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中吕·__________·潼关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 山坡羊 (3). 士不可以不弘毅 (4). 过春风十里 (5).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和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宫阙、做、弘毅、荠麦。 2.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B.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诸葛亮 C.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D.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B项,此联是清乾隆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赢所撰。联中巧妙地将屈原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以及他用以自比的香草和至死不渝热爱的三户(楚)地连缀成联,以颂扬屈原的爱国之心和凭吊屈原的不幸遭遇。应为“屈原”。 故选B。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______________。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 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 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 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A. ②④③①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 D. 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首先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根据“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中的“叙事者”的话题,推断出第4空应选①,排除BC;根据“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推知,第3空应该选④,排除A。 故选D。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 熊培云 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辗转反侧。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 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 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 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 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人在天地间,既不被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 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憩息的巨大摇篮。 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没有未来。 (有删改) 4. 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 5. 第⑥段两处画线句的引用,是否重复,试分析理由。 6. 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 B. 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 C. 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 D. 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7. 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了乡村,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B. 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 C. 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 D. 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8. 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逐层推出“必须保卫乡村”这一观点的。 【答案】4. (在城市化过程中)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 5. 不重复 。前一处是为了进一步点明查理曼大帝手下士兵们宁可留下来当博讷酒农享受葡萄美酒,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从而导致了罗马帝国最终毁灭的史实;后一处是莎士比亚借这一事例指出平民生活的闲适安逸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与前文“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形成对照,突出悠闲生活的魅力,引出了下文“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的观点。 6. C 7. B 8. 首先,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乡村主义”;其次,将乡村生活与当下物质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阐释了乡村主义的核心在于耐心、诗意和责任心;接着,指出单向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乡村一点点沦陷;然后,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观点“必须保卫乡村”,并指出应从有没有乡村主义来看中国的未来与幸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首先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境,在第3段段首“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是总结上文的句子,可见“单向度”的理解应该结合第2段的内容,分析可知,第2段主要是说“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阐释了“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可见,“单向度”指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的诗意与乐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本题考查文中引用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回答是否重复,再阐述理由。答题时首先找到这些内容,在第6段,分析两处引用的内容,“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是查理曼大帝临终总结的罗马帝国最终毁灭的教训,意在强调士兵们希望享受乡村生活的本真愿望;“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是莎士比亚所说,意在进一步强调“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从结构上分析,第6 段的段首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是两句话的引出,与上文第5段“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形成对比,又引出了下文的观点总结。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理解“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的关键在于“走得太快”“灵魂”。分析可知,“走得太快”说的是城市化的发展、物质的追求;“灵魂”指的是精神的追求、安闲洒脱的生活本真。据此可知ABD理解是正确的。C项,“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曲解文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解答本题,首先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反对急功近利的城市化,提倡“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根据题干“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信息可知,乡村刮起的“民宿风”符合作者的观点。B项,“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不符合“民宿风”的现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解答此题,首先找到作者的观点在第8段“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分析时要立足全文,划分文章的段落,分层概括段意,即能把握论述的层次。分析可知,文章可分为五层:第1段为第一层,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乡村主义”;第2-3段为第二层,将乡村生活与当下物质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第4-5段为第三层,指出单向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第6-7段为第四层,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第8段为第五层,总结出“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的观点。 【点睛】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值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然而当工作人员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我们还要在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 ⑥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⑦“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⑧“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⑩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⑪第二天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⑫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⑬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老师继续说:“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⑭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⑮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9. 本文第⑥—⑩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10.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结合第⑫、⑬两段对此加以分析。 11. 读完小说,有人认为标题应为《大象》,也有人认为应为《飞上天的大象》,你更认同哪一个?试分析理由。 12. 这篇小说的结尾直白明了,请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9. 小说描写了两个上了年纪的看门人想尽办法、精疲力尽,最终充完了一只胶皮假大象的过程,运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描写极力渲染出制作假大象这件事的荒诞不经、虚伪至极,从侧面体现出了动物园经理的贪婪虚伪、只图官名不重实际的丑陋形象与下文叙写胶皮大象的不牢固易破损形成对比,造成了反讽效果。 10. 小说中学生们一边听着老师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讲解,接受着一本正经说出的谎言,而这虚假的谎言又在顷刻间被现实击破。明明应该是“在鼻子的帮助下吃草”的大象,却呈现出了眼前“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的样子;明明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最重”的动物,却在一阵风之后飘上了天空。作者不露痕迹地叙述故事,表现出不动声色的讽刺意味。 11. 答案示例一:1.我更认同《大象》作为标题。首先全文围绕“大象”展开,“大象”是线索,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2.其次“大象”在文中既指人们盼望的真正的食草动物大象,也指用胶皮制作的假“大象”。3.通过写动物园总经理命人制作假大象,最终炸爆的情节,揭露了当时动物园未担负起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在其职却不作为的现象。4.“大象”作为标题既突出了文章主旨,又引人思考小说的结局,而“飞上天的大象”太过直白,缺乏了小说的韵味。答案示例二:1.我更认同《飞上天的大象》作为标题。首先全文围绕“大象”展开,“大象”是线索,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2.其次,“飞上天的大象”是本文最重要的情节部分,大象的飞上天是这篇小说最为荒诞不经的情节,这个标题看似直白,实则清晰地表达了作者从大象飞上天的荒诞讽刺了这件事的不合常理,更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在其职却不作为的现象,而且这篇小说并非传统小说,不必追求标题的悬念设计,直白的标题凸显了内容的荒诞,因而比起《大象》更好。 12. 小说结尾揭示了多年后这群小学生们的结局,这些在动物园里曾经充满好奇、认真记着笔记、勤奋好学的小学生,却产生了“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这种和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认知,并且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社会的无赖和流氓。这一结尾“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虽不含韵味无穷,却恰恰是作者想要揭示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反讽意味。动物园经理的自私自利欺骗了好学而天真的孩子,从而导致他们再也不相信课本和老师,更不相信教育,走上了歧路,小说这一结尾讽刺并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当时一心只求功名利禄却不担起教育下一代责任的官僚阶层,从而唤起了人们对此的深思与反省,让我们反思“谎言中的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阅读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描写,首先分析描写的方法:主要运用了对话语言描写“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动作描写“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然后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分析时特别注意,两位看门人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主人公是动物园经理,因此写看门人对主人公起到衬托作用,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现象。据此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语言的风格和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仔细阅读相关文字,分析语言的特点,结合小说的人物、主题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本文语言的风格特点是平实,体现在讲解老师的语言描写,学生们的表现“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以及假大象被风吹飞的情态、动作描写“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平实的语言写老师与学生怎样的状态,平实的语言写老师的讲解与实际“大象”的反应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营造出荒诞的效果。分析效果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现象,据此分析制造出的荒诞的喜剧效果。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主要探究小说标题的安排。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本题“大象”“飞上天的大象”作为小说标题,考生可以任选其一分析,但是不管选择哪一个,都要从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角度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主要探究小说结尾的情节安排。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有“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解答此类探究题,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但都应联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本文结尾“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交代了这些在动物园里曾经充满好奇、认真记着笔记、勤奋好学的小学生的结局,这一结局就是作者想要揭示的现实问题,即小说的主题:讽刺并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当时一心只求功名利禄却不担起教育下一代责任的官僚阶层,从而唤起了人们对此的深思与反省,让我们反思“谎言中的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反讽意味。 【点睛】小说几种常见结尾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②!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13. 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设问与比喻结合 B. 寓情于景物之中 C. 化用而不失自然 D. 铺陈与拟人兼用 14. 下列对本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色”两句,点明写作的时序,再具体描绘秋色的苍老深暗。 B. “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小路,幽雅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C. “拼却鬓双华”一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D. “徙倚”两句,反映出了作者在反复思考后而产生开阔心境。 15. 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曲折情感的。 【答案】13. A 14. C 15. 首先运用三字短句,表达了作者回想往事,空在四方飘游而无所成就的自怨自艾的怅惘心情,委婉地传达出他渴望再立新功的心声。后两句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心愿。 “却恨”三句,借景抒情,用悲风、新雁、边马、胡茄烘托边地悲凉的战争景象,表达了虽身在深山却心存国事,为敌人的入侵骚扰而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最后两句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今天还有谁能象当年的谢安一样,谈笑之间就扑灭了胡人点起的战火,使社会得到安定?”,由此抒发了自己深感到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和报国的情怀。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结合来理解。本题中,A项,没有比喻手法。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错误。这句话中“拼却”是甘愿的意思。这里有反诘意,是说“难道甘愿”。鬓双华:指年事已高,两鬓生霜。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着年华轻易逝去,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国难当头,我能甘心服老吗?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要从上到下逐句理解,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综合分析。鉴赏分析如何抒情的,这是分析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写景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情感。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上片“流年轻度”是从时间上说的,这里的“遍天涯”是从空间上说的,再一次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本”字表现自己归隐的决心。“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这里化用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换用“恨、悲、怨”几个字,流露出对于当朝割让大片土地换取偏安局面的不满情绪。他身虽隐退而心有不安,于是他想起了东山再起的谢安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这两句是从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化来,表现了作者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但着以“谁似”二字,又透露出自己愿为谢安而不得的感慨。 【点睛】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②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 ③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④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______,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 ) (2)造次不能道寒暄(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 ) A.连接 B.跟从 C.管辖 D.托付 (2)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 ) A.扬言 B.建议 C.指责 D.陈述 18.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 19. 用“/”为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B.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C.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D.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20. 概括第②段中“列祖酷爱之”的原因。 21. 依据文意,推测孙晟谥号为“__________”(文忠/武穆),并结合③、④两段具体内容,简析理由。 【答案】16. (1). (1)邀请 (2). (2)仓促间、顷刻间 17. D A 18. (孙晟)还没来得及渡河,追捕他的骑兵就突然到来,(追兵)看到他身形奇异十分惊讶,就斜眼打量着他。孙晟头也不回,坐在淮河岸边捉身上破旧衣服上的虱子咬,追捕的人才放过他。 19. C 20. 孙晟健谈善辩,能谈古论今,语言生动,使听的人都忘了倦怠。孙晟制定的条例法令很合列祖的心意。孙晟每次入宫拜见烈祖出来,都特别注重谨慎保密。 21. 谥号为:文忠。理由:首先从文中“少举进士”、“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可得知孙晟是文官,而“武穆”是武官的谥号。其次,第③段中孙晟奉命出使,感叹道即使出使免不了一死,也绝不会出卖永陵一抔土;孙晟告知刘仁赡蒙受国家恩惠,一定要严守城门不让敌人进去,均体现孙晟以国家利益为先,忠心耿耿;第④段中周主向他打探江南的情况,他始终什么也不肯说;最终孙晟神色自然,正其衣冠拿出笏板,表示以死来报答国恩的行为,均体现了他对国之忠。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1)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节度使刘金抓到了他,延请(他)并和他说话。“延”:邀请。(2)造次不能道寒暄:遇见人仓促不能道寒暄。“造次”:仓促。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1)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这次出使应当交给你,然而我若是推辞了。 故选D。 (2)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周的将领张永德与李重进相互猜忌,就扬言李重进谋反。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奄,突然;睨,斜眼看;顾,回头;扪,摸;啮,咬;舍,放。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划线句的翻译是:孙晟每次入宫拜见烈祖,过了一段时间才出来,特别注重谨慎保密,没有人能看出他的底细。“入见”是入宫拜见,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谨密”是谨慎保密,共同作“务”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第②段中“列祖酷爱之”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句子:“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使出教令辄合指”“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解答此题,首先了解谥号指的是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孙晟的谥号体现对他的评价,只要结合孙晟的品行分析即可。“文忠”是文官的谥号,“武穆”是武官的谥号,据此推断应是“文忠”。分析理由时从原文筛选表现孙晟“忠心”的信息:“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臣受恩深,谨以死报”。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孙晟传 孙晟是高密人。他专心好学善于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诗。年纪很轻就考取进士,去往洛阳。当时的进士有雕饰容貌的惯例,更崇尚名誉与礼法。孙晟举止行为豪放不羁,不(喜欢)遵循法度(或成规),于是就离开了(洛阳),渡过黄河,客居在赵地和魏地。 唐庄宗建国,用豆卢革做宰相,豆卢素来了解孙晟,就征召他当判官,(不久)又授予孙晟著作郎的官职。(唐明宗)天成年间,再次做朱守殷的判官。朱守殷造反被杀后,(孙晟受到牵连)逃跑到了正阳。还未来得及渡河,追捕他的骑兵就突然到来,(追兵)看到他样貌伟岸而感到惊讶,就打量他,孙晟不回头,坐在淮河岸边捉身上破旧衣服上的虱子啮咬,追捕的人才舍弃他。孙晟渡过淮河到了寿春,节度使刘金抓到了他,延请(他)并和他说话,孙晟假装哑巴不能说话。在刘金处做宾客数日,忽然拜谒淮南王刘安的宗庙。刘金预先派人躲在神座的下面,全部听到了孙晟祷告的言语,就把他送到金陵城。当时烈祖正在辅佐吴,四方贤士真多来投奔(烈祖),孙晟口吃,遇见人仓促不能道寒暄,坐定后不久,健谈善辩话锋生动,谈古论今,听的人忘了倦怠。烈祖非常欣赏他,让他制定的条例法令很合烈祖的心意,于是就让他参与“禅让替代”吴的秘密计谋。孙晟每次入宫拜见烈祖,过了一段时间才出来,特别注重谨慎保密,没有人能看出他的底细。烈祖登基,孙晟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等官职。 元宗继位,孙晟又多次升迁做了左仆射,和冯延巳并为宰相。孙晟轻蔑延巳的为人,(经常)侮辱讥笑冯延巳,最终孙晟先被罢免。保大十四年,周的军队浸入淮河以南,围攻寿春,又分兵攻破滁州,擒获了皇甫晖,江南(君臣震恐)。(后唐)排孙晟以司空的身份出使周,带着请降书,请求投降周,孙晟见到冯延巳说:“这次出使应当交给你,然而我若是推辞了,这就辜负先帝了。”孙晟奉命出使,深夜感慨叹息,对副礼部尚书王崇质说:“我这次出使必然免不了一死,但是我不能出卖永陵一抔土啊。”不久,周人用楼车把孙晟带到寿春城下,让他招降守城的刘仁赡。刘仁赡看到孙晟,就身着戎服在城上向孙晟行礼,孙晟在远处大声告知刘仁赡:“你蒙受国家恩惠,一定不要打开(严守)城门让敌人进去!”周的君主斥责孙晟。孙晟说:“我是唐的大臣,怎么可以让节度使对外叛变?”在这种情况下,周主就让王崇质回归南唐把孙晟扣留了下来。 适逢夏日多雨后周班师回去,孙晟(被迫)跟从他们到了大梁,住在都亭驿。每次朝会,站班在东省官后面,后来每次召见,(孙晟)一定喝的都是醇酒。周主打探江南的情况,孙晟只说:“(唐)君主对(您)没有二心。”周的将领张永德与李重进相互猜忌,就扬言李重进谋反。金陵(南唐)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有机可乘,就送了内含密信的蜡丸给李重进。李重进献上金陵的密信,信中有很多离间的话,因此周主发怒。当时钟谟也奉使住在大梁,(周主)就把他和孙晟一起召见过来斥责,孙晟严肃地请求赐死毫无惧色。周主又向他打探江南的情况,最终什么也不肯说。等到他出去,(周主)就命令都承旨曹翰护送孙晟到右军巡院,陪他喝酒,酒过三巡,曹翰站起来说:“相公你得罪了周主,请你自尽吧。”孙晟神色自然,正其衣冠拿出笏板,望着南面而叩拜说:“我蒙受君恩深厚,只有以死来报答了!”于是自尽而死。元宗听说这件事为之痛哭,赠太傅官职,有追封他为鲁国公,谥号文忠,优厚抚恤他的家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枕中十书序 (明)袁宏道① ①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说卓秃翁,孟子之后一人,予疑其太过。又或说为苏子瞻后身,以卓吾生平历履,大约与坡老暗符,□卓老为尤惨。 ②予昔令吴时,与卓吾游黄鹄矶,语次及著述书,李卓吾便点首曰“卓老子一生都肯让人。难著书则吾实实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若信得过否?”予唯唯,遂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 ③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己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从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卯酉相望。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昔哉! ③乙酉,予主陕西试事毕,复谢,天子恩命,夜宿三教寺,寺高阁敝筐中,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招提老僧,执光相顾。予遽询曰:“是稿何处得来,束之高阁?”老僧曰:“乡者温陵卓吾被逮时寄我物也,嘱以秘之枕中,毋令人见。今人已亡,书亦安用!”予曰:“嘻,奇哉!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惜书前后厄于鼠牙,予以囊受卓吾之祝,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注]①袁宏道:文学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学说。②李卓吾:名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晚年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 22. 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A. 乃 B. 于 C. 且 D. 而 23.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 ②予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王介甫、苏子瞻见之。 ③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 ④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岁矣,予于杨升庵、李卓吾②见之。 A. ③①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③ 24.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卓吾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 B. 李卓吾著书立书特别真诚用心,从不让人。 C. 李卓吾除著书外,其他方面都可以谦让人。 D. 李卓吾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 25. 简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26. 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2. D 23. A 24. C 25. 整散结合。前一句用排比修辞构成整齐的句式,强调卓吾对自己所著之书的喜爱和自信;后一句用简洁的语言构成散句,表明成书的过程,真率快语,真诚相邀。全句读来郎朗上口,刻画出李贽卓异不凡的神情。 26. 赞叹卓吾有才学;哀叹卓吾悲惨遭遇;诧异巧遇卓吾遗著;怀念老友卓吾;盼望为卓吾遗著续全、阅订以及藏于名山,等待有缘之人出版流传。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和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对18个常见文言虚词归类整理记忆,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比较鉴别。根据语境首先选择一个连词,排除 AB;分析“大约与坡老暗符”与“以卓老为尤惨”的关系,应为转折关系,“且”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排除C。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上文有“万卷书”,首句应围绕“书”的话题,以③为首句,排除BD;②与④保持话题“子瞻”的一致性,故②后应为④,排除C。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本题是文言语句的理解,首先理解句意,划线句的翻译是:我一生都愿意谦让他人。难得在写书上我的的确确有二十分的胆量,二十分的见识和二十分的才力,你相信我吗? A项,“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理解错误。 B项,“真诚用心,从不让人”错误。“让人”是谦让他人之意。 D项,“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曲解文意。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语言特色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考查句子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分析划线句的语言特点,主要从句式运用的角度:“《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运用一组排比句,句式整齐;“或集诸书,或附己意”是一组对偶句;其它句子句式长短交错,句式灵活,构成一组散句。据此划线句句式特点是整散结合。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根据“难著书则吾实实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概括出赞叹卓吾有才学;根据“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昔哉”概括出哀叹卓吾悲惨遭遇;根据“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概括出诧异巧遇卓吾遗著;根据“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概括出怀念老友卓吾;根据“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概括出盼望为卓吾遗著续全、阅订以及藏于名山,等待有缘之人出版流传。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有人评论说:“胸中没有万卷书,就不能随意评论人物。”然而写书到达万卷的数量,不也接近读书万卷的状态吗?除了张司空之外还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我从汉朝的刘向、唐朝的仆射,宋朝的王安石,苏轼(的文章)中明白这一点。然而从苏子瞻(的时代)到今天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了,我从扬升庵和李卓吾(的文章)中见到了这种状态。有人说李卓吾,是继承孟子的第一个人,我怀疑这种说法太过头了。又有人说是他是苏轼的承继者,按照卓吾的生平经历来看,大概和东坡暗中符合,但是卓吾是更加凄惨的。 我过去在吴地做县令时,和卓吾一起游览了黄鹄矶,交谈之间谈到写书,李卓吾就点头说:“我一生都愿意谦让他人。难得在写书上我的的确确有二十分的胆量,二十分的见识和二十分的才力,你相信我吗?”我唯唯地答应,于是问他说:“你写的几部书里,最得意的是那一本?” 卓吾说:“(所有的书)都是我得意的作品。都不能忽视。《藏书》,是我一生的精神寄托:《焚书》,是我一生经历的寄托,《说书》,是我一生学问的寄托。另外还有十本书,大约六百多张纸,在其中或者汇集了几本书(的内容),或者附加了我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一生的精神通达,娱乐让自己心神宁静时的寄托,还有没有写完,写完了请你来帮我校对它们。”从此之后和我告别,他往南边,我往北边。不过几年,卓吾竟然因为遭遇祸患死去了,真是太可惜了! 已酉年,我主持陕西科举考试结束,再次感谢天子恩宠我使我受命,晚上,住在三教寺,寺庙高阁中的一个坏了的书箱中,得到了(李卓吾)的稿件,阅读它,不知不觉大声叫着惊讶地起身。叫来老僧,拿着蜡烛一起看。我立刻问他说:“这份书稿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束之高阁?”老僧说:“是我的同乡温陵的卓吾被抓住时寄给我的,叮嘱我秘密地放在枕头里,不要让别人看见,今天他人已经死去了,书还有什么用?”我说:“啊!真实太神奇了,没有想到今天能够在看到卓吾(写的书),卓吾(的思想)恐怕不会消亡了!”痛惜他的书前后几年都遭受被老鼠啃食的厄运,我用书袋接受卓吾思想的“香火”,所以在燕居住的时候借着补写并补全它,交给聪明的人看并且修订它,把它藏在名山之中,等待有缘的人刻下它让它永远地流传下去。 三、写作70分 27.作文。 梁文道在《常识》中写道:“阿Q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只不过是说那葡萄是酸的,但可没说‘甜是不好的,酸才妙’。然而阿Q却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狐狸顶多是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阿Q则干脆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这段话启示我们面对困境,如何反思自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 行走于充满荆棘与挑战、鲜花和掌声的漫漫人生之旅中,总是会遇到不同的处境和情况。得不到时,是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说那葡萄是酸的,还是像阿Q自欺欺人,寻求精神上的胜利?我想,理智地面对自我,反省自我是最好的选择。面对挫折,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反省,才能避免更多挫折;面对成功,少一点骄傲,多一点反省,才能继续成功。 当面对诸如此类种种困难挑战时,不同人有不同的发问,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人生高度和人生视角不同。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努力向“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的方向前进。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首要前提是善于反省,善于在该反省时反省,善于在别人认为不该反省的时候反省。作家马尔克斯,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自己昨天的所作所为,并鼓励或助推今天全新的生活。作为大作家的他,尚要反省自我,到了越是优秀的境界就越要反省自我,那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 同时,在善于反省中总结行为的合理或过失。试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谁没有犯过错?但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往往是成功者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我们学生在做题时将错题整合成册,以免下次重复犯错;医生将每个特殊病例整合寻找规律,以探求治疗新方法;企业家在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中总结转型经验,以备下一次时代***……这些都是反省的表现。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要求我们把抱怨化为实干,化为自己的动力。当自己失败了,不要抱怨他人或自我,应化悲伤为动力;当他人成功了,不要局限于羡慕或妒忌,要化为动力,作为自己今后成功的助推器。网易创始人丁磊在京东、小米、淘宝纷纷推出新产品的挤压竞争中,毅然决然地退出该领域,埋头苦干,在几年后的今天,在网络帝国中打造出了有道词典、云音乐等优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要求我们以良好的人生态度理智平静地应对挑战。诸葛亮临乱世而不惧,在关键时刻出山;嵇康在临死前,以一曲《广陵散》赢得千古盛名。我们在面对一切挑战时,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可以拼得到的,尽力去做;得不到时,也要将心态放平,安慰自己,不要沉溺于妒忌、抱怨等不良情绪中。当然,宽宏的人生性格与弘毅的品格态度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慢慢地,渐渐地,只要坚持,终究能获得成功。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愿你我都能谱写出人生的华章,做人生赢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分析材料,在《狐狸与葡萄》的故事中,狐狸因“吃不到葡萄”, 就编造出“葡萄酸”的理由自我安慰。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酸葡萄心理”。也就是说,某些人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找借口贬低它,以此达到平衡自己心理的目的,实则是有悖事实的,完全是自欺欺人。因此,做人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无能为力时,不要编造理由自己欺骗自己,更不要欺骗别人,否则只会贻笑大方。阿Q 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负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这些表现其实就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等方法寻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些做法都不是正确的理智的做法,面对不如意,我们更多的是如何找出自己的问题,反省自我。材料的提示语给了我们立意的方向:我们面对困境,如何反思自我。 参考立意:1、正视自己,理性认知2、面对困境不抱怨、面对机会须积极争取3、辩证思考如何反思自我 参考素材: 1、阿Q作为文学长廊里的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就其“精神胜利法”而言,便揭示了一种“不能正视失败,而用逃避、自我安慰的方式寻求解脱”的思想。而这种所谓的“胜利法”恰恰是我们要不得的。 2、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失败,“常胜将军”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人也难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10个指头还不一般长。但是面对这些失败、这些缺点,我们是否要像阿Q那样,用一句“虫豸打小子”代替“老子打小子”,以换取心理上的平衡,姑息纵容自己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3、纵观历史,阿Q的这种精神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便像上游漂下的一艘没有搁浅的船,一路漂来,影响了多少次改革和进步。清末,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领土的割让,主权的沦丧,而封建君主们却依然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荒唐地用开偏门让外国大使入殿的所谓“羞辱”的方式以取得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当然这只能在中国历史上增添讽刺的一笔。这与阿Q叫喊着“虫豸打小子”的行为是何其相似! 4、今天的社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似乎仍在作祟,报纸隔三岔五地报道“某某是中国先发明的”。君不见,有人已考证出“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且自夸一番,想必也是顺应“足球屡战屡败”的情况而求得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现吧。然而无论文字如何渲染也抹不掉铁一样的事实。重要的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我们要正视现实,承认落后,努力地改变现实中的落后状况。只有具备这种精神,中国才有发展的希望。 5、在我们青年学生中,不也有某些人提倡“60分万岁”吗?考了60分便觉得比59分光荣不少,不思进取。考坏的便用诸多客观原因来搪塞自己,并以此作为心理调节的一种手段,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满足现状、止步不前的思想对于我们自身的塑造和培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6、阿Q的话题道不尽,但是少一个“阿Q”式的人物,中华民族就多一份奋进的血液;少一点“阿Q精神”,我们就多一份追求的渴望。让我们摒弃“阿Q精神”,正视缺点,实事求是,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结构示例:“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文体:议论文。文章标题即观点,开篇两段旗帜鲜明,从面对挫折和成功都需要多一点反省出发,指出不同的发问差异源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由此将论述的重心落在“发反省之问”上。文章主体部分论述“如何发反省之问”,从发反省之问的前提、在反省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化反省为动力与实干、以良好心态应对挑战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