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 1页 共 8页 湖滨中学 2020-2021 学年 第一学期高三 10 月月考试卷 语 文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拥有 200 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 2000 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 10%得 以幸免。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 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 式向人们宣告了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 3D 打印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 巴西国家博物馆 300 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 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 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 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 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存照、记录。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近日,600 岁的网红———故宫 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 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这个展演之 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 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8K 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 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 活的宋朝生活。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8 年前的上海世博会, 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 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 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 APP 在手机里畅游 故宫。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对观众而言,科技赋予了文化更多的表达和呈现形式,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彩、品质更高的文化产品;对市场而言,如《清明上河图 3.0》这样的“爆款”展演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极大地唤醒了人们对文化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文化消费 市场的潜力;对文物而言,科技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文物的展现形式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陈列,而是以一 种走心的互动与人们建立起连接,从而让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离不开想象与创新。这次 《清明上河图 3.0》让很多人感动的地方 就在于良好的互动和穿越效果,“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感受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 第 2页 共 8页 星河”的意境都少不了创意与创新。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之路上,创新也要把握好度,永 远基于对文化资源的正确挖掘和解读,不能只为了追求炫酷新潮的表达方式,忽略了文化的本源和内涵。内 容为王,放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上也是真理。只有把握好保存文化命脉、传播文化基因的使命,不让科技喧 宾夺主,文化才能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选自 2018 年 10 月 2 日《光明日报》陈晨的《创意为要,内容为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巴西国家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一场火灾化为灰烬,仅有 10%得以幸免。 B.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 3D 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以前扫描过的 300 多件藏品。 C.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存档、展示,3D 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 D.《清明上河图 3.0》成为网红得益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巴西博物馆火灾写起,接着写在火灾中被烧毁文物的“重现”,论证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 B.文章以《清明上河图》展演刷爆社交媒体为例,论证了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主要贡献是存照、 记录。 C.文章通过从观众、市场和文物三个角度,着重论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D.文章最后以《清明上河图 3.0》为例,论证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要正确处理好创新与内容 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吞噬了历史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 B.600 岁网红《清明上河图 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社交媒体,是因为展演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 名点赞”。 C.《清明上河图 3.0》“爆款”展演引发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是科技让其“活”了起来,得益于科技与文化 的融合。 D.只要有想象与创新,把握好保存文化命脉,传承文化基因的使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Ⅰ(本题共 3小题,12 分)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 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 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 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 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 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 第 3页 共 8页 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 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 2017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 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 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机遇与挑战并存,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 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 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 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 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在舆论场 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 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 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 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 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 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 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4.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大量海外留学人才既拥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又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 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C.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有赖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也体现了中 华文化的归属感。 D.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 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第 4页 共 8页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 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B.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 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可能将持续下去。 C.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 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D.材料二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这是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中无法逾越 的障碍。 6.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Ⅰ(本题共 3小题,15 分)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 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 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 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 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 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 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 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 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 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 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 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 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 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谁 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第 5页 共 8页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 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 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 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荚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 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 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呆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年 5 月第一版)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 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 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C.田万江老汉“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一种掩饰,“少安也笑了”是一种理解。月夜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给人 一种真诚和温暖的感觉。 D.节选部分叙述故事不失匠心。如钱如何使用的矛盾解决一笔带过,重点写孙少安一夜无眠的经过,充分展 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8.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6 分) 9.路遥《平凡的世界》对孙少安这个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是怎样塑造孙少安这一典型 人物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7 分)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 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 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 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 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 第 6页 共 8页 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 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 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10.对划波浪线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B.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C.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D.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11.对原文中的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苞,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义法”。要求作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 B.刑部,是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诉讼之事,是清代最高的司法机关。 C.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代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 以叫五城御史。 D.勾,也叫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即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审 查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再统一处决。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本段通过作者的见闻,运用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例,深入地揭发了封建官吏狱卒狼狈为奸榨取钱财玩弄法 令的情景,使读者认清了封建监狱残酷黑暗的本相。 B.本段写胥吏对待囚徒的宽严以钱的多寡为据,除了作一般性的叙述外,还录下与老胥的对话,举出“同 逮以木讯者三人”的事例加以证明。 C.“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一语,直接表明作者对绞尽脑汁进行敲诈勒索的胥吏的深恶痛绝。 D.文章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这既是监狱黑暗的根 源,又是明朝社会黑暗的根源。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 分) (1)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2)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第 7页 共 8页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 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 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 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重,语直而不觉直。 15. 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 “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 , ”的错误态度。 (3)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 , ”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朝的覆辙 (4)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他的 赫赫声势。 (5)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曾因为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是他坚定的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不断 提升,问题愈发 ,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 遭遇口碑危机。颠覆的改编、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 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 ;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 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今天,各种拍摄、 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 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 第 8页 共 8页 力的作品。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突显 甚至 粗枝大叶 源源不断 B. 凸显 或者 粗制滥造 滔滔不绝 C. 凸显 甚至 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 D. 突显 或者 粗枝大叶 滔滔不绝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B. 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C. 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D. 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唯有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 B. 唯有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 C. 唯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 D. 唯有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 20.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25 个字。(4 分) 当前我国环保维权运动盛行,一些反对垃圾焚烧的人士认为:垃圾分类可以替代垃圾焚烧,搞垃圾分 类就不用建垃圾焚烧厂,搞垃圾焚烧就是否认垃圾分类。如何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到垃圾处理行业 的发展方向,事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实,生活垃圾“分类”和“焚烧发电”是生活 垃圾处置的两个方面。“垃圾分类”揭示的是其中一部分具备“资源属性”的垃圾所具备的循环再利用价 值;“垃圾焚烧发电”揭示的是大部分无用垃圾通过贡献其热值转换成电能后的“能源价值和剩余价值正 是基于生活垃圾中的一部分物品具备上述描述的“资源属性”,在世界上没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之前,“垃 圾分类”也是人们首要提倡并大力推行的做法。 21.下面是一则产品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其中在结构、内容、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 (5 分) 产品的性能和特点——本产品采用创新的外形设计,弧度优美,结构雅致,安装及拆卸都很便宜,面框组 合丰富,产品功能齐全。 产品的使用方法——请不要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请勿在插座和电线破损的情况下使用。请勿用干手插拔 插头。 产品的维修——定期适当保养可以延长插板的使用寿命,务必保养插板前拔下插头。插板长期停用时,应 切断电源。经常检查插板的密封是否破损,如果破损应立即停用。 产品概述——插座,又称电源插座、开关插座,通过它可以插入各种接线,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 五、写作(60分) 22.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 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 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 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第 9页 共 8页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 800 字以上的作文。 第 10页 共 8页 2020-2021 上学期湖滨中学高三 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1.D;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 项,“得益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分析错误,以偏 概全,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原文说“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 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 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 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 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论证了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主要贡献是 存照、记录”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可知,这个例子是为了论证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 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故选 B。 3.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 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 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巴西国 家博物馆火灾,吞噬了历史文物所承载的……”错,应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并非所有历史文物。B 项,强 加因果。原文是说“近日,600 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 3.0》 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 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 召力”。D项,说法绝对,原文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离不开想象与创新”。故选 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 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4答案:D;解析: (1) D 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 5.B 解析:A 项,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C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 合自己发挥的领域。D 项,错在“无法逾越”,材料一指出,破解“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材 料三最后一段也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 11页 共 8页 6.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 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以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 海外人才的爱 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此题考查概括新闻的内容要点。解答 此题,可以从国家实力、国家政策、基础设置的完善、民族文化的吸引和个人创业成才的愿望多个角度归 纳概括。要注意条目清楚,语言表达简明准确。) 小说文本阅读 答案:7.B; 8.(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1分)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就是为 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1分)(2)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 个性(1 分)。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1 分)。(3)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1分)。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 “升起”令人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1 分) 9.(1)通过衬托刻画人物。孙少安和家人对两千五百元钱的用途产生分歧,衬托出孙少安敢于进取的品格。 田万江老汉舍不得牲口,守旧的思想衬托出孙少安的开拓进取。 (2)在特定的环境中刻画人物。小说将人物置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并具体描绘人物活动的场景,彰显人物 个性。 (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如主人公与田万江老汉的对话,展示了曾经的队长对 群众的了解和关心。 文言文阅读 10.C 11.D【解析】只有“情实”要处决,其余三类都不用处决。 12.D 【解析】不是“明朝”,而是“清朝” 13. (1)他们跟那些被处决、被捆绑的人,不是有什么仇恨,只不过希望得到一点财物而已;果真没有, 最后也就宽容宽容他们,这难道不是一种善行吗? (2)这是为了立下规矩以警告其余的犯人,而且也用来惩戒后来的人;不这样,那就人人都会有侥幸的心 理。 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14. C 15. 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 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 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 第 12页 共 8页 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 异域他乡”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 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 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 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 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 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 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默写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语言运用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 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 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 意义及用法。 凸显:清晰地显露,强调原本存在的事物更加清晰化。突显:突出地显露,强调的是原先看不到的事物突 第 13页 共 8页 然地或者突出地显露。和“问题”搭配,选用“凸显”。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或者: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表示等同关系;或 许。从“泯然众人”到“口碑危机”构成递进关系,故用“甚至”。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 事。结合“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分析,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的质量不高,选用“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修饰“素材”,选用“源 源不断”。 故选 C。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 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表意错误,关联词使用不当,“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 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B项,结构混乱,“因为……造成的”句式杂糅。 D项,表意错误, “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 用“不是……而是……”。 故选 C。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 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才能发现……的素材”分析,考虑与后文句式整齐,排除 A项、B 项。 考虑与“发现素材”“创作作品”相照应,应该是先“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然后“提升文艺原创的能 力”,排除 C 项。 故选 D。 20. 生活垃圾分类和“焚烧发电"是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21.(5分) ①"便宜"改为"方便" ②"干手"改为"湿手" ③"产品的维修"改为" 产品的保养" ④"务必保养插板前拔下插头"改为"保养插板前务必拔下插头" 第 14页 共 8页 ⑤"产品概述"改为"放在第一段" (找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 1 分) 23. 评分标准参照高考。 【【写作指导】 一、本次作文打分尺度 笼统打分,标准较松,区分度较大。 基准分是 45分。针对核心事件,对“某一方观点”有所侧重与选择,观点明确,具备基本的语文水准和写 作素养,得 42—45分。 谈到了核心事件,但是观点不清,暧昧混沌,或者利弊参半,各打五十,美其名曰思辨(它是骑墙,真的 不是思辨)得分 40左右。 观点坚定不移,阐述客观到位,思考角度多向,得分 48左右。 表达入情入理,用词书面典雅,言人所未言,得分 52分以上。 非“任务驱动型”写作,几乎没选出“某一个”态度去写,而是泛谈“教育”这一宏大话题,得分 35分+。 大谈“创新重要无比”、“在乎结果不如关注过程”、“自觉自愿方能走得更远”等话题,不提教育话题、对 材料事件几乎不谈更未分析的,属于原先的福建省材料作文写作路数,绝对错误,得分 25分左右。 二、观点梳理 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 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 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 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 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 以“奖”促学 三、问题提醒 1、写作态度不端 不论什么题目,不论什么类型,没有“投入的”、“真诚的”、“掏心掏肺的”写作态度,应付了事,字 草如草,信口胡说,都是要不得的,是对写作与自己的不尊重,谈别的都是扯淡。 2、文章观点含混 具体表现如前“打分尺度”所述。需要告诉学生,现在这个事件众说纷纭,请你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 请你立场坚定地站队!请你脸不红心不跳大言不惭信誓旦旦地声明!不要灰,不要中,不要约等于。 有一部分学生是泛泛地谈“教育”这一大话题,题目要求的是抓紧核心事件,将本事件分析透彻。虽 然可以涉及整个教育乃至社会问题,请注意是为了把“本事件”说清楚,不必发散过多,更忌有放无收。 3、“几种力量”各个、逐次点评 从学生角度看、从家长角度看、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学生如此这般的点评一番,虽然或多或少是在 论述“微信红包奖励”之事,但是总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要明白,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就这个题目而言,都是为了把“焦老师送红包”的事说清楚,为它服 务,它是主人。 比如说,如果您的第四段开头是“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应该有作为,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云 云,建议做如下修改——是什么让焦老师自掏腰包出此下策?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尤其是对职业学院 学生乱象丛生的无视与漠视,怕是难逃其咎的一环。焦老师还有一腔热血,但人微言轻,此言此行,实属 难能可贵。他发出的每一笔红包,都是对教育部门的一个无声的耳光。…… 4、“假大空”式写作路数阴魂不散 名句引用乐此不疲,逻辑思维平面滑行,炫耀式写作自嗨自醉。这种写作姿态很危险。对个人私底下名句 素材积累的关注,超过、掩盖了对材料核心事件的打量、观照与审视。 第 15页 共 8页 5、标题质量不高 (1)名词性的标题。如“变味的教育”“论教育” (2)是非不定的标题。“论教育变味与否”、“红包买来了什么” 不知所云的题目:《为什么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凡事具有两面性》《社会的根》《人不能只为吃饭而活 着》 (3)不触及核心事件的标题。让人摸不着头脑。“何必谈钱色变”、“先有下一步”、“莫成精致利己主义的 帮凶”、“‘功利’并非一无是处”、“切勿小题大做,学会理解宽容”“学习奖“利”” (4)过分追求标新立异《金钱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囚笼中的道路》《以勤作舟济沧海》 个人认为,最优质的标题是陈述式、动词性、观点化的。其好处是读者看上去一目了然、自己写作过 程可一以贯之浑然一体。从形式上看,有一定的长度保证(10字左右)。 比如《莫让引导变“诱导”》《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红包”使教育变味 《不以钱财规范教育》》 6、只能达到写 400—500字的写作水平 当明确了观点,有了起码的、第一印象般的、朴素的观点式表达之后,除去首段的材料引述,基本上 到了 450字左右的地步了。后面怎么办?很多理科生是这种处境。 最直接的应对方法,是采用议论文写作的常见思路: ——正反对比论证。(假如焦老师视若无睹听之任之,也无伤其工资无碍其教学,他何必自讨苦吃呢。现实 中这样的老师恐怕是更大多数,但是,假若人人如此……) ——寻根究源。(是什么让焦老师走上这条冒险之路的?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后排症患者、课堂低头 族……) ——同类联想。(焦老师的行为并非个案,此等“奇葩新招”其实早已层出不穷,刷脸神器、约请吃饭、拍 照点名,不一而足……) ——提出深度建议。(如何不让焦老师“赔了钱包又折腰”?……) 诸如此类。 更个性化的漂亮招数当然很多,同学可以针对具体事件去好好探索,真正享受思维乐趣、表达快感。 7、文风是个“新问题” (1)给时代贴“至黑无比”的标签。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金钱观毁得体无完肤,不应再让后辈遭受同样的命运。” “当今社会早已没有了孔圣人所提倡的礼义廉耻,取而代之的是礼仪和金钱至上原则,这是这一代人 的悲哀。” 我们要反思是谁给学生传递了如此极端的印象,这种表达折射的恐怕不只是文字风格了。工稳价值观的良 性传达、理性诠释,至少应该是家长、老师、学生的共同责任。语言平和些,别太极端,尤其省质检和高 考时。 (2)对教师职业的蔑视。 焦老师只是小小老师,“毕竟也是工薪阶层,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去让学生变得功利,顶多也就发个个 位数给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几百几百的发,那班级里那么多学生,来几次这样的鼓励,老师也差不多该破 产了”。看到如此文字,你做何是想?教师没有那么糟糕,不要在学生面前自轻自贱;理性聪明的家长,也 不会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和教师职业做这种倾向性评价。 部分同学找不到表达状态,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讲大白话,没法使用典雅有型、睿智有文化 的文字。这是大错特错的。文章词汇的积累与调用,与什么样的作文无关,讲得透彻、讲得好看、讲得入 木三分,与写作水平息息相关。同学要努力追求。 具体来说,当下有几点可以参考: 使用四字词汇。摇身一变、司空见惯、大言不惭、着实悲哀、歪风见长、亦可理解…… 使用书面语。很有意义,换成“颇具价值”;很常见,换成“并不少见”;后果损失太大,换做”得不 偿失“…… 第 16页 共 8页 近义词语并列使用。“如果没有了红包,学生只剩下倦怠而已。”末尾可以继续写,“只剩下倦怠与疲乏, 无趣与无聊”。这样会使得句子信息量更大,读起来更耐咀嚼。 “个别事件性质化处理”,让表达更专业。如红包常态化、鼓励物质化、教育乱象蔓延态、学习习惯幼 稚化、日常生活网络化、课堂组织无序性…… 当然,这些只是小伎俩,且比较成人化;它无法代替学生的成熟阅读、持续阅读,更无法代替学生的 自我写作摸索。最初的写作,还是讲心里话为要,把话讲清楚为要。慢慢提高。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 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 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 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 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范文: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红包,译名 lucky 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 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 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 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 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 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 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 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 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 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 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 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 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 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 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 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 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 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 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 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第 17页 共 8页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 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 维护。 自身的觉悟胜过金钱换来的专注 某职校教师督促学生学习课后发红包奖励上课认真和学习优秀的同学,此举一出坏学生 纷纷改邪归正,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可此教师上课发红包的行为,展现了一种教师讨好学生的 媚态,虽然促进了学生学习,却有些背离教育本意。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奖学金的一种变式,演化版。可这样泛滥的频繁金钱诱导真的是一种 演化吗?有人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奖学金模式的细化,奖励引导机制的一种革新。这样利益为 饵的行为真的配得上创新的高帽吗? 现存的奖学金制度是一种奖励机制,是在发现一个人的优秀作为与良好表现后对其努力的 一种肯定。这种奖励肯定初创造,鼓励再创造,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但反观这个上课红包, 它更多的是以金钱为诱饵诱导学生完成老师所肯定的事件。前者是一个人开疆拓土,达到巅峰 后立下丰碑,受人肯定,而后者是先立下丰碑再用各种方式鞭挞驱策人们前行。可以说这样的 行为非但不是进步,是一种更可怕的野蛮倒退。 此种所谓创新模式,失去了诱饵,一切变回归原样,坏的仍旧坏错的仍旧错,没有一丝一 毫的改善。教育是教之育之,而非驱之驭之。知识庸医学而非以记,正如学导以义而非以利。 其实该老师的行为的确寓意颇深。课堂上的知识,学则有红包,不学则无。在职校,课上 学的知识每一个都可能化为未来的技能在社会获得十倍百倍的红包。老师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学 习有钱赚。可是他没能更深入地让他们明白,除去了他发的包,他们学习仍能赚钱,只是赚的 是看不见感受不到的未来的钱。若教师能有所改进,引导他们发现上课学习得到的不只是的微 信红包,还有未来的工作与舒适,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尝试。毕竟学生自己引起的觉悟更胜于金 钱所换来的专注。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之育之,引之于正道,授之以渔术。 教育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引导一个人由内到外发生升华的过程。向焦老师那样,当前的 教育可以有千奇百怪的新招,来引起学生的专注,但没有触及本质的引导,都只是徒劳。千金 散尽已然不会还复来。 “红包”真的只是学习中的“调料品”? 日前,一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给优秀的学生发红包,使得教学质量及师生关系有了显著提高。 此举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少人的责难和质疑:如此功利会不会使教育变味?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 提升。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卓有成效。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 会的接触面,学生的心也日渐浮躁。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股掌之间转 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然而,这样显著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使那些原本爱逃课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对于那 些原本就用心上进一心钻研的人来说,红包的加入又会给潜心学习的他们带来何种影响?没 错,努力上进的优秀生是需要鼓励与奖励作为“从动力”以维系他们为了丰富学识改变命运而 努力学习的目标。但是当红包的发放成为一种常态,而短期物质利益比长期内涵的熏陶与升华 更具说服力、更有激励作用,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物质奖励对精神满足的不断刺激, 从而使物质满足成为第一需求?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扛住在茫 茫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枯燥,不因物质追求而抛下可能使人类受益无穷的重大研究?古时一位老 人不堪院外孩童玩乐的烦扰,给孩子们钱财令其玩耍。数日之后给钱渐少,孩童遂不愿玩乐。 由此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学生们将来或在研究领域难有成就。 再者,如此案例的成功势必会引起一众人的跟风效仿。一旦形成一种惯例,该方案将不再 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红包里的钱数反而会成为同学们不愿努力的借口。所谓“三 分钟热度”便是如此。一旦新鲜感消失殆尽,红包只是成了套在老师脖子上的尴尬枷锁。一旦 钱数减少甚至放弃分发,教学状况马上便会恢复如初甚至雪上加霜。而如果坚持发放,学生们 第 18页 共 8页 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再有提高,反而会随时间增长激情照样衰退,最终对此麻木。就算教师尝试 通过提高红包钱数重燃学生们的斗志,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还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违背美好 的初衷。甚至随着学校流行起这种“红包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红包内的 钱数进行攀比。一旦自己得到的钱比他人少,便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等 值的报酬”的消极情绪,使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出现“要求老师加钱、以自身成绩为要挟” 的现象。如此未来,怎能不令人担忧? 要避免这种现象,唯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背后潜在的长远利益,避免短期的 物质报酬成为学生们的首要目标,方能使学生真正兴趣上学习,兴趣上课堂。只有老师真正办 出学生喜爱的风格,而不是通过红包将老师和学生貌合神离地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是真 正有益的。当然,不时的精神激励帮助学生坚定目标也不可或缺。 面对“红包”奖励,家长无需神经过敏 某职院焦老师以微信红包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取得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的 成果。此事一出,各界议论纷纷。该校师生认可焦老师别出心裁的良苦用心;又有家长担心孩 子受金钱的诱惑染上了功利的态度而明确反对。其实,微信红包与平时的奖状奖品并无太大差 别,诸位家长大可不必这般神经过敏。 随着近几年道德底线的溃败,金钱至上的风气见长,人们已经警觉起来,不断反思,教育 领域首当其冲。故而,家长的担心亦可理解。然而,唤醒理性对待金钱并不能将孩子武装成“金 钱绝缘体”,而学校更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大潮中的象牙塔。 微信红包数额不大,与学校期末发的小奖状小奖品无异。其目的都只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真正的学习兴趣会发生在学生开始认真学习、感受学科魅力之后了。焦老师的做法显然已 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家长怎么能对这些积极作用视而不见,反而大呼:“阿堵物害 人功利化”呢? 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与生俱来,也无可厚非,不能轻易地定义为功利。功利者常常为了达到 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枉顾道德法律。但焦老师以红包吸引学生上课并不会使学生为了红包放 弃自己的道德底线,更不会激起学生杀人放火的冲动。如此看来,家长口中让孩子变得功利便 无从谈起。 更何况高考之后各级政府对状元的巨款奖励、诺贝尔奖对世界科学家的巨额奖金都起着积 极作用。为何当同样的行为落户到小小的职业学院里的教室中就引起反弹?一个孩子从游戏堆 中猛地抬头望向黑板时,难道不该有人为他的勇气和毅力点赞? 当然,焦老师的发红包若成了长期下去的维持课堂的唯一手段,这不禁让我同情起他的钱 包来。须知,一个长期的学习热情是不能用钱来完全点燃的。所以,家长更应该让孩子明白, 学习就是学习,奖励是为了学习,而金钱自有其挣得的正当方法。老师更无义务用金钱来喂养 他的学习动力。这应是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金钱奖励的态度。 “红包奖励”契合当下教育令人悲哀 老师为让学生不逃课认真听讲,便用微信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红包。此事一出,便有家长抗 议:太功利了! 我却认为不然,奖学金制度在大多数学校都有实施,也并未遭人强烈抨击,还被认为是一 种激励学生的好办法。如今只不过是将奖学金分期兑现,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且,红包 中的奖金,虽未明确钱数,想必也不多。学生们很有可能只是觉得这种做法新鲜有趣,将它当 成一个彩头,作用等同于作业本上小红花。其次,若论功利,如今的教育体制,虽一再改革, 仍有功利之嫌,这小小的红包,更不算什么了。“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金钱”的连等式, 虽然失于偏颇,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适用的。如今只是将这个等式缩略了中间一步,家长与其 拍案而起,不如思考为什么此种举措能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现在的学子们,重视的究竟是什 第 19页 共 8页 么? 首要的还是有新意。上课发钱,闻所未闻;又用微信,契合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学生也许 不自知,但他们的确在这种新潮与传统的对接中获得了一种快感。那么,领了红包,在朋友圈 中分享是不是可行的呢?这又满足了大众渴望被关注的心理诉求,毕竟人人都愿意展现自己生 活的美好。 其次是短期努力变现的成就感。对比奖学金,为何此种办法红红火火,奖学金却少人问津? 原因简单,奖学金的获得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与自我惰性的拉锯战,而微信红包可随时拉倒不干, 想拿时踮脚就够得着,没有努力得不到回报的焦急无奈。如同游戏中打怪拿钱般,这个逻辑简 单直接,恰合快节奏的社会步伐。 说了这样多,却半点没提到求知的快乐。没错,这个无奈之举对当下教育体制确是一剂良 药。但现行体制本身就有它自己的问题。学生求学的动机与求职的快乐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这 样的学习,还有它最纯正的意义吗? 与其把时间花在褒贬微信红包上,不如给我们的制度看看病,否则前者是毫无意义的讨论: 将八戒和东施配在一起,除了天作之合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词来形容。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 是让每个人的心灵找到他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归属,而非强迫每个人喜爱它所硬性规定的东 西。否则,所谓的教育只是工厂的一条流水线。我们应将主动的求知揉进教育体制里,毕竟, 这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微信红包”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替罪羊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老师将红包发给那些勤奋认真的同学。此举一出,学生雀跃,逃课的 回来了,睡觉的起来了,师生关系也变好了。却有家长反对,认为如此“功利”之举会使教育 变味。诚然,社会大功利之驾马不停蹄;但是,这样小小红包难道真能助纣为虐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施动者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职业价值,必不可少的一 环便是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们。若学生之意皆不在课堂而在乎山水之间,老师讲课之意义便已荡 然无存。由此观之,这位有发红包如此无奈之举的老师,必定是感受到逃课之风,厌学之气甚 矣,不得已才出此策。 再者,教师的经济实力想必有限,不足以支持他每次都发出一包大红包。所以红包的金额 大概也都零零散散。若从价值角度观之,这样的小金额之诱显然还不足以将学生拉回课堂。相 反,而应该是发红包本身这样的形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就像是用糖果哄小孩子开心的效 果一样,微信红包让学生们有了新鲜感和目标感。与其说是用“钱”来引导,不如说这是师生 们一起玩的一个游戏。我想,这才是微信红包之所以有这样功效的真正机理。 况且老师此举本身便是反功利的。那些屡教不改,不思上进的学生,老师本就可管而可不 管。管了,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体现;不管,也不会缺胳膊少工资,反倒还换来自己一身清 静。所以,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这位老师大可以每天光就打卡上班,爱听则听,不爱听大家 自便。也用不着操这么多心来“收买”学生上课了。试问,如此大无私,富有责任心之举又怎 么成了“功利主义”的帮凶了呢? 但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家长们的质疑。他们身陷当今契约性社会泥沼中,一谈到钱,便与 功利难以分离。或许是他们的所见所闻、耳濡目染,让他们深知其弊。生活中来社会发的“红 包”让他们深受功利主义之害,才让他们神经敏感,不愿孩子们受此毒害。其实,社会才是这 些学生们真正的大课堂。如果有谁必须为“功利主义”来埋单的话,那绝对不会是“微信红包”, 而是生长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大家都能够少看一点利益而多讲一点情义,少有一些猜忌 而多有一些信任,那么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学生们便能感受到并且掌握足以对抗负能 量的武器。 也许只有当社会的价值导向回归本真,学生们能形成自己健康的价值判断,为人师表者才 不用烦恼到底该不该发微信红包吧。 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 学生不学习,老师有妙招,课后微信发红包,学生上课积极了,课堂活跃气氛好。然而 第 20页 共 8页 这并非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有家长明确表示此种用“钱”引导的教育会使教育变味。功利化 教育下酿成的后果,谁该为其买单? 中国的教育飞速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使得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权。但在这种普遍“精 英化教育”下,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摆脱贫穷的境 遇?为了飞黄腾达?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立人,而非培养出一个个只考虑利益的“精明人”。 老师微信发红包是无奈之举,面对各种学习乱象与工作成效的压力,焦老师不得不采取这 一方法来赢得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可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出席课堂,认真完成作业不是 学生的基本守则吗?当一个普遍的守则转化为一种对于优秀的褒奖,可见教育的退化。正如“不 随地吐痰”是公民的基本守则,若它成为需要奖励才可以促成的事,那社会必定出现问题。我 们总说:“今天做个优秀学生,明天做个良好公民。”如果连基本学生守则都无法做到,又谈何 报效社会呢? 焦老师的做法无疑使教育染上了铜臭味。此种方法短期内或许效果十分明显,可长此以往, 难免令学生生成“我来上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需要奖励的”这一扭曲心理。假若有一天, 老师停止了发红包,引起的反弹恐怕会更大。此种诡异风气将难以遏制。这样“丢了西瓜捡芝 麻”的行为实在得不偿失。 其实,功利化教育由来已久。那些时时将“我上好学,将来要赚多少钱”的话挂在嘴边的 人,是没有办法领悟到学习真正的魅力所在的。功利化教育的产物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 者”,浑身铜臭味的他们难以成为对社会有担当的公民。教育的本质从来就是为了立人。十年 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培养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焦老师与其学生显然没有意识 到这一点。 在“效益”被神化的今天,人们愈加浮躁,事事追求利益。可教育从来就不是利益的附属 品,一个真正有学问之人,又怎会汲汲于物质利益呢?若我们的教育演变成“利益争夺战”, 那我们所谓的人才早晚会成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黑心人。社会文明程度要想提高,国民 教育就是根源所在。只有从根源做起,社会才能有所进步。 此次事件也反映出如今中国教育的弊端,学生不愿上课已经成为常态。想要防止“焦老师 式教育”的兴起,需要每一个人回归课堂,从源头做起。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学校制度,老师应 当努力使课堂变得有趣,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为教育出一份力。教育是大事,没有人可以 袖手旁观。 我相信,当盘绕在教育头顶上那一片“功利”乌云拨开之后,我们可以回归真正的教育, 真正是为了个人品格的培养、知识的提高,而非为了那现实的金钱。 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近日,某职校老师利用课下发微信红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经媒体报道,有家长 明确反对,认为太“功利”,反而使教育变味。笔者也赞同,这种功利性课堂,更容易抹黑纯 真的教育。 古贤韩愈的《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的本质,通俗点来讲, 就是我不懂我问你你答疑。原本最纯真的东西为什么会被用“红包”才能唤醒?这种发红包的 做法无疑给教育抹了黑。 再者,发“红包”的做法也许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能激起学生的攀比心理或自 卑心理。得了红包的学生在微信朋友圈里大肆晒图,觉得自己表现挺好但却未收到红包的学生 心中苦涩......这些情况其实是并不可能完全避免。况且,教育部不也规定了学校不允许将学 生成绩公布么?这种做法不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相悖么? 而且家长的担忧并不无道理。老师课下发红包是能够暂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从长远 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具备久远的生命力。 从表面上看,“微信红包课堂”结合了互联网科技的应用,也跟上了工业 4.0 革命的浪潮, 但请想一想,等到学生们那股新奇劲儿过了之后、等到微信红包奖励对他们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之后,余下的会是什么?仍只有倦怠与不满。 第 21页 共 8页 没有什么事物是可永葆新奇的。当新奇褪去,露出的才是学生原本面目。上进的学生依旧 勤奋,倦怠的学生依旧懒惰。这时为人师表是又该想新招了么?那么新招之后呢?仍余倦怠? 所以,只有将教学的魅力发挥出来,才有可能令学生们的热情不散。而像“微信红包”这种方 法,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却是行不通了。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传递做人方法的途径。当“红包”占据学生内心,规则制度 又该在何处安放?连最基本的课堂制度都要靠着“红包”维持,这也许会演变成教育的另一种 悲哀。在这种“红包式”教育背景下成长的祖国栋梁,是否更可能少了一份规则意识多了一点 功利思想?是否更容易被社会上各种黑暗所腐蚀呢?令人深忧。 总而言之,教育应保持原有的本质,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更替,但其实质是不可更换的。拒 绝“红包课堂”,更准确地说,是拒绝那种功利思想对教育的腐蠹,而不是拒绝教育的改革。 但无论如何,教育的纯真本质是需要被时时刻刻牢记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