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蛟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蛟河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感性、理性两分的格局不同,在儒家学说系统中与道德层面相关的要素共有三个,即欲性、仁性、智性。欲性负责人的物质部分的生存;仁性指孔子的仁,孟子的良心,也就是传统中所说的道德本体;智性原本指孔子学诗学礼学乐的思想,泛指人与道德相关的一种认知性向。在这三个要素中,与成就道德直接相关的是仁性和智性。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学说即是如何处理仁性与智性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在仁性与智性的关系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仁性。创立仁的学说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孔子关于仁的论述非常多,但这些论述只是随宜指点,并没有说明仁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讲清仁究竟来自何处。这两个问题是由后来的孟子解决的。孟子以其大智慧,创立了性善论。性善论表面看只是讲人性之善恶问题,其实是要解决仁是什么以及仁来自何处的问题。为此,孟子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概念,这就是“良心”。“良心”一词尽管在《孟子》全书中仅出现这一次,但意义重大。良心即是道德的根据,又是性善的根本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良心,性质并无二致。我将其统称为仁性。 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伦理心境”。所谓“伦理心境”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一种心理境况和境界。这是我在孟子研究中独创的一个概念。我创立这个概念主要是想说明:人的道德根据主要来自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智性思维的内化,是后天,而非先天的。要对道德根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必须承认这个前提。虽然“伦理心境”来自后天,但又具有先在性,即所谓“后天而先在”。但光有“伦理心境”还不行,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仍然无法说明“伦理心境”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也无法说明“伦理心境”为什么对人天生有吸引力的问题。为此我又提出,仁性还有另一个组成部分,我将其叫作“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简称“生长倾向”。所谓“生长倾向”是指人作为一个生物天生具有的一个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保证人可以成为自身,同时也有利于其族类的健康繁衍。“生长倾向”与“伦理心境”不同,完全是先天的,因而是先在的,我将这种情况叫作“先天而先在”,以与“伦理心境”的“后天而先在”相区别。一个是“伦理心境”,一个是“生长倾向”,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仁性提供合理的说明了。 在仁性与智性的关系中,同样不能忽视智性。仁性和智性的关系之所以要紧,一个重要原因是智性对仁性既可以有好的作用,也可以有坏的影响。从好的方面说,如果智性发达了,不仅可以认识道德的法则,而且可以“以其然求其所以然”,“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对仁性进行反思,使之达到自觉的程度。康德在建构其道德学说时,希望将普通的道德理性上升为哲学层面,提高到形而上学的调试,所蕴含的意义正在于此。但必须清楚地看到,智性对于仁性也可能发生坏的影响。智性与仁性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智性必须在仁性的基础上进行,虽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仁性的范围,达到更高的程度,但仁性这个基础一刻也不能脱离。如果没有仁性这个基础,智性就没有了凭借,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很可能会对仁性造成根本性的损害。 《云南大学学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参照西方感性、理性的两分格局,对与儒学传统道德相关的要素进行了归类,提出了三分法。 B. 作者认为虽然孔子关于仁的论述非常多,但是他并没有说明仁是什么以及来自何处这两个问题。 C. 在解释仁性的时候,作者引入了“伦理心境”“生长倾向”两个概念,两者比较而言,前者为重。 D. 作者认为必须辩证地看待仁性与智性,既要看到仁性以智性为基础,又要看到智性对仁性的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的提出了与儒学传统道德有关的三个要素,然后重点论述了仁性与智性之间的关系。 B. 第二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孔子、孟子关于“仁”的解说,并且对孟子的“良心”论述较多。 C. 第三段作者先指出“仁”由两部分组成,然后结合实例解说了“伦理心境”“生长倾向”两个概念。 D. 第四段引入康德的观点是为了证明在仁性和智性的辩证关系中,智性的正面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孔子和孟子关于仁的论述不同,但是他们的核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强调道德本性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B. 作者对于与道德层面相关要素进行归类的三性中,“欲性”的分量最轻,因而“仁性”和“智性”成为核心内容。 C. 即使增强“伦理心境”对人的吸引力,也无法削除“生长倾向”对于“伦理心境”存在的意义,因为“生长倾向”是天生先在的。 D. 当人们的智性发达到一定程度,能“以其然求其所以然”时,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有可能提升到自觉的高度。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作者参照西方感性、理性的两分格局”无中生有,原文是“与西方感性、理性两分的格局不同”,只是提到格局不同,作者并没有参照西方的两分格局;C项,“两者比较而言,前者为重”曲解文意,原文“一个是‘伦理心境’,一个是‘生长倾向’,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仁性提供合理的说明了”可见两者是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孰重孰轻一说;D项,“既要看到仁性以智性为基础,又要看到智性对仁性的影响”意思颠倒,原文说“智性必须在仁性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仁性这个基础,智性就没有了凭借,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很可能会对仁性造成根本性的损害”可见,仁性与智性关系颠倒,应该是智性必须以仁性为基础。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然后结合实例解说了”,文章并没有结合实例,只是对概念进行了解说比较。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欲性’的分量最轻”无中生有,“因而‘仁性’和‘智性’”成为核心内容”强加因果。原文说“在儒家学说系统中与道德层面相关的要素共有三个,即欲性、仁性、智性。欲性负责人的物质部分的生存;仁性指孔子的仁,孟子的良心,也就是传统中所说的道德本体;智性原本指孔子学诗学礼学乐的思想,泛指人与道德相关的一种认知性向”,并未说孰轻孰重,也谈不到因果关系。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开 刘美兰 又是栀子花开时,她喜欢这个季节,走到哪个角落,都能从空气中嗅到栀子花的芬芳,清冽而怡人。 王小柔今年28岁了,她外表秀气文弱,内心却十分逞强,已完成从学霸到建筑设计师的华丽转身。表姐说:“小柔,别瞧你是个建筑设计师,要抓紧时间啊。” 表姐在市公安局工会工作,她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每年5月与市妇联共同策划警地青年联谊活动,男女青年各带亲友团3人,在某公园一角用彩带圈出一块地来,开展异性搭档才能完成的野战项目。活动简单却带来很高的牵手成功率,但王小柔从来不曾应表姐邀请参加过一次。 这天一大早,王小柔的手机就响了。“小柔,你来救个急吧,在琴台公园东南角,上午九点钟必须赶到,今天24个女嘉宾有一个来不了。快点呵,救场如救命呵。”说完电话就挂断了。 王小柔一看闹钟已经七点钟了,表姐的工作是必须要抬桩的。王小柔找了件黑色运动服,就那么朴素无华地跳上了地铁,心想,今天就我不是为相亲而来,嘿嘿。 到了表姐指定位置,湛蓝的天空下,彩旗招展。活动开始了,表姐在远处向王小柔招手。 分组了,王小柔觉得自己运气不错,遇上了特警戴钢,至少在进行“结对跑终点”的游戏中会有不错的表现。 “我叫戴钢,咱俩搭档。”特警T恤使他高而结实的身材看起来像钢铁侠。 “王小柔,合作愉快!”王小柔又补充:“我的体力不行,有可能需要你拖着我跑。” 戴钢笑了笑:“没上场就打退堂鼓。没关系,拖着你跑应该是很轻松的。” “爸爸,爸爸。”一个小女孩跌跌撞撞地从草地那边向戴钢王小柔跑过来。王小柔惊讶地看着戴钢抱起小女孩说:“我女儿,也是我的亲友团成员。”她冲着小女孩笑笑,心想这人竟然带着孩子来参加相亲活动,真是够坦诚的!还好自己就是来充数,又不是真正来相亲。 小女孩骑在戴钢的肩头不肯下来。带孩子的两位老人在草地那头急得不行,这可是个相亲活动呢。只见戴钢轻轻地对小女孩说着什么,小女孩接到指令,小鳗鱼一样紧紧地箍住了戴钢的头,两只胖小腿交叉紧紧贴在戴钢的胸前。 “记住,要听我的口令。一二一,一二一。”只露着眼睛鼻子嘴的戴钢示意着王小柔。这时,工作人员正用背包带将戴钢左腿和王小柔右腿捆绑在一起。 发令枪准时打响。 奔跑中的王小柔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梅花鹿,轻灵、欢快、充盈。跑着,跑着,突然脚下踩空,一个前冲差点跌倒。“抱紧我的腰。”戴钢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她立刻响应他的指令。瞬间,王小柔觉得自己被带着飞了起来,丝毫没有感觉到三个人的奔跑带来的牵绊。他俩步调惊人的一致,获得全场叫好声和掌声。 “冠军组合。好样的。”表姐站在终点处,张开手臂一把将小女孩从戴钢肩上接了下来,王小柔看到两个老人也向着他们开心地走来。 王小柔假装抬手擦汗,刚一抬头,发现戴钢正仔细端详自己,眼神里有一点不一样的光彩,王小柔的脸腾地就红了。表姐压低着嗓子咬着她的耳朵说,“小柔,你觉得戴钢怎么样?”原来一切都是表姐的策划。 一个午后,戴钢打来了电话。放下电话,王小柔坐立不安,犹豫着是不是要如约前往。她想见见戴钢,但又觉得在与戴钢是否交往这个问题上,自己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你是什么时候离婚的,孩子为什么没有跟着妈妈,两位老人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 赴约,两人漫步在江滩。戴钢穿着很休闲,一条黑色西装裤搭配着浅蓝色的衬衣,而王小柔一袭亚白皱面长丝裙随着江风飘曳着,似乎在表达着她复杂又多变的心情。 给你讲个特警故事吧。在江边的一片栀子花林间,戴钢把小女孩的身世一五一十告诉了王小柔。 “我们大队长叫程功,是特警队的第一任队长,他爱人是我们女子特警中队的神枪手,两人是我们队里立功最多的人……不幸的是,夫妻俩在执行一次特别任务途中,遭遇车祸牺牲了。那天见到的小女孩就是他们的孩子,她叫程程。大队长夫妻牺牲时,程程还太小,还没记住他们的模样,只记得爸爸妈妈身上的特警制服,所以见到穿特警衣服的就叫爸爸叫妈妈……大队长生前待我如亲弟弟,他的父母早逝,眼看带着程程的外公外婆年纪也大了,我就经常上门带程程出去玩儿,在程程眼里,我就是她爸爸。我希望这种美好能在她心里延续。我也希望我将来的另一半能接受我的这个选择。” 王小柔没想到可爱的小女孩身上竟有着这么残酷又感人的故事。没有当过警察,但她却被戴钢的铁血柔情打动了。她曾经在西藏的山南地区当过2年支教老师,直到现在她仍在资助两名藏族女孩的学费。热爱公益的她,理解戴钢的这份超出血缘的父爱。听着耳边戴钢温和的声音,她突然觉得四处涌动而来的花香浓烈而醉人。 月光下,和煦江风吹动起一片片的栀子花,如银白色的波光,王小柔似乎看到,小女孩正拉着外公外婆的手,欢快地从远处慢慢地向他们走来…… 《人民公安报》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尾呼应,都写到了栀子花开,照应了标题,营造出了温馨、和谐、美好的氛围。 B. 表姐给王小柔急匆匆的来电,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了后文相亲是表姐的策划。 C. 相亲会上小女孩的出现,给王小柔心理上留下了很深地阴影,使情节出现了波澜。 D. 文章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交代人物的活动和心理。 5. 请分析小说倒数第三段内容在全文的作用。 6.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王小柔的形象特征。 【答案】4. C 5. 补充交待了小女孩的身世,解除了王小柔的疑惑;让人们从程功夫妇身上认识到了特警队员的敬业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戴钢知恩图报、有爱心、有担当铁血柔情的品格;为故事的结局做了铺垫。 6. ①有才华:外表秀气文弱,内心却十分逞强,已完成从学霸到建筑设计师的华丽转身。②富有爱心、热爱公益:曾经在西藏的山南地区当过2年支教老师,直到现在仍在资助两名藏族女孩的学费。③善解人意:理解戴钢对小女孩超出血缘的父爱之情,愿意接受戴钢的“我将来的另一半能接受我的这个选择”的请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给王小柔心理上留下了很深地阴影”错误,只能说留下了疑惑,用词过重。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内容上写了什么,概括内容,然后再从结构上看有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倒数第三段采用插叙手法,“那天见到的小女孩就是他们的孩子,她叫程程”,补充交待了小女孩的身世,解除了王小柔的疑惑;丰富了“特警队员”“戴钢”的人物形象,“大队长生前待我如亲弟弟”“眼看带着程程的外公外婆年纪也大了”“我希望这种美好能在她心里延续”,表现了戴钢知恩图报、有爱心、有担当铁血柔情的品格;补充交代程程的身世经历,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两人的关系更近了一层,为故事的结局做了铺垫。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重小说情节,关注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所体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她外表秀气文弱,内心却十分逞强,已完成从学霸到建筑设计师的华丽转身”可总结为①有才华;“她曾经在西藏的山南地区当过2年支教老师,直到现在她仍在资助两名藏族女孩的学费。热爱公益的她”可总结为②富有爱心、热爱公益;“理解戴钢的这份超出血缘的父爱”可总结为③善解人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年轻人中流行起了“爽文化”。在生活和职场中感到压抑、被欺负时,与以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观念不同,一些年轻人更欣赏直接“怼”回去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是直爽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样莽撞不礼貌。一项针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47.0%的受访者听说并且了解“爽文化”。遇到不公平的事情,55.1%的受访者会隐忍退让,以和为贵,42.7%的受访者选择当场“怼”回去。39.9%的受访者会先按下不发,之后再找机会澄清,16.4%的受访者找亲朋好友诉说。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这种遇事不忍的做法,的确令人很“爽”,也因此有着一定的存在空间。 不过,对于日渐流行起来的“爽文化”也应该引起注意。诚如有的大学生直言:“爽文化”以短暂的发泄为主要特征,凭借影视剧、微博、朋友圈等媒体渠道即时发泄,但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待考证。事实上,如若过多地沉溺于影视剧构织的“爽文化”过程中,甚至在现实中痴迷不悟乃至跃跃欲试,终归不利于自身为人处世。 对于“爽文化”,笔者以为,个人当有正确的认知。一则,影视剧或小说中的快意恩仇之类的“爽”,终究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不可在现实中舍身实践;二则,不能被“爽文化”左右,面对一些被人不理解乃至受委屈的情况,当理智为先,借助合法合规的渠道进行纾解;三则,合理安排工作与作息,心情放开,就会发现身边本就没有那么多“不爽”的事情。 人与人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爽”的基础。倘若,遇到不顺心就千方百计进行“宫斗”,甚至一言不合就动口、动粗,看似能够解一时之气,但终归会导致两败俱伤。其实,放平心态,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职场中就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与陌生人产生的冲突也就会“佛系处理”。人人做到此类,个人安全感与社会文明度就能大大提升。 (节选自《四川文明网》) 材料三: 那么,“爽文化”为何受欢迎呢?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缺少很好的情绪抒发载体,导致人们情绪的急躁爆发。同时,生活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生存空间的日益拥挤,等等,都导致了人们在直接“怼”上去释放自己,放松自己,展示自己。当然,这是一种畸形路,因为这是一种自我放纵,自我放纵必然导致丑态百出,必然让“爽文化”最终走向“丑文化”。 “文”的本义是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文化”,就是用纹理和形象去化解,去疏通。这样看来,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抒发与沟通,而绝对不是赤裸裸的“怼”。这种“怼”,尤其是怒“怼”与文化是背道而驰的。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能够用智慧、用情感去处理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动物本能”爆发。“爽文化”恰是“动物本能”爆发的产物。 其实,我们从“爽”这个字的字形就可以看出,是用四个“错”打造的。一味的追求“爽”只能“物极必反”,走向“不爽”。当然,笔者反对“爽文化”,不是反对胸怀坦荡,不是反对嫉恶如仇。笔者反对的“爽”是没有理性,没有人性,没有文明性的“动物口水战”。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更应该打造一种“喜文化”,这种“喜文化”就是能够“一笑泯恩仇”,让幽默,让包容,让疏通成为我们的时代文化。其实,也只有在这样的“喜文化”中,我们的思想才能开朗,情绪才能阳光,社会才能和谐,生活才能幸福。“喜文化”能够让我们走向美丽。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微笑是人生最美丽的花朵,是人海最美丽的浪花。 “爽文化”要防成“丑文化”,我们的时代需要“喜文化”。 (节选自《河北新闻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爽文化”就是在生活和职场中感到压抑、被欺负时不忍,而直接“怼”回去的做法。 B. “爽文化”借影视剧、微博等媒体渠道即时发泄,但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待考证。 C. 面对生活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现实,人们只能借助“爽文化”释放自己,放松自己。 D. “爽文化”是“动物本能”爆发的产物,这是一种自我放纵,必然会导致丑态百出。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人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爽”的基础,人人都放平心态,就一定不会与他人产生冲突。 B. 遇事不忍的做法,的确令人很“爽”,如若过多沉溺其中,终归不利于自身为人处世。 C. 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抒发与沟通,所以人与人和谐相处、理性沟通是“爽文化”的基础。 D. 根据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爽文化”虽受欢迎,但不可能成为社会流行文化。 9. 以上三则材料中,各自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7. C 8. B 9. ①材料一侧重以数据来说明人们对“爽文化”的认可程度。②材料二侧重论述过多沉溺“爽文化”不利于为人处世,并提出避免“不爽”的方法。③材料三侧重论述要谨防“爽文化”成“丑文化”,并提倡“喜文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面对生活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现实,人们只能借助‘爽文化’释放自己,放松自己”错误,根据原文“生活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生存空间的日益拥挤,等等,都导致了人们在直接‘怼’上去释放自己,放松自己,展示自己”可知,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生活空间的日益拥挤,会导致人们直接怼上去,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只能”表述绝对化。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人人都放平心态,就一定不会与他人产生冲突”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人人做到此类,个人安全感与社会文明度就能大大提升”。C项,“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抒发与沟通,所以人与人和谐相处、理性沟通是‘爽文化’的基础”上下句没有因果关系,后一句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与人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爽’的基础”,而不是‘爽文化’。D项,“但不可能成为社会流行文化”于文无据。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概括。材料一,侧重点是一项针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侧重点是以数据来说明人们对“爽文化”的认可程度。材料二,“不过,对于日渐流行起来的‘爽文化’也应该引起注意”“对于‘爽文化’,笔者以为,个人当有正确的认知“人与人和谐相处才是真正 ‘爽’的基础”,侧重点是先论述过多沉溺“爽文化”的不良影响,并提出避免“不爽”的方法。材料三,先从“爽文化”产生的原因入手论证,并进行概括评价,“这是一种畸形路,……必然让‘爽文化’最终走向‘丑文化’” “‘ 爽文化’要谨防成‘丑文化’,我们的时代需要‘喜文化’”,侧重点是论述要谨防“爽文化”成“丑文化”,并提倡“喜文化”。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士彦等狱,赐物三百段、奴婢十口、马二十匹。每有奏谳,正色侃然,上嘉之,渐见亲重。 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陛下行尧、舜之道,多存宽宥。况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绰曰:“若更有闻见,宜数陈之也。”迁大理少卿。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所逼耳。”因赦摩诃。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上曰:“大理其为朕特赦摩诃也。”因命左右释之。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裤,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绰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熲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令悉斩之。绰进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撼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耶?”绰拜而益前,诃之不肯退,上遂入。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前后赏赐万计。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七·赵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B. 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C. 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D. 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旧帝主动把帝位让给新皇帝,此指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B. “大理正”原为廷尉正,北齐以大理寺为署名,廷尉正亦改称大理正,管理天下刑狱。 C. “厌蛊”厌胜和巫蛊的总称。古人以言语诅咒或法术等方式使仇敌受到祸害的巫术。 D. “恶钱”是对流通功能极差、铸造工艺粗糙、质量低劣、变轻变薄的钱币的笼统称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绰性格正直刚毅。在北周为官时赵绰就恭敬勤恳,做了隋朝的大理丞后,按法律办事,公正适当,考察成绩接连排名第一,被提升为大理正。 B. 赵绰受帝器重赏识。赵绰给皇上送案件时,严肃的态度和刚直的性格得到高祖的赏识,因而受到亲近和器重,因此被提升为大理少卿。 C. 赵绰断案执法严明。隋文帝执意要杀辛亶时,赵绰认为依据法律不应当判死刑,强行劝谏,几招杀身之祸,仍坚持己见,最终皇帝不得不退让。 D. 赵绰对朝忠诚正直。面对皇帝的责问,赵绰说“臣希望感动天心,更不必说摇撼大树了”,皇上因赵绰有忠诚正直的胸怀,经常引入阁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所逼耳。 (2)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世略年龄不到二十岁,又能干什么事?因他是名将的儿子,被人所逼迫而已。 (2)陛下不因臣愚昧无知,安置在司法刑狱官署,皇上要随便杀人,怎能和臣无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这段话是说“赵绰坚决劝谏不能赦免,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意见,想在赵绰走后赦免萧摩诃,坚持让赵绰退下去吃饭。赵绰说:“臣上奏的安件未作决断,不敢退朝”,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绰固谏不可”意思是“赵绰坚决劝谏不能赦免”,“上不能夺”,意思是“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意见”,“上”与后文语意联系紧密,而“绰固谏不可上” 则解释不通,“不可”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欲绰去而赦之”意思是 “想在赵绰走后赦免萧摩诃”,“而”连词,承接关系,“绰去而赦之”语意关系紧密,中间不能停顿,排除C项。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受禅’旧帝主动把帝位让给新皇帝”错误,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皇帝让出的帝位。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为名,行夺权之实的,禅让不一定都是旧帝主动让位。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因此被提升为大理少卿”错误,原文“上忻然纳之,因谓绰曰:‘若更有闻见,宜数陈之也。’迁大理少卿”,选项中提升为大理少卿,与上文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何能为”,宾语前置,能干什么事;“以”,因为;“为……所”,被。第二句中,“愚暗”,愚昧无知;“欲妄杀人”为省略句,补充主语“皇帝”;“岂得”,“怎能”。 点睛】参考翻译: 赵绰是河东人,品性正直刚毅。在北周,开始做天官府史,因恭谨勤恳,被提拔做夏官府下士。 杨坚接受北周皇帝禅位,建立隋朝,授与赵绰大理丞,赵绰按法律办事,公正适当,考察成绩连接排名第一,提升做大理正。很快升迁为尚书都官侍郎,不久转为刑部侍郎。因处理梁士彦等案件(有功),赐给物品三百段,十个奴婢,二十匹马。每当向皇上送上需议罪案件时,表情端庄严肃刚毅正直,皇上赞美他,逐渐亲近、器重他。皇上因盗贼不能禁止,要加重刑法。赵绰进谏说:“陛下推行尧、舜的王道,多存宽容饶恕(的仁爱之心)。况且法律是天下最大的凭证,难道可以失掉吗?”皇上高兴地采纳了赵绰的劝谏,于是告诉赵绰说:“如果还有见解,应多多陈述说明。”(接着)提升(赵绰)为大理少卿。原南朝陈国将军萧摩诃,他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造反,萧摩诃应当因牵连定罪。皇上说:“世略年龄不到二十岁,又能干什么事!因他是名将的儿子,被人所逼迫而已。”于是要赦免萧摩诃。赵绰坚决劝谏不能赦免,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意见,想在赵绰走后赦免萧摩诃,坚持让赵绰退下去吃饭。赵绰说:“臣上奏的案件未作决断,不敢退朝。”皇上只得说:“大理,为朕特赦萧摩诃吧!”,于是命左右的人释放了萧摩诃。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过红裤子,世俗说法认为这样做对做官有好处,皇上认为这是厌胜巫蛊邪术,将要杀辛亶。赵绰说:“依据法律不应当判死刑,臣不敢按皇上的命令办理。”皇上大怒,对赵绰说:“卿爱惜辛亶却不爱惜自己吗?”命令左仆谢高颎把赵绰斩首,赵绰说:“陛下宁可杀臣,也不能杀辛亶。”到朝堂,脱去朝衣判罪斩首,皇上派人对赵绰说:“究竟怎么办?”赵绰说:“一心按法律办事,不敢舍不得死。”皇上气得抖抖衣服走到里面去了,过了很长时间才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问鼓励他,赐给物品三百段。当时,皇上禁止质料薄劣的私人铸造的钱流行,有两个人在市场用劣钱换好钱,武侯抓住了他们向皇上报告,皇上命令全杀掉。赵绰进谏说:“这个人应当受杖刑罪,杀掉他们不合法律规定。”皇上说:“这事和你无关。”赵绰说:“陛下不因臣愚昧无知,安置在司法刑狱官署,皇上要随便杀人,怎能和臣无关!”皇上又说:“摇撼大树不动的话,就应当退去。”赵绰回答说:“臣希望感动天心,更不必说摇撼大树了!”皇上又说“喝汤时,太热了就先放在一边,天子的威严,你要凌辱它吗?”赵绰拜而向前,皇上大声呵斥他,也不肯退。皇上于是回到宫中去。治书侍御史柳彧又上疏直言极谏,皇上才打消这种念头。皇上因赵绰有忠诚正直的胸怀,经常引入阁中,有时遇上皇上和皇后坐在一起,(皇上)就招呼赵绰坐下,一起评论政治得失。总共赏赐赵绰上万的钱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①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②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②坐:徒然。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起句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B. 颔联刻画早梅外在之形,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写了早梅傲视风霜的风格。 C. 颈联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诗人看到早梅绽放,不禁想起远方友人,想折梅赠之。 D. 这首诗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融和为一。 15. 诗歌后两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 B 15. 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诗人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表现了诗人对亲友们的无限思念之情。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借梅花的销落来抒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颔联刻画早梅外在之形”错误,“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意思是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题目中说“外在之形"错误,实际上是内在品格。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点明本诗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整体上采用了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意思是诗人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字里行间既表现了诗人对亲友们的无限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那种怅惘、不平之情。“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梅花势将枯萎凋零,借梅花的销落来抒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以比喻的手法描写秦人弃置珍宝如弃石头瓦砾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兄弟不知 (2). 咥其笑矣 (3). 吾视其辙乱 (4). 望其旗靡 (5). 鼎铛玉石 (6). 金块珠砾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咥”“辙”“靡”“鼎铛”“砾”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是一条河流。”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 、从未断流,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用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和其它民族乐器共同演绎了《茉莉花》,气势恢宏,悠扬悦耳,令人 。而央视另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更是为经典诗词注入新鲜的流行元素,从凤凰传奇演唱的李白的《将进酒》、龚琳娜演唱的屈原的《离骚》、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也能演绎出的“时代性”与“时尚性”。这些作品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传播经典,让朴素的诗词有了新的面目,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带给观众以全方位的听觉享受。这样 的“唤醒”行为,自然好评如潮。 在音乐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每一位音乐创作者都 。而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能够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重新编排和处理,才能让音乐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归,( )。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使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 B. 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 C. 使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 D. 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生生不息 焕然一新 革故鼎新 义不容辞 B. 生生不息 耳目一新 别具匠心 责无旁贷 C. 源远流长 焕然一新 别具匠心 义不容辞 D. 源远流长 耳目一新 革故鼎新 责无旁贷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B.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焕发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C.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D.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焕发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括号前的“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才能让音乐”可知,括号处的句子应该填“使”字句,排除B、D项,梳理整个语段可以发现,文段主要讲的是使优秀传统文化有时代性,那么由此可判定“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语序,应是先“民族特色”后“中国气派”,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句中说的是“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应选用“生生不息”。排除CD项。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显出崭新的样子。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新鲜。句中说的是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表演的《茉莉花》让人感到新鲜,应选用“耳目一新”。排除A项。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等。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语境中说的是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传播经典“唤醒”行为,应用“别具匠心”。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形容应当由自己尽责。语境是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每一位音乐创作者都有责任,用“责无旁贷”。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首先要分析画线句子存在的语病。画线句前说“我们的文化之所以……从未间断”,画线句说的就是原因,应该是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画线句“赋予”后缺少对象;另外,“始终保持着……张力”的主语应该是“文化”,而此处主语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偷换了主语。再分析四个选项的修改:A项,只修改了前句;B项,只修改了后句,且“焕发”与“张力”搭配不当。C项,前后句都得到了修改,且修改准确;D项,“焕发”与“张力”搭配不当。故选C。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幅对联,要求内容贴切,符合四、四、七言的格式。 示例:屈原:亲不负楚,疏不负楚,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经,策可为史,补天浴日大文章。 材料: 李白 李清照 鲁迅 词苑千载 诗中无敌 众浪齐奔 痛忆旧雨 殿上脱靴 惊闻陨星 江头披锦 先生作古 大河百代 群芳竞秀 译著未成 酒里称仙 才气公然笼一代 中国何人领呐喊 盛开一枝女儿花 淘尽万古英雄汉 狂名直欲占千秋 文坛从此感彷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李白: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2). ②李清照: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③鲁迅:译著未成,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和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题干要求“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幅对联,要求内容贴切,符合四、四、七言的格式”,这是考查学生写作对联的能力。作为对联题首先要求词性相对,字数相同,其次,题干要求内容贴切,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所给的材料,找出材料与人物之间的关联,重点关注:一是人物的风格特点,二是诗句内容,考生可以先选出与人物有关的词语,最后按照对联要求进行续写。比如李白的,先选出有关词语:诗中无敌 殿上脱靴 江头披锦 酒里称仙 才气公然笼一代 狂名直欲占千秋;再按照对联对仗的格式进行排列即可。 四、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地铁上,人不少,座位上坐着一位年轻妈妈,怀里抱着孩子,孩子睡着了。这位妈妈一只手护住孩子,一只手托着孩子的鞋底。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踢到旁边的人。这个动作一直保持到他们下车。这一画面传上网之后,网友纷纷点赞,都很认可这个为他人着想的举动。有网友说,这种修养来自内心的善良。而善良的内涵之一就是能为他人着想。 与之相对,某地一游泳馆,一位妈妈把5岁的儿子带进了女性更衣室。也许这位妈妈有难言之隐,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在公共空间里,能否处理好自己和群体之间的界限和关系,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尺子。怎么处理好?原则就是约束自己,善待他人。这个原则不是外在的规范,而是内化于心的素质。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人生需要为他人着想 地铁上,那位怀里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一只手护住孩子,一只手托着孩子的鞋底。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踢到旁边的人。网友纷纷点赞,都很认可这个为他人着想的举动。因为我们知道,善良的内涵之一就是能为他人着想。因此,人生需要为他人着想。 游客打碎玻璃杯,之后却将玻璃杯碎片与其他垃圾混放在一起。试想,如若老人不将玻璃碎片捡出,会不会因此而导致无辜之人受伤。为他人着想是与人交往的准则,体现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亦是每一个有修养的人所应具备的素养。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互相争执,剑拔弩张,可如若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人着想,结果是不是会不同呢?喜欢徐志摩说过的一句话: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来的赌注。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珍惜你身边的人,一辈子不长,多为他人着想,和平相处,下辈子你们不一定能够遇见。 为他人着想,筑一方心灵的屋檐,为他人,也为自己。在我国古代,一些富商大贾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将宅院的屋檐建的特别大,屋檐下还有小屋子,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遮风避雨,歇脚过夜的。这种从远古社会就流传下来的温暖,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爱心与热心,你感觉到了吗?筑一方心灵的屋檐,为了孤苦无依的人感到一丝生命的慰藉,也让自己收获一种别样的人生。 为他人着想,为国者更需要为民着想,为百姓谋福。你,项羽,纵使你“力拔山兮气盖世”也只能被刘邦骗的昏头转向,纵使你有范增这一谋士,也只能把江山拱手让人你不是因没有才能而被“取而代之”而是因为你的自私,你不多为百姓着想,体谅百姓的苦楚,不去处理好百姓生活中的“碎玻璃”,因而最终四面楚歌,乌江亭上,你便结束了你的豪情壮志。 为他人着想,需要宽容他人的错误,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吞山河的气度。一位光头将军平生参加酒会时,被一位服务生不小心用酒泼到了他的光头,这位服务生由此胆战心惊,心想小命不保,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光头将军却回答说:“你以为泼上美酒,它便可以长出头发吗。”体谅他人的“不小心”不要让它伤了别人,正需要这种气度。 为他人着想,就像是春风过处是绿意和生机,朝阳照处是希望和光明。暖流来时是感动与幸福。处理好你生活中的“碎玻璃”,不要让他伤了别人,亦或是你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挽歌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就属于叙事类作文,材料给出两则事件,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两则事件之间的关系,分析两则事件之间的关联点,即共同的指向,抓住这关联点进行立意应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审题】本次作文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即事件和评说。事件部分主要包括对立的两件事情,一件是抱着睡着孩子的妈妈用手托着孩子的鞋底,一件是一位妈妈把5岁的儿子带进了女性更衣室,显然这两则材料形成对比关系,第一则中这位母亲之所以托着孩子的鞋底,是因为怕孩子踢到旁边的人,考虑到他人的感受;第二则中这位母亲显然没有顾及他人的感受,由此可知,这两则材料的衔接点就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第二部分属于评说部分,属于议论性文段,既是对上面两则事件的简析,也是点明写作的方向,即如何处理“自己和群体之间的界限和关系”,这也是考量我们每个人的问题,材料最后明确指出要“约束自己,善待他人”,与“内化于心的素质”有关。这些都可以成为立意的方向。从文体来看,本次作文没有文体的限制,那么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可以从评价材料入手,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分析人们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候种种做法背后的原因,明确指出该如何去做;如写作记叙文,可以选取生活中一个场面或者几个场面来展示人们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候的做法,弘扬正能量,如图书馆中放轻脚步,如离开时轻轻关上房门……写作记叙文,考生要对能展示顾及他人时候的动作举止进行详细的描述,展现其魅力。 参考立意:约束自己,善待他人;理解包容铸就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善待他人;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学会换位思考 素材:1.一位女作家打碎了老人的玻璃杯,后来因为将碎玻璃与其他垃圾装在一起后被老人发现,而老人的表现,令女作家羞愧难当,深有感触。老人将玻璃碎片单独放在一个袋子里,并且写上“玻璃碎片,危险”,这一小小的举动看似简单,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我们应该向老人学习,生活中多为他人着想。 2. 在地铁上,一位推着轮椅上了车之后的乘客 ,停在了一位在低头玩手机的 一位男子身旁, 从这位乘客上了车后,这名男子就把脚卡在了轮椅的轮子上, 不让轮椅向前或向后滑动 ,而这一过程 ,男子头都没有抬一下 。正是由于这位男子的脚, 才会让这名推着轮椅的乘客安稳的到达车站。 3. 一名杭州司机吴斌遇到事故后, 忍着剧痛,用正确的操作将公交车安全停下, 让车上的乘客免于灾祸 。在危难之际,他考虑到的首先是他人的安危, 为了乘客的安全负责, 让他获得了“最美司机”的称号。 层次: 拟一个隐含观点的题目,比如《多为他人着想》 开头段,简引材料或者名言,亮明观点。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①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引用徐志摩的话,启发人们珍惜身边的人,多为他人着想; ②观点句是为他人着想,筑一方心灵的屋檐。举古代富人建大屋檐为流浪汉遮风挡雨的例子,证明人应该为他人着想。 ③观点句为他人着想,为国者更需要为民着想,为百姓谋福。以项羽为反例,说明不能为人着想,可能导致坏的结果。 ④观点句为他人着想,需要宽容他人的错误,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吞山河的气度。以光头将军原谅服务生为例,证明为人着想需要胸襟和气度。 ⑤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结尾段,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观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使用祈使句或者呼告修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