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张家界市2019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刘飞凡 刘雪峰 审题人:刘灵芝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 24 -‎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B.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郑和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C.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与第二段意思相反,原文第二段为“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C项,“明代”错,应为“明初”,原文最后一段为“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D - 24 -‎ 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从而”是递进,原文最后一段为“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因此并无递进关系,“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并非推动因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从第一段段意看,其目的并非为论证瓷器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而在于论述“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错。原文第二段“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而不是因为青花瓷的兴盛导致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快。‎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 24 -‎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材料一:‎ ‎2018年5月24日,由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主办的年度会议“国际太空开发大会”在洛杉矶举行。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独立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其历史可追溯到1974年成立的国家太空研究所(NSI)和1975年成立的拉格朗日点协会(L-5)。‎ 本届“国际太空开发大会”的主题是“太空旅行—把人类送入太空”。大会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深空探测成果汇报、太空移民方案和太空资源开发与技术探索展示。与20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美国太空界已经着手开始探索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月面的熔岩管建立人类基地,在火星的Noctis登陆是否可行,如何在火星开展资源勘探、开采与利用,如何为人类火星基地提供能源等。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大会上重申美国探测火星的计划--2018年将无人探测器送至火星,为建立人类聚居地选择地点。2021年,用“龙”飞船将人类聚居地组成部分的两个居住单元、两个生命支持单元和两个供给单元运至火星。2025年,实现首批志愿者登陆火星。‎ ‎(选自《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6月13日)‎ 材料二:‎ 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摆在人类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移民其它星球。而火星以其与地球的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已经找到火星有液态水的记录。火星的自转速度与地球几乎相等,自转一周为24.6小时;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特别是火星大气层中也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为火星表面创造有利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 24 -‎ 然而探索外星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材料三:‎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中国国防科工委“航天工程中心”早在2016年8月就正式启动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探月工程技术积累和火星观测研究让人类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国际航天机构均将探测重点瞄准火星。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但据介绍,未来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美国火星探测计划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实验室搬到火星。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则是火星轨道器+火星车的“天地组合”协同工作。‎ 在欧阳自远看来,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取材于《澎湃新闻网》2017年8月24日新华社独家专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国家太空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由国家太空研究所和拉格朗日点协会发展而来。‎ - 24 -‎ B.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曾提出的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比美国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太空移民努力方向更具有前瞻性。‎ C. 虽然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未来对火星进行改造以及人类在火星建造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D.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其中,中美两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明显不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地球因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时,人类要么等待灭绝,要么移民其它星球。‎ B. 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从正式立项到正式启动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C. 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D. 目前应用于深空探测中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 ‎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B 5. B ‎ ‎6. 不利因素:①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种种危险,不能长时间在太空环境中工作或旅行;②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必须经过改造;③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更具有前瞻性”错,材料一第二段“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表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梦想与美国的努力方向不同,并无二者的比较,因此不存在哪一个更具前瞻性。‎ 故选B。‎ - 24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A项,“因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时”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仅是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的看法;‎ C项,“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错。材料二原文表述为“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所以“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并不只是因为宇宙射线;‎ D项,“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错。材料三第三段“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并未体现探月工程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不利因素”可以从“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据介绍,未来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总结出:①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种种危险,不能长时间在太空环境中工作或旅行;②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必须经过改造;‎ - 24 -‎ 由“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总结出:③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唠叨天使 刘建超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绿树荫下,建有一排红砖蓝瓦的小平房。平房里的人大都开着居民常用的买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瓜果点心葱蒜姜。把边较偏僻的一间屋子,招牌上写着“鲜奶坊”。招呼生意的是一位身材丰满,短发圆脸的姑娘。 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奶瓶发出轻盈的碰撞声,屋里弥漫着鲜奶淡淡的馨香。忙完一阵子,姑娘蘸蘸额头上的细汗,把屋子收拾停当,便拿出一瓶酸奶放在柜台上,仰起脖子朝高楼上探望。‎ 一位老人此时就会来屋里取奶。老人步履蹒跚,手里还拄着根拐杖。老人拿了奶并不急于走开,把瓶子仔细端详,说:“就剩这一瓶啦?别人挑剩下的吧?姑娘?” ‎ 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老人脾气倔儿:“有出厂日期也不见得就保险,报上不是经常说有过期奶。日期还不是随便就可以打上的。”老人把手中的瓶子用力地摇晃,好像要从中看出点明堂。‎ ‎“放心吧,大伯。要是有问题啊,我负责。”‎ ‎“小小年纪就说大话,你能负责了吗?你又不是厂长。”‎ ‎ “我可以反映啊,我是经销商。”‎ ‎“等你反映,那还不黄花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的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 - 24 -‎ ‎ 姑娘笑了:“大伯,我可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我只保证您老的这瓶酸奶没有问题,保您健康。”‎ ‎“有没有问题啊喝了才知道,没喝,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坑害咱老百姓的奸商一抓一箩筐。”‎ ‎“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老人不高兴了:“怎么?提点意见就想把我打发走了?我偏不去,我就在你这订奶。咋样?”‎ 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 ‎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嘴里还嘟嘟囔囔。‎ 几乎每次老人来都会和姑娘打一会儿嘴仗,姑娘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故意找茬,惹得老人声调高昂。‎ 秋风如针,几周过去,树叶就像被抽干了血的身躯变得干巴枯黄。肆虐的秋风还没有来得及将杨树上的枯叶扫净,第一场雪就迫不及待地覆盖着城市,像蒙上了一道白色的帷帐。 ‎ 老人又来取奶,步履艰难。‎ ‎“姑娘,你的店门口这么厚的雪也不扫扫?顾客如果滑倒了,摔伤了,还不得找你算帐?不能光顾着赚钱了,就不知道为顾客着想着想?”‎ 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 ‎ 姑娘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哈出的热气在她嘴边眉尖结成细细的冰霜。‎ ‎“好了,大伯。您可以放心的走了。”‎ 老人说:“我可不会表扬你,这是你应该做的。咱们市里就应该立个扫雪法,不及时扫雪的人罚他没商量。” ‎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的,嘴里还嘟嘟囔囔。‎ 姑娘在老人身后扮了个鬼脸,笑容雕在漂亮的脸庞。‎ 老人几个星期没再来订奶了,来找姑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 婆婆告诉姑娘,老头子走了。老头子走的很安祥。老头子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像天使一样。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叨唠叨。老头子还说,你屋里升着炉子,让我提醒你要常通通风,常开开窗。‎ - 24 -‎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树绿荫,建有一排红专蓝瓦的小平房。每天早上,“鲜奶坊”就有两个身影聚在一起“唠叨”,一个是白发苍苍的婆婆,一个是短发圆脸的姑娘。‎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唠叨天使”做题目,一方面透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唠叨;一方面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B. 老人取奶时“步履蹒跚”,说话语无伦次,去时“身子颤巍巍”,表明老人已经风烛残年,为后文写老人去世作好铺垫。‎ C. 小说写“第一场雪覆盖着城市”,是为后面写姑娘因受老人唠叨而扫雪作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扫雪”的情节的产生。‎ D. 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朴实无华的语句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包含着真善美的小事,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8. 小说中姑娘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设置老人“故意找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勤劳善良。每天最早开张,每天忙里忙外;善待老人,耐心听老人唠叨。②守信真诚。经营鲜奶保证质量,真心为老人推荐人家的鲜奶。③机灵乖巧。老人不去另一家,坚持在姑娘处,姑娘回答善于应变;应老人要求,迅速去扫,很讨老人喜欢。 ‎ ‎9. ①设置老人“故意找茬”,造成与姑娘的冲突,增加小说的戏剧性。②设置老人“故意找茬”,为表现人姑娘性格创造情境,突出人物性格。③设置老人“故意找茬”,推动故事的发生、发展。④设置老人“故意找茬”,表现社会对产品质量、服务品质的忧虑,丰富主题意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说话语无伦次”错误,老人取奶时“故意找茬”,表明老人说话很有条理B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和“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叨唠叨”可知,姑娘勤劳善良;由原文“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和“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可知,姑娘守信真诚;由原文“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和“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可知,姑娘机灵乖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分析情节的作用,要从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和读者感受等角度分析。在结构方面,设置老人“故意找茬”,推动故事的发生、发展。在人物方面,设置老人“故意找茬”,表现了姑娘的善良,善待老人,耐心听老人唠叨;老人不去另一家,坚持在姑娘处,姑娘回答善于应变,表现了姑娘的机灵乖巧。在主题方面,由原文“等你反映,那还不黄花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的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可知,设置老人“故意找茬”,表现社会对产品质量、服务品质的忧虑,丰富主题意蕴。在艺术手法方面,设置老人“故意找茬”,造成与姑娘的冲突,增加小说的戏剧性。‎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 - 24 -‎ 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癸丑”这里指永和九年。‎ B.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C. “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D. “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 B. 第二段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此时此地良辰美景,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C.‎ - 24 -‎ ‎ 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由“欣于其所遇”的忧引出“情随事迁”的乐,写出忧而生乐,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 D.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紧承上文从亲身感受谈起生死观,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答案】10. D 11. A 12. C ‎ ‎13. (1)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2)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向之所欣”的意思是“过去所喜欢的东西”,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欣”后断句,排除选项A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意思是“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怀”后断句,“终期于尽”的意思是“最后归结于消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终”前断句,排除选项B。‎ 故选D。‎ 译文为: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11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个字”错,“天干”为十个字,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十二个字,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由‘欣于其所遇’的忧引出‘情随事迁’的乐”错。欣于其所遇:对于两人的再次相遇感到欣然快乐,就好像二人初次相见那样惊喜。情随事迁的意思是: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原文是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优,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重点字:“盛”译为“热闹的”“觞”译为“喝酒”“咏”译为“作诗”“幽”译为“幽深内藏”“虽”译为“纵使”“世”译为“时代”“所以”译为“……的原因”“致”译为“思想情趣”“一”译为“相同、一样”。‎ - 24 -‎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 24 -‎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 颈联第一句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激起诗人的思绪,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错。首联第一句译为: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萧瑟凄凉”有误,这一句较为明亮,没有萧瑟凄凉之感。‎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 24 -‎ ‎“寂寞秋城感物华”,秋天万物凋零,草木摇落,到处都失去了生机,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而心生感触,表现的是悲秋之情;颔联“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写的是诗人独上高楼,孤独寂寞,忽然听到一只孤独的大雁的哀鸣之声,想起了远方的家,表现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孤独寂寞之情;尾联写到“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在一年快要完时我也为粮食为生计而愁,到处奔波。在外奔波劳苦,让我岁岁增白发,诗人在这里为年华已逝而感慨万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诀别时荆轲所吟唱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月出于东山之上 (2). 徘徊于斗牛之间 (3). 反是不思 (4). 亦已焉哉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文化常识掌握情况。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于”“徘徊”“反”“已”“萧”“兮”‎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 24 -‎ ‎,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 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 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 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 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19. 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 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 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 - 24 -‎ ‎ 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要选“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先思考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特征,再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较。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二者语意不同。文中讲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说明“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少,该用“屈指可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二者语意侧重点不同。“设身处地”侧重想的是处境。用来修饰“细腻与体贴”的该用“将心比心”。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二者搭配对象不同。强调与“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不存在很多利害关系,该用“息息相关”。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二者语意不同,搭配对象不一样。修饰“亲人”应用“杳无音信”。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本题要选“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先看画线句子,看语病所在,结合选项特征,逐一排除。划线句是复句,前半部分说“杜甫是……的诗人”,“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是其定语,该定语词组表达啰嗦,属结构混乱,应说“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或“以天下为己任”。依此排除AB。另外,这个特点不是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的原因,原句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分句间当是转折关系,排除BC。故选D。‎ ‎【1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前后语境综合分析作答。要选“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可以从对比选项,做筛选排除。前文语境是“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后文说的是杜甫“反复吟咏”的内容。文段并没有针对诸葛亮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来写,选项说“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和“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都是不合语境的。排除BD。对比AC,用“但”作转折,用“不是……而是……”表明杜甫表意侧重的角度,前后语言更连贯。故选A。‎ ‎20.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请为下面三副对联选出下联,并指出每副对联适用于哪个中国传统节日。请将每副对联的下联的序号以及对应的节日,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 ‎①大千世界光玉轮      ②七七鹊桥暖神州 ③二泉映月秋满山 ‎④明月清风东坡词     ⑤冰心洁玉大夫诗 ⑥千门灯火夜如年 ‎(1)第一副:上联:三五良宵澄银汉,下联:__________,适用的节日是:____________‎ ‎(2)第二副:上联:一曲笙歌春似海,下联:__________,适用的节日是:____________‎ ‎(3)第三副:上联:芳草美人屈子赋,下联:__________,适用的节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中秋节 (3). ⑥ (4). 元宵节 (5). ⑤ (6). 端午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形式是对联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字数,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其次要求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本题首先找出词性内容两两相对的词语,澄银汉—光玉轮,春似海—夜如年,屈子赋—大夫诗。根据节日习俗特点判断,根据“澄银汉”和①中“光玉轮”意思,可知是中秋节;‎ 根据“春似海”和⑥中“夜如年”意思,可知是元宵节;‎ 根据“屈子赋”和⑤中“大夫诗”意思,可知是端午节。‎ ‎21.孔子说他“十有五志于学”,这与现在上高一的同学年龄大体相当,请结合你的学习兴趣,谈谈将来的志向。‎ ‎【答案】作为新时代中国学生,我热爱学习,未来想要参与政治生活,立志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奋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题干要求,理解语段中心思想,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符合题干要求。‎ 本题孔子“十有五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立志求学,当今十五岁,恰好是高一学生的年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孔子的志向激励我们努力学习,让我们看到肩上的责任。‎ 四、写作(60分)‎ ‎22.请以“今夜无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 24 -‎ 要求:(1)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思想健康。(2)文中不得暴露所在区县、学校和自己姓名。(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书写合乎格式要求。‎ ‎【答案】例文:‎ 今夜无眠 今夜无眠,为何?莫非遇到了不顺之事,非也,那就是遇到高兴的事情了,亦非也。那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今晚看了“感动中国2006人物事迹报告会”,才有些激动和感伤罢了,想借手中之笔宣泄心中的那片话语。‎ 感动中国,感动千家万户。大多数的人看了“感动中国”这挡栏目,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爱能够创造奇迹,奉献能够体现善良。要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无限的爱,每一个人都应该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因为爱是人生这部词典中最重要的一字。‎ 我很佩服那些时时命悬一线的拆弹专家,他们在危难是多么的勇敢顽强。我又很敬佩那些不图名利的微尘,他们是人类这个大家族中的沧海一粟,他们渺小,但他们伟大,他们是21世纪最可爱得人。‎ 同时,我对超越自己能力帮助别人行为有些不赞同。丛飞,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为了帮助孩子上学而背负巨额债务,并且身患癌症。也许有人觉得他很伟大,他活出了人生的意义,值得尊敬。但我认为他的行为只能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容:伟大的爱,沉重的痛。毫无疑问爱指的是对孩子的爱,痛则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他身体上的痛,家人面对巨额债务的痛,其二孩子们的痛,为失去一个可爱的父亲的痛。可以说这两种痛带来了许多衍生物,如家人今后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孩子们又可能成为失学儿童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但都没能如大家所愿。‎ 爱在真实,爱在平凡。当你在热闹的马路上行走时,迎面走来一位孤寡的老人,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塞给他零星的几元钞票,还要给老人一个温暖的家。‎ 寒冷的青藏高原,正因为有了铁路工作者的团结,才显得温暖。山涧小溪,‎ 没有大海的澎,但它坚毅执着,毅然向大海流去,这是人类坚强的一面。路边的小草,没有大树的魁梧,但它温柔羞涩,姗然地向天空望去,这是人类善良宽容的一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的题目为“今夜无眠”。什么让我们今夜无眠,是一次争吵、一次误会、一番内心挣扎、一种牵挂思念……,无论写出自己怎样的生活感受,都应反应出一种积极地心态,让读者受到启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 24 -‎ 参考立意:‎ ‎1.忧愁而无眠 ‎2.思念而无眠 ‎3.开心而无眠 素材:‎ ‎1、 今夜,我无眠。没有月亮,甚至连风都变得很奢侈了。天空飘着黑黑的云,像是快压下来一样。宿舍里,楼道里到处弥漫着逼人的暑气,鳖得人无法继续存活。夏夜,寂静。有不知名的虫子不知躲在何处不知疲倦地唱着它们的歌,于是整个夜有了一点生气,但歌声也因此更显得空洞,单调。‎ ‎2、 又是一个无眠的夜晚 ‎ 望长天月暗星疏,漆黑的夜空中,偶尔有流星在天幕上划过,留下一道长长的银光。脑海中缠满了情素。越是想睡,越是没有丝毫的倦意。眼前闪现出过去的情景,那时而虚幻、时而清晰的影子,清秀英俊的脸;似水般的深眸扑闪着,似乎在倾诉着什么 ‎3、苏轼,在中秋这一无眠之夜,抬头望月,勾起你对弟弟的无限思念之情,你看着月亮,发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质问;你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但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你静心细想,由此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句,宽慰了多少羁旅之人的心啊!‎ ‎4、范仲淹,在这茫茫无际,萧瑟荒凉的边塞,看着残月,与征夫们一起饮酒。悠悠的羌笛声响起,洁白的霜露覆盖着草地,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可是你却愁绪满怀,心中泛起层层波澜,顿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之感,在这无眠之夜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读之,我亦为之落泪。‎ ‎5、辛弃疾,在这无眠之夜,眼前浮现出军营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豪迈。你渴望驰骋沙场但现实残酷。你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自己已双鬓斑白恐怕也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你虽有遗憾却也无奈,在这无眠之夜只能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了,令古往今来的多少爱国志士扼腕长叹啊!‎ ‎6、杜甫,在这无眠之夜,看到自己的茅屋破烂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一惨淡景象竟然还心系苍生,想到天下的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在这无眠之夜,你依然展现你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广阔胸襟!想来,世人应为之汗颜!‎ - 24 -‎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紧扣题目,运用设问句开篇,阐释“今夜无眠”的原因,吸引读者,引起下文。文章主体部分另辟蹊径,不同于其他记叙文,通过观看“感动中国2006人物事迹报告会”引发作者的思考,“人间大爱”使作者“今夜无眠”,文章有理有据,分析得当,文章结尾处深化主旨:爱在人间。‎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