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分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分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段考 语 文 试 卷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C.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北京四合院风情 林徽云 ‎ 林语堂先生在《动人的北平》中写道:“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 随着城市改建,老北京四合院消失得越来越多,只有少数一些片区被保护下来,有幸住过四合院的人都不会忘记它的好。四合院通常门脸不大,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环境安静优雅,自然古朴。院子通常花木扶疏,一到春夏就姹紫嫣红,温馨清香。北京的大型四合院,像以前的王府和有钱的大户人家,院子里都要种牡丹、玉兰、海棠,春天就赏玉兰、海棠、牡丹、芍药,到了金秋则赏菊花、桂花等,像以前的恭王府、现在宋庆龄故居里的西府海棠,花开之时,如云蒸霞蔚,也算是京城一绝。‎ ‎ 小户人家的四合院就没那么讲究,大抵牡丹、玉兰、海棠太贵气,普通人家压不住,多在院子里种些月季、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最常见的是丁香花,因为丁香极容易繁殖,春天从母株旁挖出从根部滋生出的小株另栽即可,即种即长。北京丁香常见的有紫、白两色,丁香开花时花香馥郁,开花季节常常满院清香。还有一种特别的丁香叫做“暴马丁香”,花期要比紫、白丁香的花期晚,五月中下开黄白色的花,“暴马丁香”算是佛门圣树,我国一些寺院中都用“暴马丁香”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所以把丁香种在院子里也算是有菩萨保佑、得道成佛的意味了。‎ ‎ 老北京四合院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意境,院落搭建天棚,既可遮阴,也可观赏藤萝美景,紫藤多种在院子西南角。春季开花时,芳香四溢,花呈坠挂状,花色以蓝紫色和淡紫色为主,花开时坐在紫藤架下赏花品茶,谈古论今,甭提多惬意了。夏季炎热,骄阳似火,在藤萝架浓荫下乘凉,顿时进入清凉世界,暑汗全消。南城宣武很多古代文人故居四合院里多有名藤,最著名当属纪晓岚故居门前的紫藤,紫藤为纪晓岚所植,已有三百年历史,他在《阅微草堂笔记》写到此藤:“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老舍先生在纪晓岚故居改造的“晋阳饭庄”吃饭时,也曾写诗云:“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厅几许,庭前十丈藤萝花”。‎ ‎ ‎ ‎ 南域老区大杂院多,住的多半是小百姓,通常一个院子有好几家人杂居,大家挣钱不多过着平常生活。日子平平淡淡也有岁月真情,平常邻里邻居互相帮忙,互相照顾老人孩子,没事串个门吃个百家饭。大杂院里花木不多,多半有几棵槐树月季,各家堆积的杂物箱子和自行车占了院子的大半面积,院子里房间多半也没翻修,上洗手间只能去院外的公共厕所,洗澡要去公共浴室。‎ ‎ 而东城西城一带的四合院经过现代化翻修,房间各种洗浴设备齐全,比高级公寓更好的是环境清幽,还有花木扶疏的大院子,地上的房间冬暖夏凉,透明大玻璃窗的采光特敞亮,廊柱上的雕花图案各异,精美异常,由专业技工绘制而成,绝非普通人家可有。待到春夏,院子里玉兰海棠盛开,香气阵阵;待到寒冬,白雪覆盖,一片洁白衬着红墙碧瓦,腊梅清香阵阵,混着书香墨香沁鼻,这里文艺又清贵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皇城京味。‎ ‎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就直接引用林语堂在《动人的北平》中的文字来表现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 B.北京南城老区有一种大杂院,小百姓常杂居其间,在平常生活中往往体现出邻里深情。 ‎ ‎ C.老北京四合院的门脸通常都不大,但人们大多会在院子里种植花草树木,四季景致不同。‎ ‎ D.文章点明了老北京四合院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饱含作者惋惜之情。‎ ‎5.文中写纪晓岚故居的紫藤、老舍的诗有什么作用?(6分)‎ ‎6.简要概括文本中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 ‎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 材料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 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 C.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 ‎ 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9.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B.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C.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D.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③‎ ‎【注释】: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的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15.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 (1)《论语·里仁》篇关于如何对待贤与不贤的两句是:“ , ”。‎ ‎(2) 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3)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蜀道难》中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鸣阁》中“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 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 B.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 C.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 D.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 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 D.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20.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请找出来;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通告 各位业主:‎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1.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2.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3.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2018年7月1日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1)格式:① ;② 。‎ ‎(2)语体:③ 改为 ;④ 改为 ;⑤ 改为 。‎ ‎21.下面是某宾馆客人入住流程图,请把该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她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 ‎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文化市场,形成了”日潮韩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竟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展饰等。‎ ⑤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青少年认可。‎ ⑥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結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辯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段考 语 文 答 案 ‎1.C解析:C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3分 ‎2.A解析: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3分 ‎3.C解析:A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总成为”说法过于绝对。3分 ‎4.D (“饱含作者惋惜之情”不准确)‎ ‎5.①用紫藤作为典型证明老北京四合院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意境。②突出老北京四合院的悠久历史。③突出老北京四合院浓郁的文化气息。(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5分)‎ ‎6.①环境安静优雅,自然古朴。②杂植花木藤萝,意境清幽。③或平淡见真情,或文艺有京味,(每点2分)‎ ‎7.(3分)B(“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错,原文“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 ‎8.(3分)A(“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 ‎9.(6分)(1)(2分,每点1分)‎ 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4分)答案示例:‎ 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1分)‎ 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1分)‎ 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1分)‎ 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1分)‎ 评分标准:从课程和师资两方面提出其它合理可行的措施亦可,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 ‎10.B ‎11.D(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2.B(“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不合文意,第三段“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而郡县倚以为重”应理解为“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 13.(1)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口舌:用语言。固:使坚定。少需:稍待。三个点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平:平正,准确。粹:精通。措:弃置,放弃。三个点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D。“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15.诗的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2分)‎ 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2分)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2分)‎ ‎16.(6分)‎ ‎⑴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⑶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7.(3分)C(元凶巨恶:指为人所憎恶的恶势力头子。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或指坏事的根子。“元凶巨恶”强调程度,而“罪魁祸首”强调最先,更符合语境。“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此词强调范围。“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符合语境。“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符合语境。“顾影自怜”:意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孤独失意的样子。“水到渠成”指条件成熟,更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听凭事物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符合语境) ‎ ‎18.(3分)D(此题关键点在前半句,由原文“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说明前半句中心词为“网络符号浪潮”,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排除A、B;C项后半句语序错) ‎ ‎19.(3分)A(此题关键点有二:一是“指尖玩意”指网络文学;二是语序)‎ ‎20.(5分)⑴格式:①各位业主(或“称呼”)未顶格写;②落款单位与日期位置颠倒。⑵书面语:③“叫”改为“责成”或“安排”;④“开”改为“行驶”;⑤“澡堂子”改为“浴池”。‎ ‎21.散客或团队,既可预定入住宾馆,也可直接人住。(2分)入住宾馆后,可以在店内消费,也可以在店外消费,结账完毕即可离开宾馆。(3分)‎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常。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生性考虑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陆九龄)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独占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等到了兴国,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称他们为“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作为很多人的表率也不敢心满意足。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