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用材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选材用材 Word版含解析

- 1 - 专题三 选材用材 升格展台 (2019·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 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病文呈现 升格优例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2019 年江苏一考生 国与国之间,从严峻对立到友好交流的 佳话比比皆是,中印边境冲突的和平结 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深刻的道理:五味 调和,共存相生,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家喻户 晓。一只河蚌张开贝壳在河滩上晒太阳, 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 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鹬鸟生气 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 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 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 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 交的时候,一位渔翁发现了它们,毫不 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 们,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必然两 败俱伤。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则是一个真实的历 史故事。蔺相如远远见到廉颇的马车,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2019 年江苏一考生 国与国之间,从严峻对立到友好交流的 佳话比比皆是,中印边境冲突的和平结 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深刻的道理:五味 调和,共存相生,和则两利,斗则相伤。 “和”对于国家外交如此,对于个人社 交亦如此。 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和”文化。“和”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时至今 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 事兴”等包含“和”文化意蕴的用语、 故事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很多国人耳 熟能详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衍生出 的《将相和》更是在戏剧舞台上代代相 传。“和”文化是构建健全人格与和谐 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流,是中国乃至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之一,是创 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必不可少的条 - 2 - 赶紧叫车夫回避,有失卿相风度。但是, 面对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的抉择,蔺相 如胸怀大局,及时妥协,消除了一段狭 隘的怨恨,成就了一曲难得的友情之歌, 换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赵国多年的安 定。适时退让并不意味着软弱可欺,而 是一种策略,一种风度。妥协退让,以 柔克刚,以静制动,顾全的是大局,着 眼的是未来,展示的是智慧、胸襟和境 界。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大家都熟悉的 小说。鲁滨逊在一座孤岛上生活了二十 多年、历尽艰难困苦,不但供给了自己 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 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 语言流畅,富含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鲁滨逊虽然生活在远离大陆的孤岛上, 但他开垦荒岛、维持生存,靠的是从陆 地带去的工具,他和他俘获的星期五共 建了二人 件。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每一个人 都是独立的存在。但是,谁都不是一座 孤独的岛屿。即便你生活在孤岛上,也 不可能独立于这个社会之外。《鲁滨逊漂 流记》中的那个鲁滨逊,虽然生活在远 离大陆的孤岛上,但他开垦荒岛、维持 生存,靠的是从陆地带去的工具,而他 和他俘获的星期五更是共建了二人社 会,度过了一个个日夜。孤岛上的鲁滨 逊,其生存尚且依赖社会,生活在现实 社会中的人们,又怎能拒绝与他人合作 呢? 系统论告诉我们,当两个系统之间发生 了联系,甲系统的“输出”便会成为乙 系统的“输入”;乙系统的“输出”又 是甲系统的“输入”;在“输出”和 “输入”之间,甲系统、乙系统发生了 互补,而合适的互补能使系统的功能增 强。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只 有水和盐共同参与,才能烹制出佳肴, 道理也正在此处。 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老经过实践 后得出的人生智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不懂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道理, 他们过于推崇斗争哲学。 - 3 - 病文呈现 升格优例 社会,度过了一个个日夜。孤岛上的鲁 滨逊,其生存尚且依赖社会,生活在现 实社会中的人们,又怎能拒绝与他人合 作呢? 习近平主席曾经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 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 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内 涵就是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让我们努 力践行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理念,在 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构建各种各样的命 运共同体,完善自己的人格,推动社会 的进步。 在他们心里,无论国与国交往,还是人 与人相处,都只有立即以牙还牙、反击 挑事者,方显英雄本色,一切暂时的妥 协和退让都是“窝囊废”。其实,这只 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实为不足取。 习近平主席曾经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 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 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内 涵就是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让我们努 力践行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理念,在 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构建各种各样的命 运共同体,完善自己的人格,推动社会 的进步。 病因分析 本文由中印边境冲突的平息引出中心论 点“五味调和,共存相生,和则两利, 斗则两伤”,并大致上能够围绕这一中 心展开论述,审题准确,结构完整。但 是本文在选材用材方面依然存在着不 足。文章主体部分由三个故事组成,以 叙述为主,分析议论不足,特别是“鹬 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完全是简 单举例。而像这种家喻户晓的故事,不 用过于详细地介绍,应将笔墨用在阐发 道理上。三个故事虽然有寓言故事、历 史故事、文学故事的区别。但讲述的是 升格点评 作文升格后,原文整体上“一线串珠”, 简单举例、以叙代论、没有层层深入等 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升格后的文章中 心突出,说理充分,选材紧扣中心,用 材得当,当属一类文。在论据运用上, 轻叙述,重分析。“鹬蚌相争,渔翁得 利”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以及 鲁滨逊的故事,这三则素材在原文中本 各占一个段落,但在升格文中则浓缩为 一两句精炼的话,这就给议论留出了更 多的篇幅。另外,升格文还在扣题方面 做了精心处理。 - 4 - 同样的道理,没有层次上的深入,只是 叠床架屋。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侧重于 道 德 层 面 的 论 述 , 未 能 扣 住 “ 两 利”“两败”进行阐述,有偏题之嫌。 另外,本文在扣题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四编/ 专题三 选材用材 微案一 素材积累 微点突破一 挖掘课本内容 一写作文就发愁,总感觉无话可说。素材呢?怎么这么难找?其实,距离我 们最近的素材,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不是吗?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课文, 有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成为写作关注的对象呢?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丰富的内容; 每一个角度,都可以让思维拓展。了解作者,我们不仅要知道他的生平,更要理 解他丰富的个性;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不仅要清楚他性格的典型性,更要体 会其独特的现实视角。“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如果我们能够走进课本,并 将课本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样可以打造精品素材。 示例: 文明的韧性如韧带,具有弹性。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用,但这种打压式的排挤,却让文学更加繁荣。这是因 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一代史官司马迁正是因为被打压,最终写出了被鲁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的文学突破正是文明韧性的 传奇表现。 (节选自 2019 年北京考生《文明的韧性》) 分析:考生巧妙运用课本中的素材证明论点,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 句阐述司马迁文学突破的事例,来论证“文明的韧性如韧带,具有弹性”的观点, - 5 - 选材精准,分析到位,实属难得。 微点突破二 体会经典意蕴 经典永远是经典。一些经典人物、经典事件、经典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 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写作。选取经典素材,嵌入作文之中,能够让 阅卷者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底蕴。经典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的精华。每一 则经典素材,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写作中心的方向,选 择与之相适应的角度,建立起素材与中心之间的联系,从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挖掘经典的内涵,需要以客观辩证的思维,以矛盾对立的观点,进行全面 细致的解读。走进经典,用灵巧的双手,写出丰盈的内心,一定会为考场作文增 色。 示例: 如果人能自我提升到君子的角度,便可越过晦涩曲折,看到其中的简明与丰 富,在语言有时虚伪的时代,有种可贵的诚实。湘水之畔的人们不善于隐藏情感。 屈原问詹尹“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还算含蓄,不多久就压抑不住,大呼 “谁知吾之廉贞?”听者并不用揣度,就了然其心。人与人之间真诚,自然生发 出默契,是故詹尹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而渔夫则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言语直白,很轻意到了“不可说”的境界。 (节选自 2018 年江苏考生《荆韵湘语》) 分析:以屈原《楚辞》这一经典文化素材为论据,围绕《楚辞》内容表达上 的特点铺陈开来,对屈原进行深情赞美,彰显出作者高度的文化归属感和人文情 怀,使整篇文章的内容得到了拓展。 微点突破三 引申名言哲理 名言,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精华。每一句名言,都像春天里的一朵 艳丽鲜花,让春意盎然。每一朵鲜花,都有其独特的开放形式,而每一种形式, - 6 - 又都有着超凡的魅力;每一句名言,都有其精辟的思想内涵,而每一种内涵,都 会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文采生动。 积累一些观点鲜明、内涵丰富的名言,深入体会其哲理和寓意,并在写作时 巧妙地运用到文章中,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具体运用时,无论是直接 引用,还是间接化用,抑或合理想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展 示深厚的文学素养。 示例: 由是观之,“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 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 “活过、爱过、写过”的司汤达还曾言:“我的梦想值得我为之奋斗,我今 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我们书写我们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着我 之色彩。难道没有旁人的导引,没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好日复一日地抄下昨日 的词句,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活旋涡之中吗?不,不是这样。各人之所以执笔各自 的生活,是各人拥有其独特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自然也有其不同的趣味追求与 志向节操,而我们所应做的,便是把个人的独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 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节选自 2019 年浙江考生《心中期许 笔下风云》) 分析:引用司汤达的名言说理,诠释“由是观之”句的含意,强调“我以我 手写我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微点突破四 关注时事热点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环境里,大事、小事,天天都在发生。很多热点 事件,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生活中的正能量;也有一些事件,揭示出现实中的矛盾。 而这些事件,又都与高考作文命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聚焦热点事件,剖析社会内涵,展示个性认识,是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重要 方向。既然是热点,就一定要在写作时展示出热度,让阅卷者充分感受到时代的 气息。 - 7 - 示例: 总统先生,首先我要告诉你,中国人民对于贸易争端的态度:谈,大门敞开; 打,奉陪到底。我们不找事,不惹事,但是,我们也不怕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 旧在那儿!经历了 5000 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 远在这儿!”经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但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还积 累了更多的底气、胆气和豪气。中国不是伊拉克,不是阿富汗,中国从来不信邪, 更不怕邪。 (节选自 2019 年江苏考生《与特朗普先生谈贸易争端》) 分析:选取了与美国贸易争端这一热点事件,以这一事件发生后人们对这一 事件的清醒认识为突破点,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贸易争端的态度——谈,大门敞 开;打,奉陪到底。 微点突破五 赏析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一直深受青少年喜爱。每一部精彩的剧作,都能给他们带来心灵 上的高度震撼。写作相关的主题时,选择典型的影视作品为素材,会给文章增加 一种强烈的生活色彩。此类素材的范围很广,选择时难度也不大,需要平时注重 积累,并在积累中进行深刻理解。 示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6 年,你记住了什么?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发, “十三五”规划发布,还是“全面二孩”正式实施?我记得的是一部纪录片。 2016 年 11 月,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上,我国导演王久良拍摄的纪录片 《塑料王国》获得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然而,没有人为此感到高兴,更多的是 眼泪和思考:中国竟耗资一百多亿美元来进口世界过半数的未经处理的废铜、废 纸及废旧塑料。这些垃圾散布在从北到南的 30 多个大小乡镇,由几乎没有任何防 护设备的工人用手完成了粗糙的分拣。接下来,清洗垃圾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无法再利用的废弃垃圾在农田边焚烧,黑色的浓烟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这些村庄 - 8 - 里,地下水已经无法饮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罹患癌症…… (节选自 2018 年四川考生《山青水绿铺远路》) 分析:本篇作文以纪录片“《塑料王国》”中的相关情节为背景进行分析, 表达对“用污染换发展”带来的后果的反思,令人触目心惊,引起人们的深思, 加强了文章与现实的结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道德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对于勇,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构思,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请根据作文立意挖掘三条课内素材。 素材① 素材② 素材③ 答案 (示例)《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鲨鱼斗争的经历,体现了勇气 《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奋起反抗体现的便是“勇者无惧”的品质 《项羽之死》 中项羽乌江自刎,印证了“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观点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 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 9 - 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为你的作文确定立意,引用名言哲理写一个 300 字左右的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难道对拒绝工作的流浪汉仍施以物资援助,才算是善良吗?非 也。茨威格曾说过:“同情有点像吗啡,在最初的时候的确能缓解痛苦,但长久 以往却终致堕落。”别将同情沦为善良,别用这种自以为是的善良去毁了别人一 生。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连行善也趋向功利化了。我们只以“见效快” 作为检验行善的唯一标准,却不再思考受善者长久的未来。巴菲特曾在一次访问 中直言:“我愿意将我的全部财富捐给慈善学校,但我拒绝为四肢健全的乞丐留 下一个硬币。”巴菲特的做法,我们能理直气壮批判其“不善良”吗?同样,材 料中那位先生的做法,我们能冠以“恶意”之名吗?他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让流浪 汉醒悟,让他们以自己的双手换取安稳的生活。 微案二 素材运用 微点突破一 点面结合 所谓“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素材;所谓“面”,就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点面结合,就是由点到面或者由面到点,选用素材对写作中心进行分析。由点到 面,即由对具体素材的理解引申到共性素材;由面到点,就是由对共性素材的分 析引申到具体素材。点面结合,能够使论证的逻辑更加严谨,中心更加突出。 示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一勤天下无难事’。”古往今来,中华儿 女在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中,以勤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铸就了中华民族 的灿烂与辉煌。古时,素朴、勤劳的先民为抵御外敌、保卫家园齐心协力地建造 出了长城,让后人为之佩服与惊叹,称之为“世界奇迹”;新中国成立初期,像 王进喜一类勇于奉献的工人们勤勉奋斗为百废待兴的祖国添砖加瓦,为祖国走向 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的今天,京沪“复兴号”高铁、长沙“小天城” - 10 - 摩天大楼等的出现,正是勤劳的中国人以自己的实力,向世界展示着与众不同的 中国速度。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劳动吧,让我们用勤劳书写光明的未来,让青春 在劳动中绽放光彩! (节选自 2019 年广东考生《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 分析:先从“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写中华儿女“以勤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的奇迹,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然后从“点”的角度,写先民造长城、 像王进喜一类的勇于奉献的工人们为祖国添砖加瓦、“复兴号”高铁开行以及长 沙“小天城”摩天大楼神速建成等一系列劳动奇迹。点面结合,有力地突出了“让 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这一主旨。 微点突破二 多材攒聚 所谓多材攒聚,就是将一些能够体现写作中心的同类素材进行恰当的罗列与 叠加,共同表现写作中心。叠加素材,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罗列,而应该是合理的 组合。有的考生平时掌握了大量素材,在具体写作时,为了展示自己内容的丰富 性,便将一些看上去有点儿联系但又缺少内在关系的素材堆砌在一起。这种做法, 不仅不能体现素材运用的广度,还会让整个文章的分析缺少一种严密性。如此一 来,极不可取。下面举一个运用较好的例子: 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 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 40 年如一日,历经近 200 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 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 辅以执着的努力,才成就了张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 持着头脑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 呐喊;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 的坚强女性王选,有“公知”代表崔永元……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又想到了那一双双舞动的手。地动山摇过后,洪水肆虐之时,绿色的方阵瞬 - 11 - 时现身,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倾斜的天柱,以紧密相连的手为百姓搭起安全的环 岛;炎热的烈日下,凛冽的寒风中,有身着各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铁钳、 瓦刀、方向盘,像极了舞台上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还有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 点的医生、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扮美城市的清洁工……每个人用各有所长的双手, 推动着社会的优雅徐行。 (节选自 2018 年天津考生《“国之重器”赞》) 分析:选段从三个方面对可称“国之重器”者做了具体的展开与礼赞:智者 的创新、思想者的敢言、普通人的奉献。具体论述每一方面时都列举了一系列与 之相关的正面素材,表达了对“国之重器”具体内涵的理解,多则素材叠加,有 力地突出了写作中心。 微点突破三 巧妙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能够将一些具有相关性的素材以严谨的逻辑组合在一起,共 同表达对写作中心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就是由一个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话题, 引出与之相关的具体素材,并以紧密的联系使这些内容合在一起。这样就会使整 篇文章的论述具有清晰的条理,并能够使表达更加深刻。 示例: 耳熟能详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白居易对野草的“韧性”的赞颂。 面对凶猛的野火,看似柔弱的小草把根须扎入地底,待到春风到来,又变得生机 盎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陆游对梅花的“韧性”的赞美。梅花 面对黄昏的风雨,耐住独处的寂寞,即使变成泥土,依然散发着香气。“千磨万 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郑燮对竹子的“韧性”的颂歌。面对风的吹打, 竹子牢牢扎根于破败的岩石中,即使“千磨万击”,依然“咬定青山”……这些 不只是文学意象,它们还是诗人的象征,承载着国人对“韧性”品格的向往与执 着。“韧性”,随着这些古诗文,丰富着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国人的品 格。 分析:以“韧性”为线索,从对“文化的韧性”的思考,挖掘出蕴含其中的 - 12 - “国人品格的韧性”这一精神象征。具体分析时,从白居易的诗句,联系到陆游 的诗句,再联系到郑燮的诗句,最后点明“野草”“梅花”“竹子”这些文学意 象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的认识。 微点突破四 层层追问 所谓层层追问,就是通过反问的形式表现写作中心。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帮 我们实现这一目标,且能够让文章表现出严谨的思路。具体运用时,可无疑而问, 自问自答,形成一系列的观点、看法,让论点层层深入。具体安排时,可以抓住 素材的一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认识,表达鲜明的立场,让深刻的观点 在分析中得到展示。 示例: 而且,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也是个人发展以及价值实现的一大推动力 量。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因为渴望被统治者需要。今之 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因为渴望被国家需要。试想,若没有这种渴望 “被需要”的心态,他们之中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是,今后又该由谁来完 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正是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芸芸众生努 力发展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价值。 可是,人仅仅拥有“被需要”的渴望就足够了吗?若人人都希望社会主动对 自己伸出“橄榄枝”,必将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文明发展滞后。因此,在心系他 人、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也要主动出击,满足这种需要。比尔·盖茨在电脑软件行 业的成功仅仅来源于计算机领域对他的召唤吗?马云在电商行业取得的成就仅仅 来自于网上交易对他的呼唤吗?当然不是!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微软之父”, 是因为他主动抓住机遇,迎合了社会和时代发展之需;马云之所以能成为时代弄 潮儿,是因为他坚信“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主动开辟了电子 商务这片新的商业领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主动“迎合”社会、民族及时代需要,才能在“被需要”时脱颖而出,更好 地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 13 - (节选自 2018 年上海考生《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分析:为表达“不仅要渴望‘被需要’,也应主动适应时代需要”这一观点, 作者在运用素材时便以一个又一个的设问,引出一个又一个素材,充分表现了写 作中心。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 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精心的艺术化设计后,做成了井盖涂鸦, 成了“网红”。在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有趣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 “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这样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 推崇公式的人应该潜心书斋,皓首穷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请为这一题目写出典型素材,并运用点面结合法写出运用示例,示例文字不 少于 200 字。 典型素材 运用示例 答案 (示例)典型素材:霍金为了传播科学从科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网红” 运用示例:科学传播,理应活泼;科学知识亲民,实为必要。天才科学家霍 金,为了向公众传播天文学知识,拖着残病之躯,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并拿出 宝贵的时间在网络平台上与公众互动。有一次在回答关于一个明星离开某组合致 使无数少女心碎的看法的问题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巧妙地利用宇宙学知识展 示了他的魅力,他建议这些女孩多学物理,因为某天可能会发现平行世界的存在, 在那里,该明星没有退团,“甚至你还有可能嫁给了他”。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为了传播科学毅然走下科学的“神坛”,从科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卖萌 科普,霍金做得,为何我们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做不得呢? - 1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 100 名同志“改革 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从电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开拓者李东生,到 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从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 干”带头人,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林毅夫;从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 尔班·尼亚孜,到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 每个名字都意味着光彩与荣耀,都充满着奋斗的张力与内涵;每个名字背后, 都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改革故事,都传递着对改革的温情与敬意。100 名改革先锋是 榜样,也是路标,更是激发我们向前的动力!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改革先锋”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请为这一题目写出典型素材,并采用多材攒聚法写出运用示例,示例文字不 少于 200 字。 典型素材 运用示例 答案 (示例)典型素材:青年于敏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核武器 退休干部杨善 洲义务植树造林 郎平拖着病体带领中国女排前行 运用示例:印度圣雄甘地说:“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 爱而工作。”对改革先锋们来说,最高的道德就是将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发展融 为一体,与国同休。为了国家的强大,昔日的青年于敏隐姓埋名,长年奔波,数 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核武器的研究;为了让人们再见绿水青山,退休干部杨善洲主 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占地面 积约 5.6 万亩、价值 3 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为了国家的荣誉, 郎平拖着病体带领中国女排步步前行,让“女排精神”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标 杆。 微案三 积累与运用提升 - 15 - 考场作文,素材为先。什么样的素材能够拨动阅卷者的神经?什么样的素材 能够让整篇文章气韵流动?陈旧的不好,单调的不好,浅显的也不好。为了能够 摆脱平庸,为了能够在考场上争锋,应该在素材方面有清楚的定位,以下方面或 许可以成为你最佳的选择: 1.冷门的名家作品素材 名家,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名家的作品,便是这种思想的载体。以名家作 品为素材,可以提升文章深刻的思想性。然而,在具体引用时,如果是名家的名 篇,作品的具体内容往往为大众所熟知,阅卷者也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因而缺少 新意。如果以那些冷门的名家作品为论据,则会让阅卷者感觉眼前一亮,从而提 高作文的分数。 素材推荐①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 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 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生动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 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的真挚爱情,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 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运用片断 1: 生活在文明的时代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一部《简·爱》,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 简·爱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表现出她英勇抗争的精神品质。襁 褓中父母双亡的简·爱被舅舅收养,舅舅死后,舅母一家人对她百般虐待。在慈善 学校,她又备受欺凌摧残。但是,她丝毫没有被吓倒,因为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一 种力量,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她一步步从困 境中走出来,最终不仅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还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坚信平等,并 为之不断抗争,我们的心便会不断坚强,我们的意志也会不断坚定。 素材推荐② 《伊丽莎白不见了》是英国作家艾玛·希莉的作品,叙述的是一个名叫莫德的 老人的故事。老人执着、可爱、坚强、勇敢、糊涂、悲伤……在她的身上,能看 - 16 - 见自己父母的影子,或许还能看见自己将来老去时的点滴状态。她得了老年痴呆 症,每一刻都会忘记自己上一刻做过的事情。她勇敢地冲破记忆的层层迷雾,执 着地去寻找不见的那个人,而一切线索却指向了另一个始终悬而未解的失踪之 谜…… 运用片断 2: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经历孤独与困惑,这时,坚强乐观的人,能够积极调整自 己的情绪,走出阴影;脆弱悲观的人,则会在消极逃避中迷失自己。莫德让我们 看到了一颗积极的心。艾玛·希莉的《伊丽莎白不见了》,刻画了一个名叫莫德的老 人形象。她得了老年痴呆症,每一刻都会忘记自己上一刻做过的事情。然而,她 那么执着,那么坚强勇敢。在孤独中,她并没放弃,而是始终坚持让自己的声音 被听到,让自己最终被理解。透过这个老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信念,感 受到了一份生命的坚持。 对比赏析: 两个片断,都运用了名家作品作为素材。片断 1 中,作者在分析“平等”这 一话题时,选择了《简·爱》中的情节,这一情节广为人知,很难写出新意。片断 2 中,作者在分析“乐观坚强”这一话题时,以艾玛·希莉的《伊丽莎白不见了》 这一作品中的内容为素材,这一素材鲜为人知,因此,整个分析更具吸引力。片 断 2 明显可以增加写作的分数。 2.最具讨论价值的素材 一些热点素材,虽然引发社会轰动,但素材本身所表现的话题较为集中,缺 少讨论的价值。而还有一些热点,则体现了时代的矛盾与困惑,具有很强的思辨 意义,也具有很强的讨论价值。写作时,如果能够运用此类具有讨论价值的素材, 可以增加分析的深刻性,从而使文章摆脱平庸,提高分数。 素材推荐① 通常的印象中,学生期末评语应该是这样的:“该生思想进步,热爱祖国, 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然而,近日潍坊市民朋友圈里,却被一个小学老师的 “期末诗评语”刷了屏。“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昱玮年少多才智, - 17 - 成功就在不久时。”这是山东寿光市世纪初级小学教师孙海燕写给学生的期末评 语。全班 42 名学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评语”,每一首诗都寄托了她对学 生的期盼和鼓励。 运用片断 1: 林楚方曾说:“一个理想的社会,该是每个人爱每个人。一个不理想的社会, 一定是每个人害每个人。这样的状况,我相信。”是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充满责 任感和爱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在感动中前行。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用 42 首 诗谱写了每个学生的成长史。我们与该老师不曾相识,但从她的评语中看出的是 她的才华横溢。她,就是传说中那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辛勤园丁。想象一下,也 许她的外表并不出众,也许她的身材并不高挑……可是,有一点是不需要用“也 许”的,那就是她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遇如此良师益友,吾儿之幸哉!” 相信,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家长们肯定是百分百放心,百分百满意的。 推荐素材② 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现当代文学大师前十位分别是:鲁迅、巴金、老 舍、沈从文、钱钟书、冰心、金庸、张爱玲、郭沫若、林语堂。 有十本书被列为“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有《红楼梦》《百年孤独》 《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 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等书籍。 运用片断 2: 曾有人统计了书籍“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四大名著赫然在列,这 不能不使人震惊,《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隐含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三国演义》 里的乱世倾轧,尔虞我诈,千古随风荡;《水浒传》里的兄弟义气,梁山好汉们的 悲剧结局,亦是对专制王权的强烈抨击;《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八十一难,都 是对人生百味的折射。他们所传达的,是民族的根源。与其说是“死活读不下去”, 倒不如说是“不想读下去”。仓促的发展,浮躁的人心,从前车马邮件都慢的日 子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开始贪恋电子产品的便捷,开始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奔 走,可我们似乎忘了,物质的满足,并不是满足,一个人只有心灵满足才是真正 - 18 - 的满足,而能提供心灵满足的只有书籍。 对比赏析: 两则素材,都反映了当今社会颇受关注的话题。片断 1 中,在分析“爱心与 责任感”这一话题时,选择的是“诗评语”这一具有时代创意的素材,虽然很典 型,但是,因为素材本身内涵较为单薄,很难写出深度。片断 2 中,在分析“读 书的感触”这一话题时,选择了“有十本书被列为‘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排行 榜’”的调查结果这一素材,因为素材体现了读书方面的矛盾性,因此分析时就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得出深刻认识。 3.最有层次感的人物 人物,最容易成为写作素材,尤其是一些热点人物,在表现时代话题时更具 说服力。不过,如果以那些经历、品质缺乏层次感的人物为素材,虽然也可以得 一个不错的分数,但很难突破高分。如果选择那些层次感较强的人物为素材,便 会大大提升作文的分数。 推荐素材① 李佩,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她见过清末的辫子、日本人的武士刀、美国的高楼大厦和中国百年的兴衰。钱学 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这些书本里的名人, 都曾经是她家中的常客。她 70 多岁学电脑,80 岁还坚持给博士生上课。她用 10 多年的时间开设了 600 多场比“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要高的“中关村大讲 坛”。 运用片断 1: 弗罗曼曾说:“生活在苦难之中的人们才能体味到成功的来之不易。”生活 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我们,于痛苦之中默默承受,于承受之中奋发图强,生命才能 更具魅力。李佩,是中关村里的一盏明灯,在近百岁的风雨人生路上,她承受了 无数次痛苦的经历,但是,她并没有因痛苦而丧失了前行的动力,而是以一种顽 强的精神,战胜了苦难,走出了一个世纪的美丽。痛苦,会给我们带来苦难,可 是,痛苦,也能让我们经受磨炼。当我们意识到痛苦的意义大于痛苦本身的时候, - 19 - 我们的思想里便融入了一种最具承受力的东西:坚毅。只要心灵没有颓唐,只要 意志没有沮丧,只要梦还在,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推荐素材② 徐朴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次“母亲”,而那些她怀抱里的孩子,大多是因患 有严重脑瘫、脑积水、先天无肛、唐氏综合征等疾病而被遗弃的婴儿。40 岁时, 她辞去了无线通信领域某知名外企研发总监的职位,和朋友一起创办公益组织 “朴质公益”,致力于弃婴生存状态的改善。他们给这些孩子筹措手术费用、四 处联系医院、找医生,也把孩子抱在怀里,一遍遍亲吻和安抚,减轻孩子的病痛。 有人如此评价做了十几年公益的徐朴:“她做了母亲乘以一百倍的工作,也有着 母亲乘以一百倍的力量。” 运用片断 2: 因为具有这样的专业能力,徐朴辞去了某知名外企研发总监的职位,背负上 了这样的职责。与此同时,她天性里悲天悯人的情绪又在鼓舞她为这样的职责坚 强下去,把眼泪收藏到深夜,要把微笑沉淀成美好的样子留给这些本就不幸的孩 子。两者相辅相成、共生相息,让她有能力勇敢,也让她有可能善良,更让她有 希望一直走向光亮。 对比赏析: 同样以人物素材为论据,表达对话题的理解,片断 1 中,作者在论述“痛苦” 这一话题时,选择了李佩这一传奇人物为素材,分析时,虽然能够挖掘出人物身 上所具备的品质,但缺少层次感,论述不深刻。片断 2 中,作者在分析“职责” 这一话题时,选择了徐朴这一人物为素材,阐释“专业”和“情绪”的内在关联。 分析时,从其曾经的耀眼到现在的“沉沦”,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提升了论述 的力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