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一、 选择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为全诗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5. 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写于杜甫经历“关内大饥”和辗转流离之后的一个重阳节.‎ B.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歌通过所见秋江的景色,倾诉长年漂泊、病老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D.诗人熔铸宇宙人生的苍茫百感,感叹人生沧桑同时,也不失坚定的生活信念.‎ ‎7.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 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 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颔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8.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第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 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 C、第三、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 D、全诗句句写景,但景物中处处流露作者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含蓄蕴藉。‎ ‎9.《锦瑟》不正确的一项(  )‎ 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诗的第一、二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似水流年的追忆.‎ 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C.诗的尾联,采用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D.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和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创造出了欢快轻松、悠然自得的艺术境界.‎ ‎ 10.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 C.《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上阕写赤壁的壮丽,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下阕写人物事迹,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D.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他登北固亭时写下的,上阕赞扬孙权、刘裕,表现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之情;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错误主张,结尾写到廉颇,抒发了未能尽展才能的感慨.‎ ‎《蜀道难》诗略 ‎11.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民生疾苦、沉郁顿挫的诗风。‎ ‎12.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 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C. 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D. 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3.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 。 , , 。它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最普遍的时间形式,并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时间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 ①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 ‎ ②而王蒙等进行的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 ‎ ③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 ④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 ‎⑤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小说长于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摹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 ‎ A.⑤①②③④ B.⑤②①④③ C.②①④③⑤ D.②⑤①④③‎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2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2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歧义者将矛头尤其指向她的父亲,责备他把未成年孩子置于五风十雨中冲锋陷阵。‎ ‎②自古以来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交流从未间断,少数民族的音乐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如今荣膺诺贝尔和平奖的马拉拉褪尽童稚天真,尽显老成持重。‎ ‎④事前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遇事有正确的应变措施,就不至于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了。‎ ‎⑤郎朗当晚的演奏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他的手下,键盘是活的,音乐是活的,和乐队的配合更是琴瑟和谐。‎ ‎⑥足球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就在于进攻。你不进攻,别人就会反戈一击,置你于死地。                  ‎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⑥‎ ‎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科院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由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星团中的“寄生星族”,在恒星星族的形成模式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B.近年来,历史剧逐渐摆脱了泛娱乐化倾向,以强烈的现实感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发挥着普及历史知识、传递历史意识、开发历史智慧的文化责任。‎ C.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低,轻则会为一些“伪概念”“伪科学”的流行和泛滥提供温床,重则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力、科技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强弱。‎ D.考古学家们在位于西安的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商鞅变法”的发生地——“秦都”栎阳也首次被确认发现。‎ ‎2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 B. 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付责任的。‎ ‎2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300多人只能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来谷草,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绝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 B.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 C.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 D.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二、填空题 ‎ 29、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的句子是:“        ,终不察夫民心。” ‎ ‎ 30、鲍照《拟行路难》 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是“        ,        ”。 ‎ ‎31、爱国主义一直是诗词创作中高昂的主旋律,陆游在《书愤》中写道“ __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道“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诗句都抒发了作者有爱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悲愤。 ‎ ‎32、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感情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之心,抒壮志难酬之愤。杜甫这样表忧国忧民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辛弃疾这样对陈同甫表达自己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 三、古诗文阅读 ‎3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3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3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2分)‎ ‎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3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3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5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4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4分)‎ ‎3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___①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___②__ ,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__③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五、作文(50分)‎ ‎39、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试不需要监考老师,如果一个人作弊,全班的成绩都要作废……这样的反作弊考试办法,如今正在东莞一家民办院校一个把班级实行。该校2014级机械自动班经过酝酿,学生自愿写下不作弊承诺书,如今三场考试下来,暂无一人作弊,尽管考场无监考老师,但学生都自觉上交了手机等设备。‎ 对于上述做法,有人认为这是诚信精神的培养,有人质疑这是一场做秀,还有人担心类似的连坐承诺会有失公平。‎ 结合内容和含义,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和看法,并阐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 ‎ 语文答案 ‎1 【答案】D【解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A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A项无中生有;B项强加因果;C项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C项没有依据。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确。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正确,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正确,C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不正确,D项延续了2015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 ‎4 A 5C 6-10   BCCDB 11-14  DDCD ‎15.C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6.A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17、.D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 ‎18.B解析:逻辑顺序,首先概括传统小说的特征,接着说明王蒙等对传统小说的变革,然后阐述现代派小说的特征,最后加以总结。‎ ‎19. 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20、. C (“除”,任命官职。)‎ ‎21、D (“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 ‎22、D  (博士:文中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23.A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24、1.D(A“忝列”,谦辞,表示有愧于排列在其中。B“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 ‎25、B ①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不合语境。②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③老成持重:阅历多,办事稳重。④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⑤琴瑟和谐:比喻夫妻恩爱,和美融洽。用错对象。⑥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不合语境。‎ ‎26.A  B.“发挥着……文化责任”搭配不当,应改为“担负起了……文化责任”。C.“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低”与“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力、科技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强弱”一面对两面,应去掉“的强弱”。D.语序不当,应改为“而且也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的发生地——‘秦都’栎阳”。‎ ‎27、答案:C 解析:A项,不合逻辑,属否定失当。“切忌不要”,“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将“忌”改为“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删去。B项,句式杂糅。将句尾“的发生”去掉或将“解决”改为“避免”“防止”等意义的词语。D项,表意不明。“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所以答案应为C选项。 ‎ ‎28、答案:C 解析:A项,句式杂糅,“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外”和“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被子外”两种说法糅在了一个句子中。B项,语序不当,把“如果”调至“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D项,搭配不当,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改为“沉甸甸的责任感”。 ‎ 默写略 古诗 ‎33、【答案】1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 香湿”。‎ ‎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古文 ‎34、【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举,兴起,发动。‎ ‎35、【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36、【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37、(1)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2)(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1)“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除去;(2)“旌表”,用表彰;“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3)“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 ‎38、① 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 在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语法、语境、逻辑、连贯等方面进行思考。第①处答题的关键是看清冒号后面的内容,所要填的句子是对冒号后面内容的总领句。由“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环境”可以,应填“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颜色”之类的句子。第②处从“比如牵牛花”句,所填的句子的主语是“有些花”,再结合“清晨”“之后”“最后”可知,应填“有些花的颜色随时间而变”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是填“花的颜色变化”的原因,前面已经有半句,结合整个句子,PH值导致花青素发生变化,所以应填“花青素也会随之而变”之类的句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