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9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解析:选BD 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 ‎ ‎ ‎  ‎ ‎ ‎ 解析:对诗眼的捕捉,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本诗的诗眼应是“惊”字。至于对情感的分析,从诗中的“为兄寿”“念母慈”“终是客”等词语不难得出作者滞留舒州,感慨时光飞逝,担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理。‎ 参考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2分)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1分)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2分)‎ ‎[诗歌鉴赏]‎ 第一联是“起”,写回家的船停泊在舒州城外,听人说,今天是冬至,心里一惊:离春节又不远了!不禁回忆起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来。第二联是“承”诗歌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城门早早地关闭了,江面也冻结了,真担心船儿无法航行,回家的行程被延迟。第三联是“承”诗歌第二句,具体回忆去年春节给兄长拜年时,共同思念远方的母亲的情景。第七句是“转”,想到自己一年到头都作客他乡,无暇思念故乡。第八句是“合”,照应诗歌标题与第一句,冬至到来,思念之情顿起。‎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西 江 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两句,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两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两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解析:选BC B项,“莫教踏碎琼瑶”一句以月色为“琼瑶”,所用的手法是借喻。C项,“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错,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答:  ‎ ‎ ‎ ‎  ‎ ‎ ‎ ‎  ‎ 解析:答题时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本词中,“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是写景句,其写景角度是通过写涟漪和云朵来侧面突出月色;所写之景明丽舒爽,令人心旷神怡,实是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写作此词时的愉悦心境。“弥弥”“隐隐”是叠词,“照野”与“横空”、“浅浪”与“层霄”是对仗,叠词与对仗增强了本词的音韵美,读来十分流畅和谐。‎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出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清 平 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 D.“地迥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词人不说“人迥”而说“地迥”,暗喻其徙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无尘”既写出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词人从此融入了世俗。‎ E.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解析:选BD B项,“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D项,“融入了世俗”错,应是“暗喻词人从此离开了世俗的‘烟尘’”。‎ ‎★(2)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  ‎ 解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老夫”“恋杀”等,通俗易懂。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参考答案: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2分)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4分)‎ ‎[诗歌鉴赏]‎ 上片四句慨叹流光的倏忽,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桃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朱颜渐老”的内蕴,它以“桃李春风”这带有模糊性的美的意象,使人想见词人青春年少之时曾有过怎样令人神往的、销魂的经历。第四句将“桑榆”与“残照”连用,就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图象,这样就把抽象的代称变成了形象的写照,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此词下片首句“江南地迥无尘”即指词人回金陵之后所过的脱离“红尘”的隐逸生涯。“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词人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闲云”。尾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间,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怀抱之中。‎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1)~(2)题。(11分)‎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 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③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首句中的“玉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称为亡国之音。‎ B.第二句写外敌合兵围攻景阳宫,而陈朝戍守将士不知去向,一个“空”字,直接表现出陈朝的腐败状况。‎ C.颈联描写了金陵的松楸荒冢、残宫禾黍的凄凉衰败景象,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南朝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D.颈联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石燕浮云、江豚吹浪的风云晴雨变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E.这首诗很讲究炼字,例如颈联中的“拂”字描写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轻盈姿态,“吹”字表现了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解析:选AB A项,“‘玉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没有比喻修辞;B项,“一个‘空’字,直接表现出陈朝的腐败状况”分析错误,“空”从军事设施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这是分析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中的篇章结构。本诗首联和颔联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是由点到面;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是由虚到实;结尾句“惟有青山似洛中”,是以景结情;另外,首联“王气终”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呼应。‎ 参考答案:①由点到面,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②由虚到实,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③以景结情,历代的英雄、豪华都已成过去,能留下来的只有那苍茫的群山。‎ ‎[诗歌鉴赏]‎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解析:选DE D项,尾联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想象第二天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E项,“李诗语言奇特典雅”表述不当,从“十年离乱”“一相逢”“初见”“旧容”等平实的词语可知李诗语言朴素自然。‎ ‎★(2)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这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 答:  ‎ ‎ ‎ ‎  ‎ ‎ ‎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两首诗歌写作手法的异同,具体可以从人物的情态、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入手。如两首诗都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白诗描写了“看”的场面,李诗描写了“惊初见”“语罢暮天钟”等场面;不同方面,可以分析白诗的以景衬情和李诗的想象等。‎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1分)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1分)‎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1分)‎ ‎[诗歌鉴赏]‎ ‎《南浦别》: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是送别之地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后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离去,不要再回头了。‎ ‎《喜见外弟又言别》: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二人分离于幼年,“长大”才会面。颔联,正面描写重逢。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颈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前三联,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尾联转入“言别”。诗人没有使用“离别”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隐蕴着诗人伤别的情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