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1·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020.11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5 题。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数 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它只是将“人文”作为 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主体性是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因如 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以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 动中的介入。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 其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其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 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 作为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其模式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 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上可识别的标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 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阐释。 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 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相对于“原初文本”来说,“次 生文本”毕竟与研究者之间“隔了一层”,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 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 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这一过程本身就已包含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次生 文本”既可能是对“原初文本”的抽象化还原,也有可能包含着对“原初文本”的颠覆性解构。从 这个意义上说,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成 为人文研究的延伸和补充。 数字人文研究在知识产生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人文研究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它需要 研究者拥有传统人文研究“说文(文本)解字(文字、图像等符号)”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处理、文 本分析和意义阐释,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阅读和观看,进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经验和个人判断; 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研究者拥有数字人文研究“看图(可视化图形)识字(数字、数据等信息)”的能 力,能够从“次生文本”的各种图式、图形、符号、数字等信息中,形成对原初文本的意义挖掘和 价值判断。进而,将两种研究方法做出的分析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原初文本”和“次生文本” 之间交叉性质的反思性分析。 当然,以上两个特点的分析都建立在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上,初级阶段的主要 问题是“技术化”和“文献化”比重偏大,根本特点是在“人机”关系中“人”的因素还处于支配 性地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方法也会不断地升级换代,“人机”关系也会出现“人” 的因素支配性作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机”对“人”的控制和替代的可能。这也使得一些人文学 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认为这一研究隔绝了研究者面对“原初文本”的感性 经验,将人文研究认知、理解、阐释和判断的权力让渡给了计算机软件程序。究其原因其实是人文 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第一重误判是对数字人文方法目前只能应用于人文研究初级阶段 的蔑视,另一重误判则是受当前各种科幻大片渲染的超级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后人类”“超人类” ·2· 甚至“反人类”的技术恐慌。其实,我们对待数字人文的最好态度,既不是拥抱,也不是逃离,而 是真诚地握手。 (摘编自曾军《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 材料二 数字的技术、工具和媒介确实为数字人文学术研究与传播方式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数 字人文面临的挑战也已显现,它的发展无疑改变了传统的学术研究思维方式。 王涛教授表示,数字人文与传统历史研究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数字人文不是为 了取代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而是为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跨界合作的思路。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 不会被抛弃,而是在“历史学的方法库存”中,又添置了一个新的设备而已。数字人文的方法和理 念是为了解决真实存在的历史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高科技。 对于人文科学来说,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还提出了更为本质的问题,如哪些对象可 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被数字化。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能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划出一条界限:意 义本身不可数字化,可数字化的是意义之外化物和遗留物。以《梵高的鞋》为例,这幅画能够数字 化为数字作品,但是其原始的光晕却无法数字化。如此,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 是让研究者面对一个三元难题:无法被数字化之物、能够被数字化的原始事实与被建构出来的数字 事实的关系。这一难题的存在意味着将数字技术理解为工具是不足的,需要加以超越。 数字人文的核心是“人文”,着眼于人类生存意义这一终极的人文问题,数字人文研究需要超越 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在这个充满了活力的领域,数字人文学者不能再单兵作战,而应加强协 作,加强跨界合作创新,并提倡文化批评,以此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数字人 文的学术能力。 (摘编自杜娟、刘慧慧《“数字”打开“人文”新视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主体性对于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数字人文研究都很重要,“个性”“特色”及研究者“情感”“悟 性”等因素的介入是其体现。 B. 数字人文研究也需要传统的人文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对比、参照两种研究方法做出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人文知识。 C. 材料二中提到的“技术悲观主义”概念,可以用材料一中所说的“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 的双重误判”的情况来解释。 D. 材料一中对“人”“机”支配地位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材料二中王涛教授的“传统的研究方 法不会被抛弃”的观点相矛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研究的两个维度趋向中,“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会超越 “数字技术人文化”。 B. 如果没有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而形成的“次生文本”,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就不可能极 大地扩展和丰富。 C. 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这反映了维护其在人文领域研究支 配权的心理。 D. 要解决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产生的三元难题,前提是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数字化,哪些 对象无法被数字化。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 A. 某图书馆将影印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原作图片发布到网站,供语言、历史和社会学者研 究,发现新成果。 B. 人们借用计算机工具,对一个地区的方言进行发音生理、声学表现等的研究,揭示出语言变 ·3· 化的动因和机制。 C. 复旦大学利用大数据,整合古典文集《禹贡》的历史、地理信息,以新的时空观来审视中国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D. 某科研所对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 3D 立体建模方式,建立宋代汴京虚拟展馆,研 究当时社会风貌。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面对数字人文的现状,人文研究学者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古镇随想 张 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 到过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 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 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 都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 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 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 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 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 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 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 洌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 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 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 中,不管世外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 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 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 的长吟。被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口 ·4· 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 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酒世界。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 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 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 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 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 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 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 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 人情有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 显之美酒,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 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 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 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 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 斗和坚守的品格。 B. 文章说“现代人陷入了新的窘迫,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 古人的悠闲和超然。 C. 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 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D. 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也因此说 “让后人阅读不尽”。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 受与思考。 B. 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 独特的审美感受。 C.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 实的叙说和感悟。 D. 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也使结 尾韵味悠长。 8. 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分别举例说明。(4 分)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 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 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 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 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 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 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 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钦因负敕印.. 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 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 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 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 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 平还,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 “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 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 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 旄之美 B. 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 旄之美 C. 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 旄之美 D. 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 旄之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御史,在明代是执掌监察的官员,奉命外出巡视关防的御史称为巡关御史。 B. 幸,古代一般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或者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文中指前者。 C. 敕印,指敕符、印信,是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等的凭证。 D. 微服,古代专指封建帝王为避人注目和隐匿身份,改换服装出行或私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6· A. 张钦担任重要职务。他进士出身,曾任御史,负责巡视长城居庸关一带的防务,官至太仆卿。 B. 张钦力阻皇帝出关。他违抗君命,命人关闭关门,藏起钥匙,亲自持剑坐在城关下禁止打开 关门。 C. 张钦始终坚守职责。因为他不肯妥协,皇帝出关门时多次询问“御史安在”,足见皇帝对他 的恼怒。 D. 张钦为官忠心可鉴。他的三次忠谏在京城广为流传,皇帝从宣府回来没有治罪他,原因之一 就是他的忠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张钦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智”的具体表现。(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5~16 题。 官居戏咏(其一) 陆 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① 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 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B. 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 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 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16.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 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荀 子 · 劝 学 》 中 指 出 “ 青 , 取 之 于 蓝 , 而 青 于 蓝 ” , 这 与 韩 愈 《 师 说 》 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 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等手法来写自己从早到晚精勤修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行人屏气、 叹息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蜀道之险。 ·7·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这位中医大夫不像是医生。 他是“水利学家”。他拉起我的手,他开始切脉,他在察看我身体里江河湖海的水情。脉有些 滑,他说。这不就是说河水快断流了,只有些残水勉强敷衍着河床?他又说,脉有些滞涩。这当然 是说,该清淤了,淤泥已堵塞了运河,许多船队搁浅了,天光照不见波影,没有湛然清流,生命在 岸上如何能够领略柳浪闻莺? 他是“哲学家”。多数时间里他很少说话,他在格物致知,他在沉思。头痛医脚,脚痛医头, 他总是由果推因,沿波溯源。他说,勿躁勿怒,你当涵养性情,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物我无隔则 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之正气护持我,则何病之有?他说,旷达些吧通脱些吧,明月在怀,白云在怀, 无垠的蔚蓝色时时高悬心中,你就有了至人的品格,则何病之有? 这位中医大夫,当然不是这样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哲学讲演,不,他常常是沉默和安静的,眉 目间透出的是静穆和慈祥。我借阅他的一些行医日记,我觉得我不是在读有关医术的文字,我其实 是在读哲学,甚至,他告诉了我许多在哲学著作里读不到的东西。 这位中医大夫不像是医生,只因为他是高明的医生。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们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B. 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雪时用了一个“紧”字,鲁迅赞它富有神韵。 D. 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9. 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用了借代手法,又用了比 喻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位中医大夫是比一般医生更高明的医生。”从语义上 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面文段有多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指出其中四处,填写序号并做修改。(4 分) 近日,①华为与四川省多项合作项目在蓉签约落地,②合约对双方权利义务和实施操作细节作 了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界定,③根据签约内容,④华为将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成都城投集团开展多层 次合作,⑤运用 5G 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产生的裂变效应,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行业创造力, ⑦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⑧如果有一天“全场景智慧城市”的设想变成现实的时候,⑨成都市“强 政、兴业、惠民”的施政目标也就倚马可待了。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 字。(5 分) 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 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0 年 10 月 23 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本届博览会线下设有“感 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黄河流域非遗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等 3 个专题展,作为本届 展会的主要内容;同时开展“非遗云展”“云赏非遗”等线上活动作为辅助。这两种举办方式,都 凸显了“全面小康,非遗同行”的博览会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日,四川某地的李大爷为了看病,和老伴转了好几趟车终于赶到某知名医院,却被告知医院 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已取消了现场挂号服务,就医需要“网上预约”。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易如 反掌,对于老年人却是难事,取消现场挂号让“慢了一拍”的一些老人求医问药很是受阻。 在“快一拍”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中,有很多事情让“慢了一拍”的群体只能“望网兴叹”。 针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潍坊)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D (D 项“观点相矛盾”错误) 2. C (A 项“‘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会超越‘数字技术人文化’”错误,文中说是“两个维度 的趋向”,是同时发展的。B 项假设推理错误。D 项“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 被数字化”与解决“三元难题”没有联系) 3. A (影印的原作图片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 4. ①先简要介绍数字人文,指出其两个维度趋向。② 然后分析“人文之维”的两个特点。③ 一 是基于可视化文本展开意义阐释,会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二是要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反 思性分析。④ 最后预测数字人文的发展,指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4 分,每点 1 分) 5. ①既不要完全依赖,也不要拒绝,要欢迎但保持独立。② 应将其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 而不是追求虚幻的高科技。③ 认识到数字人文的局限性,应努力提升数字技术。④ 加强协作合作, 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数字人文的学术能力。(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6. B (“表现出农耕时代的古人悠闲和超然”错误) 7. D (“以此凸显古镇人的内敛、深沉”错误) 8. 用词别致: 示例 1:如“品咂山中岁月”中的“品咂”,(1 分)用于“山中岁月”,使得与滋味不相干的岁 月有了味道。(1 分) 示例 2:如“让后人阅读不尽”中的“阅读”,(1 分)用于“水痕”,使得水痕有了内容,如同文 字。(1 分)(如分析“锁”“雕琢”等,言之成理亦可) 语言典雅: 示例 1:如“首尾不断…欸乃声声帆影远”,(1 分)化用前人诗句,富有传统文化底蕴。(1 分) 示例 2:如“无酱不欢……用于佳肴”,(1 分)句式整齐,有文言色彩,凝练厚重,富有古典意 味。(1 分)(如分析“大山幽处……古刹”“望遍赤水……醺香”等,言之成理亦可) 9. ①文章通过写酿酒的缘由,描绘了古镇偏僻幽美的山水和寂寞宁静的生活状态。 ②通过写酿酒条件和技法的独特,展现出古镇特殊的风土人情。 ③ 借饮酒思源,回顾古镇悠远深邃的历史。 ·9· ④借品尝老酒,展现出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6 分,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10. C 11. D (也可指有权势或有身份者) 12. C (“皇帝对他的恼怒”错误) 13. (1)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 罚来极力劝谏。(4 分,“恶”“纳忠”“烈士”“极谏”各 1 分) (2) 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 危险的。(4 分,“虞”“纵辔”“观兵绝塞”“窃”各 1 分) 14. ① 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② 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其出关。③ 假戏 真做,呵斥使者使诈。(3 分,每点 1 分) 15. B (“稚嫩拙劣”只是作者的自谦) 16. ①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② 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 愉快乐;③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6 分,每点 2 分) 17.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18. B (A 项表直接引用。B 项表特殊含义。C 项表着重强调。D 项表反语和讽刺) 19. (1) “蔚蓝色”代指“天空”,(1 分)以特征代本体,两者体现的是相关性,(1 分)属于借代。 (2) “无垠的蔚蓝色”所代指的“广阔纯净的天空”是喻体,(1 分)与本体“开阔纯洁的心胸”具 有相似性,(1 分)属于比喻。 20. ①原句采用因果关系,更能突出强调中医大夫的高明;② 原句先否定后肯定,形成表意反 差,出人意表;③ 原句与开头照应,形成反复回环之美。(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21. 语句②:将“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界定”位置调换;语句④:在“与”前面或后面添加 介词“和”“跟”等;语句⑤:改“运用”为“利用”;语句⑧:删除“的时候”或“如果有一天”, 或将“如果有一天”改为“当”;语句⑨:改“倚马可待”为“指日可待”。(4 分,每改对一处得 1 分,改对四处即可得满分) 22. 2020 年 10 月 23 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博览会以“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为主题,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举办。(5 分,每点 1 分,表达不流畅酌情扣 1~2 分) 23. 略 【参考译文】 张钦,字敬之,是顺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进士,从行人升职到御史,巡察居庸关一带的城 关。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听信江彬的进言,打算出居庸关去宣府,张钦上书劝谏说:“我听说 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近 来,人们议论纷纷,说皇上想渡过居庸关,到远方的边塞游历。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而是想 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不知道北方贼寇猖獗,只可以派遣将领前往征讨,哪能陛下亲自带军征讨? 况且一般人尚且不会看轻自己,陛下怎能凭借担负宗庙国家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预测风险的地方。 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 后来,朝中大臣的恳切劝谏都未被采纳。张钦又上书,奏议呈报后,没有回应。八月初一,皇帝私 访到昌平,通报出关的命令非常紧急。张钦命令指挥官孙、玺紧闭关门,收取了关门的钥匙藏起来, 分守宦官刘嵩想到昌平去觐见,张钦阻止他说:“皇上将要出关,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时。关门不 开,皇上不能出去,违抗皇上命令,当被处死。如果打开关门,让皇上出关,国家的事情就不可预 ·10· 料了。万一情势有变化,我和你也会被处死。宁可因不开关获死罪,死了也会不朽。”张钦于是背负 着敕符印信,手中持剑坐在城关门下说:“敢说打开关门的人,杀之。”当夜拟写奏章说:“我听说天 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 护卫,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现在安静得听不见一点声音,而总是说‘皇上 的车马当日要过关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跟外敌勾结。我请求捉住这个人,依照法律公 开处置,不这样的话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奏章还没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又来了。张钦拔 剑呵斥他说:“这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对皇帝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皇帝大怒,回头对 朱宁说:“替我快去逮捕杀掉张御史。”正好梁储、蒋冕等人追到沙河,恳请皇帝返回京城。皇帝犹 豫未决,张饮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纷纷进谏,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来了,心中一直闷闷不 乐。又过了二十多天,张钦巡视白羊口。皇帝改换衣服隐藏身份从德胜门出来,晚上住宿在民家房 舍,于是快速奔驰出关门,多次询问“张御史在哪里”。张饮听说后,追赶他,已经来不及了。想再 次上书劝谏,而皇帝派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禁止任何人出关。张钦有所感触而激愤,面向西而痛 哭。于是京城广泛传播“张御史闭关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到了关门,笑着说:“先 前张御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但也没有治罪他。明世宗继承君位后,张钦离开京城到 汉中做知府,积功升至太仆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