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汉中市龙岗学校2022届高一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分值:150分命题人: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用黑色中性笔把答案填写在相应的空格里。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写其它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下。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C.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D.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再写生活清贫、需谋生计的隐士,从而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 B. 文章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举例论证。‎ C. 文章重点论述了农夫、渔樵两种职业,因为二者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 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其他职业,选材更全面,论证也更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自身响应着自然的韵律,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 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他们会选择性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朱百年等。‎ D. 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安于贫穷,才绝少欲望,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不全面。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可知,除了“官员赞助”还有“官府的赏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这属于举例论证”是错误的。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他们会选择性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朱百年等”是错误的。由原文“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可知,所以朱百年并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1)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2)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3)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4)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5)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6)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7)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8)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9)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10)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11)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12)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13)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14)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15)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16)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17)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18)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19)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20)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情感基调。‎ B.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 ‎ 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D.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5. 请赏析第(7)段画线句。‎ ‎6. 文章第(11)段、第(16)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运用拟人、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等艺术手法。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③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④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 ‎6. 第(11)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如同梵高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著前行的坚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说法错误,“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写出了乌镇水乡迷蒙的特点。“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青石板路”“小巷深处”突出了乌镇的清幽和古朴。选项中“凄清”色彩不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第(7)段画线句,是写景文字,用的是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手法,其中“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联系后文“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看,划线句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和写作视角的能力。次要人物在文本中主要有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提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第(11)段,“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联系前文木心的经历,如第(8)段的“‘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可知木心同梵高一样也历经磨难,在此写梵高的创作情况,能表明木心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段“我喜欢画家梵高”,明确了自己的感情态度。引用木心说的“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又表明了木心的执著前行的坚韧。‎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撮其大概有:张扬了理性思维,减少了直觉思维,偏重于语法,轻忽了词法,强化了模仿,忽视了表现,等等。此种得失的造成,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因为新诗的出现,固然与古诗有血脉渊源,但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这样,新诗与古诗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运用于诗歌写作,有着巨大的诗性差距。‎ ‎(摘编自苗雨时《新诗向古诗学习什么》,‎2017年8月27日《扬子晚报》)‎ 材料二:2017年是中国新诗发展100年,“80后”著名诗人、作家李成恩于2017年7月应邀出访拉美。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角度确立了诗的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中国当代诗人与拉美诗人有共同之处,都对日常生活较为关注,多写人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体验。‎ 李成恩说,中国现代诗与世界最好的诗歌处于同一个水准,中国现代诗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这是一个现代性的传统,从语言的开放到个体的想象,中国新诗历经百年,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并且正在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诗人的写作。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对外的翻译还要快步跟上,外国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总是快一步,我们庆幸能够很快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但我们最好的作品却要滞后被外国 读者读到。这次来拉美,她发现拉美对中国优秀诗人了解得并不多,所以这次来得恰逢其时。‎ ‎(摘编自《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2017年8月29日凤凰网,有改动)‎ 材料三:‎2017年8月2日,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在北京颁奖,大赛顾问、著名诗人谢冕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了创意写作,也谈到了诗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在目前良好的写作状态中,一些诗人的作品看似个人表达,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 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歌,但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不多。谢冕说,基本都是大体相同、陈陈相因,个性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这是当前诗歌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都写一条江,可能词句不同、结构不一,但思路都相同,读起来感受差不多”。‎ 什么才是个性独特的诗人?谢冕举了海子的例子:“想想他的诗有多独特。里面有这样的文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那都是他很独特的东西,别人无法模仿、重复。”‎ 谢冕还提到,在目前的诗歌写作中,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过于口语化、缺乏节奏感,等等。他指出,现代诗歌接近口语是自然的,但要有节制,不能无边无界,“像‘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类似的诗歌,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诗歌要有诗歌的内涵,它是文学皇冠上的珍珠,语言是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的,要精练,过度口语化会使这些内涵丧失殆尽。”谢冕认为,艾青先生把“白话写诗”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口语化但有节制,“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创作,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么好”。‎ 除了语言不够精致外,谢冕认为,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要讲究韵律,“徐志摩诗歌的格律感是很好的,句子长短一致,有的还押韵。没有节奏感,诗歌就会‘不好听'。”谢冕说,“新诗发展到现在,有成就,但上述问题要指出来,我目前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希望新诗能够健康向前发展。”‎ ‎(摘编自《专访谢冕:现代诗歌接近口语不能无边无界》,‎2017年8月5日中国新闻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虽替代了古诗,但与传统古诗相比,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直觉思维减弱、忽视词法、不重视表现等问题。‎ B. 李成恩认为中国新诗最大的成就在于是各种现代意识的觉醒,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方诗歌的不同之处。‎ C. “80后”著名诗人和作家李成恩在我国新诗发展100年之际,受邀出访拉美,对我国新诗在海外传播、扩大影响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 类似“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这样的诗歌语言,目前在我国的新诗创作中还能找出许多,诗句过于口语化,缺乏节奏感,不可取。‎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使新诗发展成为可能,但在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最终必会阻碍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B. 与新诗诞生之初主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不同,我国新诗历经百年,已建立了自己的传统,也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 C. 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诗人谢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现代诗歌,从而发现了新诗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D. 新诗虽然与古诗存在着血脉渊源,但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诗歌写作上存在着巨大的诗性差距,导致了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 ‎9. 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当前我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7. B 8. B ‎ ‎9. ①中国新诗对外翻译,传递速度慢,优秀诗人及作品被国外了解得少。②诗歌创作概念化倾向严重,缺乏个性独特的诗人。③诗歌内涵不够丰富,语言太过口语化,表达无节制,不够精练。④诗歌语言没有节奏感,缺少诗歌文学应有的韵律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题干信息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 选项B,“最大的成就”表述错误,材料二中“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并没有提到“最大”,且文中李成恩是在说“共同的精神追求”,并不是说“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如本题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一般先浏览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最终必会阻碍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此种得失的造成,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等说明“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对新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谈不上“必会阻碍”,所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项,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诗人谢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现代诗歌”说法错误,材料说的是“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歌”。‎ D项,“导致了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说法不准确,材料一中说的是“一定程度的断裂”;原因表述不全,材料一中还提及一种原因,即新诗“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题干中的“新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筛选信息的方向。材料二第二段中的“现在的问题是……”直指问题,即“中国新诗对外翻译,传递速度慢,优秀诗人及作品被国外了解得少”;材料三第一段中的“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中的“但”说明这也是问题,即“诗歌创作概念化倾向严重,缺乏个性独特的诗人”;第二段中的“个性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第四段中的“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及第五段中的“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么好”等都是答题区间。答题时要直指问题的关键,要分条作答。‎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 ‎② 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 ‎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答案】10. C 11. C 12. A ‎ ‎13. (1)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2)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 本题要求给“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断句,句中“日数千言”是修饰前面“属文”的,不可断开,排除A;“口”是“未能言”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B;“是书”是“见”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翻译: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中“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错误,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中“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原文中说“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意为“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中“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是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1)滂:像范滂那样的人;顾……邪:固定句式,难道……吗?‎ ‎(2)但:只是;但为小人忌恶挤排:被动句式,“为”表被动,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使安于朝廷之上: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 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 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5.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C 15. (1)该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2)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3)这两句卒章显志,突出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C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中“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分析错误,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比喻不是借代,用“山”和“还”比喻自己的胸怀,不是表明志向。‎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的能力。解答判断时,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为: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是突出地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用典、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也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 ‎(3)“有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说明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答案】 (1). 夫人之相与 (2). 俯仰一世 (3). 余音袅袅 (4). 不绝如缕 (5). 不随以止也 (6). 然力不足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俯仰、袅、缕。注意不能漏掉虚词“也”“者”等。‎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B. 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C.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B. 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C. 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 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 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 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 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答案】17. D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经辨析知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是多层定语排列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二是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应把“关心”改成 “关注”。这样就可排除A项,主客颠倒,“对我们”主客颠倒。B项,语序不当。C项,搭配不当。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此处是说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是时代使然的现象,所以填“无可厚非”。第二处,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根据语境“蓄意炒作,……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所以填“指鹿为马”。第三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根据语境“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应选“趋之若鹜”。第四处,终南捷径: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根据语境“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视为成名成家的……”,应选“终南捷径”。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题目要求补写的是第二段的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答题。根据语境,从语意表达的角度是把不好的说成好的,这样可排除C项;再从前后“吹捧”“吹嘘”的照应,可排除A项;最后从句子结构,又可排除B项。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内容符合语境,句式相近。‎ 面对误解与非议,要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甘醇的饮料慢慢品尝,这是一种坦然与宽容;面对失败与挫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烦恼与忧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解和非议是暂时的,只要你懂得包容;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只要你勇于微笑;烦恼和忧愁是暂时的,只要你达观待之。‎ ‎【答案】 (1). (示例)要学着把悲伤的眼泪当成精美的珍珠精心收藏,这是一种自信与乐观 (2). 要学着把哀婉的曲调变奏为恬淡的乐章细细品味,这是一种平和与释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嵌入式仿写题的关键是研究语段语境,根据例句的语境和例句本身,明确对空缺的句子的潜在要求,选择符合这个要求的对象,按仿写句子的一般方式进行仿写即可。‎ 在句式上仿照“要学着把……,这是一种……”的句式,结合上文“面对失败与挫折”,面对的是困境,在内容上写出要学着把这种生活中的困境、难处当成好的、正面的东西,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仿写时要写出对生活的理解,要体现出一种哲理,有一定的文采。‎ ‎21.‎ 下面这幅题为《欣赏》的漫画是丰子恺先生在民国时期的作品,请仔细观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 ‎【答案】(1)画面内容:画面前方一个衣着寒酸的老人正用肩膀驮着一大盆漂亮的花吃力地走着,画面后方一对衣冠楚楚的夫妻微微仰头欣赏着美丽的花儿。‎ ‎(2)漫画寓意: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一些衣冠楚楚的人只关注自己的幸福,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劳苦。‎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道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的题目,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解答该题第一问“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首先应当细读画面,通过仔细观察,注意描述画面时要素要完整。这幅漫画中前面是一个老人用肩膀驮着一大盆漂亮的花,他的衣着寒酸破旧,他的动作状态是很吃力地走着。画面后方那对夫妻的衣着很是得体,可以说是衣冠楚楚,动作状态是微微仰头欣赏着美丽的花儿。还要关注漫画的题目《欣赏》。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将画面内容表述出来。注意描述的顺序,本题可以按照空间上的顺序,先前再后的顺序描述。‎ 回答第二问“概括漫画的寓意”时,可采用“这则漫画讽刺了(揭露)了……”的答题格式,应分析画面的侧重点,注意画面细节的提示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画面后方那对衣冠楚楚的夫妻微微仰头只顾欣赏着美丽的花儿,他们欣赏花的时候必然是很幸福的,但是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没有顾及到那个用肩膀驮着一大盆漂亮的花的老人,老人的状态很是吃力地走着,从寒酸的衣着可以看出老人是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他们为了生存而从事重体力劳动。在这幅漫画中,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只顾自己的幸福,却忽视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劳苦,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作者也正是要通过漫画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点睛】漫画类题解答要点:‎ ‎(1)细察漫画,抓住矛盾,看标题,看画面,看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 ‎(2)分析细节,揣摩夸张之处的寓意。‎ ‎(3)注意提示,抓住关键。‎ ‎(4)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音 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个角度思考创作动机,选择最佳的答题切入点。‎ ‎(5)答题格式 第一步,概括说明画面:画面上有……(抓住空间关系如左右、上下、背景与主体等)‎ 第二步,揭示寓意:漫画讽刺了(揭露了……警示了……,歌颂(赞扬)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杨绛出生在北京,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有一次父亲问他:“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就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觉得自己似乎已升作父亲的朋友了。‎ 上述情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生活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读书享受快乐 材料中杨绛的“读书论”,引起我们的联想和思考,给我们极大的启示。我们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享受读书的快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享受读书的乐趣。书让我们找到一个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它永远不会抛弃你,也不会背叛你。无论我们是在欢乐或痛苦中,还是在寂寞或彷徨时,书总会静静地伴在我的身边,分享我们的喜悦,抚慰我们的心灵。‎ 古人说:“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存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书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读书让我告别了平庸。古人有“不读诗,无以言”,今人有“不读书,何以言”的论调。确实是这样,读书可以增长我的见识,丰富我的情感,提高我的阅历,自然也就与平庸绝缘。读书可以让我发觉世界的精彩与生活的美好;读书可以让我在阅读中相互融合,而又相互分离。这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沟通的快乐。无论在清晨,还是在黄昏,手捧一本泛着清香的书,坐在沁着凉意的草地上,让碎碎的阳光懒懒地撒在身上,然后在青草与阳光的味道中,用长着触角的心灵抚摸和领略书中的奥秘,领略在其他地方领略不到的快乐与安谧,充实着平乏的大脑。书真的让我告别了平庸。‎ 读书让我发现真爱。我似乎已经感觉到了徐志摩那片雪花的快乐;“我们都是平等的……”打开《简·爱》,我似乎被里面的主人公带到另一个世界,为她那坚强、宽容而又充满爱心的品质所深深感动了,看到那令人伤感的场面,主人公哭了,我也哭了,这是真性情的表现。简·爱那娇小的身躯却承受着如此悲苦的命运,常常让我泪眼婆娑。但她那顽强的性格,博大的心胸,给了我远离自卑的勇气,坚定生活的信念。那是一种收获,一种悲伤后的快乐,一种痛苦后的幸福,一种爱过之后的刻骨铭心。‎ 读书让我享受着生活。读书使我天天乐在其中,这是那种让我永远都无法忘怀的感觉。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它是一种享受像聆听一只鸟在快乐的鸣叫,像欣赏白雪落地的无声。也许我真的应该将心灵变成一支精致的软囊,装进鸟鸣,装进飞雪。不论在哪里,书中那清雅的醇香,都会充满甜美的回忆和幸福的情愫。是书中的奥妙让我快乐,让我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我爱读书,书给我解开了许多不解之谜,书给了我一双观察事物的慧眼,书给我生活带来了种种情趣。有了书,我就拥有了通向幸福之门的万灵钥匙;有了书,我就拥有了心系天下苍生的宏愿;有了书,天涯海角也近在咫尺。‎ 这就是书中的奥妙,让我们享受读书的快乐吧。‎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审题:这是一则叙事类的材料,题目要求“上述情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生活感悟”写一篇文章。联想是指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思考是指行为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充分加工,联想是思考的依托,思考是联想的高级形式,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中反复进行的推理、演算与论证。材料作文中的“联想与思考”,就是要基于原材料谈认识、感悟或体会,既然给定了材料或范围,就说明它至少是一种框架的约束或方向的指引,我们的写作核心一定要扎根在原材料中。这则材料通过杨绛与她父亲的对话让我们体会到关键信息是:看书成为杨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写作时可以就此引申生发,阐述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读书,读书对每个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立意:(1)看书是一种享受(2)读书能改变命运(3)读书是精神境界提升(4)读书的乐趣 相关素材:‎ ‎(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书使课内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读书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人文精神。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学生认为“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2)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3)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4)我沉浸在书的馨香中。在其中,我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重、李义山的秀逸;可以品味梁实秋的随意,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塑般着着实实过上一把“痞”瘾。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我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味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书不求甚解”。在书中,我体味着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触抚,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深度感动。这一切让我有一种既充实又幸福的快感。每一种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历史在书中都那么清晰地显露,这时我便像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小孩,那么欣喜,那么有收获。似乎清晰可见自己思想的野马正在厚实的大地上恣意地奔腾。契诃夫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其实书也是歌,只有快乐的读书人才能听到,才能吟唱。读书于我是纯快乐的,因为快乐,所以自己脚下的路更绵长,自己的脚印更清晰;所以地平线并不遥远;所以能让人风雨兼程并迷醉其中。‎ ‎(5)人物:①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灯,邻居家晚上的时候有灯光,他晚上没有办法看书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他借着灯光看书,经过科学,终于有了大学问,成为一代名人。‎ ‎②苏洵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小的时候贪玩,他不好好学习。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才发奋努力学习,抓紧一切的时间看书,有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家人给他送去粽子和白糖,一会家里人来的时候,他白糖没有动,粽子吃完了,他居然是将砚台当成了白糖闹了笑话。苏洵凭着自己的苦学精神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家。‎ ‎③法国作家法朗士爱读书,他这样说,我是一只图书馆里的老鼠,最大的幸福是在一本又一本地吞噬过许多书籍之后,发现任何人不曾注意到的东西。美国学者爱默生爱读书,他把读书当成精神魔术,他说,进去的时候是短暂的动作,出来的却是不朽的思想;进去的是琐事,出来的却是诗歌。爱默生对读书情有独钟,读书改变了自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爱读书,波兰学者哈维兰爱读书,他把自己的读书方式称为挤奶,好的书本像好的乳牛。走入书籍的海洋,就可以吸收到最丰富的影响,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6)《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7)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行文结构:拟定一个能表达观点又有文采的题目。开篇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思考“享受读书的快乐”。用一小段描述书籍的文字过渡,主体部分采用引用名人名言和联系现实的并列结构写作表现享受读书的乐趣。结尾用排比句形成段落,再发出号召。‎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抓住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