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树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训练语文试题(3套) Word版含答案
树人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训练(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 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 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 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 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 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 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 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 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 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 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 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 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 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 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 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 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 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 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 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 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词征程,才有能力创造 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 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 腾的生活。 C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 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 聚共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 )题。(1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 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 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 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 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 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 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 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 第二天 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 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 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 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 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 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 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 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 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 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 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 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 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 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 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 “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 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 朋友,既表现出诗人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也表达出其闲适愉悦的心情。 B.“闲”字,表现出作者谪居多年无所事事的闲散状态,表现出其随性而行的一面。 C.窦员外,喜欢在住处种植青松,栽培红药,由此可见,他志趣高雅,品行高洁。 D.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淡泊自适、不汲汲于名利的心态。 7.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树人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训练(二) (一)论述类文本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 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 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 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 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 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 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 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 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 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 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 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 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 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 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 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 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 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 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 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 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 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 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 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 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 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文学类文本 战 争【美】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 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 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 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 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 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 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 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声刚响, 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忧你了,我们继续镇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 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 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 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地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 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 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 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 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 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 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 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的感情波澜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 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茼拔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 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 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 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 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表达了 “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 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 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5.小说以“电话”为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安排合适吗?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承题,上句写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B.颔联描写了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的 景象。 C.尾联描绘了诗人想问朝廷的消息,但此时盗贼横行,自己也无暇顾及国家的情况。 D.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诗人眼中有一个时代的境况,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2.诗的颈尾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树人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训练(三) (一)论述类文本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 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 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何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 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为大观。对这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 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 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 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 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 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 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 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 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 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 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要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 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 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 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 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 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 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 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 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 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 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 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 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 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 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 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 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ー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 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 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 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 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屯,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 开的梨子ー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 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 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 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 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 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 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 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 年 5 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 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 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讽刺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 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 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鉴赏(9 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一)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 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 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 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 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6.AD 7.①铺陈描摹。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营造出一 派优美的境,渲染出清幽的意境。②移步换景。颔联写院外的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颈 联写院内的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使读者犹如身其中。③虚实结合。这两联前三句 是实写眼前之景,第四句是虚写想象之景。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更有助于表现诗 人对友人居处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 1.B [解析]于文无据。文中第二段仅提到“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 深入撷取尽得多长”,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中外各种诗歌文体都有正面评价”,故选 B。 2.D [解析]强加因果。由文中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 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选项中的“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错误,故选 D。 3.D [解析] A 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仅说 “杜 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对杜甫之前的人进行评价。B 项,“在七言律诗上谨 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举例的目的是论证“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 都能深入撷取尽得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汇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C 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作者例举“逃避”“被击败”这二种回应危机的方 式的目的是对杜甫“正面担荷”的欣赏和肯定。故选 D。 6. 4.(4 分)A,“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 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5.(4 分)①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②电 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使情节更具有戏刷性。(每点 2 分) 观点一:合适。 ①战争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战争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②战争是悲剧的根源,战争让他们受 伤,失去亲人,爱情乃至生命;③战争突显了小说的主题,小说虽写爱情,实则在表达反战的主题;④ 小故事冠以大题目,以小见大,对比鲜明,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一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说主要是写爱情故事面不是写战争本身;②小说赞美的是残酷战争背景中人性的美好;③以“战 争”为题,空洞冰冷,缺乏吸引力。(一点 2 分 答案:1.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 格”错。文本第三段说“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 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而有些改编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博物馆式的收藏和数字化手段只是民 间表演艺术的保存方式,都有不足之处,作者没有把它们作比较。 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 境”错,文本第二段只是说“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B 项“都是”错误, 扩大了范围,文本第二段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不属于传统表演艺术。C 项“则没有价值”错,文本最后一段说博物馆式的收藏和数 字化手段可以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部分保存。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对谢主 任予以讽刺与回击”,文中赶车老人的话只是对往事的追忆。 8.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 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交代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某种氛围;③表现人物的心理,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 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而“三只白鹤高 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 声……”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 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 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作答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9.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 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 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作品结构首尾照应,使得结构紧密,完整。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第一问是赶车老 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要求分析小说首尾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首 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在内容和主旨的表达 上,有利于凸显出二人的沉默具有深刻的意味。 1.C 2.①客居漂泊之痛。“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 愁,依旧愁心难抑。②思归之情。诗人漂泊在外,浪花卷着诗人的情思,归心似箭,透 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想知道朝廷的消息,但看到遍地兵荒马乱 的景象,不禁悲痛不已。 新闻答案案: 4.A 5.C.纸浆补书机与修复纸张酸性无关。 6.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 档案文件的保存。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 者”“最终成就自己”错,根据材料一可知,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是“鸟巢一代”,他们的 “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 2022 冬奥会有所助益”。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错, 单车猎人出现的原因是“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 6.答案: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 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 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 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二中提 到志愿服务的含义,以及志愿者行为动机的解释,作答时应归纳出单车猎人与志愿者的共性,“新 型”在材料三中结合单车猎人出现的时代背景考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