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
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7月3日9:00—11:30】 2019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超个人意识的,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财富。这是就原型的整体存在形式而言,而对于形式的意味却不尽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文化发展环境,必然赋予原型模式以不同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是兴与象。《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对原型最古老的理论概括。兴象系统那些富于联系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关于象,《易·系辞上》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下》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的本质是“见”,是具体的形象的,而最终归结为艺术的意象与哲学的抽象。象实际上是把对事物运动发展的理性思维,寄托于客观的物象的表现,因为现象界比理性世界有更为广阔的表现语言。 象是一种哲学的表现方式,而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最为流行的观点是朱熹《诗集传》所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兴是“引起所咏之词”,那么它为何不去直言,却偏要来个“先言他物”呢?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谓:“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钟嵘《诗品·总论》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兴要“依微以拟议”,“文已尽而意有余”,它就不可能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必须有意味,这种意味与形式的统一就是象征。 在前人关于兴与象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的逻辑联系。象要“拟诸形容”,用最简单的物象涵盖最广泛的物质世界的演变规律,而兴则要“托事于物”,用最基本的形象素材去表现最复杂的感情世界。虽然象与兴一个抽象为哲学的阐发,一个升华为情感的表现,但二者在截取那些物理事实来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时,就不能不从传统出发,情感与哲理的阐发就不是单纯的物理形式,而是富有意味的文化系统。正是在这一点上二者达到了统一。闻一多《说鱼》一文认为:“象与兴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有《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但“隐”,并不是完全让人听不懂自己的意思,恰恰相反,因为隐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民族心理条件下,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兴与象已构成了中国上古文化的原型系统,《易》之象《诗》之兴所运用的那些表情达意的自然之物,凝聚着上古人类赋予它的最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样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象系统便同西方现代的原型批评理论取得了理论上的一致性。 (摘编自傅道彬《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 1.(原创)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兴《易》象是中国文化原型系统中最古老的理论概括,这种兴象系统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B.象的本质是“见”,是具体的形象的,并能帮助人们将理性思维转换成现象界的更为广阔的表现语言。 C.兴是文学史上探讨得很多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朱熹的解释侧重于形式,而刘勰、钟嵘的解释更强调意味。 D.象侧重于哲学阐发,兴侧重于情感表现,但二者都需要截取一些物象或者形象素材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 2.(原创)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作者在对荣格观点的否定基础上,提出了兴象是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的观点。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来解释“象”,通过比较朱熹、刘勰和钟嵘三人的观点来说明“兴”。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化原型系统可以从象、兴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提到西方现代的原型批评理论,但重心在于阐释中国兴象系统自身深刻的文化意义。 3.(原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是所有的诗歌开头都是兴,且兴的作用不仅仅是领启下文,由此可见,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 B.“隐”的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在时代背景、民族心理发生变化时,人才不能理解“隐”的内涵。 C.作者认为,原型在整体存在形式上具有统一性,但涉及到形式的具体意味,民族之间各有不同。 D.用原型理论来讨论兴象系统,既说明中西思想具有交融可能,也说明古代文化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摘自360百科) 材料二: 5月31日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显示,我国公众普遍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予以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垃圾分类推广这么多年,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究竟难在了哪里? 首先,垃圾分类难在垃圾如何各就其位。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引导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让居民明确知道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有害垃圾、处理垃圾时做到干湿分离等。 其次,垃圾分类难在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垃圾分类是一项水滴穿石的工作,必须有“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精神。一方面,它是居民生活习惯养成的一个过程,需要社会、主管部门提供各种软硬件的支持。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当通过立法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来推行垃圾分类,确保垃圾分类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摘自孟哲《人民环评:垃圾分类应做到持之以恒》) 材料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当今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垃圾管理是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就开始探索政府向市场购买垃圾回收服务。政府购买促进服务的运作方式如下:首先,政府应根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战略规划,明确购买目标、方式、预算和期限等内容,制订购买计划;然后,通过一定的购买形式,选择专业的社会组织作为合作伙伴,明确购买内容、绩效考核方式等,签订购买合同,同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街道等职责;最后,社会组织按照合同约定,组建专业队伍,设置街道垃圾分类减量促进服务中心,入驻街道,在街道的授权下,开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通常,政府可要求承担主体撰写服务计划书,主要内容包括最核心的服务事项和设想,政府根据服务计划书内容进行协商谈判,共同确定服务方案,在服务过程中,随着双方信息的相互反馈,合同内容可不断完善。 (摘编自鲁圣鹏等《政府购买垃圾分类减量促进服务实现路径研究》) 根据 制定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战略规划 购买计划 政府 4.(原创)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签订 选择 政府 专业的社会组织 购买合同 B. 设置 组建 社会组织 专业队伍 垃圾分类减量促进服务中心 C. D.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开展 街道 合同约定 授权 5.(原创)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翔实的数据证明了对垃圾进行分类与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材料二的评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垃圾分类的现状反思深刻。 B.看似无用的生活垃圾实则蕴含巨大的资源潜力,只要充分挖掘这一潜力,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每年通过这一途径就获得了11亿元的经济效益。 C.要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首先要在源头上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需要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来推行垃圾分类。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的推广与深化,在中国已经迫在眉睫,却也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打开思路,各个环节都要承担起相应责任。 6.(原创)应该如何进行校园垃圾分类工作?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城乡简史 范小青 自清喜欢买书。买书是好事,可是到后来就渐渐地有了许多不便之处,书太多了,挤占了人的空间。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有了去处,捆扎了几麻袋,雇了人力车,拖到扶贫办公室去,领回了一张荣誉证书。 时隔不久,自清发现他的一个账本不见了。 自清有记账的习惯,从很早时候就开始了,许多年坚持下来,每年都有一本账本。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账本的内容,他不仅像大家一样记下购买的东西和价钱,记下日期,还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时代背景,周边的环境,当时的心情……自清的初衷,许是想用记账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开销,因为早些年大家经济都比较拮据,总是要想尽办法节约用钱,记账就是办法之一,许多人家都这么办。后来条件好起来,没有必要再记账,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做不到停止记账。一想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账本了,心里就立刻觉得空荡荡的,好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无依无靠了,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 自清坐不住了,他要找回那本丢失的账本。他想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于是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在甘肃省西部,小王庄小学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拿到了自清的账本,带回家去了。 账本是黑色的硬纸封皮,谁也没有发现这不是一本书,一直到王小才高高兴兴地把账本带回家去,王才翻开来一看,说,错了,这不是书。王小才知道自己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但却不知其意的词:香薰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他也看到了那个词:香薰精油。 这是2004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为475元。拿回来一看,是拇指大的一瓶东西,应该是洗过脸后滴几滴出来按在脸上,能保湿,滋润皮肤。 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这件事情。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他是人民币吗?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他决定要做城里人了。 说起来也太不可思议,就是因为账本上的那四个字“香薰精油”,王才想,贼日的,我枉做了半辈子的人,连什么叫“香薰精油”都不知道,我要到城里去看一看“香薰精油”。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门上就上了把大锁,还贴了张纸条,欠谁谁谁3块钱,欠谁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销,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 其实自清最后还是去了一趟甘肃。可是他来晚了一步,王小才的父亲带着他们全家进城去了。他们坐的开往火车站的汽车与自清坐的开往乡下的汽车,擦肩而过。 自清最终也没找回自己丢失的账本,但是他失落的心情却在长途的艰难的旅行中渐渐地排除掉了,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他的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他家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他和小区里的人很快就熟悉起来。 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收购来的旧货,满头大汗,破衣烂衫都湿透了。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呼呼作响。王才说,这我拣来的,到底还是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拣。自清从他们说话的口音中,感觉出他们是西部的人,但他没有问他们是哪里人。他只是在想,从前老话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但是现在的人不这么想了,现在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才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王才记道:“收旧书35斤,净赚14元整。到底城里比乡下好。这些旧书是住在楼上那个戴眼镜的人卖的,听说他家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肯定还会再卖。我要跟他搞好关系,下次把秤打得高一点。” 一个星期天,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他们经过一家美容店,在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薰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这瓶10毫升的,是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有删改) 7.(原创)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别从城里人自清进入乡下,乡下人王才进入城市两个视角,展现了城里人的心灵史和乡下人的奋斗史。 B.自清在生活条件好起来后,仍然继续记账,并且觉得少了账本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依靠,是因为多年来记账养成了习惯。 C.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离开之时,在大门上贴上纸条表明不会忘记还债,说明他是一个淳朴、有责任感的人。 D.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乡下人对生活艰辛的不满,而是写他们进城后对底层贫苦生活的小小满足,读来能感受到温情背后的淡淡辛酸。 8.(原创)小说以“账本”为媒介,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 9.(原创)“香薰精油”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旻字贵参,十岁能属文。其父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旻以父任右千牛备身、太子司议郎,累迁著作佐郎。 宋初,为度支员外郎、判大理正事,俄知开封县。太宗时领京尹,数召与语,颇器重之。 岭南平,迁知邕州兼水陆转运使。俗好淫祀,轻医药,重鬼神,旻下令禁之。且割己奉市药以给病者,愈者千计,复以方书刻石置厅壁,民感化之。会南汉知广州官邓存忠劫土人二万众,攻州城七十余日。旻屡出亲战,矢集于胸,犹激励将卒殊死战,贼遂少却。病创日笃坚壁固守遣使十五辈求援广州救兵至围解赐玺书奖之。旻病甚,诏令有司以肩舆载归阙下。疾愈,通判镇州,有能声,赐钱二百万,迁库部员外郎。 开宝九年,知淮南转运事。太祖谓旻曰:"朕今委卿以方面之重,凡除民隐、急军须之务,悉以便宜从事,无庸一一中履也。"岁运米百余万石给京师,当时称有心计。 太平兴国初,召为水部郎中。钱俶献地,以旻为考功郎中,权知两浙诸州军事。旻上言:"俶在国日,徭赋繁苛,凡薪粒、蔬果、箕帚之属悉收算。欲尽释不取,以蠲其弊。"从之。车驾征晋阳,上书求从,召为右谏议大夫、三司副使,判行在三司,又兼吏部选事。师还,加给事中。 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旻坐受人请求擅市竹木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贬房州司户。语在《仁赡传》。量移唐州。 六年,卒,年四十六。有集二十卷、《邕管记》三卷。其后子贻孙上言,诏复旧官。贻孙官至主客员外郎。(节选自《宋史·范旻传》) 10.(原创)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创/日笃坚壁固守/遣使十五辈/求援广州救/兵至围解/赐玺书奖之 B.病创日笃/坚壁固守/遣使十五辈求援/广州救兵至/围解/赐玺书奖之 C.病创/日笃坚壁固守/遣使十五辈求援/广州救兵至/围解/赐玺书奖之 D.病创日笃/坚壁固守/遣使十五辈/求援广州救/兵至围解/赐玺书奖之 11.(原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之后专指在封口处盖有皇帝印章的诏书。 B.权知,暂代之意。宋初官员,以朝廷临时差派名义治事,官衔前常带“知”字。 C.制,诏书的一种,秦汉时用于颁行国家典章制度,唐后也适用赏罚、赦免等。 D.量移,唐、宋公文用语。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酌情赦迁回京城任职。 12.(原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旻出身官家,少有才华。其父官声显赫,范旻十岁就有能力撰写文章,凭借父荫任右千牛备身,太子司议郎,累迁著作佐郎。 B.范旻移风易俗、兴利除弊。范旻在邕州下令禁止过度的祭祀活动;向皇帝进言钱俶治理的封地徭役赋税繁重琐碎,建议全部取消。 C.范旻坚守战场,身先士卒。邓存忠劫土人攻打邕州城七十余日,范旻亲自作战,胸部多处中箭,仍然督战激励将殊死作战士,坚壁固守。 D.范旻颇受信任,受到优待。皇帝把一方军政事务委托给范旻,并且让他便宜从事,除了为民除害的事和紧急军务,其他事情无须一一请示。 13.(原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 (2)旻坐受人请求擅市竹木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贬房州司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难湖、湘间,湖南守帅向子湮组织军民对金军进行了有力的阻击,本诗便作于此时。 14.(原创)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对身份、情态的自述,塑造出了坐看风云、不问世事的隐逸形象。 B.颔联运用多感官描写,描绘出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的壮阔,气势雄浑。 C.颈联中的“海”意指暴雨,连劲拔的竹枝此时都被压低,足以看出雨势之大。 D.尾联反用杜甫诗句“床头无漏无干处”,表现出与杜甫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 15.(原创)诗歌中间两联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6、17题。(6分)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6.(原创)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落木萧萧,鸿雁南飞,萧瑟之秋引发了悲哀之情。 B.颔联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能体味到诗人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C.颈联将思乡情一泻无余,遥看孤帆远去,自己却无法一同前往,思乡更甚。 D.“迷津”这一典故有关隐士长沮和桀溺,表现出诗人远离尘俗的决然之意。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17.(原创)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为吊古伤今之作,慨叹历史兴亡变化,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声。 B.首联即景生情,古台之上,草木凋零,也使身在他乡的诗人怀念起故乡。 C.颈联有声有色,夕阳为旧垒增添了一抹亮色,磬声使空林多了一丝生气。 D.尾联抒情,诗人感伤于世事沧桑,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中仍独自流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原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敌方溃退,于是就下令追击。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茅草被秋风卷过大江之后的场景。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两种动物来侧面描写了蜀山的高峻。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 就世界本身而言,它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 )。______,美术在本质上不是时间性的,而是依靠静态的形体进行创造。( ),美术往往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某个特定瞬间“定格”下来,______,仅仅是对人或事物在其流变过程中的某一顷刻的表达。如库尔贝的名画《奥南的葬礼》就仿佛是随意地截取了现实的一个片段。______,在另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注意到艺术家对所谓的“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的苦心经营。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作品就是由此调动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的。 19.(原创)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切事物皆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作为空间性的艺术 B.一切事物皆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作为静态的艺术 C.一切事物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作为空间性的艺术 D.一切事物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作为静态的艺术 20.(原创)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然而 而且 因此 B.然而 因而 但是 C.因而 因而 因此 D.因而 而且 但是 21.(原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B.正是通过艺术家选择这样的“顷刻”,才使得人们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C.正是通过艺术家选择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D.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时光流转,,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A.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是人非 B.水乳交融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换星移 C.浑然天成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换星移 D.浑然天成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是人非 23.请根据下面的短文,给“阙”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3分) 汉阙、白鹤梁、张飞庙和石堡寨号称三峡库区“四大国宝”。据专家介绍,在汉代,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物。在显宦富豪的宅第、宫室、衙署,在城门的两旁,都要立阙,它显示着王权的威严、门第的高贵。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所以墓室前也都修建门阙。阙就是门楼,立在大门的两边,像两座小楼阁,中间是人进出的通道。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缺的,古人便称之为“阙”。古代的阙有木阙和石阙两种。研究表明,木阙今天巳荡然无存,而建造在宗庙祠堂、墓室神道两旁的石阙,历尽千年沧桑,却得以存留一小部分。 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含书写10分) 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引用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托尔斯泰说:“人生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约翰·多恩说:“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张国荣说:“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这种兴象系统”指代错误。 2.A 文章第一段“不尽然”,并没有完全否定荣格的观点。 3.C A选项中朱熹观点未必令人满意,但不应视为错误;B选项“只有”绝对化;D选项“说明古代文化在当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于文无据。 4.D 不是街道开展 5.B获得了 有误 6.学校做好教育和监督;合理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专业的社会组织合作。 7.B 账本还附有记事记心情的功能,失去账本的意义还在于丢失一段生活、一段记忆。 8.情节:自清捐书丢账本、失落找账本;王才意外得账本,激发进城欲望,账本作为文章线索,讲述了一个城里人和一个乡下人的故事,构筑了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新模式。 人物:自清的账本反映了他的物质条件、消费观念、心理状态;而王才从得到账本到自己开始记账的变化,则表现了新时代农民渴望通过劳动改变自己身份的强烈愿望。 主旨:账本代表的一种生活记忆,见证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进程或现代化进程的某些感想和认知。 9.第一处:香薰精油作为城市生活的符号,一方面它的高端和王才一家底层生活情态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激发了王才进程做城里人的欲望,引出下文。 第二处:照应上文;折射出王才以城里人自居的心态,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10.B. 11.D.量移指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并非迁回京城。文中“量移唐州”可知。 12.D原文“凡除民隐、急军须之务,悉以便宜从事”指的是所有为民除害的事和紧急军务,都可便宜从事 13.(1)竹木运到京师后,重贿有关部门,全部卖给官府,加倍收其价格。 (2)范旻因为受人请求擅自为官府购入竹子、木材,被王仁赡告发,被贬为房州司户 14.A“不问世事”有误 15.风起云涌,大雨滂沱也是抗金情势危急的写照;竹枝低复举,表现出军民不屈不挠的抵抗;山角晦还明,说明形势有所好转。 16.D决然有错 17.C增添亮色生气有错 18.(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可以不写“吾”) (2)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9.A第一句主要考虑与后一句衔接:美术在本质上不是时间的。 第二句,美术是静态的,不符合原文的蕴含的瞬间的理论。 20.B 21.C 22.B (水乳交融: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的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能、品德完美自然。句中形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应用“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由上文“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可知,应用“交相辉映”。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结合下文可知,用“兼容并蓄”更符合语境。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物是人非: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句中形容时间推移,应用“物换星移”。) 23.古代使用石或木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墓室的大门两边以显示着王权的威严、门第的高贵的楼式建筑。 24.作文(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