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含解析)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 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 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 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 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 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 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 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 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 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 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 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 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 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 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 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 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 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 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 “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 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 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 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 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 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 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 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 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 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胡晓军 万年仙人洞遗址 ①清冷的北风掠过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境内的大源盆地,寒意袭人。沿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来到 盆地西北端的小荷山脚,垂直陡立的山崖下,一个高近 6 米、宽近 20 米的天然山洞赫然入目。 ②步入山洞,如同来到另一个世界。60 多米长、20 多米宽、3 米多高的主洞穴里幽深静谧,空气温暖 而湿润,在昏暗多彩的布景灯光映射下,一尊尊远古先民的雕塑或伫立或箕坐于洞穴的各个角落。这里是 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万年仙人洞遗址,它和距离不远的同期吊桶环 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11 月上旬,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以及王象坤、闵庆文、卢宝荣、张居中、 彭适凡等一批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来到这里。作为由中国科协 主办的“第 54 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他们经过反复研讨,郑重联合签 署了一份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我们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一万年前的以江西省万 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野稻驯化,万年之源’,我们 建议,这一结论可在国内外宣传、交流上广泛使用。” ④在这份建议上签名的,还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虽没能出席此次研讨会, 但他在给会议发来的信函中写道:“一万年前,人类成功驯化出了栽培稻,这是人类稻作文化乃至人类农 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端。作为水稻研究人员,要感谢万年保存并保护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仙人洞 遗址。” ⑤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一半人口提供主粮。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驯化 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此后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栽培稻究竟起源 于何处?这曾一直是国际学术界持有争议的问题。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开始,一代又一代 中国水稻研究人员和农业考古人员,致力于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20 世纪 60 年代在万年仙人洞和吊 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地 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2010 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 ⑥曾多次参与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彭适凡介绍: “这两处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 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以及孢粉遗存,经鉴定,这种水稻兼具籼、粳稻特征,是由野生稻向人工驯化稻演 化的古栽培类型,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这说明在一万年以前,这里的人们就 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⑦“稻作起源地要有几个基本条件:该地必须发现有最早的栽培古稻遗存;必须发现当时有栽培稻的 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当时要具备适于栽培稻及其生长发育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当时该地或其附近要有 以栽培稻为主要食品并具有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古人类群体,以及相应的稻作农业 生产工具。”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居中说,“万年仙人洞 和吊桶环遗址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 ⑧《科学家建议》的发布,无疑是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 科学确认。 ⑨“以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以稻作为标志性特征的长江中下游远古农耕文明,在漫长的 历史岁月中,逐渐传播到了亚洲广大地区,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这是得到中国水稻科技界、 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谢华安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结论令人信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谈 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好奇”号火星漫游记 李 理 “祝贺你们!”肃静的大厅里传来一声浑厚的问候。大屏幕前,正在观察“好奇”号行动的科学家们 屏息凝听着随后的一段话。这是一份来自火星的特殊问候。近日,“好奇”号火星车在接收了地球上的语 音邮件之后,通过美国宇航局的深空天线网络接收信号将其向地球转发回来。这是人类首次完成从地球上 向其他行星发送语音邮件并转发回来的任务。 自去年 11 月,美国“好奇”号火星车被成功送入设计轨道之后,其征程一直为广大民众所关注。到目 前为止,“好奇”号火星探测器进展顺利。成功踏出火星第一步,成功发回邮件等一系列测试均表明“好 奇”号目前状态良好。 在近日的发布会上,美国航天局对外发布了“好奇”号传来的照片。根据这些照片,人们可以清晰地 识别火星山麓地区一些侵蚀形成的冲沟地形,以及其层状沉积结构。目前,搭载在“好奇”号上的镜头已 经拍摄了附近夏普山的缓坡下部地形景象。科学家表示,那里将是“好奇”号攀登夏普山的位置,照片中 的层状沉积岩层是它的最终目标。但是,有一片暗色的沙丘横亘在“好奇”号和沉积岩层之间。根据资料, 科学家判断,这片暗色区域存在不同颜色的地区,每部分所含成分并不相同,是历史成因的差异导致了这 些岩石的多样性。 此外,根据报告,“好奇”号已从着陆点附近出发,正式开始向 400 米外的首个科研目的地格莱内尔 格前进,该地是三种地形相交的区域。科研人员期待首个岩石目标能在这一区域找到,并对其进行取样和 分析。 那么,是何原因让“好奇”号火星车备受世界关注呢?科学家表示,是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未知迫使人 类关注外星球。之前的资料显示,火星上存有火山喷发后的高低坑。而有关科学家也曾称,一些带回来的 标本也显示火星上有机物是存在的。有科学家表示,在火星上发现有机物质并不能证明火星现在或者过去 存在生命,陨石可将有机物质携带到火星上。因此,对此次“好奇”号的火星之旅是否会发现有机物,成 功验证生命是否存在是一个被大众关注的话题。“在我看来,如果‘好奇’号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有机物, 那么这将是火星上存在生命发现的转折点。”美国科学家曾经如此表态。 然而,火星探测的任务并不局限于对生命是否存在于火星的探索,科学家还将通过研究地球以外的太 阳系和银河系中的物理化学环境,逐步认识地球上的生命的产生过程。假设探测到火星表面存在有机物的 痕迹,科学家们表示,其重点将转向研究这些有机物的性质以及形成过程,并确定有机物质是否能与火星 生命起源产生关联。 此番访问火星时,科学家们为“好奇”号选择了最优的探测地点,并让它携带先进的科学仪器。例如, “好奇”号中搭载了最先进的火星样本分析仪,该设备将对火星大气、岩石和土壤粉末进行取样成分分析。 虽然在升空之后,曾遇到些许麻烦,但它最终完成了对内部残留的地球大气成分的测试分析工作。火星样 本分析仪设备首席科学家表示:“对于测试结果非常满意,结果完美地证明了该设备测定气体成分的精确 性。”目前,“好奇”号发回的数据已经快要超过在此之前所有火星车发回数据的总和。“好奇”号探索 是最先进的。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尖端科技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1.①这一结论是由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究后联合发 布的,权威性强。②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稻作起源地”的所有条件。③这一结论是以由中国考古 队、中美联合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所得到的考古资料作为充分的证据所得出的,可信度高。 2.①尖端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好奇”号火星漫游展示了科技的发展和意义。②我们要借助高科技进一步认 识火星乃至宇宙,认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从而为我们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立足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联系 实际,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本文通过记述“好奇”号火星漫游的情况,展示了科技的神奇和无 穷的力量。联系实际,我们可以谈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可以谈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谈科技发展的 重大意义。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