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礼治秩序 费孝通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26 -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注:“曾子易箦” 出自《礼记》,主要讲曾子在病重之际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席。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认为只有把社区的范围缩小,社会秩序才能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相安无事。 B. 乡土社会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而是人们主动服于成规的“礼治”的社会。 C. 如果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可以说乡士社会是“无法”的社会。 D. 乡土社会的治理模式是一种礼治秩序,它通过传统的礼来教化人们并且维持秩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三段先阐释礼的内涵,接着分析礼与法的异同,它们虽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们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B. “曾子易箦” 的例子体现了偶家礼法至上的观念,有力地论证礼是经教化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C. 文章第六段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了比较,论证了礼“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的观点。 D. 文章以社会秩序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的重要性,并得出“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个人是被动服从的;礼是通过教化和道德的内化,从内部限制人的行为的,个人是主动服从的。 - 26 - B. 礼与法不同,法靠有形的权力来维持,而礼靠长期沿袭下来的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法能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礼则不能。 C. 社会舆论维持道德,个人习惯维持“礼”。违背了道德,则羞于见人;而违背了“礼”,则不好、不对、不合、不成。 D. 礼治与个人好恶的统治有较大的差别,它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它的推行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与主体的自觉自愿。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选,由原文为“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可知,原文是“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而选项把它表述成了必要条件。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并得出‘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结论”表述错误,通过分析可知,本文的论证结论是: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B项,“而礼则不能”错误,由原文“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可知,礼也可以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 26 -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股暖流“包融”南极冰川 沙森 去年2月,科学家利用南极洲罕见的无冰水城,首次观察到盘踞在大陆边緣的庞大且日益不稳定的斯韦茨冰川下的情况。科学家所看到的只会增加人们对冰川崩塌的恐惧,该冰川崩塌可能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半米以上。国际斯韦茨冰川合作组织的科学家部署的机器人潜艇收集的数据表明,来自深海的温暖海水从三个方向涌上来,并在冰川下混合。 美国冰川学家Erin Pttit是这项为期5年、耗资5000万美元的冰川稳定性评估项目的联合负责人。她于上周在加州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海洋科学会议上介绍了该项目前两年的初步研究结果。Pttit认为,“斯韦茨已经被这三把枪瞄准了”。 暖流可能会进一步破坏冰川的稳定性, 该冰川与大不列颠岛一样大,所含冰层足以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65厘米。如果该冰川坍塌,可能会累及南极西部冰盖的其他部分,成为本世纪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单一驱动因素。 由于担心其崩塌已经开始,美国和英国科学家于2019 年启动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研究计划,涉及六项实地研究和两个建模团队。Pttit的团队正在集中研究冰川的冰架,该冰架横跨超过100公里的开阔海城,在陆地上起到了阻挡冰的软木塞的作用。其他小组正在研究冰川在陆地上的流动和海洋环流。所有数据都将用于建模。 “我们从未见过冰川在温暖气候下的崩解,所以我们正在努力预测它的发生方式。”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冰川学家、斯韦茨研究联盟协调人说。 - 26 - 在去年的考察中,科学家们第一次真正到达了斯韦茨冰架的前部,该冰架通常被锁在海冰中。瑞典哥德堡大学海洋学家Anna Wahlin说:“当时的条件非常完美——平静的海面,开阔的水城。我们几乎能触到冰。” 该团队将机器人送到大陆架下,以收集数据,旨在编制该地区有史以来最详细的海底图,以及有关海洋状况和洋流的信息。 该大陆架分为两部分:较为稳定的东侧由岩石露头支撑,每年流动约600米;而西侧的移动速度较快,每年2公里。新的数据表明,一股深海暖流正从邻近的松岛冰川沿岸滚滚而来,并与东部大陆架下方的其他暖流混合。Pttit说,如果东部崩塌,那么整个平衡将会改变。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海洋学家说,洋流如何与冰架相互作用是海洋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每一个数据点都很重要。“这让我们知道了模型需要做些什么。”在本月结束的南极实地考察季节, Petit的团队直接在冰架上工作。研究人员进行了地震测试以研究海底,并钻透了300米的冰层以部署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将在未来两年监测海洋状况。 但Pttit表示,今年最令人惊讶的是详细描述冰架结构的雷达数据。她说,斯韦茨的“下腹部”本身就是一片风景,有沟渠、山脊和悬崖,这些都是由暖流造成的。“它不只是一片均匀融化的平坦冰层,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如果明年一切按计划进行,机器人将进行一次更大的测绘,一直进行到冰川主体位于基岩上的地方。滑翔机和其它仪器将尽可能多地收集大陆架下洋流和海底地形的数据。 Wahin相信,从现在起3年后,到项目结束时,她的团队将对斯韦茨的未来有一些答案。“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风险。”她说,“如果不这样做,那将是可耻的。” (选自《中国科学报》2020年2月27日,有删改) 4. 对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9年2月科学家首次观察到斯韦茨冰川下有来自三个方向的深海暖流,暖流进一步破坏了冰川的稳定性,这会增加人们对冰川崩塌的恐惧。 B. 因担心斯韦茨冰川已经开始崩塌,美英科学家于2019年开始研究该冰川的冰架、冰川在陆地上的流动和海洋环流,以预测它崩解的发生方式。 C. 科学家们收集到的新数据表明,一股从松岛冰川沿岸流过来的深海暖流与东部大陆架下方的其他暖流混合,有可能造成东部冰架的崩塌。 D. 科学家们去年第一次考察到斯韦茨冰川的前部,今年获得了详细描述冰架结构的雷达数据,明年有望测绘到冰川主体位于基岩上的地方。 5. 对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6 - A. 盘踞在大陆边缘的日益不稳定的斯韦茨冰川一旦崩塌,可能会连同南极西部冰盖的其他部分一并崩塌, 两者能够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65厘米。 B. Pettit的团队已直接在斯韦茨冰川的冰架上工作,进行了地震测试并钻透了300米的冰层部署传感器,以研究海底和监测未来两年的海洋状况。 C. 根据目前描述冰架结构的雷达数据,科学家们发现斯韦茨冰川不是一片均匀融化的平坦冰层,暖流使得它到处都有沟渠、山脊和悬崖。 D. 由美国冰川学家Pettit担任联合负责人的斯韦茨冰川稳定性评估项目将历时5年,耗资5000万美元,其目的是研究并阻止该冰川的崩塌。 6.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风险。”科学家们目前对“风险”有何了解?他们如何实现“更多地了解”?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B 6. 第一问:三股深海暖流在冰川下混合。第二问:①实地研究;②建模研究。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暖流进一步破坏了冰川的稳定性”表述错误,通过原文第三自然段“暖流可能会进一步破坏冰川的稳定性”可知,原文强调的是“可能”,所以该选项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A项,“两者能够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65厘米”错误,由文中第三自然段“该冰川与大不列颠岛一样大,所含冰层足以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65厘米”可知,仅斯韦茨冰川崩塌就会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65厘米。 C项,“暖流使得它到处都有沟渠、山脊和悬崖”中“到处”一词错误,原文是“斯韦茨的‘下腹部’本身就是一片风景”。 - 26 - D项,“其目的是研究并阻止该冰川的崩塌”的说法错误,通过对文章整体的解读分析,并没有关于此目的的表述,所以于文无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本题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答,都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首先分析第一问:科学家们目前对“风险”有何了解?通过筛选材料内容,该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国际斯韦茨冰川合作组织的科学家部署的机器人潜艇收集的数据表明,来自深海的温暖海水从三个方向涌上来,并在冰川下混合”中概括而出,即“三股深海暖流在冰川下混合”。接着分析第二问:他们如何实现“更多地了解”?根据文章第四自然段“由于担心其崩塌已经开始,美国和英国科学家于2019 年启动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研究计划,涉及六项实地研究和两个建模团队”,可知科学家们了解的方式有两个:实地研究和建模研究。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遗言 杨蕾 村长突然倒地,躺在饭桌底下一阵抽搐,紧抓女人的手,嘴里喊了两声:“纲!纲!”,便永远瞑上了双眼。 陶瓦村的人们听说了这事,老榕树下站着黑压压的一片人,人人为之唏嘘。人们帮村长的儿子纲把村长隆重安葬了,就埋在陶瓦河边。 陶瓦河边多了一座坟茔,陶瓦村的人们也多了一份心事。大伙聚在一起,目光齐刷刷地拉远,望着那座坟茔一眼,再慢慢收回,投影一样放大到各自的脸,好像要在别人的脸上找到什么答案,都想开口说什么或问什么,最终没人吭声。看着看着,就散了。 - 26 - 三天前,温州香料商开着几部加长车来到陶瓦村收购八角,价钱可喜。大伙手上有了钱,有人提议把建桥的集资款交了,村长负责收款,文书负责记账。村长办事喜欢趁热打铁,因此也就爽快地同意了。 可是,村会计没有按时回村,打个电话说难得出远门一趟,想逗留一段时日,去看看汶川地震遗址。 二十多万的建桥集资款还在村长的手里,不,是在村长家里!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 村长的儿子纲在南宁开出租车,喜赌,欠债几十万。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 陶瓦村的人静默了几天,终于着急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弄清这笔款项现在搁在哪里,他们再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他们自发集合商议,最后决定委派村文书、村妇女主任代表村民上村长家询问款项的去向。 一个上午过去,两个代表回来了,一无所获。据说村长的女人当着他们的面,翻箱倒柜,摸枕头捏被角,连放在床角落的尿壶也不放过。文书考虑到村长平时的细心,为了安全起见,有可能已经先把款项存进自家的账号里了,便派陶瓦村小学校长拿着村长家的银行卡到镇上银行查账,回复说没有任何进账的记录。 二十多万元的人民币,用农大牌饲料十斤装的袋子来装也装不完的,又不是一个芋头或一个红薯那么容易藏匿……村长的女人该不是有所隐瞒吧?有些人比比划划,胡乱猜疑着。 “前两天,纲一直在赌场,还抽好烟!”有人喊出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人群里,炸开了。他们好像看到,纲烧的不是烟,而是他们的钱。几个汉子按捺不住了,吵吵嚷嚷、气势汹汹地向村长家奔去。文书急忙伸手拦住:“大伙冷静点,村长尸骨未寒呢!” “等他尸骨寒了,我的血汗钱可打水漂了!”有人蛮横地推了文书一把,愤愤地说。 村长的老母亲,手拄拐杖,站在家门口,微仰头颅,花白的头发被风扬起,神情透出一丝大义凛然之气。面带愠色的汉子和不断跟随蜂拥而来的村民被镇住了,倏地停住了脚步。老太看着跟前一张张震慑的面孔,顿了顿嗓音,说:“本来,我想等会计回来再说,看来等不及了。我儿子怎样我老太婆心里清楚,我会给大伙一个交代的!” “媳妇,你告诉大伙,他临走前都说了什么?”老太太的身子微微抖索着,但很快镇定了。 “他没说什么,只喊纲……”村长女人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扑啦啦地滚落。 “文书,你到我屋里搬出床底下的那口缸,给大伙看看吧!”老太太淡定地吩咐。 当文书抱着沉甸甸的一口瓦缸来到大伙的跟前,打开,满满的一缸人民币红灿灿地,映得大伙的脸一阵阵潮热,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村民都静了下来,一下子鸦雀无声。 - 26 - 老太太抑制不住了,老泪纵横,哽噎着说:“收了大伙的钱,我儿子没再离开家半步。晚上来我屋里坐到天明,嘴上说守着妈,实是守着这口缸。临走了,挂念的还是这口缸啊!” 那几条汉子“扑通”一声,双膝跪下,给老太磕了几个响头。人群里,一片啜泣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插叙的方式,插叙了村长收建桥集资款的过程,突显了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农村好干部形象,同时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B. “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表现村民对集资款下落不明的担忧;“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表现村民对村长的儿子可能赌掉集资款的担忧。 C. “他没说什么,只喊……”,这里的“纲”与“缸”谐音,村长的女人理解为村长喊儿子的名字,而老太太理解为村长喊盛钱的缸。 D. 小说塑造了陶瓦村的村民群像,他们更多地是关心着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而对一心为公、为大众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人物不依不饶。 8. 真相大白前,小说的许多情节写了村民对集资款的担忧,请概述相关情节。 9. 小说中,村长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理由。 【答案】7. D 8. ①村长去世后,人们“多了一份心事”;②村民集合商议,委派代表上村长家询问款项去向;③文书派小学校长到银行查帐;④村民直接到村长家质问。 9. 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的村长形象。他积极筹款,为村民修桥;他怕集资款丢失,藏得非常隐蔽;他临死一直在念叨着盛集资款的缸。 ②从情节展开的角度看:小说一直围绕村长筹款建桥、保护村民集资款、最终去世等情节展开。 ③从作品主旨的角度看:小说塑造村长这一形象,能更好地赞颂基层干部的品质,充满正能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D项, - 26 - “为大众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人物”“表述错误,文中并未显示村长的死是为大众做出了牺牲,文中主要是凸显村长一心为公的形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真相大白前,小说的许多情节写了村民对集资款的担忧,请概述相关情节”,然后梳理小说情节,找到“真相大白前”“村民担忧集资款”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首先梳理小说情节,小说先写村长去世留下“纲”的遗言,接着插叙村长收建桥集资款,再叙述村长死后人们对集资款的追查,最后写真相大白,这就确定了答题的区域。然后到确定的区域中找到村民对集资款担忧的表现,如村长刚去世的时候,“陶瓦村的人们也多了一份心事。……都想开口说什么或问什么,最终没人吭声。看着看着,就散了”据此可概括为:村长去世后,人们“多了一份心事”。此时人们虽有心事却没有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自发集合商议,最后决定委派村文书、村妇女主任代表村民上村长家询问款项的去向……派陶瓦村小学校长拿着村长家的银行卡到镇上银行查帐,回复说没有任何进账的记录”,从这些文段可概括出:村民集合商议,委派代表上村长家询问款项去向;文书派小学校长到银行查帐。人们找代表询问并查账,最后“个汉子按捺不住了,吵吵嚷嚷、气势汹汹地向村长家奔去”,上门询问。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为:村民直接到村长家质问。 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村长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理由”,然后分析村长的形象,接着分析作品的情节、主旨等,并分析村长这一人物与小说情节、主旨等之间的关联。首先分析村长的形象,从文中来看,村长所做的事情如下:“温州香料商开着几部加长车来到陶瓦村收购八角,价钱可喜。大伙手上有了钱,有人提议把建桥的集资款交了,村长负责收款文书负责记账。村长办事喜欢趁热打铁,因此也就爽快地同意了”,“收了大伙的钱,我儿子没再离开家半步。晚上来我屋里坐到天明,嘴上说守着妈,实是守着这口缸。临走了,挂念的还是这口缸啊!”这里交代了有关村长的两件事,一是守护集资款,二是临死的时候还牵挂集资款,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村长是一个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一心为公的基层干部。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开头写村长去世留下“纲……”的遗言,中间插入村长筹款修桥一事,结尾通过村长母亲之口交代村长守护集资款的事情,以及临死口中“纲”的真实含义,所以小说的情节都与“村长”有关;接着分析小说的主旨以及作者创作的意图,从文中来看,小说通过村长的遗言以及村长所做的事情,如筹集修桥款,守护修桥款,临死惦记修桥款,展现出村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的特点,通过这一形象赞颂了基层干部一心为公的品质,所以村长应为小说的主人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 26 - 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节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B.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C.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D.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墓志铭,一种悼念性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刻石置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B. “皇考”,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也可指对先祖的尊称,在文中指先父。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 C. “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古代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每一甲的第一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D.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隋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6 - 柳宗元出身宦官世家,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他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 B. 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并想方设法让通过质押子女借钱的人赎回了他们的子女。 C. 柳宗元善良,有气节。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 D. 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子厚过去年轻,勇于助人,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以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 结果反受其牵连而遭贬黜。 (2)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3)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遇上当权的人获罪,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纵情于山水之间罢了。 (2)抓完整的句子结构:“遇用事者得罪”译为“遇上当权的人获罪”,该句是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要在其后断开。故排除C。 (3)抓状语和中心词:“居闲益自刻苦”中,“益”是“刻苦”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 故选B。 - 26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每一甲的第一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解释错误, 应改为: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故选C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 的说法没有依据。原文是“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并未涉及“皇帝被感动”的情节。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关键词句有: (1)“为人”:帮助别人;“顾藉”:顾惜;“不自贵重顾藉”:宾语前置句;“坐”:因……犯罪。 (2)“既”:已经;“咎”:责备 ;第三个“其”:代指自己;“极”:穷尽。 (3)“诚”:如果;“虽”:即使;“辍”:离开;“就”:就任。 - 26 -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柳子厚,名宗元。七世祖柳庆,拓跋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父柳镇,为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请求到江南去做县令。后来又因为不能迎合权贵,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权贵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没有不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力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因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纵情于山水之间罢了。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下达这个办法到其他的州,等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 26 - 当子厚被召回京城而又复出为刺史的时候,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遣放之列,应当前往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致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他)向朝廷请求,准备上疏,情愿用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再次获罪,死也没有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义。 子厚过去年轻,勇于助人,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以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反受其牵连而遭贬黜。被贬以后,又缺少有权有势的知己援引推荐,所以最终死于荒远穷困的边地,才能不得施展,抱负也未能实现。假使子厚在御史台、尚书省任职时,能够持身谨慎,像后来做司马、刺史时一样,也就不会遭受贬斥。假使遭受贬斥时,有人大力推举他,也将会重新得到起用而不致陷入困境。然而子厚被贬斥的时间如果不长,其困窘如果不至于极点,他即便有过人之处,而对文学创作来说,必定不会自强不息,从而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名传后世的业绩,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说让子厚满足了个人心愿,可以使他在一个时期内出将入相,但用那个交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人们肯定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子厚于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他的灵柩于十五年七月一日归葬在万年县祖先墓旁。子厚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周六,才四岁;次子名周七,子厚死后出生。又有两个女儿,都还在幼年。子厚所以能归葬祖茔,全赖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出资相助。行立有节操气概,信守诺言,和子厚结交为朋友,子厚对他也曾尽心尽力,谁知到头来竟然全靠他出力料理。经手把子厚安葬在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姑舅表弟卢遵。遵,涿州人,生性谨慎,好学不倦。自从子厚被贬斥以来,遵一直跟他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从没有离开过。送子厚归葬以后,还将要妥善安排子厚的家事,这样的人真可以说是一位有始有终的人了。铭文:这里是子厚的墓室,既坚固又安宁,但愿一切有利于他的后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6 - 上片开头两句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词人触景生情,这一清秋景象触发了其内心的愁情。 B.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C.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三句,是整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了最高湖。 D. 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作者通过正用张翰和恒温的典故、反用许汜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 15. 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借楚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意象,营造空寂凄清的意境,来烘托自己的“登临意”;②借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③借张翰、许汜以及桓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正用张翰和恒温的典故”错误,“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菱和鲈鱼脸的美味,遂弃官回乡的典故,表现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耻于归隐,反衬自己胸怀复国之雄心壮志!所以张翰典故是反用的。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能力。诗歌的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借典故抒情等。 - 26 - “登临意”是这首词的核心,词人登高望远,表达了怀乡忧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作者借楚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意象,营造空寂凄清的意境,融情于景,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作者是直抒胸臆。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词的下片用三个典故对张翰、许汜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乐声。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借助后唐庄宗沉溺于怜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诚人们要防微杜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喻民众抗敌恢复失地的意志不可阻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昆山玉碎凤凰叫 (2). 芙蓉泣露香兰笑 (3).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 青山遮不住 (6). 毕竟东流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凤凰”“芙蓉”“微”“溺”“竟”,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6 -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 ,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 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好容易掏心挖肝地诌出来的句子,他几杠子轻轻的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 ,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 了, 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抑扬顿挫 洋洋洒洒 引人入胜 迎刃而解 B. 错落有致 沸沸扬扬 令人神往 水到渠成 C. 抑扬顿挫 沸沸扬扬 引人入胜 迎刃而解 D. 错落有致 洋洋洒洒 令人神往 水到渠成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删削之间他的工夫见出 B.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 C. 在这删削之间他见出了工夫 D. 他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了工夫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初次经此打击后,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他轻轻地几杠子就给抹了。 B. - 26 - 初次经此打击,我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好容易掏心挖肝地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抹了。 C. 初次经此打击后,我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好容易掏心挖肝地诌出来的句子,他几杠子轻轻地就给抹了。 D.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抹了。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文中描写徐先生的朗读,应该用“抑扬顿挫”。“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文中形容文章,应该用“洋洋洒洒”。“引人入胜”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令人神往”指使人非常向往。这两个词区别不大。“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文中指纠缠不清的论难得到解决,应该用“迎刃而解”。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B项,括号前的陈述对象是徐先生修改文章的功力及效果,客观上体现了徐先生修改文章的工夫。所以,应该强调的是“在这修改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工夫”,应选“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者会在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 - 26 - 通过分析可知,原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第四个分句的主语是“句子”,所以前三个分句残缺主语“我”;第二处是语序不当:“好容易”是形容词性短语,“掏心挖肝”是动词性短语,所以“掏心挖肝”应在前。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某校毕业生写给母校80年校庆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惊闻母校八十华诞,我百感交集!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那几年,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饮水思源,永难忘怀!敬爱的老师,我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们学业有成! 【答案】①“惊闻”改为“欣闻”或“喜闻”;②“兄弟”改为“亲人”;③“倾听”改为“聆听”;④“杏林”改为“杏坛”;⑤“莘莘学子”去掉“们”或改为“学子们”。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①惊闻,吃惊,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在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应改为“欣闻”或“喜闻”;②“兄弟”形容和老师的关系不合适,应改为“亲人”;③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应改为“聆听”;④“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应改为“杏坛”;⑤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应去掉“们”,或改为“学子们”。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地铁是以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底,_________。地铁运载量大,而且使用电能,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地铁速度快,票价低,真正做到了既快捷,_________ - 26 - ,民众乐于搭乘。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可以节省地面空间; (2). 又经济; (3). 地铁是最佳公共交通工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段论述的是地铁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的优越性。第一处根据 “由于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底”可知,此处应该填写的是地铁建于地底的好处,所以第一处内容为:可以节省地面空间。第二处根据与前文的对应来填写,“地铁速度快”对应后文的“既快捷”,所以“票价低”应该对应“又经济”。第三处,根据“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可知,第三处应为总结句,应填写:地铁是最佳公共交通工具。 【点睛】补写属于考查句子连贯的一种题型,考生在答题时,先要整体阅读,弄清文段结构(或总分,或层进,或平列,或对比等等),把握大意,分辨补写题型;答题时,要“瞻前顾后”,做到前后勾连。总的原则是注意前后照应,保持叙述角度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做到语气连贯通顺,符合语段内在逻辑联系。考生补写出来的句子只要意思相近也就行了,评卷标准切不可刻舟求剑、强求答案千篇一律;如若那样,就限制了思维发展。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圈子里,这个圈子或大或小。圈子反映生活,圈子映照时代。“告别圈子”“打破圈子”“跳出圈子”是人们拥抱新生活的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走出这个圈子 张爱玲说过:“培养孩子是个危险的职业。”其危险就在于设定了一个圈子,一个想方设法让孩子跳不出的圈子,其实,这对于被设定者才更危险。生活、人生告诉人们:走出圈子是非常必要的,走出圈子才能发现新的天地。 - 26 - 走出圈子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法国科学家法伯的“毛毛虫”实验就很清楚地告诉人们:如果那些毛毛虫中的任意一只稍微与众不同走出那个追随的怪圈,那么它们就获救了,得以生存下去。有时候,我们也会陷入某种怪圈,与其在这种怪圈里挣扎,倒不如冷静地思考一下,想想自己该如何走出怪圈另寻生路。这样或许就会到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走出圈子是成功的最佳道路。潘石屹,一路艰辛走来,终于考上了大学,分配到石油部工作。虽然“创业资本”只有80元钱,但他相信走出原来的工作圈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当时潘石屹享受着还不错的工作,他就不会拥有今天巨大的成功,不会有SOHO中国有限公司,更不会成为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代表创新和前卫的一个符号。当然,我并不是主张每个人都搁下手中的工作去“寻梦”,但是对于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来说,一旦看到机遇,哪怕很熹微,都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打破原有的圈子去接近机遇,创造更大的成功。 走出圈子是民族振兴繁荣的根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走出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圈子、过渡、改革、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一颗闪亮的明星,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的维新变法,20世纪初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固然取得了成效,但由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走出那个任人宰到的圈子,革命很快归于失败,中华民族要永远屹立于世界,震撼世界,需要不断走出那些外国干涉,本国发展薄弱的圈子,不断发展强大。 徐志摩为了寻梦,没有陶醉于眼前的碧草,“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个人的生存发展,社会的强大富饶,世界的和谐进步,都需要走出圈子,才能寻觅到更美的梦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告别禁锢我们的圈子,打破圈子,领略生活中更加美丽的风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考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 26 - 这则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不大。通过审题可知,作文题的核心词是“圈子”。从概念上来说,圈子是指一个集体范围,它应该有下列特点:包含时间性,有一定的外在特征,有一定的行动纲领,有一些具体的作品,有一定的规模等。“我们总是生活在圈子里”,讲出了生活的实情。“圈子或大或小”,揭示的圈子范围与人数的多寡。大到“联合国”,小到一个族姓,甚至班级里几个死党等。“圈子反映生活,圈子映照时代”,说明圈子跟时代密切相关。“告别圈子”“打破圈子”“跳出圈子”是人们改变现状的选择,也是拥抱新生活的选择。这种选择到底怎么样呢?从一个圈子到另外的圈子,是否就肯定意味着变化?变化之后,是不是就是新生活的来临呢?是不是就是新生活的必然呢?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立意时需要根据整体材料作判断,可以选择从某一角度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阐述或形象表达。学生需注意以下问题:一要注意对“圈子”的定义是否准确,二要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题目中提供的对“圈子”的几种态度,三要注意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的目的是“拥抱新生活”而不是其它。 参考立意: (1)告别圈子,拥抱阳光 (2)打破圈子,打破禁锢 (3)放下安逸,跳出圈子 素材: (1)圈使我们趋同。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朱者”“墨者”一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身处的整个圈呢?众人说对,我们跟着说对;众人向左,我们为何向右?众人说“皇帝”衣着华丽,我们当然不会说他其实“赤身裸体”。于是,我们成为沧海一粟,无人知晓,我们成了万木一枝,平庸无为。 (2)你我都是有志者,希望“特立独行”,渴望“鹤立鸡群”,愿做“凤毛麟角”……那么,就请勇敢地跳出来吧。跳出圈,你会看清自己的心灵。举世浑浊,跳出圈,我独清;众人皆醉,跳出圈,我独醒。由此可见,跳出圈,你就放飞了心灵,让自由的梦想插上属于自己的翅膀,冲破那阴暗的天空,那紧紧的圈晕,快乐飞翔。或许在安逸的圈外,荆棘满路,抑或在舒适的圈外,坎坷载道,但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无怨无悔。” (3)跳出方格去考虑方格里面的事情你才能解决方格里面原先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人的思维,它都是固定的,都是随着你固定的一个环境,根深蒂固。所以,如果你要去换掉你这个思维。你必须要先换掉你的环境。你必须要先跳出去再去考虑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引用张爱玲的名言来引出“圈子”这一概念,并点明走出圈子的必要性。文章主体部分作者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从“个人生存”“实现成功”“民族振兴”的不同角度阐释走出圈子的积极意义。最后呼吁大家打破圈子,领略生活中更加美丽的风光。文章结构清晰,说理透彻。 - 26 -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