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题型突破18诗歌情感题__理顺情感“三步骤”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题型突破18诗歌情感题__理顺情感“三步骤”含解析

高考总复习 题型突破18 诗歌情感题——理顺情感“三步骤”‎ ‎[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D.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王诗用枣花、桑叶与牡丹进行对比,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本题中,D项,“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王诗用枣花、桑叶与牡丹进行对比,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中“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错误,“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二者并未对比。故选D。‎ 答案 D ‎★2.(分析情感)这两首咏物诗各自借所咏之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中,《咏牡丹》借“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来表达感情,其意思是: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长枝。此二句描写牡丹开着耀人眼目的花却“不成一事”,表达对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的鄙视。《苔》借“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表情达意,其意思为:微小的苔花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表达了作者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5‎ 高考总复习 答案 《咏牡丹》借描写牡丹开着耀人眼目的花却“不成一事”,表达对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的鄙视。《苔》借微小的苔花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二、(2019·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和董传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 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错。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苏轼认为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故选C。‎ 答案 C ‎★4.(分析情感)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高考总复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粗缯大布裹生涯”,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囊空不办寻春马”,“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 答案 ①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粗缯大布裹生涯”“囊空不办寻春马”均言其清贫苦寒。②对董传饱读诗书、乐观向上的非凡气度的肯定与赞许。“腹有诗书气自华”言其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骨。③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鸡”是对董传给予的鼓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扬眉吐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山中感兴三首(其二)①‎ 文天祥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 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②。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 挑灯看古史③,感泪纵横发。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 ‎[注] ①《山中感兴三首》作于1271年春,文天祥因为代皇帝起草诏令触怒了权贵贾似道,被罢官回到家乡—今江西吉安,隐匿深山。②北风急,暗指1270年8月蒙古军围攻襄阳、樊城及12月襄、樊粮道被蒙军切断之事。③文天祥自幼爱读忠臣传,敬佩屈死的直臣。‎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写深秋时节,溪水下降,溪中的石头自然露出,刻画出秋景的特点。‎ B.“挑灯看古史”两句,写诗人读史书,想到忠臣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感慨万千。‎ C.第五、六句从前面写景转为写事,朋友之信捎来时局的消息,“急”字暗喻时局的紧张。‎ D.“塞马谁得失”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深山里的人信息闭塞,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不准确。“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是朋友信中之语,是安慰诗人罢官归隐故乡本是祸,但能避免权贵的进一步的迫害和危局带来的灾难,这又是福。故选D项。‎ 答案 D 5‎ 高考总复习 ‎★6.(分析情感)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秋景的自然清新,结合最后一句中的“自适”二字,可知表现了诗人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中间四句,写朋友写信来问候,也捎来了时局的信息,朋友安慰诗人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最后四句,诗人想到史书记载的直臣大多是受屈而死,不禁感慨得眼泪双流,庆幸生在这圣明的时代,如渔夫樵夫一样,在山水间自得其乐。但作为一位国家的忠臣,这其实是诗人的愤激之言,是为不能纾解国难出力而忧伤。‎ 答案 ①前四句诗,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②第五至八句,朋友的来信问候,却带来时局的消息,表达诗人为国事担忧之情;③最后四句,虽然自己隐居深山能因祸得福,但面对国难危局却无能为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四、(2019·贵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 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解析 ‎ 5‎ 高考总复习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题中,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故选B。‎ 答案 B ‎★8.(分析情感)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该题把本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比较,要求考生分析这两篇中借助“梦”与“剑”所表露出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然后找出两篇中包含“梦”和“剑”的句子,结合全篇分析其中的情感。本诗中说“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意思是“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前世梦”是对过去读书生活的回顾,“匣中孤剑”是现状,现实是书不能读、剑不能舞,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结合尾联目断征鸿可知,还有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前一句“挑灯看剑”是现实生活,“剑”代指词人报国的志向,而词人只能醉酒之后挑灯看剑,说明他空有报国志向却无法施展,流露出壮志难酬之感,后一句“梦回连营”是梦境,从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悲愤之中又含有壮怀。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可以发现两首诗歌中都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有壮志难酬之悲愤,但分析两篇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本诗中最后说“征鸿目断”流露出的是复国无望的绝望,而辛弃疾对早年生活的回顾中更让我们看到词人的壮怀激烈。‎ 答案 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