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检测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初检测(文)(语文)‎ ‎1.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毗邻(pí)丰腴(yú) 彳亍(chì) 矫揉造作(jiǎo) 毋庸赘言(wù)‎ B. 窗 扉(fēi)呜 咽(yè) 编纂(zhuàn) 风驰电 掣(chè) 鼻腻鹅 脂(zhī)‎ C. 深 隽(jùn)沉 酣(hān) 掸去(dǎn) 引 吭高歌(háng) 大 模大样(mò)‎ D. 绯色(fēi)轻 佻(tiāo) 嘈杂(cáo) 烜赫一时(xuǎn) 戊戌变法(xū)‎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这是对注音考查。正确读音为:A毋wúB纂zuǎnC模mú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如本题 “吭” “模”属于多音字,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例如本题中的“模” 模 mó1.模本 móběn、2.模范 mófàn、3.模仿 mófǎng、4.模糊 móhu、5.模楷 mókǎi、6.模棱 móléng。模 mú:1.模板 múbǎn、2.模具 mújù、3.模样 múyàng、4.模子 múzi。题中的 “彳亍”“ 烜赫”考生很容易读错。‎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逻辑 婉惜 轻歌曼舞 荼毒生灵 一幅图画 B. 抱怨 烦躁 开门揖盗 迫在眉捷 意气相投 C. 瞋视 树阴 变幻无穷 戴罪立功 恣意践踏 D. 决择 游弋 枉费心机 放诞无礼 震撼人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这是对字形考查。A惋惜B迫在眉睫D抉择。‎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 - 22 -‎ ‎【技巧点拨】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例如题中“惋惜”中的“惋”和心情有关,应该用 “惋”,“ 婉”多形容女子。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3.结构分析法 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5.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6.来源结合法。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是 ‎ ‎⑴ 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 来。它天天这样,从不 。 ‎ ‎⑵ 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 “人生 ”的任务。 ‎ ‎⑶周朴园在桌上找电报,仆人递给他;此时周冲偷偷由左书房进,在旁 。 ‎ ‎⑷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 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 都是顺理成章的。‎ A. 厌倦 启事 谛听 原形 B. 厌倦 启示 谛听 原形 C. 厌恶 启示 倾听 原型 D. 厌恶 启事 倾听 原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是”。 厌倦是对某件事已经感觉乏味了,厌恶就是对某些人某些事感到厌烦心理了。依据语境(1)“天天这样,从不”应该用“厌倦”; 启示: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启事: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依据语境(2)“人生批评”应该用“启示”; “谛听”侧重于“谛”即“仔细”的意思,强调的是注意仔细的听,表示十分认真。如谛听当年的革命故事;“倾听”侧重于“倾”,即“身子向前用尽(力量)细心地听取”,含有尊重的意思,如倾听民意。依据语境(3)“此时周冲偷偷由左书房进,在旁”应该用“谛听”;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贬义,如“政务一公开,这伙人原形毕露了”。“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如“这可能就是作者的创作原型”。依据语境(4)“丧失了的”应该用“原形”。‎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22 -‎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题中所给词语两两相近,但用法和意义不同,注意区分。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 下列画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在大街上 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B. 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 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C. 由于山体滑坡,奔赴汶川抗震救灾的队员往往会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 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D. 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副其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神秘奥妙,不可理解。这里形容“撒野动粗”,有愚昧或态度蛮横之意,应该用“不可理喻”。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 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B. 2015 年 3 月 1 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 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 22 -‎ C.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 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D. 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的情况,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我国也必 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妇孺及孩童”并列不当,不合逻辑B“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地方政府规章”主宾搭配不当。C“不仅……还是”引导的两个句子语序不当。‎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B“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地方政府规章”主宾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C“不仅……还是”引导的两个句子语序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6.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卡尔·刘易斯一代退役之后,博尔特在近二十年里成为复兴田径运动的最大明星。他的每一次参赛,① 有可能改写人类的极限;他的三届奥运会,已然改变了牙买加乃至世 界对田径的看法。而 30 万美元的比赛出场费,② 是如今所有田径运动员中最高的。 不过,脚踏实地的博尔特却对自我、前途及未来都有着清晰的认识:“我觉得每一年都很重 要,③ 今年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④ 大家特别关注。我想去实现一些从来没 有实现过的东西,为下几代人树立更高的标杆。我现在既兴奋又紧张,这也许是我留给后人遗产的最后机会。⑤ 我退役了,我认为自己不会立马被超越。人们⑥ 需要一些 时间才能打破我的记录。也许有一天,人们告诉我,我不再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了,但我 还会是那个拿了 9 块奥运金牌的人。”‎ - 22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都 也 但 所以 即使 还 B 总 却 ‎/‎ 那么 虽然 也 C 也 ‎/‎ 但 所以 由于 更 D 常 仍 而且 ‎/‎ 一旦 甚至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①处选“都”,呼应的是前面的“每一次”,强调的是博尔特体育技能的高超;③处选“但”,与“最后”相呼应,为转折关系;④处为因果关系;⑤处为假设关系,因为博尔特在现实中仍未退役。‎ 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22 -‎ ‎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 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B项,根据前文“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连声道歉”这个语境,“献丑”不符合语境,献丑是谦辞,在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的技能很差,不是道歉语。C项“垂询”是敬词,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关照,用于此处不得体。D项“内人”用于称自己的妻子。此句说郭教授的妻子,不得体。故选A项。‎ ‎8.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若望仆不相师 缦立远视,而 望幸焉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千呼万唤 始出来 C.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D.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答题关键词“意义相同”,解答时只关注意义相同即可。题中,B项,都解释为“才”的意思;A项,抱怨|希望;C项,好,良|名胜;D项,通晓|宽解、疏通。‎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 22 -‎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②臣 以险衅,夙遭闵凶 B. ①死日然后是非 乃定 ②至于鞭箠之间,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C. ①盘盘 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 焉 D. ①怀帝阍 而不见 ②纤歌凝 而白云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中,A项,用;因为。B项,都解释为“才”。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D项,转折连词,却;并列连词。‎ 答案为B项。‎ ‎10.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A. 苟以天下之大大 B. 使负栋之柱,多于在庾之粟粒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 与蝼蚁何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例句是被动句 A项,定语后置; B项,状语后置句; 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 点睛:宾语前置 (可以这样理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 22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8226;氓》〈诗经〉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 惟命是听 (成语) ‎ - 22 -‎ 惟利是图 (成语) ‎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 惟你是问. ‎ ‎5、普通宾语前置 ‎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 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 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 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 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 2012 一年,就增加了 6000 余万辆新车。预计到 2020 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 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 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 2004 年触顶,自 2007 年经 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 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 1945 年出生的人,大 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 美国 60—64 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 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 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 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 30%。在 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 里,偶尔才用。2001—2009 年间,美国 18—34 岁年龄段年收入 7 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 使用增长了 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 ‎ - 22 -‎ 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 18—34 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 “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 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 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 2010 年的 77%上升到 2050 年的 86%。这意味着,将把 快 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 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 20 世纪不同。汽车在 20 世纪的城市化 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 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 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 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 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 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 城市的复兴。 ‎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 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 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1. 关于“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 至可能下降.‎ B. 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 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 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 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 22 -‎ 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 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 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 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 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 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 2012 年,全世界增加了 6000 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13. 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 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 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 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 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 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 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 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答案】11. A 12. D 13. A ‎【解析】试题分析:‎ ‎11. 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有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原文第三段“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因此“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的说法和原文不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 22 -‎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就是对文章第三段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的说法和原文不符。‎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表述不对,原文第三段说的是“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理解为“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是偷换概念。‎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A “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因果倒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矼,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廷尉。矼 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建炎诏令内侍不 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于是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 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矼请扈从,因命督江上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 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矼首至光世军中,谕之曰:“贼众我寡,合力 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 国,亦将有利其身。”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 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矼请罢 - 22 -‎ ‎ “讲和”二字,饬厉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 矼充馆伴使,矼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今难以专论。”秦桧召矼至都堂,问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 “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不能屈,乃改命吴表臣。诏金使入境, 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矼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 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 其经久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三军一体,今陛下询于搢绅,民情大可见矣。 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益坚,何忧此 敌。’’未几,丁父忧。免丧,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奉 祠,凡四任。丁内艰以卒。 ‎ ‎(《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魏矼传》,有删节)‎ ‎14. 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B.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C.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D.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15. 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左迁’’表示贬官。‎ B. 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 C. 面,方位词,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表示臣服。‎ D. 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 ‎16.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矼忧心朝政,主张严明法纪。发生星变时,他趁机进言,指出官吏任用制度上的过失;当内 侍李廙犯法时,他力主严加惩戒。‎ B.‎ - 22 -‎ ‎ 魏矼有大局观念,能团结人心。刘豫入侵时,他亲自到军中说服刘光世放下私仇为国雪耻,此 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 C. 魏矼忠心耿耿,反对讲和。面对金人的胁迫,他请求皇上激励众将再战;当秦桧希望说服他 时,他加以拒绝,指出秦桧之失。‎ D. 魏矼言辞犀利,见识超人。他认为皇上承袭祖业,不需要依靠金国,应该顺应民意,考虑长 远,了解民情,坚定军心,以与敌人对抗。‎ ‎17.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建炎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 ‎ ‎(2)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 ‎【答案】14. D 15. A 16. B ‎ ‎17. (1)建炎年间诏令内侍(宦官)不许结交主兵官及干预朝政,违者以军法处置,请求重申 严明这一禁令。‎ ‎(2)更希望能周密考虑天下治乱的关键,斟酌大众情况,选择经久可行之计施行。‎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这句的意思是:刘光世同意他的看法,魏矼就劝他送信给二帅,表示没有别的意思,二帅回信表示和好之意。刘光世把书信呈送皇上,从此众军屡战屡胜,军声大振。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故选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并结合文章内容来判断。本题A项,“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理解能力。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本题B项,“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分析不当,文中刘光世写书信给二帅后,才有二帅复书交欢,众战屡捷。‎ - 22 -‎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通常错误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不当,时间错位等。比如本题,B项,“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分析不当,文中刘光世写书信给二帅后,才有二帅复书交欢,众战屡捷。‎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遵遁直译的原则,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第一句中关键词有:“交通”“预”“申”。第二句中有:“少”“审”“酌”。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意思表达的流畅。‎ 参考译文:‎ 魏矼,是唐代丞相魏知古的后代。绍兴元年,适逢星变,极力进言大臣升降不公,所以导致人心不一。皇上知道他的忠心,提拔他爲监察御史,升任殿中侍御史。‎ 宦官李廙在韩世忠家饮酒,用刀砍伤弓匠,因此被捕。魏矼进言:“宦官出入宫禁,因爲饮酒而行凶,竟然到这种地步,怎能不爲此感到忧虑?建炎诏令宦官不许结交主兵官及干预朝政,违者以军法处治。请申严禁令,以便防微杜渐及早警惕。”于是杖责李廙并发配琼州。升魏矼侍御史,赐五品服。‎ 刘豫依仗金兵入侵,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于是命他监督江上衆军。当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叁大将权均势等,又各怀私仇,不肯齐心协力。魏矼首先到刘光世军中,告诉他説:“贼衆我寡,合力还怕不能支持,何况众军各怀私心,将如何作战?为各位考虑,应当想着为国雪耻,除去私仇,不仅有利于国家,也将有利于你们自身。”刘光世同意他的看法,魏矼就劝他送信给二帅,表示没有别的意思,二帅回信表示和好之意。刘光世把书信呈送皇上,从此众军屡战屡胜,军声大振。皇上到了上江,魏良臣、王绘出使金回来,约定再派使者,并且有恐吓逼迫的话。魏矼请求取消“讲和”二字,激励衆将,力图攻取。金屡败逃走,使者也没有派遣。升魏矼爲秘书少监。‎ 八年,金使入境,任命魏矼充当馆伴使,魏矼进言:“前不久任御史,曾论和议的错误,现在难以擅自评论。”皇上召魏矼到都堂,问他不主张议和的原因,魏矼説明敌情难保,秦桧对他説:“你以智料敌,我以诚待敌。”魏矼説:“相 - 22 -‎ 公固然是以诚待敌,怕敌人不以诚待相公。”秦桧不能説服他,于是改令吴表臣爲馆伴使。‎ 皇帝下诏金使入境,想屈辱议和,命令侍从、臺官谏官逐条上奏。魏矼説:“贼刘豫由金人所立,北面称臣,陛下继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有何求于金国呢?陛下既然想爲亲人稍受屈辱,更愿周密考虑天下治乱的方法,斟酌群情,选择经久可行之计施行,不应听从的,用国人的意思加以拒絶,使陛下不后悔。所谓国人,不过是万民、叁军罢了。百官与万民一体,大将与叁军一体,现在陛下询问百官,民情大体可知了。希望速召大将,各带近上统制官数人同来,详加询问,以防止以后意外的忧患。大将认爲不可以,那么他们的志气更加坚定,对敌人有什么担忧的呢。”不久,父亲去世服丧。免除服丧,授任集英殿修撰、宣州知州,不赴任。改爲提举太平兴国宫,从此爲宫观官,共四任。爲母亲去世服丧时去世。‎ ‎18.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 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紧扣 “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 以前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如今英 雄已经无处寻觅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 ‎(5)《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 ‎(6)《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写作《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 ,成一家之言。‎ ‎【答案】 (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千古江山 (4).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 暴霜露 (6). 斩荆棘 (7). 奈何取之尽锱铢 (8). 用之如泥沙 (9). 落霞与孤鹜齐飞 (10). 秋水共长天一色 (11).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12). 通古今之变 - 22 -‎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酹”“ 锱铢”“ 孤鹜”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 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 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 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 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 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 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 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 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 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 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 T 恤,一 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 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 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 - 22 -‎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 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 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 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 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 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 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 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 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 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 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 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 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 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 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19. 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每当“我”把目光投向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 比“他们”容易。‎ B. “我”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对他们表达了敬意,表现出一位知识分 子的可贵良知。‎ C.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耳闻目睹过农村人挣扎求生的艰难,“我”对社会底层劳动者有一种 天然的亲近感。‎ D. “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 人们的消费观。‎ E. 看到那些底层劳动者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有些人看来,这种解释是十分矫 情和可笑的。‎ ‎20. ①段连续描写三种不同人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 22 -‎ ‎21. 第⑤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 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2. 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⑥段所引用的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 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答案】19. AB 20. 内容上,形象地表明社会底层劳动者能引起作者一种深久的不安;结构上,照 应标题,引出下文。 ‎ ‎21. 社会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正是他们的努力,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他们自力更 生、吃苦耐劳,又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 础上的。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辛勤劳动者的敬意。 ‎ ‎22. 鲁迅先生的话现在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①我们国家经济还不发达,还有一部分人在社会 底层艰难地生活,而有些人却已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让人 忧虑的。②无论怎样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不能为了钱 而苟且偷生,奴颜婢膝。③生活条件改善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挥霍浪费了,我们依然 要考虑这样的消费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作更有价值的投资。④为了发展,我们必须消费, 但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不能放纵,为所欲为,冲破法律、道德的底线。‎ ‎【解析】‎ ‎19. 试题分析:A. 每当“我”把目光投向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比“他们”容易。“主要是因为我挣钱比他们容易”与文意不符。B. “我”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对他们表达了敬意,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原文没有底层劳动者不甘心的意思。‎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回答本题,内容上,形象地表明社会底层劳动者能引起作者一种深久的不安;结构上,照应标题,引出下文。 ‎ - 22 -‎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社会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正是他们的努力,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他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又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础上的。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辛勤劳动者的敬意。‎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创意解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和现实作答,本题可以作答为,鲁迅先生的话现在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国家经济还不发达,还有一部分人在社会底层艰难地生活,而有些人却已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让人忧虑的。无论怎样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不能为了钱而苟且偷生,奴颜婢膝。生活条件改善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挥霍浪费了,我们依然要考虑这样的消费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作更有价值的投资。为了发展,我们必须消费,但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不能放纵,为所欲为,冲破法律、道德的底线。‎ ‎23. 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 ‎ ‎“我家宝贝正在参加××活动,麻烦给×号×××小朋友投一票”“这是同事家的娃,拜托 投一票,谢谢”“考验友情的时候到了,请给×号投票,不胜感激”……朋友圈中家长替孩子拉选票的大戏分分钟都在上演。被拉票者总会感到不胜其烦。然而碍于情分,大家往往连 什么活动都没搞清楚就投上了一票。 ‎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有人说这是“绑架”友情,也有人说这样做 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利用媒体谋私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答案】这些天来充斥着我的朋友圈的已经由各种自拍转变为为孩子拉选票了。这样的信息让人不胜其烦,可这样的做法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错。‎ 首先这种拉选票的做法表现了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及对孩子的鼓励。这种评选活动外人不觉得有什么,可对孩子来说如果获得了好的名次可能就有天大的好处,对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有着不小的益处。‎ 其次,微信和QQ作为一种社交类软件,为使用者提供社交平台本就是他们的职责。用他们来为自己的孩子拉选票更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情。与其说是用媒体谋私利,倒不如说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你的好友,你的人际关系网也是你的资源,将这些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又有什么错呢?‎ - 22 -‎ 再次,拉票这种事古来有之,现在更是不少。除中国以外的各个大国在临近总统大选、首相更新时,那些各党派领导人不是各个都要深入基层群众演讲拉票吗?甚至在你小学时每每迎来班内奖项、职务评选时老师还会给你三分钟让你来为自己拉一拉选票呢。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拉选票这种事更谈不上破坏公平规则。它更能体现人们的人际关系及交友能力,人缘好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更吃香。‎ 最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看重人际关系的国家,社会交往能力的高低往往是一个人最终成就的量尺。你的社交能力强,你就能拥有不错的职位和待遇。而这种为孩子拉选票的活动就像是一个测量你人际关系的一个媒介。所以为孩子拉票这件事情并没有错。‎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这拉选票给孩子这一种小事都可以体现,所以为了以后的生活和道路,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吧!‎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命题作文。材料鲜活,时代感强。作文要求明确,“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但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自由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围绕“网络投票”谈自己看法,允许适当扩展。‎ - 22 -‎ ‎........................‎ ‎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