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②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③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④其次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⑤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C.文中以布鲁诺、伽利略为例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2.第⑤段中说,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B.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苦”,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C.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D.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从艰苦危难之中获得来的思想认识,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B.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C.某科学家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没有发表,同样是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就配称知识分子。‎ ‎4.第④段开头说,“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结合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阐释这句话的含意。‎ ‎5.依据文意,结合你所了解的袁隆平事迹,分析他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①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咔咔”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②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③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④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⑤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⑥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⑦这是春声。‎ ‎⑧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⑨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⑩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⑪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⑫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遇上个外国风景油画展。我没有多少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⑬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⑭这是春深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画线部分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冰雪不可驯服的野性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 B.第⑤段中“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的含义是,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 C.第⑨段中写蛰居家乡的小伙伴的“手冷”和“手热”,意在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的人生处境。‎ D.第11段从空间上突出映山红开放地域之广,从时间上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多次反复过程,突出开放时间之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做了感情的铺垫。‎ B.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C.作品第⑧段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8.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9.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 ‎,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13.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⑵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14.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 ‎“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由苏轼《前赤壁赋》化出,写作者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 ‎16.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 评卷人 得分 四、句子默写 ‎17.名句默写 ‎(1)静女其姝,_______。(《诗经·邶风·静女》) ‎ ‎(2)涉江采芙蓉,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 ‎(3)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 ‎(4)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5)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 ‎(7)《劝学》中“_______,_______”句以“木”“金”为喻论述“学不可以已”。‎ ‎(8)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 ‎(9)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评卷人 得分 五、其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 ① ,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  )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 ② 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  )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 ③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由于这社会圈子的富于伸缩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互助 收容 树倒猢狲散 极致 B.救助 收容 墙倒众人推 极致 C.互助 包容 树倒猢狲散 极端 D.救助 包容 墙倒众人推 极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由于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变化的中心势力而小大。‎ B.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C.正由于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小大,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D.正因为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1.阅读雷抒雁的短诗《星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哲理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30字以内) ‎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22.阅读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0字以内) ‎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于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鸯),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评卷人 得分 七、命题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任选一个。‎ ‎(一)我们学过不少描述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如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这些场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有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请以“我难忘的读书经历”为副标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请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B ‎4.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全句阐释了“知识的责任”的第二层含意。)‎ ‎5.①有负责的思想,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②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的责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曲解文意,原文首句说:“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 B项,逻辑有误,“有求得知识机会的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说法绝对。‎ C项,“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错误,是为了说明西洋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是为了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他们“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相比较而言,陶渊明是一种消极逃避隐居的态度。‎ 故选C。‎ ‎3.‎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中,‎ A项,“因此是负责的思想”强加因果。‎ C项,从第四段前三句可知,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D项,“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就配称知识分子”推断逻辑错误,与文章最后一段语意不符。‎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从“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句所在位置看,它处在句首,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的思想”指上段阐释的内容,“负责”是一个形容词,即指“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第2个“负责”是动词,语境在下句“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5.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理解什么是“知识的责任”,怎样负起“知识的责任”。全文围绕“负起知识的责任”立论,从三个层面阐释“知识的责任”: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其次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然后从这三个层面结合对袁隆平事迹的了解,具体分析和阐述,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6.C ‎7.C ‎8.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对未来憧憬之意。‎ ‎9.‎ 本文作者以南北时空上的交叉并置,来写南北春天的差异,从声音及至长短,逐步深入;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鲜明地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C项,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是表明人们希望改善自己的人生处境。‎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中,‎ A项,“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错误,原文是说“‘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B项,“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错误,“沙沙沙”的声音作者极少听到,只是“弟弟”的感受。‎ D项,“一动一静彼此呼应”错误,“春长”和“春深”没有“动”“静”之分。‎ 故选C。‎ ‎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能力。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作者感情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分析本题,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把握以下抒情句:“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9.‎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作品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本题比较鉴赏的是两篇写景散文的表现手法。相同之处是都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不同之处在于行文构思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本文把江南的春与北国的春作对比,行文上南北交叉描绘,以北国的春衬托江南的春,表达了作为生活在北国的江南人对故乡江南的思念;《故都的秋》把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行文上以北国故都的秋色描写为主,只在开头和结尾处描绘江南的秋色,以江南的秋衬托故都的秋,表达对“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浓烈的热爱和眷恋。分析时抓住文中以下抒情句:“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这是春深了”。‎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10.B ‎11.C ‎12.B ‎13.(1)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 ‎(2)回首远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4.韩愈任中书舍人期间,有人看着韩愈不顺眼,找出他以前与荆南节度使裴均结交的旧事非议韩愈;韩愈写序文为裴均的儿子裴锷送行,礼敬凡俗鄙陋的裴锷;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终成科第”意思是终于考中进士,是动宾关系,不宜断开,排除AD;“后”是时间词,与下句语意联系紧密,应断在下句,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C项,“转”指调整官职,不是提拔重用。‎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B项,“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错误,原文是说“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应是“上奏章陈述宫市的弊端”。‎ 故选B。‎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师,以……为师;不及,赶不上。(2)或,有的;绛皓,或红或白;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4.‎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韩愈“改太子右庶子”的原因所在语境:“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意思是: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訫,他的功劳最大,李訫很不服气。李訫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15.D ‎16.“不堪回首”句直抒胸臆:伤感于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的苏轼和客子,早已随历史而逝(“而今安在哉”)!“荒矶鸥鸟满烟芜”句以景结情:“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写出了现实的荒凉,委婉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仕途失意的感慨与人生短暂渺小、宇宙的苍凉的感叹。‎ ‎【解析】‎ ‎15.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错误,应是“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 故选D。‎ ‎16.‎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本题要求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景与情的关系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指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乐景衬哀情等。全诗首联叙事、描写,颔联议论,颈联展开联想,尾联抒情、写景。“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前句直抒胸臆,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17.俟我于城隅 兰泽多芳草 风急天高猿啸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轻拢慢捻抹复挑 如今有谁堪摘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两情若是久长时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俟、城隅、啸哀、摧眉折腰、事、轻拢慢捻、堪摘、就砺、利、窈窕。‎ ‎18.C ‎19.B ‎20.‎ ‎①(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范围)②中心的势力厚薄(中心势力的厚薄)③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解析】‎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互助:一种通过合作方式实现合作双方都获得利益的生物关系。救助:拯救和援助。此处指合作关系,应选“互助”。‎ 收容:收留并加以照顾。包容:指容纳,指宽容大度。此处指容纳,应选“包容”。‎ 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为贬义词。墙倒众人推:比喻人一旦失势或受挫,就会有许多人乘机打击他,使他彻底的垮台。为贬义词。此处指依附的人跟着散伙,应选“树倒猢狲散”。‎ 极致:是指最佳的意境、情趣;达到的最高程度。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此处指发展到顶点,应选“极端”。‎ 故选C。‎ ‎19.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伸缩”应该对应“大小”,“因为”后面连接一个句子,排除AC;根据语境应用近指代词“这”,与前文联系密切,“对世态炎凉”是对象状语,与中心词关系密切,放在“有感触”前面,排除D。‎ 故选B。‎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1)根据“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这个圈子是‘街坊’”推知应填“划出一个圈子”;(2)根据“范围的大小”“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推知应填“中心势力的厚薄”;(3)根据“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推知应填“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21.‎ 答案示例:要擦亮眼睛,莫为情绪或物象迷惑;现实世界很复杂,慧眼才能真认知;主观情感美好想象,不是理性现实世界。(只要哲理符合诗歌的内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本诗是一首哲理诗,解答此题,主要理解“星星”这一意象。“星星”这个意象具有广泛的象征性和暗示性。人们常把自己喜欢的、崇拜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它美妙至极、无以伦比。然而,有时正是这种强烈的喜爱之情使人们忽略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蒙蔽,从而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这首小诗提醒人们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事物的外在或自己的情绪所迷惑。‎ ‎22.有古老长远的历史(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符合新学理和社会要求,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题首先阅读全段,分为三个层次,根据题干找出每一层的关键句,再进行筛选和概括。根据“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概括出“有古老长远的历史”;根据“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于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概括出“符合新学理和社会要求”;根据“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概括出“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 ‎23.例文:‎ 学习何需人劝 ‎——《劝学》新说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洋洋洒洒地挥就了《劝学》一文。“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教育我们学习的作用是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在说学习要逐渐积累,坚持不懈。荀子这位思想家在距今甚远的年代道出的心志,几千年来未失去其意义。然而,在荀子所不知的今天,我要说,学习何需人劝?‎ 用政治老师的话说,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通过学习培养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用化学语言来讲,我们便如同那烧杯中的粗盐溶液,在往返于烧杯、漏斗、蒸发皿时,要一次又一次提高自己的纯度;用物理语言可以这么说,我们受着来自各施力物体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压力,它们的合力产生了加速度,而加速度的方向,只能永远向前!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或不学已经由不得你选择,容不了你犹豫,没有空让你郁闷或抱怨,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何需人劝?‎ 或许听起来有些残忍,有些无奈。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既是事实,也是真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海是无涯的,即使以苦作舟潜心钻研,也不会达到极境,更何况偷懒不学的人?你正处身于这么一个时代,你已立足于这样的一种境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周围的竞争,便是那暗流汹涌的水,那让你不退的,唯有学习再学习。因此,学习何需人劝,或是为了国家、民族,或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或是为了家人无限的期望,让我们潜入学海之中吧!去发现那更深处的宝藏,去领略那苦中的甜与乐!‎ 这么说来,学习是一件痛苦和需要牺牲的事?诚然,学习需要我们花精力,动脑筋,去安逸,抵诱惑,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的确是一个痛苦的甚至需要牺牲很多的过程。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忍受了“积土成山”那漫长的过程后,你能感受到“风雨兴焉”的真正快乐;在牺牲了无数欢乐的时间渐渐“积水成渊”后,你得到的是腾然跃起的蛟龙。痛苦换来的,是更大的快乐;牺牲换来的,是更多的硕果。学习是痛苦而艰辛的,而通过学习换来了认知和思想的升华时,你又会感到学习其实是甜美而芬芳的。你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一文,通过种种美妙的比喻,既是在陈述着应当去学的道理,又是在期盼着众多当时和后来的学子能主动地学习啊!‎ 你不愿成为“胜于蓝”的青,“寒于水”的冰吗?你不愿“致千里”、“绝江河”、“成江海”吗?相信各位同学都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当成学生的天职,那么,我可以大声的说一句,学习何需人劝?我们正在拼命地学着呢,我们将会这么拼命地学下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具体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审题是关键。作文必须围绕题目展开写作,切不可文不切题。要审清题意,确定文章体裁,明确题目限制的写作范围。‎ 审题:选择材料一,首先确定文章体裁是记叙文,材料语中描述作者读书求学经历,副标题“我难忘的读书经历”给了我们写作内容方面的提示: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中心事件,重点扣“难忘”的主题,写作时可以重点写某一个后某几个读书的难忘瞬间,表达这一经历对自己的读书、做人甚至一生的影响。写作前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考虑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争使语言活起来。要写出生活的细节,要有真情实感。‎ 选择材料二:首先确定文章体裁是议论文。材料中提到的《劝学》《师说》是古代关于“学习”“从师学习”的经典论述;副标题“‘劝学’新说”,提示我们要站在现代人的立场、角度思考“学习”,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劝学》切入,就着原文观点进行新的阐释;也可以用崭新的眼光批判的看待《劝学》中的思想,阐发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辩证的分析。不管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学习”的话题。‎ 参考立意:‎ ‎(1)1、读书以怡情、立身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3、读书之法惟有笃志虚心 ‎(2)1、勤学而善思2、学习从来不过时3、博学与深入辩证谈 参考素材:‎ ‎1、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海量信息的不断涌现,学习——成了人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可在如今这个“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社会,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有人学习为图得一份好职业,有人学习为了将它变成自己夸耀的资本,甚至有人学习只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我认为,这些都是对于学习赤裸裸的亵渎。学习怎能被看待成这样一件事呢?我不愿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拥有更好的未来”这样太过遥远的话,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人的一生,谁都不甘于平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实现从平庸者到卓越者的飞跃。若不学习,只能轻信和冒从他人,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又如何来谈自己的理想?‎ ‎2、学习好比种树,若你一味地在地上埋下一颗颗稀疏的树种。但每日却不够精力来顾及照料到每一株。长此以往,这块地上便只有三三两两的小树苗,却从未长出树干。这并非古时所崇尚的“博学”。什么都涉及又不精学,就等于什么都不涉及。“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学习——应主张深入学习。深入学习能带领学者全面认识一个完整的事物,那是在“支离破碎”的知识中所体会不到的。现代人们所谓“学习到必要信息”往往造成学习的碎片化,时间一长怎会不乏味?‎ 到头来,也只是明白些“皮毛”,除了能在他人提及时泛泛而谈以外,实无他用。因此,浅学习只能带来时间的损耗,深学习才能让花出去的时间变的有意义,变得有价值。‎ ‎3、父母常对我们讲:“学习是为了你自己有个好的未来”可我们依旧很迷茫。是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如今现代人们读书最大的迷茫就在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究竟在为谁学习?———这也是当下热门的一个话题。若搞不清这个问题,那么学习便没了动力,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累赘。学习的价值能不能得到每个人的充分肯定,这不仅关乎当下年轻人的三观,更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学习的理想绝不是一时兴起,一味地高喊“为国而读书”的口号而缺乏行动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读书,需要回归自己,即孔子所谓“为己而学”。另外,单纯从个人角度来讲,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若不学习,没有知识就会寸步难行,甚至被社会淘汰。唯有学习,能使我们改变这一切,从这一点来讲,学习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学,从来都不是需要在他人催促下完成的,而是一项出于本愿而自主完成并且自己受益的事。‎ ‎4、在如今尘世,学习一事似乎一直备受争议。学习不优秀的人却走向了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我们不妨问自己“将来到底什么是我们的安身之本?”所谓“容颜易老,富贵难留”。将来的我们真正能够依靠的只有自身的才华和技能,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我们的刻苦学习来获得。‎ 结构示例:“学习何需人劝——《劝学》新说”,议论文文体。开篇提出《劝学》一文的思想精华,从“劝”字入题,引出“今天,学习何需人劝”的中心。正文部分首先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学习的必要性,再从个人发展、国家民族需要的角度分析学习的紧迫性,最后指出学习的意义和收获,我们应主动地学习。文尾以昂扬的笔调激发学习的斗志,扣题“学习何需人劝”结束。‎ ‎【点睛】‎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给定的题目进行写作。这个题目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季节”“诗意地生活”“我能”等等。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考生写作时偏向一方面;其次,有利于考生的思想迅速集中,能在较短的考试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写作。命题作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限制性,命题作文给出的作文题目,要求所有考生用同一个题目写作,这是文章标题的限定。实际上,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因此考生作文就多了一些比较点,就评卷而言,便于比较,容易分出优劣;二是富于启发性,命题作文只给一个概念或者短语让考生写作,要考生根据这个概念或短语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想象未来的生活情景,再对此做理性的思考后进行写作。不管哪咱类型的写作,主要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安排结构以及语言表达五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