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编专题三 微案一 素材积累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微案一 素材积累 微点突破一 挖掘课本内容 一写作文就发愁,总感觉无话可说。素材呢?怎么这么难找?其实,距离我们最近的素材,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不是吗?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课文,有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成为写作关注的对象呢?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丰富的内容;每一个角度,都可以让思维拓展。了解作者,我们不仅要知道他的生平,更要理解他丰富的个性;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不仅要清楚他性格的典型性,更要体会其独特的现实视角。“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如果我们能够走进课本,并将课本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样可以打造精品素材。 示例: 文明的韧性如韧带,具有弹性。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用,但这种打压式的排挤,却让文学更加繁荣。这是因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代史官司马迁正是因为被打压,最终写出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的文学突破正是文明韧性的传奇表现。 (节选自2019年北京考生《文明的韧性》) 分析:考生巧妙运用课本中的素材证明论点,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句阐述司马迁文学突破的事例,来论证“文明的韧性如韧带,具有弹性”的观点,选材精准,分析到位,实属难得。 微点突破二 体会经典意蕴 经典永远是经典。一些经典人物、经典事件、经典文化…… 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写作。选取经典素材,嵌入作文之中,能够让阅卷者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底蕴。经典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的精华。每一则经典素材,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写作中心的方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角度,建立起素材与中心之间的联系,从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挖掘经典的内涵,需要以客观辩证的思维,以矛盾对立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走进经典,用灵巧的双手,写出丰盈的内心,一定会为考场作文增色。 示例: 如果人能自我提升到君子的角度,便可越过晦涩曲折,看到其中的简明与丰富,在语言有时虚伪的时代,有种可贵的诚实。湘水之畔的人们不善于隐藏情感。屈原问詹尹“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还算含蓄,不多久就压抑不住,大呼“谁知吾之廉贞?”听者并不用揣度,就了然其心。人与人之间真诚,自然生发出默契,是故詹尹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而渔夫则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言语直白,很轻意到了“不可说”的境界。 (节选自2018年江苏考生《荆韵湘语》) 分析:以屈原《楚辞》这一经典文化素材为论据,围绕《楚辞》内容表达上的特点铺陈开来,对屈原进行深情赞美,彰显出作者高度的文化归属感和人文情怀,使整篇文章的内容得到了拓展。 微点突破三 引申名言哲理 名言,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精华。每一句名言,都像春天里的一朵艳丽鲜花,让春意盎然。每一朵鲜花,都有其独特的开放形式,而每一种形式,又都有着超凡的魅力;每一句名言,都有其精辟的思想内涵,而每一种内涵,都会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文采生动。 积累一些观点鲜明、内涵丰富的名言,深入体会其哲理和寓意,并在写作时巧妙地运用到文章中,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具体运用时,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化用,抑或合理想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展示深厚的文学素养。 示例: 由是观之,“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 “活过、爱过、写过”的司汤达还曾言:“我的梦想值得我为之奋斗,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 我们书写我们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着我之色彩。难道没有旁人的导引,没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好日复一日地抄下昨日的词句,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活旋涡之中吗?不,不是这样。各人之所以执笔各自的生活,是各人拥有其独特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自然也有其不同的趣味追求与志向节操,而我们所应做的,便是把个人的独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节选自2019年浙江考生《心中期许 笔下风云》) 分析:引用司汤达的名言说理,诠释“由是观之”句的含意,强调“我以我手写我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微点突破四 关注时事热点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环境里,大事、小事,天天都在发生。很多热点事件,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生活中的正能量;也有一些事件,揭示出现实中的矛盾。而这些事件,又都与高考作文命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聚焦热点事件,剖析社会内涵,展示个性认识,是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重要方向。既然是热点,就一定要在写作时展示出热度,让阅卷者充分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示例: 总统先生,首先我要告诉你,中国人民对于贸易争端的态度: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我们不找事,不惹事,但是,我们也不怕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但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还积累了更多的底气、胆气和豪气。中国不是伊拉克,不是阿富汗,中国从来不信邪,更不怕邪。 (节选自2019年江苏考生《与特朗普先生谈贸易争端》) 分析:选取了与美国贸易争端这一热点事件,以这一事件发生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清醒认识为突破点,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贸易争端的态度——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微点突破五 赏析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一直深受青少年喜爱。每一部精彩的剧作,都能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高度震撼。写作相关的主题时,选择典型的影视作品为素材,会给文章增加一种强烈的生活色彩。此类素材的范围很广,选择时难度也不大,需要平时注重积累,并在积累中进行深刻理解。 示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6年,你记住了什么?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发,“十三五”规划发布,还是“全面二孩”正式实施?我记得的是一部纪录片。 2016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上,我国导演王久良拍摄的纪录片《塑料王国》获得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然而,没有人为此感到高兴,更多的是眼泪和思考:中国竟耗资一百多亿美元来进口世界过半数的未经处理的废铜、废纸及废旧塑料。这些垃圾散布在从北到南的30多个大小乡镇,由几乎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的工人用手完成了粗糙的分拣。接下来,清洗垃圾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无法再利用的废弃垃圾在农田边焚烧,黑色的浓烟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这些村庄里,地下水已经无法饮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罹患癌症…… (节选自2018年四川考生《山青水绿铺远路》) 分析:本篇作文以纪录片“《塑料王国》”中的相关情节为背景进行分析,表达对“用污染换发展”带来的后果的反思,令人触目心惊,引起人们的深思,加强了文章与现实的结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道德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对于勇,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构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请根据作文立意挖掘三条课内素材。 素材① 素材② 素材③ 答案 (示例)《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鲨鱼斗争的经历,体现了勇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奋起反抗体现的便是“勇者无惧”的品质 《项羽之死》中项羽乌江自刎,印证了“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观点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为你的作文确定立意,引用名言哲理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答: 答案 (示例)难道对拒绝工作的流浪汉仍施以物资援助,才算是善良吗?非也。茨威格曾说过:“同情有点像吗啡,在最初的时候的确能缓解痛苦,但长久以往却终致堕落。”别将同情沦为善良,别用这种自以为是的善良去毁了别人一生。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连行善也趋向功利化了。我们只以“见效快”作为检验行善的唯一标准,却不再思考受善者长久的未来。巴菲特曾在一次访问中直言:“我愿意将我的全部财富捐给慈善学校,但我拒绝为四肢健全的乞丐留下一个硬币。”巴菲特的做法,我们能理直气壮批判其“不善良”吗?同样,材料中那位先生的做法,我们能冠以“恶意”之名吗?他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让流浪汉醒悟,让他们以自己的双手换取安稳的生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