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赤壁赋》专项训练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赤壁赋》专项训练 一、(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B.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耳得之.而为声 C.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寄蜉蝣于.天地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 现出来。 B.“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望”是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 理想的象征。 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 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 出第三段的“客曰”。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 生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1.B 2.D 3.B 4.C 5.(1)(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世(一代)英雄啊,可如今在哪里呢?(2)这是自然 界(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 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 多义等。题中 B 项,泣:使动用法,使……哭泣。故选 B。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 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 通顺。题中 D 项,于:介词,在;A 项,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B 项,助词, 的/代词,指清风;C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故选 D。 3.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题中 B 项,“壬戌”是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故选 B。 4.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 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与“英雄典 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位置对调。故选 C。 5.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 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酾:斟酒;临:面对;固:本来;安:哪里;安在:宾语前置句;是:这;造物者: 自然界;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受。同时注意(2)句判断句的翻译。 二、(2020·浙江高一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苏轼)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尊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 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倩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答案】1.B 2.C 3.C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 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举”,结合“匏尊”分析, 应该是举起。句意: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介词,被;介词,在。 B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 项,助词,的。D 项,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助词,不译。 故选 C。 3.C 项,“显示人生与天地‘不变’的哲理”错误。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 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 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 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 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借追述历史 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故选 C。 三、(2020·安徽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江边 D.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友好 2.下列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 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 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 世之雄”的豪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 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韵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 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 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 4 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 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1.D 2.D 3.C 4.(1)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2)世间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 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于艰险和僻远,而且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应把选项中加点的实词代入句中, 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D 项“侣鱼虾而友麋鹿”,在原文中的意思是“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所以“友”,意动用法,以……为友。故选 D 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考生应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错,这 些描写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故选 D 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 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 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 项,“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 思想”错,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故选 C 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世殊”,时代不同;“所以”,……的原因;“兴怀”,兴叹 抒怀;“一”,相同。第二句关键词:“非常”,非同寻常;“观”,景象;“险远”,艰险僻远的地方;“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四、(2020·安徽高一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 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白露横.江 ②横.槊赋诗 B.①举酒属.客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七月既望.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D.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②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代的散文诗。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 “文赋”。《赤壁赋》即属文赋。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 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C.壬戌,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 D.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 B.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C.文章描写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对箫声的描写,作者借助比喻和想像将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 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D.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答案】1.B 2.D 3.C 4.A 5.(1)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2)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 在哪里呢? 【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 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 义,B 项两个“属”通“嘱”,劝酒、敬酒。A 项两个“横”分别是“弥漫”“横握”。C 项两个“望”分别是 “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仰望、想望”。D 项两个“虚”分别是“天空、长空”“月缺”。故选 B。 2.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 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 考查词类活用现象。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②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③渔:名词作动词,打鱼。 ④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故选 D。 3.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此题 C 句中“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错,应是“干支纪年法”。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全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错,从全文看,作者的感 情变化线索是“乐—悲—喜”。故选 A。 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 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 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缪:通“缭”,缭 绕,盘绕;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之”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非……乎”翻译为“这不是……吗?”。第二句得分点: “固一世之雄也”是判 断句;固:本来;“之”的;“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而今在安哉”,“安”哪里。 五、(2020·山东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 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容词作动词,发白,变亮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 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先后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 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D.“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 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 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 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 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1.B 2.C 3.C 4.(1)况且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朋友。(2)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使用它们没 有穷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的意义。考题选项中会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 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等,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 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 项,“东”: 名词作动词,东进,向东进军的意思。 2.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 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 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两次改为“多次”; “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的赤鼻矶, 而非赤壁大战处。 3.此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可以把每一项代入原文进行比对,比对语境、关键词语的翻译、时 间、地点、人名对象、范围等,然后可以判断正误。C 项,“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错,应该是“表现 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 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 关注得分点。(1)句中,“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 江渚之上渔樵”;“侣”“友麋”: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2)句子中,“无禁”: 没有人禁止;“不竭”:没有穷尽;“是”:这;“造物者”:自然界;“共适”:共同享受。 ★迁移延伸★ 一、(2020·安徽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 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 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 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 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 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 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视,无可置者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 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 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答案】1.B 2.C 3.A 4.(1)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要。”(2)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 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行歌”:边走边唱。C 项,“摄衣”提着衣襟。D 项,“危巢”:筑在树梢处的鸟 巢。故选 A。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 的正误。A 项,“之”,都作结构助词,“的”。B 项,“从”:都作动词,跟随。C 项,“顾”:连词,可是/动词, 环视。D 项,“适”都作副词,恰好。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 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 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 意拔高,等等。A 项,错在“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文中作者 和友人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故 选 A。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 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以”:用来;“子”: 你;“不时之需”: 突然的需要。第二句关键点:“之”:你的底细;“畴昔”:昨天;“过”:经过。 二、(2020·山东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 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 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 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 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 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 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①,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②: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 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 之足以定至细之倪③,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注]:①向:明,表明。故,通“古”。②跂:踮起脚尖。③倪:端倪,此指标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乃知尔丑. (3)察.乎盈虚 (4)以.其至小 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明主不厌人(《管子》)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B.相与枕藉乎舟中(《前赤壁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力不能漂鸿毛(《史记·韩长孺列传》)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 D.以待子不时之需(《后赤壁赋))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 3.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B.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故所至吏民怀之.(《新唐书·陆象先传》) C.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 大败而.还(《贾诩传》) D.自以比形于.天地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李将军列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2)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5.简述第④段中海神的话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1)抬头仰望的样子;(2)鄙陋,低劣;(3)仔细检查,祥审;(4)用 2.B 3.D 4.(1)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 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2)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 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5.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重 积累,多训练。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1)“望洋向若而叹曰”的意思是 “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说”,“望”的意思是“抬头仰望的样子”;(2)“乃知尔丑”的意思是“才知道你的 鄙陋”,“丑”的意思是“鄙陋,低劣”;(3)“察乎盈虚”的意思是“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察”的 意思是“仔细检查,祥审”;(4)“以其至小”的意思是“用极为有限的智慧”,“以”的意思是“用”。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 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通假 字的一项”。A 项,“明主不厌人”的意思是“明君不厌恶人民”,此句没有通假;“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的 意思是“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大”同“太”,大的;B 项,“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意思是“大家 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此句没有通假;“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意思是“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 笑”,此句没有通假;C 项,“力不能漂鸿毛”的意思是“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漂”同“飘”,飘 起;“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的意思是“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看作是最小”,“豪”通“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D 项,“以待子不时之需”的意思是“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此句没有通假;“是故大 知观于远近”的意思是“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知“通”“智”,智慧。故选 B。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落实 18 个文言虚词的基本 用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和句法结构做分析。A 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的“焉”为“助词,用 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然力足以至焉”为“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那里’”,二者的用 法和意义不相同;B 项,“知终始之不可故也”的“之”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所至吏民怀之” 的“之”为“代词”,二者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C 项,“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的“而”为“连词,表并 列”;“大败而还”的“而”为“连词,表承接”,二者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D 项,“以比形于天地”和“胡 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重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句应注意的关键词是“辞”,辞让; “尔”,你。(2)句应注意的关键词是“定”,判定;“倪”,端倪;“域”,境域。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技巧,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本题要求“简 述第④段中海神的话阐明了什么道理”,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第④段一整段都是海神说的 话,这些话是由上文河神的问题而来的,河神问“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意思是“可不可以把 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海神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所以一整段都在解释这一问题,一 开始说事物是无穷的,因而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然后由物及人,说“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 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意思是“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 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可见人也是有不定性的。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直流的水畅通无阻,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 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情况下河伯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伯顺着水 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 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 样的人了。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 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 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 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以与 你谈论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 满溢出来;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却不曾减少;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 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这说明了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 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 样,正感觉自己见到的太少,又哪里还能自傲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水泽 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人们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 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这表明 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 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 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终点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 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固定。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 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 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 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 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 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 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 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 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三、(2020·浙江模拟)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 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二)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 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茂林修.竹 ②况修.短随化 B.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②固.一世之雄也 D.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①不能喻.之于怀 喻:比喻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引起 B.①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伴侣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危险。 C.①虽趣.舍万殊 趣:取向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这篇文章 D.①其致一.也 一:一样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美貌的女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包含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 A.①齐彭殇为妄作 ②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B.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①西望夏口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D.①况修短随化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4.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 (4)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 【答案】1.C 2.C 3.B 4.(1)有的人把自己的抱负倾诉出来,和朋友在室内交谈;有的人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 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2)这声音能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3)居 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 呢?(4)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 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 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本题是考查一词多义。A 项,“修”,①高, 形容词;②长,指寿命的长。B 项,“所以”,①用来;②……的原因。C 项,“固”,①本来;②本来。D 项, “之”①动词,往,到;②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分析可知,C 项加点词意思相同。故选 C。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 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 项解释有 误,“不能喻之于怀”的“喻”,明白;B 项解释有误,“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正襟危 坐而问客曰”中的“危”,端正。C 项解释全部正确。D 项解释有误,“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这 里用来指圣主。故选 C。 3.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 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 项,①句“齐”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认为……平齐;②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B 项,①句“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打鱼、砍柴;② 句“一”,数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一致。C 项,①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②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D 项,①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②句“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攻下。分析可知,两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 是 B 项。故选 B。 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 “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 词达句顺。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1)或,有的人;怀抱,内心的抱负。(2)舞,使……起舞; 泣,使……哭泣。(3)宽,宽宏大量;敬,恭敬;哀,哀痛。(4)怨,招致怨恨。 【参考译文】 (一)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 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 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 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 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 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 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 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 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 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二)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 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 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 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 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 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 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 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 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四、(2020·浙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 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 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 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 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 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 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 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 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东方之既.白 霜露既.降 B.今者薄.暮 日薄.西山 C.披.蒙茸 到则披.草而坐 D.正襟危.坐 攀栖鹘之危.巢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也 予亦悄然而.悲 B.顾.安所得酒乎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D.惟江上之.清风 我知之.矣 3.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渺渺兮予怀 D.游于赤壁之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1.D 2.A 3.B 4.(1)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交友。(2)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 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 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既”:已经。B 项,“薄”:迫近。C 项,“披”:拨开。D 项,“危”:端正;高。 故选 D。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 项,“而”:连词,均表修饰。B 项,“顾”:转折连词,但是;动 词,回头。C 项,“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到。D 项,“之”:结构助词,的; 代词。故选 A。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 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例句是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安”作“在”的宾语, “安”前置。A 项,定语后置句,“者”有提宾功能,“吹洞箫”作定语,修饰“客”。C 项,主谓倒装句,“渺 渺”作谓语,前置了,“予怀”作主语。D 项,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赤壁之下”后置了。B 项,“之” 有提宾功能,“句读”、“惑”被“之”分别提到动词“不知”、“不解”之前。B 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 B。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 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渔樵”:“打鱼砍柴”; “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侣”:“和……做伴”;“友”:“与……交友”。第二句 关键点:“返”:“回到”;“放乎中流”:“把船划到江心”;“听”:“任凭”;“焉”:“哪里”。 【参考译文】 《后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 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 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 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 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 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 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 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 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 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 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 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 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 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 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 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 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五、(2020·山东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 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 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 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 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 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 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 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 葉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 综副使安置。轼与田父 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 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其,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 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 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其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 植芙蓉、杨和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 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 “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 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 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 古代专用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 的书。 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 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 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 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 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 【答案】1.C 2.D 3.B 4.(1)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2)又因为 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 5.①苏轼访察关中利弊,为百姓,衙役减少损失。②苏轼在徐州任上解除黄河水患,保全徐州百姓。③苏 轼在杭州任上,修建“苏公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轼诣武 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这句话的含义 是: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根据 对文句文字的把握,“呼”的对象是“卒长”,中间不要断开;“急”补充“事”,中间不要断开;“虽禁军且 为我尽力”,意思是“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语意联系紧密,中间不要断开;”涂潦”作“不避” 的宾语,中间不要断开。故选 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考点考向的要求。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 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D 项,干支在古代可 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 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 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干支纪日法,甲子为第 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 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 如农历己巳年(1989 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 60 天,因此三月初二又 是丁酉日。故选 D。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 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 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 项,“数次”错,苏轼在杭州任职两次,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错, 还用来排泄湖水。故选 B。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 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 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庐,名词用作动词,搭建 小屋;分堵,分段;卒,最终;全,动词,保全。(2)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用;庶,副词, 希望;有补于国,状语后置句。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文意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题干的要求,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进 行概括答题。“治国”就是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 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理解含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从文本内容看,以下文本内容可供 考生答题: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损失减 少了一半。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 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 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 阻隔,江中的湖水不再流入城市。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 时一定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 败得失,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输送南山木 筏,从渭河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险处,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 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水无法 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人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 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 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 率领那些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没有被 淹没的城墙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 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 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是诽谤皇上的,(将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 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 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 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 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 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 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阻隔,江中的湖水不再流入城市。 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 又在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 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 66 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