | 小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高考对小说的考查,既重在整体把握,也重 在对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小说主题、标题的分析。其主要设题角度有三: 一是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分析鉴赏,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对 小说情节结构的概括分析,对形象、手法的分析鉴赏;三是对小说标题、主题等 有关问题的探究。后两类题目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微课 7 小说的命题特点与阅读技巧 一、小说命题的依据——四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小说构成的四要素,也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1.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 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 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 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 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 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 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 性。 3.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 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 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作用。 4.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 - 2 - 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 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 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这包含了解读小说 主题是什么和怎样去解读小说的主题,也就是高考常常以开放题的形式命制的最 后一个题目: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 二、小说命题的特点——小切口,深挖掘 1.题型:主观题与客观题结合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综合性选择题侧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 简答题侧重对情节和人物的考查。具体表现在: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 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常常在以下题型中选择四个考 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赏析人物语言;⑤ 理解小说的标题;⑥概括探究主题。 2.角度: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1)选择题。重在考查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概括, 设题点较小、较细。 (2)作用分析题。全国卷喜欢选择某一情节结构(或开头或中间)或某处描写综合 考查包括情节在内的作用或意图,表现出“以小见大”的命题理念。 (3)人物形象概括分析题。很少从某一局部文字入手去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与概括,而是立足于全文,从整体上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多要求结合文本 分析。同时,并不忽视对物象作用的考查。 (4)探究题。多从小说中的某一元素(或标题或某一人物或某处情节安排)切入探 究,既重视考生对小说的深入阅读和把握,又重视考生的个性化探究能力。 三、小说的阅读方法——四步读文 高考对小说命题紧扣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关键词,我们读懂小说也 需要扣住这四个关键词。 第一步,理清情节 小说的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 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 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行文的情节脉络,既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 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 - 3 - 部分,有的作品前面还有序幕,后面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 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 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 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 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对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理清小说的情 节脉络。 第二步,认识人物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 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 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 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认识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 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所以在阅读时 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相关语句。认识了人物,就能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或人物成长 史思考其背后隐含的人生或社会问题。 第三步,分析环境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 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 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四步,思考主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作品都要折射社会或人生的某一方面,小说也不 例外。而小说的主旨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 品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所以考生在 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 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思考其反映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折射人生的某一 问题,这样主旨就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真题精讲| (2019 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理水(节选) 鲁 迅 - 4 -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 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 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 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 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 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 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 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 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 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 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 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 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 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 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 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 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 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 5 -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 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 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 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 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 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 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 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 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 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 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 折服了,便带些轻薄地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 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 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 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 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 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 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 - 6 - 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 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年 5 月版) [读文示范] 第一步,理清情节 1.开端 大禹派出去调查治水方法的大员们陆续回京,水利局的同事们安排了奢华的 接风筵席。筵席上,大员们没有人反映水灾的情况,却大讲沿途风景,乡野见闻。 2.发展 就在接风筵席杯盘狼藉之时,进来一批面目黧黑、形如乞丐的人,他们是连 卫兵都认不出的大禹和他的随员。 3.高潮 大禹询问大员们调研的结果:有人说形势大好,百姓习惯;有人说拟好了募 捐计划,准备召开食品博览会;有人建议用木筏去接学者们,保护国脉;有人甚 至认为华夏人口太多,减少一些也挺好。白须白发者主张“湮”,并搬出“孝道” 作幌子;满脸油汗者主张照着家法,挽回家声。穷形尽相,极尽丑态! 4.结局 大禹和他的一排黑瘦如乞丐、铁铸一般的随员,查看了山泽、征求了百姓的 意见,看透了实情,打定了“导”的主意。 第二步,认识人物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大禹和他的随员,小说主要塑造了一心为民、不守教 条、采用疏导方法治水的大禹的形象。次要人物是陆续到京的大员们。作者采用 反衬的手法,以大员们对百姓疾苦的漠视、对古有教条的固守表现大禹的爱民形 象和改革精神。 第三步,分析环境 这篇小说中,虽然没有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但却有社会环境的暗示:洪水 泛滥,百姓水深火热;大员们大快朵颐,肉山酒海,肥头大耳,满面油汗,信口 雌黄、胡言乱语;大禹和他的随员,面目黧黑,形如乞丐,实地考察,力排众议。 这正是社会大劫难、大变动中社会各阶层的形象写照。 第四步,思考主题 - 7 -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大员们和大禹及其随员等来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 丑。歌颂了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 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 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 是以所谓的“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 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解析:选 D D 项,“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 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小说中现代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故事新编”的 特色,传达出作者对现实的深切观照和讽刺。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 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 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 分)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抓住文中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 体会作者塑造的埋头苦干、为民请命、无畏无私的大禹的形象即可。 答案:①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 写他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主要体现了大禹艰苦卓绝,实干苦干的精神。②语 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③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 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 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 分) 解析:题目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因此可 以把小说在内容、手法和语言上的表现整合成两点:“故事”指内容上的特点, “新编”指手法和语言上的特点。 答案: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 - 8 - 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 历史韵味。②从手法和语言上说,“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 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这篇小说以传 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 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考点一 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情节,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线索的统领下包 括许许多多的细节。结构是情节的外在表现,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个部分。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概括情节、分析情节作用、鉴赏 结构技巧三个角度。 设题角度一 情节梳理概括 |相关知识| “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 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对全文的 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 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1.小说的情节组成 小说的 情节 开端 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 发展 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 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 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 结局 是矛盾得到解决的时刻,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小说的线索安排 (1)线索类型 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我”——咸亨酒店的一个“小 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以事物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张 之路的《羚羊木雕》等等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 - 9 - 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 以作者思想感情为 线索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以“我”(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 为线索 以空间、时间为线索 如鲁迅的《社戏》以“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的时 间为线索 (2)线索结构 单线型结 构 一条线索的作品。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 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型结 构 明暗两条线索。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小说可以展示更广泛的 社会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如鲁迅的《药》 辐射型结 构 以一点放射出多条线索。特点是常用在某个主要人物的幻觉、 追忆或意识的流动中,偏重于情绪化。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 点》 3.情节的展开顺序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 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 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 清楚,照应得体 |方法思路| 1.情节梳理概括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 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 10 -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 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 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答题模式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答题模式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解题示例| 【例】 概括情节 (2018 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 在周围 100 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 23 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 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 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 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 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 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 - 11 - 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 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 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 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 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 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 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 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 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 - 12 - 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 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是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 气温在摄氏零下 40 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 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 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 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是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 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 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 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 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 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此题是小说情节的“暗考”题型,表面是“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 化过程”,实质是从“先行者”的角度概括哪些情节引起了其情感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找角度 ①紧扣线索 - 13 - (微指导)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概括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应依照时 间这一线索。 ②抓住事件 (微指导)着陆前:“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心如沉海底”,可知先行者已 经知道地球发生了灾难,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 十分纠结痛苦。 (勤动手)着陆后: “失望使他浑身冰冷”“麻木地站着”“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亲身感受 到地球的荒凉,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微指导)最后:“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感到 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组织答案] [答案] 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 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 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 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椰子糖 虔 谦 周六我在公司加班时,突然一阵晕眩,摔倒在地。和我一同加班的琼扶起了 我,问:“琳,你怎么了?没事吧?” 我头很晕,浑身乏力并颤抖。我用手指着我办公桌的抽屉说:“请你打开那个 抽屉,拿两颗糖给我好吗?”琼打开了那个抽屉——“椰子糖!”他说了一句。两 颗椰子糖下肚,我感觉好了一些。聪明的琼见状,立刻冲了一杯糖水给我喝。我 的精神恢复了过来。 离开公司时,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到我家玩玩吧?”半 - 14 - 路上他问。他家就在公司和我家的中间。四个月来,他一直邀请我去他家玩,我 一直都没去。“好。”这次我满口答应。 到了琼的家,琼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站起来和我打招呼。他正在桌上整理着什 么。琼告诉他父亲我今天发生的“状况”。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说:“嗯, 身边常带着糖,这很好。”又补充道:“有时可以救命哦!” 琼向我解释说:“我爸爸和你一样,出门都要带糖。你看——”他指了指桌上 的一个小玻璃器皿,那里满装着糖。“椰子糖!”我忍不住叫了一声。“是的,是椰 子糖。”汤姆森先生说,“这习惯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正在整理他那些老照片。” 我一看,果然,桌上的书书本本堆里,放着不少照片。 琼一听就来了劲,“对了,琳,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我爷爷是空军,二战 时到了中国。有一次他的飞机被敌军击落。他受了伤,被一个中国少年救起。那 少年给了我爷爷几颗椰子糖……怎么了?”琼见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就打住话头 问道。 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吗?!我的心跳加速了起来。“你没事吧?”琼担心了起 来。我先是摇摇头,然后说:“琼,我也还没来得及告诉你我爷爷的故事。”“你 爷爷的故事?”汤姆森父子俩一起向我靠近了过来。 “嗯。我爷爷十五岁那年,在山地里遇见一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敌人还在 搜捕,于是我爷爷把他背到树林里一个安全的地方,脱下衣服帮他包扎伤口。飞 行员流了很多血,很虚弱。我爷爷跑回村子叫了人来帮忙,还用他一直舍不得花 的保命钱,买来了几颗椰子糖,当场给那个飞行员吃了……”莫名的情绪让我语 咽。 “你爷爷现在在哪里?”汤姆森先生急切地问。 “他……他过去也常常提起那位年轻的美国飞行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 解析:“椰子糖”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情节发展的始终。本文前两段写“我” 在公司加班突然晕倒,吃了两颗椰子糖后,“我”感觉好多了。第三、四段写“我” 接受琼邀请,来到他家,见到他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第五、六段写琼跟“我”讲 起他的家族与椰子糖相关的故事。第七段至结尾写“我”意外地发现世上有很凑 巧的故事,给他们讲起“我”爷爷买椰子糖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据此概括即可。 - 15 - 答案:先写周六加班时“我”突然晕倒,两颗椰子糖下肚我感觉好多了;再 写琼邀请“我”去他家,听汤姆森先生讲了他父亲和椰子糖的故事;最后写“我” 发现他们一直寻找的中国少年原来是“我”爷爷。 设题角度二 分析情节作用 |相关知识| 分析情节作用题有两种情形: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中 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情感、 主题、读者等方面考虑,但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 章的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1.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方式 释义 作用 悬念 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 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 尾回答疑问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 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 说的主题 写景 式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 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 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发 展作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 2.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思考角度 知识点 与相关情 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照 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 在前面为后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 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与主题 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 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 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 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 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急躁的个性 3.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 16 - 方式 作用 出人意料 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 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 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③ 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感伤 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 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 人思考 令人欢喜 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 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 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 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方法思路| 1.分析情节作用 2 个方面、5 个角度 小说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 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以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 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此,解答情节作用类题 目就可以从以下 2 个方面、5 个角度思考: 内容 方面 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 性等 对人物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 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等 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 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 17 -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 方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 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 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 作用是什么,一般要从五个对应点考虑;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 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常用答题模式一:……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模式二:(1)结构上:①…… ②……;(2)内容上…… |解题示例| 【例 1】 结构情节的作用 (2017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 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 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 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 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 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 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 - 18 - 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 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 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 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 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 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 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 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 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 消失在树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 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 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 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 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 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 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 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 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 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 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 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 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 - 19 - 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 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 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 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 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 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 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 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 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 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 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 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结构上的作用: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推动下文故事 情节的发展。 (勤动手)内容上的作用: ①对人物的刻画: ②对读者的作用: - 20 - ①对人物的刻画:“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与继父的情感 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而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的倔强和好强 的形象特点。 ②对读者的作用:激烈的冲突,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组织答案] [答案]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 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 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例 2】 反复出现的细节的作用 (2019 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 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 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 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 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 一方!” - 21 -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 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 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 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 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 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 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 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 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 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 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 - 22 - 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 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 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 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 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 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 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 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 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 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 年 5 月 (有删改)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题干中“两个乘客沉默”是要分析的对象,“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表明是反 复出现的细节,题目考查反复出现的细节作用。要注意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 - 23 - 度分析。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情节与人物角度:文中“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 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以及文章倒数第四段内容,都在暗示赶车老人的话 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微指导)情节与结构角度:这是小说首尾部分的细节描写,首尾都写到两个乘 客的沉默,结构上呼应。 (勤动手)情节与主题角度: 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 “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组织答案] [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 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 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 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秤匠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秤匠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然后把一截截细铜丝 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 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炫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 “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 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秤匠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 24 - 老秤匠猜得到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 世界闯一闯。 老秤匠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 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 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秤匠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 欲在秤头上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牟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 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 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 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 以种植采集草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 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 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 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 上了“孙记”杆秤的信誉。他要在镇上建一个药材和山果批发市场,就找到了老 秤匠的儿子,私下商谈好久,按其提供的规格,以高于平常 10 倍的价钱订制了 50 杆大秤、50 杆中秤、50 杆小秤。作坊内,父子二人之间仍是沉默,寂静的空气里 流动的,只有打钻、铆星花和打磨的声音。突然,沉默的老秤匠皱起了眉头,拿 过一个秤杆,用“叨子”测测定盘星,然后又拿一个,接着又拿一个…… 老秤匠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老秤匠的眼神瞬时变 得异样地呆滞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一双粗大的手,抡起身边 的铁砧子,狠狠地砸了下去…… 夜里,听着儿子在隔壁炕上嘤嘤地哭,炕头上的老秤匠翻来覆去睡不着,他 起身,取过好久没抽过的旱烟袋,坐在炕头,吧嗒吧嗒猛抽几口。他看看窗外, 夜空星星点点: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他掐灭旱烟,在大 炕上磕磕烟嘴,起身出门。 第二天,老秤匠送儿子出镇。临行,他拿出一把精致的准星秤送给儿子,告 - 25 - 诉儿子:不管世界有多大,你能够走多远,这杆秤,都要随身带着。人有良心, 秤有准星,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秤平斗满。 头天夜里,老秤匠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杆秤上的两 个醒目的金字“孙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炫目,直炫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 那天夜里,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 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秤匠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 里。 (有删改) 小说结尾写到老秤匠送儿子出镇,故事情节已经完整了,作者却增加了最后 两段,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答题时先明确段落的内容和在全篇中的位置,然后从情节、人物、主 旨、结构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①情节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夜里秤匠师父子对这一事件的反思,使情 节更完整,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②结构上,结尾秤杆上的金字“炫得儿子 的双眼泪盈盈的”与开头“炫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形成首尾呼应, 暗示了儿子是真心悔改的,体现了父子之间无言的精神传承,增强了文章的含蓄 美。③人物形象上,展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和儿子知错能改的一面,使人物形象 更加丰满。④思想主旨上,从表现老匠人坚持职业操守,到展现父子俩传承了为 人处世要坚守良知底线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设题角度三 赏析情节手法 |相关知识|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 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手法(人称和顺序,顺序前文已讲)、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将在人物和环境中讲述)和情节结构的手法。 1.叙述人称 人 称 第一 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 之感 第二 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26 - 第三 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 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结构技巧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 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 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 示。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 果更分明 对比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 互比较。—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 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 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 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 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结构模式 基本模式 开头——发展——高潮——结局。高考阅读中的小说 多采用这种方式 摇摆模式 又叫“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 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 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 - 27 - 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欧·亨利” 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 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 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4.开头、结尾技巧 (1)小说开头 设疑法 (悬念法)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 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开头写景,可以渲染和烘托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产生愉 悦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小说结尾 出人意料 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 澜。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 上看,能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 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大团圆 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 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 给读者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 凸显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戛然而止 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启发读者进行艺术 再创造 |方法思路| 1.分清两种情况,走好三个步骤 情况一:从整体角度设问 分析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 - 28 - 情节通常的特点,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情节的一波三折、首尾呼应、设置悬念、 出人意料的结尾和贯穿情节的线索等角度分析作答。 情况二:从局部角度设问 关注开头、结尾这种特殊段落常采用的手法。 三个步骤是: 第一步,指出手法。先要准确指出小说在情节上的手法技巧,往往用一个常 用的术语概括。如果给出某种技巧,要求就此分析,这一步则不需要。 第二步,分析表现。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分析这一手法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如哪里是伏笔、哪里是照应,是如何铺垫的。 第三步,点明效果。手法类的题目,均需要点明表达效果,对小说结构技巧 的分析,也不例外。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情节结构手法(特点)”+“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解题示例| 【例】 (2019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 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 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 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 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 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 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 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 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 了。 - 29 -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 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 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 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 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 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 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 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 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 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 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 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 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 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 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 - 30 - 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 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 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 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 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 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 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 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 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 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 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 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 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 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 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 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 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 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 31 -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 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小说的情节手法往往是多样的,既包括叙事视角,也包括叙事方式、 手法,还包括结构技巧,这些都属于“叙述上的特征”。答题时一定要分清角度, 先指明这是什么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从叙述的视角看: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通过 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如“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 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 了。” (勤动手)从叙述的方式看: 小说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如“从此那磨房里面的磨倌 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微指导)从结构的技巧看: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从“夏 天”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 [组织答案] [答案]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 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 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32 -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 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 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 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 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 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 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 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 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 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 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 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 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 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 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 由地,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键、凿,均是称 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 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 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 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 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 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 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 - 33 - 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 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 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 他便微笑着反话: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 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 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 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 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 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摆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 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摆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 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 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 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 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 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的淮剧唱腔,以 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 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 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答题时可从人称、叙事的顺序、描写人物的重点、伏笔照应的运用等 方面分析,文中用“我”的视角按时间的顺序叙事,开头和结尾照应,结尾印证 开头“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丰富人物的性 格特征。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 “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 - 34 - 印证了开头“我”觉得刘建华“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