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二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二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www.ks5u.com 第二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1.宏观把控,综合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但是其综合性明显加强,答题时需要全面分析诗歌。‎ ‎2.体察入微,着眼细部。命题者经常会在细微之处设置陷阱,经常采用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等方法设误。‎ ‎3.关注选项,辐射全诗。命题者设置的四个选项,其内容大多是正确的,对于解决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和理解全诗内容具有积极作用。‎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设误点1:词句理解有误 释义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典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C.一、二句是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解析 B项,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 ‎1.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 朱唏颜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①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②,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注:①金鏊:传说大海里的神龟。②鹤: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凭危阑极目”一句中“危”是高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登高望远的自然美景,可以看出作者兴趣盎然,心情愉悦。‎ B.“寒江斜注”中“注”字写出了江水的迅猛之势,作者居高临下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流势迅猛,如同喷注一般,颇为传神。‎ C.“胜游如扫”中“扫”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此刻“倦怀”全释、烦恼尽消的愉快心情;同时,也与词首“倦怀无据”遥相呼应,全词浑然一体。‎ D.“拟访临幕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是说作者如当年苏东坡游赤壁遇到孤鹤横江东来一样,也在傍晚清夜偶遇仙鹤。‎ 解析:D项,“拟访”是“准备访求”的意思,不是说作者已经遇到了仙鹤。‎ 诗意速通:‎ 莫名地感到无聊,扶着楼上的栏杆极目远望,寒冷的江水斜斜地汹涌东去,满目吴楚风烟,才知道登高远望的乐趣。将楼上的景色全都看了一遍,夕阳中江上舟楫纵横,秋风将寺院的钟声传过来。兴奋地拉着你的手,登到更高的地方欣赏暮色。‎ 波涛翻腾中,隐约中一水从中间分开来,宛若水底的神龟穿戴着金甲出水,力战蛟龙。此景就像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样,应该是苏轼乘着仙鹤看到一番神遇。悬崖耸立在秋风中,波涛高卷着奔向夜月,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次登楼之行,一扫之前的倦怠的心情,随着大江奔腾向东而去。‎ 设误点2:形象设置有误 释义 意象、‎ 意境类 判断意象、意境类客观题的正误,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将选项内容与描述诗歌意象、意境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诗歌的主旨、创作背景等相对照,由此确认答案。‎ 物象类 物象意义的象征性及其象征意义的多元性,使考生难以准确判断选项对物象意义分析的正误。正确解答这类客观题,考生既要强化对传统物象意义的积累,又要掌握鉴赏物象意义的技巧。‎ 人物 形象类 人物形象类客观题,主要涉及人物的身份定位、性格概括、作用分析、情感表达等。考生由于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或忽视创作背景和目的等因素,故在做这类试题时容易出错。解决这类试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具体句子,准确把握人物个性,联系诗歌相关内容和时代背景等分析意义、作用。‎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部下。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达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解析 C项,是写自己,不是夸赞部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③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干誉、才卿: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②罥(juàn):缠绕。③美人:此指陪酒的侍女或歌伎。‎ 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得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解析:A项,“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是“凄清迷蒙”。‎ 诗意速通:‎ 落花已在风前飞舞,再一次送走黄昏时的风雨。清晨以来,庭院里半是残落的红花,只有悠悠荡荡的游丝,在晴空中荡来荡去。‎ 我们曾在花前携手同游,尽情地饮干杯中的酒。劝美人不要因伤春惜别而敛眉愁苦。在这酒尽友人将散之时,我也无可奈何,满怀情愁。‎ 设误点3:语言设置有误 释义 炼字类 炼字类客观题,涉及鉴赏古代诗歌字词的临时意义、赏析表达效果等,解题时,考生要学会根据句子准确把握字词的临时意义,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创作意图等,赏析字词在写景、写人等方面的表达效果。“炼字”要避免望文生义,考生必须有语境意识,思考该字词涉及哪个(哪些)义项?运用什么手法?是否有多重意义?‎ 炼句类 炼句类客观题,由于涉及内容广、分析角度灵活,考生容易出现错误判断的现象。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应该先把全诗读懂;审视选项时,要先看准选项是从哪个角度分析诗句的,然后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进行理解,进而判断正误。‎ 语言 风格类 考生判断语言风格类客观题选项的正误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调动平时对诗歌语言风格知识的积累,分清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别;二是在理解诗歌词语和句子意义的基础上,与诗歌语言风格的特点加以比对,一一对应。‎ ‎(续表)‎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信。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解析 D项,“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寒雨中偶赋二首(其一)‎ 陆 游 鬓毛萧飒齿根浮,徂岁翩翩肯暂留?‎ 穷巷多泥谁问疾,空阶滴雨又经秋。‎ 自营可笑夸三窟,善守宁须筑百楼注?‎ 但使胸中机事尽,一樽随处送悠悠。‎ 注:百楼:指古代瞭望敌情的高台。三国时公孙瓒筑起百楼进行防御,却被袁绍攻破。‎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的第一句作者描述自己年老体衰的现状,白发已经稀疏,齿根开始浮动。‎ B.“穷巷多泥谁问疾”句感叹自己身患疾病,但是由于所住的地方泥泞难行,无人前来探望。‎ C.“空阶滴雨又经秋”句作者用空阶滴雨的景象渲染了空寂凄寒的氛围,增添了人生的感伤。‎ D.既想营一己之私,又自夸能以狡兔三窟来避祸,作者觉得这样做非常可笑。‎ 解析:B项,理解有误。应为“感叹自己身处僻巷,处境困窘,无人关心问候”。‎ 设误点4:表达技巧有误 释义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典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描写的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D.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解析 D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所以答案为D。‎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醉中感怀 陆 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解析:D项,“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应是“叙事”。‎ 诗意速通:‎ 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设误点5:情感基调有误 释义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赠 别 许 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本诗首联既饱含深情,又充满哲理。‎ B.许浑的“莫怪分襟衔泪语”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相同的离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的颔联把人间离愁归咎于门外有路,看似毫无道理,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了离愁难熬的情感。‎ D.“耕钓”是作者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孟浩然《题张野人园庐》诗中的“耕钓方自逸,壶觞趣不空”‎ 的情趣有相似之处。‎ 解析 B项,两者感情基调不一样。王勃的诗强调莫流泪,不伤悲;许浑的诗是伤别离,认为悲情可以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解析: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诗意速通:‎ 铺满大地的白雪映照着山城,冰天雪地里,楼上吹笛的,连玉指都感到寒冷吧?你吹奏出的一声声羌笛音里,饱含着离别的哀怨,飘荡在空间。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不知开落了几次了?我在天涯漂泊,两鬓已如此斑白了。‎ 面对天上点点闪亮的星星,朗朗普照的圆月,我独自一人痛饮不休。喝着,喝着,好像觉得天上的银河倒流入了我的杯中。我这翰林学士为相思写了三千首诗词,想寄给你这南方的恋人,让你去忍着眼泪慢慢细读啊!‎ 两步骤,答对诗歌鉴赏选择题 根据“设误点”来看,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形象、语言词、技巧、内容情感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先圈画并高度关注这四个角度,然后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分析定答案。步骤如下:‎ ‎【典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标选项 细比对 判定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此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诗歌首联、颔联写画中之景,颔联、尾联重在抒情,含蕴有味,“满眼”“向来”“一窗”等用语浅易,风格简淡,却表现出诗人对山水画很高的鉴赏水平。‎ ‎√‎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此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从首联可以看出“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描写对象,其中“满眼”写出了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苍然”写出了山的辽远。‎ ‎√‎ ‎(续表)‎ 标选项 细比对 判定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此项考查对诗歌颔联内容的理解。“向来”是从来、一向的意思。颔联的意思是,画家所画的山水辽阔万里,素来都是通过一幅画表现出来的。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透过一扇小窗欣赏画作。“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错误。‎ ‎×‎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此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表达效果的鉴赏。颈联描写的意象是“众木”和“孤云”,一个“晚”字点明了“‎ ‎√‎ 苍茫暮色”,而“不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孤云”在暮色中浮动的行为,这是作者赏画时的主观感受。‎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征求: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 B.颔联中的“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解析:“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诗人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字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解析:“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防范她”。‎ 诗意速通:‎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