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精诚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 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材料一:唐诗能达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值得当代文艺工作 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 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 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 对时代和人 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 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 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容是发扬 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 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 风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 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 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 新,建安风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 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风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 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 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 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 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 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 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 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 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材料二: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 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一一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 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取 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 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 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 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 如李白、高适、 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 《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 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 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 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与 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 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 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 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 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 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 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 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 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 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此种种, 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 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 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 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 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 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 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 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 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 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 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変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 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是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重要原因,对当代文艺建设具有启发性。B. 杜甫在七律上的杰出成就,很好地印证了“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 C.唐朝 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了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王国维的“邻于理想”要求诗人永远行走于路上,追求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的革新。B. 材料一文中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豪情。 C.材料二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D.材料二文章 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代文人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形成了文学、社会共同繁荣的盛况。B. 唐代的诗歌革新如果没有与政治革新联系起来,其诗歌的创作极可能达不到高峰。C.唐诗 表现的人生共同感受,达到了生活哲理的高度,因此在后世能引起广泛共鸣。D.杜甫勇于 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4. 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说 书 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 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 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 喽啰们吶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 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 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 当一切曾使我欢 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 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 的蝙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 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 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 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 再不 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 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 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说 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吐血还说书吗?” “可不,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 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 其实 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 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 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 我在旁边 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 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多少人 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吗?你也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 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 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 荒.凉.啊! 5. 如何理解小说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 分) 6. 小说中多次写到说书人的长衫,有什么作用?(4 分)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7. 本文题为“说书人”,作者为何花大量的笔墨写“我”?(6 分) 8. 小说结尾“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中的“荒凉”有何意蕴?联系全文简要回答。(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 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韩愈《师说》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 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 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 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学问、道理 B.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C.六 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D. 仆 道 不 笃.笃 : 深 厚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郯 子 之.徒 B.吾从而.师之 吾尝跂而.望矣C. 不 拘 于.时 而 寒 于.水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仆自卜固.无取11.下列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 抗颜而为师/ B.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 C.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 D.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甲文开篇所提的老师“传道、受业、解惑”三项职责,“传道”是核心,即传承儒家的“入世”思想、 进取精神,这和他倡导“古文运动”是一致的。 B. 甲文第 2 段以“嗟乎”发端,两个感叹紧随其后,作者的叹息之声、不平之气似穿空而来,接着 文章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将重点转到批判现实上来。 C. 甲文第 4 段“不拘于时”的“时”应该指的是士大夫之族不肯屈身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学习的社 会风气,“古道”指的是“从师而问”的师道传统。 D.乙文第 2 段可以看作是韩愈写作《师说》的背景,从中能感受到韩愈不顾流俗、敢为人师的斗争 精神,而这种精神在那种社会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②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此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返还襄阳之际,留别王维之作。②空自: 独自。 ③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 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B. 颔联写惜别之情。这里“芳草”用以代表自己忠贞的道德情操。一个“欲”字,一个“惜”字, 充分地显 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C. 尾联“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赴京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 所 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D.综观全诗,语言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虽不求工整,却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 表现得颇 为深刻,耐人咀嚼。 15. 简要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情感,并指出该联在结构上的作用。(6 分)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 。我有 嘉宾, ”,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诗人将宴请宾客, 不甚欣喜。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 。” (3)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xi )隙。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内涵丰富,许多意象营造出 凝重而壮美的氛围,蕴含着谦卑而强劲.(jìng)的生命力量。 B. 我化妆成普通群众,撒大步也没有赶上通讯员,但双脚已很胀痛。他见我挨.( i)他坐 下,立即张皇起来,脸涨得像关公,讷讷.(nè)半晌,才说清是天目山人。 C. 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株型优异,穗大粒多,退化了雄蕊的洞庭早籼.(xiān)稻禾。他把这些杂交稻 的缺点概括为: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jié)实不足。 D.《反对党八股》这篇檄文说,我们不能硬搬或烂用外国语言,但要吸收其中好的东西。而有些 蹩.(bié) 脚的宣传家的语言像干瘪.(biē)的上海瘪三,枯燥无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华为是全球通信领城5G 技术的 之一,它的一言一行,具有绝对的放大效应。华为创始 人、CEO 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曾花很长时间探讨教育问题。 “我关心教育不是关心华为,是关心我们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 任 正非此言绝非 。他认为,从华为遭遇美国“卡脖子”到中美贸易摩擦,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 较量,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教育水平。未来,中国将在很多高尖端领域 ,智慧和技术将对 国家的贫富状态起决定性影响。以教育为基础,( )。 世纪人才最贵,但人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长久培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 育强则国家强。现在,我们应该 ,是需要真正把重视教育入于心更见于行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引领者 骇人听闻 独树一帜 闭门思过B.引领 者 危言耸听 异军突起 反求诸己C.参与者 骇人听闻 异军突起 闭门思过D.参与者 危言耸 听 独树一帜 反求诸己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建立起高质量的人才矩阵,才能支撑中国在未来阔步前行B.建 立起高质量的人才矩阵,就能支撑中国在未来阔步前行C.支撑 中国在未来阔步前行,才能建立起高质量的人才矩阵D.支撑中 国在未来阔步前行,就能建立起高质量的人才矩阵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卡脖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那些维持他们统治秩序的监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B.股 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反之,叫“熊市”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第 9 页 共 8 页 C.在老师的培养下,再加上海伦的个人努力,她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D.人 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来到这里之后才知道此言不虚。 21. 下面文段中四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近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②国内外连创票房新高,③观众们纷纷认为这 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④这部电影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⑤为世界提供了 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的魅力。⑥不仅制作科幻电影需要 巨大的资金投入,⑦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⑧反映的是国家乃至电影工业的综合实力。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4 分)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上植物所吸收的氮都来自大气。但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然生态系统中高达 26%的氮来源于岩石,其余的则来自大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他们 分析在加州北部采集的古岩石样本,发现那里的岩石和周围的树木含有大量的氮。在这一发现基础上,他 们用全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地球的氮平衡,认为岩石风化释放氮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氮的一种重要来源, 自然生态系统中高达 26%的氮来源于岩石。新研究成果打破了大气是植物所吸收氮的唯一来源这一传 统理论,将重写教科书。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著名作家茹志鹃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 等于囫囵吞 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然而,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阅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 10-30 分钟的录音或 视频。请人代替自己“读书”,就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这种“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针对以上读书方式,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