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1届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位经济学家曾抛出一条“毁三观”的结论一“ 劳动致不了富”,迅速遭到众多网友从事实到逻辑、从学理到情理的全方位反驳。事实证明,靠双手实现梦想、用劳动创造价值,既是人之为人的朴素道理,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是我们时代深植于每个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事关社会根基的大命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主张,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更进一步提炼了劳动的意义;因为中国人历来重视勤劳致富、信奉劳动创造价值,中国的变革甚至被外媒称为“勤劳革命”。回溯历史,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劳动者手不停歇、抓铁有痕地实干,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中国。不可否认,社会上一度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但时至今日,蓝领工种薪酬普遍提升,一些企业的大工匠年薪甚至高达百万,劳动价值在回归。这些都构成了十九大报告中“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坚实基础。‎ 今天,劳动者的内涵被前所未有地拓展。网络主播、职业电竞选手、健身私……这些之前很少见的工种被创造出来,同时也催生了这个时代新的“人生赢家”。重庆朝天门的“棒棒军”谢幕了,纯粹作体力要求的工作越来越少,呼唤创造力的行业在急剧扩张。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激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细化的分工既在拓宽劳动者内涵,也在敦促劳动精度的提升。同样加工一个零件,精度99%是工匠,精度99. 99%就成了令人仰视的大国工匠。劳动不仅没有过时,其市场价值还将进一步凸显。‎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因为知识与劳动已如卯榫般紧扣,我们重申勤勉的意义,更要强调知识的分量。在知识经济风口起飞的创业者,“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是知识向他们提供了杠杆。这是一种风向,更是一种取向:强调埋头苦干不等于一味蛮干,新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创新。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是中国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个体放大人生价值的关键砝码。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不看学历看能力,新时代这杆秤,比任何时候都掂得出一个人的真正分量。‎ - 27 -‎ 让劳动者梦想成真,勤劳勇敢者最需要的是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30多年前,正是城乡间闸门的打开,让束缚在土地上的手脚一下子伸展开,让中国的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今天,随着户籍改革继续推进,市场机会持续增加,更多人有机会跻身成才成功的大门。但这条大路仍需要进一步拓宽。从金融浇灌“三农”到孵化创业项目,从强化职业培训到提供职业规划辅导,从增进劳动权益保障到消除就业歧视,当每一个最初的梦想被善待,勤勉劳动自然会成为一种信仰。‎ ‎(摘编自何鼎鼎《让“劳动者”梦想成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友全方位反驳某经济学家结论的事实证明,用劳动创造价值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B. 随着时代发展,“劳动者”的内涵被无限拓展,劳动精度不断提升,劳动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C. 不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中国人口红利就无法完成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型。‎ D. 公平的就业环境、市场机会持续增加,是劳动者梦想成真、人生更加出彩的首要前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内涵及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新要求。‎ B. 文章从中外两个角度,结合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论证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这--事关社会根基的大命题。‎ C. 从尊重劳动的重要性到时代对劳动者的新要求,再到让劳动成为信仰的具体做法,文章论证逐层深人。‎ D.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列举国家助力“劳动者”梦想成真的措施,对勤勉劳动成为信仰进行了深层次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社会还存在怀疑劳动价值的现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营造劳动光荣和敬业的风尚就十分必要。‎ B. 劳动与知识、技能、创新结合得更加紧密,这与改革持续推进,劳动分工日趋细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C. 新时代纯体力工作趋少,勤勉劳动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埋头苦干上,而是体现在知识技能和创新上。‎ D. 给每一个期待靠双手实现梦想的人提供更优质的就业环境和更多助力,勤勉劳动自然会成为信仰。‎ ‎【答案】1. C 2. D 3. C - 27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张冠李戴。原文“事实证明,靠双手实现梦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中“事实”并非“网友反驳经济学家”这一事实。‎ B项,夸大事实。“被无限拓展”错误,原文是“被前所未有地拓展”。‎ D项,曲解文意。从全文可知,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让劳动者梦想成真,勤劳勇敢者最需要的是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而并非“首要前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错误。第五段只是列举了30年前到现在的一系列措施,无对比意味。其他三个选项均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从原文“强调埋头苦干不等于一味蛮干,新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创新”可知,“不是体现在埋头苦干上”错误,原文否定的是“一味蛮干”。其他三个选项均正确。‎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7 -‎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 27 -‎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 27 -‎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4. 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6.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答案】4. A 5. D ‎ ‎6. ①信息传播。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强化事实,多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②社会保障。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给公众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缓解恐惧情绪;③心理干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建立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提供心理支持。‎ - 27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应激反应是一种……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错误,应对的不仅仅只有“困难和危险”,也不仅是“适应性”。比如第二段“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可知还包括“预期性焦虑”等内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错误,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故选D。‎ ‎【6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即信息传播强化事实,多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防疫事实,要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政府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给公众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缓解恐惧情绪;“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即心理干预;“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即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建立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提供心理支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江鸭景 张立忠 冬日正午,漫步江边,阳光温暖地铺洒在路上、身上,心也跟着暖了起来,阳光下,景致鲜亮了许多,山川河流比傍晚时更显旷阔,也更为真实、山拉着白雪的披风,更加巍峨峻峭;水盖着冰雪的被子,更为安静温和。‎ 今冬较暖,江封得比往年要晚了一些,直至大雪节气才魅强封上,如今的老天爷和人一样,做事没有以前认真了,江封得潦草,有的江段竟被粗心地漏封了。漏封的江面,水清澈见底,潺潺地流着,在阳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像一个熟睡了的人心脏,有节奏地律动着,似乎在昭告人们:江依然醒着。‎ 在江南大桥上游,有一小片江面今年一直未封上,于白雪皑皑中开了一个长长的黑色口子,像一只大地的眼睛瞪着天空和城市,最初“眼睛”很大,长有二三百米,宽也有一百多米。令人意外的是,那一小片未冻水域,竟然招来了许多野鸭子。野鸭在这江中出没,本不稀奇,每年春天开江伊始或秋天江面封冻之前,都有大批迁徙中的野鸭在这里落脚打尖,但在封江的时候都飞走了。今年不一样,这些野鸭入冬以后并没有飞走,而是一直在那未封冻的水域流连着,大有今冬在此安营扎寨不再走了的意思。‎ - 27 -‎ 这群野鸭约有百只,早在深秋时节就已经来到这片江面上,那时江未封冻,鸭子们三五一群、八九一伙,分散于江的各处。入冬后,江面渐渐结冰,鸭们的活动区域被一点点收窄,慢慢地就集中到这片未冻冰的水域来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群,成为江中引人入胜的一景。由此,观鸭成为我每天必散步的理由。‎ 观鸭的最佳地点是在桥上,站在江南大桥上往下看,江水清清,视线直达水底。鸭子们悠闲地在水面上浮着,或漂游,或觅食,慢悠悠地过着属于它们的日子。它们经常地把头和身体大部分扎进水中,用它们那著名的扁喙,在水下寻食,两只脚掌急速地在水里划着,屁股则垂直地撅得老高,看着它们那份打食的辛苦,觉得不比人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轻松多少。当然,许多时候它们都是在水上漫无目的地游着,脚掌不紧不慢地划着水或者压根就不划水,只是随波逐流地漂着。还有些干脆爬上冰面,卧在那看着水中的同伴们,还不时地窃窈私语,好像是在评论着某个同类的游泳姿势和进食动作。有时某只野鸭猛然间在水中使劲扑闪起翅膀,吓得水珠四散奔,引来水面一片凌乱。偶尔,会有一只或几只野鸭不知什么原因突然间飞了起来,看似要远去,可飞了没多远,换一个位置又落下,终归还是没有离开这片水域。在这庞大的鸭群中,有一只小小的鸭雏颇引人注目,它经常落单,总漂在鸭群的下游。它的觅食方法与成年鸭子们也不太一样,总是一个猛子扎进水中,箭一样地在水底穿行,速度极快,像一条在水下梭游的鱼,好一会儿才冒出来。‎ 桥上车来人往,两岸亦行人不绝,但野鸭们却并不在乎,怡然自得地演绎着自己闲情逸致般的生活。这一份人鸟和谐的图景,让人心生感动,我想起王维《画》这首诗颇合此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野鸭子虽然耐寒能力极强,但能留在繁华市区内的一小段江面上越冬,这是过去从未见过的事情。我想,它们能留下来,须具备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是要有足够的食物,另一个是安全。‎ 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旧闻:2010年,内蒙古草原鼠害成灾,草场受灾严重。鼠患的原因,是草原狼、狐以及鹰隼等鼠类天敌被人们猎杀殆尽。这让我想起这么一件事情:三十年前的一个秋日,一位农村朋友给我带来一只野鸭。我把这野鸭炖了,没料到吃了头一口就把牙崩坏了一颗,疼了半年多,至今亦常有不适。原来野鸭是朋友用猎枪打的,鸭身上还留下数颗枪沙,被我咬到了。“崩牙”可能是一个偶然事件,可我觉得,这是野鸭对人的一种特别的报复,也是大自然给人的一份警示。‎ 走在江边上,望着澄澈的江水,观着寒江上徜徉在水中的野鸭,看着阳光下安恬的山川与河流,一种愉悦随着气血畅游通身,而后从毛孔中慢慢地渗透出来,感觉冬日的阳光不冷了,顺着江面吹来的风也不寒了。风拂去了心中的尘霾,拂去了日积月累的阴郁,蓝天高远,心胸敞亮。‎ ‎(摘编自《西南作家》杂志)‎ - 27 -‎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野鸭能留下来,说明这段未封冻的水域有着足以养活们的食物,也说明它们在这段水域没受到人为惊扰。‎ B. 文章画线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写出野鸭在江面自由欢快活动的场景,侧面体现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C. 文章插叙“我”因食用野鸭而“把牙崩坏”的回忆,是为了突出表现“我”以后食用野鸭感到恐惧及排斥。‎ D. 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到江边散步感受到冬阳和暖,江风不寒,天高心亮。这部分内容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了主旨。‎ ‎8. 作者在文中引用王维《画》这首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以“寒江鸭景”为标题有什么意蕴?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7. C 8. ①借用王维的诗使文章语言凝练,言简义丰,使文章含蓄雅致,富有美感。②王维的诗与“这一份人鸟和谐的图景”意境异曲同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③通过诗歌与“寒江鸭景”的关联,自然地把读者带入画面当中,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9. ①表层含义指的是对江上野鸭群嬉戏的概括,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和自然环境背景;②深层含义则是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引发人们对保护生态平衡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是为了突出表现‘我’以后对食用野鸭感到恐惧及排斥”理解错误,根据文意,此处插叙的作用应该是突“我”对人类目前破坏自然的反省,呼吁人类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中引用诗词的作用。这类题从以下几点考虑:①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②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等。‎ - 27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把画景于实景对照描述,显示了画的形神兼备。借用王维的诗使文章语言凝练,言简义丰,使文章含蓄雅致,富有美感。把读者带入画面当中,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结合“桥上车来人往,两岸亦行人不绝,但野鸭们却并不在乎,怡然自得地演绎着自己闲情逸致般的生活。这一份人鸟和谐的图景,让人心生感动”分析,诗与“这一份人鸟和谐的图景”意境异曲同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标题作用及意义的能力。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身包含的意义;标题的主旨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标题的作用意义;标题的结构意义。可以根据标题的内容指向带到文中具体分析,按方向进行概括。结合“令人意外的是,那一小片未冻水域,竟然招来了许多野鸭子。野鸭在这江中出没……大有今冬在此安营扎寨不再走了的意思”“这群野鸭约有百只,早在深秋时节就已经来到这片江面上,那时江未封冻,鸭子们三五一群、八九一伙,分散于江的各处……成为江中引人入胜的一景”分析,表层含义指的是对江上野鸭群嬉戏的概括,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和自然环境背景。‎ 结合“桥上车来人往,两岸亦行人不绝,但野鸭们却并不在乎,怡然自得地演绎着自己闲情逸致般的生活。这一份人鸟和谐的图景,让人心生感动”“鼠患的原因,是草原狼、狐以及鹰隼等鼠类天敌被人们猎杀殆尽”“原来野鸭是朋友用猎枪打的,鸭身上还留下数颗枪沙,被我咬到了”“这是野鸭对人的一种特别的报复,也是大自然给人的一份警示”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结合“望着澄澈的江水,观着寒江上徜徉在水中的野鸭,看着阳光下安恬的山川与河流,一种愉悦随着气血畅游通身,而后从毛孔中慢慢地渗透出来,感觉冬日的阳光不冷了,顺着江面吹来的风也不寒了。风拂去了心中的尘霾,拂去了日积月累的阴郁,蓝天高远,心胸敞亮”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引发人们对保护生态平衡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人。父思,名进士,仕至同知北京转运使,注《易》行于世。渊庶出 - 27 -‎ ‎,年最幼,诸兄不齿。父殁不能安于家,乃发愤入太学,衣弊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其友商衡每为辩之,且周恤焉。后从李之纯游,遂知名。登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调泾州录事,坐高庭玉狱几死。后改东平,河朔重兵所在,骄将悍卒倚外敌为重,自行台以下皆摩抚之,渊出入军中偃然不为屈。不数月,闾巷间多画渊像,虽大将不敢以新进书生遇之。寻迁东阿令,转徐州观察判官。兴定末,召为英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转应奉翰林文学。拜监察御史,言五事称旨,又弹劾不避权贵,出巡郡邑所至有威誉,奸豪不法者立棰杀之。至蔡州,杖杀五百人,时号曰“雷半千”。坐此为人所讼,罢去。久之,用宰相侯挚荐,起为太学博士、南京转运司户籍判官,迁翰林修撰。一夕暴卒,年四十八。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为人躯干雄伟,髯张口哆,颜渥丹,眼如望洋,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为文章、诗喜新奇。善结交,凡当涂贵要与布衣名士无不往来。居京师,宾客踵门未尝去舍,家无余赀,及待宾客甚丰腆。莅官喜立名,初登第摄遂平县事,年少气锐,击豪右,发奸伏,一邑大震,称为神明。尝擅笞州魁吏,州檄召之不应,罢去。后凡居一职辄震耀,亦坐此不达。 ‎ 选自《金史·雷渊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B. 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C. 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D. 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即《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产生在周朝,所以也叫《周易》。它既是儒家经典,又是道家经典。‎ B. 庶出,封建宗法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所生子女为“嫡出”,继室、非正妻的妾室、嫔妃所生的孩子都叫“庶出”。‎ C. 河朔,河,指黄河。朔,凡始之称。中国古代把北方看作是万物之始,因此称北方为“朔方”,称黄河以北为“河朔”。‎ - 27 -‎ D. 登第,也称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文中“登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即考中了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雷渊自立自强。雷渊是偏房所生,兄长们都不愿与他同列,以致父亲死后不能在家中安身,于是发愤学习进入太学,后考中进士,由此闻名。‎ B. 雷渊偃然不屈。河朔军队里的将领骄横自重,行台以下的官员都尽量安抚他们,雷渊到军中却不向他们屈服,军中大将也不敢怠慢他。‎ C. 雷渊嫉恶如仇。雷渊检举官员从不避开权贵要人,对不守法的奸人豪强就立刻杖杀之。在蔡州时因杖杀的人过多,被起诉而罢官离职。‎ D. 雷渊交友真诚。雷渊交友广泛,不管对方是权贵要人还是普通百姓,虽然家里并不富足,招待客人的食物却丰盛精美,毫不吝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其友商衡每为辩之,且周恤焉。‎ ‎(2)尝擅笞州魁吏,州檄召之不应,罢去。后凡居一职辄震耀,亦坐此不达。‎ ‎【答案】10. D 11. B 12. A ‎ ‎13. (1)自己因为光着脚露出身体,所以总是一个人端坐读书,不起身迎送宾客,别人都认为他倨傲。他的朋友商衡常为他辩解,并且接济他。‎ ‎(2)曾经擅自笞杖州吏头目,州里用公文召见他也不加理会,于是罢官离职。以后凡任一职就使一方震动畏惧,也因此而不能够显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句中,“上书破”的宾语不能是“朝臣”,而是朝臣的“孤注之论”,据此排除B、C两项。“沮之”的主语是“主兵者”,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故D项正确。原文标点“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故选D。‎ ‎【1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 B项,正妻早亡可另立妻妾为继室,继室所生子女也为“嫡出”。继室,指原配死后,丈夫续娶的妻子,继室所生子女也为嫡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间颠倒、地点错误、因国失当等多种情况。本题,‎ A项,“后考中进士,由此闻名”错误,原文是“后从李之纯游,遂知名。登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闻名后才考中进士。‎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第一句得分点:“以”,因为;“跣露”,光着脚露出身体;“兀坐”,端坐;“倨”,倨傲;“每”,常常;“周恤”,接济;“焉”,代词,他。‎ 第二句得分点:“笞”,笞杖;“檄”,用公文;“辄”,副词,就;“坐”,因此。‎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7 -‎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是应州浑源人。父亲雷思是著名的进士,官至同知北京转运使,他注释的《易经》流传于世。雷渊是偏房所生,年龄最小,兄长们不愿和他并列。父亲死后不能在家中安身,于是发愤学习进入太学,衣破鞋烂,坐榻没有席子,自己因为光着脚露出身体,所以总是一个人端坐读书,不起身迎送宾客,别人都认为他倨傲。他的朋友商衡常为他辩解,并且接济他。后来和翰林李之纯一起游学,于是知名于世。至宁元年考中词赋进士甲科,调任泾州录事,因为高庭玉一案受牵连获罪,几乎丧命。后来改任职东平,黄河以北地区是重兵所在地,骄将悍卒凭着外面的强敌来抬高自己的身份,从行台以下的官府都对他们安抚迁就,雷渊出入军中则安然自若不为所屈。没几个月,闾巷之间大多绘制雷渊的画像,即使是大将也不敢以新入仕途的书生看待他。不久雷渊升任东阿县令,后转任徐州观察判官。兴定末年,雷渊被征召为英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转任应奉翰林文学。后被授予监察御史,上言五件事都符合皇帝心意,又检举官员不避权贵要人,出朝巡查郡邑所到之处有声威美誉,对不守法的奸豪之人就立刻鞭笞诛杀。到蔡州时,杖刑诛杀五百人,当时人号称他“雷半千”。因此被人起诉,罢官离职。许久后,由于宰相侯挚推荐,被起用担任太学博士、南京转运司户籍判官,迁为翰林修撰。一天晚上突然死亡,时年四十八。正大庚寅年(金哀宗正大七年)倒回谷之战,雷渊曾上书批驳朝臣孤注一掷的言论,援引根据深刻贴切,明白易晓。掌管军事的大臣加以阻止,计策终于不能施行。雷渊身材高大雄伟,胡须舒展,口大开,脸色红润,眼光深邃。遇不平的事,嫉恶如仇的气质就外露在脸上,或是咬牙切齿大骂不休,虽然自己痛加警惕,引以为戒,但也不能改变。创作文章、诗歌喜欢新奇。善于结交朋友,凡是执掌大权的权贵与有名望的布衣之士没有不交往的。居住在京城的时候,宾客登门,家中没有空过,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但招待宾客却十分丰盛。到官任职喜欢建功立名,刚登第就代理知遂平县事,年少气盛,打击豪强大族,揭发隐藏的奸人恶事,一邑之中大为震动,号称为神明。曾经擅自笞杖州吏头目,州里用公文召见他也不加理会,于是罢官离职。以后凡任一职就使一方震动畏惧,也因此而不能够显达。‎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 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 “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5. 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诗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风格。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要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 从诗歌塑造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及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 - 27 -‎ ‎ (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 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 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 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 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 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 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点睛】关于诗词的风格,这是前人对于作品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过程中,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的题旨、情景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格调及风貌。前人对作品风格多有总结,如刚健、柔婉、简约、繁丰、平淡、绚烂、明快、含蓄、庄重、幽默、工丽、直率、雄奇、清新、奔放悲慨、洗练、沉郁、空灵、风趣等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1)《离骚》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甚至恶意污蔑攻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先揭露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长期“_________________”,使珍宝堆积如山;这为后面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就足够来抗击秦国作了铺垫。‎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愁后,表达美好祝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剽掠其人 (4). 使六国各爱其人 (5). 但愿人长久 (6). 千里共婵娟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嫉”“蛾”“谣”“诼”“余”“剽掠”“愿”“婵娟”。‎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中国”愿景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________,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某些扩建的城市新区,缺乏个性和特色。从美学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提升城市建设,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美好目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___。从南到北1.8万多千米海岸线,海岸城市从南部的海口、三亚到中部的上海、厦门再到北部的青岛、大连;从东到西,从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到崎岖的高原,各具特色;长江、黄河、松花江、伊犁河,以及青海湖、洞庭湖等各类水系,________,神州大地,________。然而,城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 是民居建筑,( )。其审美效果是,如果只看建筑风貌,人们不知道身处哪一座城市,也不知道城市所在地域,城市就与自然割裂开来。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劈山填海 丰富多彩 各有千秋 众彩纷呈 B. 夷为平地 众彩纷呈 各有千秋 五光十色 C. 劈山填海 五光十色 平分秋色 丰富多彩 D. 夷为平地 丰富多彩 平分秋色 五光十色 ‎18. 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是很难的 B. 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很难让人们直观感受到 C. 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D. 都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 27 -‎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B. 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C. 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D. 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根据“山城、水城、山水脉络”的语境,第一空应填“劈山填海”,排除BD两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特色。“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第三空应填“各有千秋”。排除C项。‎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AC两项更换了主语,不连贯,由此可排除AC两项;根据上文关联词语“无论……还是”的语境,推知应为“都”开头,由此可排除B。‎ 故选D。‎ ‎【1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本题划线句子存在两处语序不当的问题,“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语序不当,应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排除AC两项。“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语序不当,应为“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排除D项。分析可知,B项的修改最恰当。‎ 故选B。‎ ‎【点睛】成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①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②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③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④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⑤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⑥看成语与其它成分搭配是否恰当。成语在语言运用之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他词浯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7 -‎ 为了杀菌消毒,人们一般会在伤口上涂抹酒精,酒精通过让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产生杀菌效果。酒精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它穿过外膜进入细菌内部后,①_______,导致细菌也失去生物活性,从而杀死细菌。生活中常见的酒精产品包括工业酒精、白酒和医用酒精。工业酒精因为含有杂质甲醇,所以不能用来消毒;②_______,因为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酒精含量都低于65%,仅可用于缺乏消毒药物的情况;医用酒精是专业杀菌药物,它的酒精浓度控制在75%,该条件下的杀菌效果最理想。当酒精浓度低于75%时,酒精的杀菌效果随浓度降低而降低;浓度过高时,酒精会使细菌外膜的蛋白质凝固而形成一层保护膜,③_____。‎ ‎【答案】 (1). 使内部的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 (2). 白酒可用于消毒但效果不理想; (3). 无法透入细菌内部杀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第一处,结合“酒精通过让细菌中蛋白质变性而产生杀菌效果”可知酒精杀菌是破坏细菌的蛋白质;结合“导致细菌也失去生物活性,从而杀死细菌”可知,酒精破坏细菌的蛋白质后让其失去了活性。据此概括出“使内部的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 第二处,此处是说什么样的酒精可以用来消毒,结合“因为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酒精含量都低于65%,仅可用于缺乏消毒药物的情况”,说明前面的意思是白酒的消毒效果不好,据此概括出“白酒可用于消毒但效果不理想”;‎ 第三处,这是说酒精浓度对杀毒效果的影响,结合“浓度过高时,酒精会使细菌外膜的蛋白质凝固而形成一层保护膜”可知,浓度过高也不利于消毒,据此概括出“无法透入细菌内部杀菌”。‎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 27 -‎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为这幅漫画拟写一个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 ‎(2)联系现实,写一段评论。要求: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100字。‎ ‎【答案】(1)贪婪或者愚蠢 ‎(2)老鼠逃不出瓶子,无非是贪婪心在作怪。世上没有那么多好处无条件降临到你面前,让你不劳而获。人的欲望就像大海,世界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永远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贪婪的结局难道不是只有毁灭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类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要善于提炼漫画的劝诫意义,这可从漫画的夸张手法中获取,也可多联系社会实际。‎ 本题中,这幅漫画由三个画面来构成,一是瘦小的老鼠钻进瓶子寻找食物,二是老鼠在瓶中饱食,三是食物吃完后,大肚子的老鼠被困瓶中。漫画的关键在于老鼠不能从瓶子里钻出的原因。可以说,老鼠是因为贪婪,过度的进食让自己无法逃生;也可以说老鼠是因为愚蠢,没有预留好自己的出路。写评论的时候,要抓住“贪婪”或“愚蠢”的评价观点,评价“贪婪”或者“愚蠢”带来的后果,联系社会实际,指出人若是不知满足,过分贪婪,就会自取灭亡。还要按照题目要求,使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将人的欲望比喻成大海,可以在句末使用“贪婪的结局难道不是毁灭吗”的反问。标题可以拟写为直接体现漫画观点的“贪婪”或者“愚蠢”。‎ - 27 -‎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就是人生最高尚的事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自从古圣先贤提出“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后,这“三立”就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华民族面临巨大考验。在抗疫过程中,青年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声音唱响这人生的“三部曲”。‎ 作为时代有为青年,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答案】例文:‎ 德才兼备成大事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德与才的关系,自古便使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才指的是人们的文化修养。在我看来,正如司马光所言,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才是人们最应当加强与掌握的关键。‎ 蔡京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但却不符“心正则字端”的名言。他用他的高超的笔法打动了当时的君主,凭借着赏赐的大权,先后串通了一群奸臣,称霸京师。豪宅占地几十里,每次扩建,都要强行拆掉上千的民房。江河日下的朝廷中,他不顾百姓饥苦,不管金人大举入侵,只有他的笔写下一卷卷的蔡氏书法,来讨得当朝者的欢心。‎ 忽视道德修养,便像蔡氏一样,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才学,也只会损伤他人和社会。然而陆游则不然,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拥有着崇高德性,后世称他做“爱国诗人”便是例证。‎ - 27 -‎ 陆游生于豪门世家,但由于战乱,父亲带着他整日颠沛流离,其间他酷爱文学,也正是这点,让他知道了岳飞,他看书看得痴狂,便拿起剑开始习武,书中的岳武穆让他钦佩不已。当岳飞的死讯传来,陆游便像一位战士抄起武器一样,写下了一篇《满红红》,其间有谁能明晓他内心的伤痛。后来他极力想入仕为官,出关杀敌,不过年迈的他怎敌的了数万金兵,后来他便“拜赐头衔号放翁”,虽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远大抱负,却不得志。不过一颗赤子之心还是点燃了他的晚年,一篇篇佳作无一不在证明,他的一生融入了整个国家的兴衰,也正是伴着这坎坎坷坷,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人才的完美。人才,因为他们身上所独有的鹤立鸡群的能力而被上司,公司,甚至是国家所重用。在更高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然而,有时候,人们在他们功绩累累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他们同样也是人,不完美的人。当事情被想的理所当然,或者被赋予无穷的期待的时候,这个被期待的人,比如雅典奥运会上闪亮登场的刘翔,便已经被抬上了不可想象的高峰,在北京奥运会上因为伤痛黯然退场,却承担无穷无尽的谩骂,不屑,甚至是人身攻击。这不是理性的态度。‎ 人才培养,是综合因素长期积累产生的结果,想要让孩子能够像王子、公主一样成长,一定要在提供他们物质享受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历练和引导。心无大爱的王子势必难当兴国大任;心无疾苦的公主长大了,也只会碌碌终生。历史剧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演绎着因果,演绎着大爱与狭隘的生活!‎ 横溢的才华,如果缺少了风骨,就变成一潭死水。我们应当把握好德与才的关系,才能做到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最后把握要求。‎ ‎1.审题:通读材料后,可以发现,材料的中心是古圣贤提出的“人生有三不朽”的论断,这“三不朽”的内容指的是人生最高尚的事情,包括“树立德行”“建立功业”“创立学说”。这“三立”之所以“不朽”,是因为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三不朽”显然是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目标。新冠疫情爆发,中华民族面临巨大考验,在抗疫过程中,青年人并非真的要像古人一样去建功立业,但是,青年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声音唱响这人生的“三部曲”,追求人生目标。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进行这“三部曲”,要怎样做,才能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有价值。‎ ‎2.参考立意:德才兼备,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立德乃立功立业之本;让立德与立功、立言同行;德才兼修,不负使命 - 27 -‎ ‎3.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先阐释了“德”和“才”的含义,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才是人们最应当加强与掌握的关键”。然后用蔡京“忽视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才学,也只会损伤他人和社会”的例子和陆游“文武双全,而且拥有着崇高德性”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充分说明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再论述了我们应该如何用理性的态度对待人才以及如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最后重申观点,回扣题目。‎ ‎4.写作素材:‎ ‎(1)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治吏经验。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大多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大名鼎鼎的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儒家的先驱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历史上各代的官吏考核都将道德放在首位。如周代考核“考其德行道艺”,秦汉提倡“敦厚、质朴、逊让、节俭”的“四行”道德考核,西晋将“正身”放在地方长吏考核条例的第一条,唐代在“二十七最”考核标准前提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的“四善”道德考核等。‎ ‎(2)回望历史,秦桧,为一己私利,弃国之危难于不顾,致使一个王朝的覆灭。他,陷害忠良,竟将岳飞此等忠臣良将迫害致死。他,若是有道德,哪怕是一丝丝清正廉明之心,又何以令后人唾弃,留下千古骂名?岳飞,尽管遭奸臣小人所害,但他那精忠报国的“德”,又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怎会不万古流芳?‎ ‎(3)计算机黑客是网络中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然而,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的黑客的创造者—一个个拥有出类拔萃的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人才,一个个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一己私利,窃取国家机密文件,高价卖给外国,以牟取暴利。他们,因为道德的沦丧,为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4)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一个愚蠢的想法,残忍的将一瓶高浓度硫酸泼向黑熊的事件。听过这篇报道后,我似乎看到了黑熊那残存的一只眼睛无助的、黯然地望着那不可思议的一切,并竭尽全力的想站起身来,以垂死的挣扎向人类示威。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会有如此不道德的残忍行为,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所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5)追忆往昔,钱学森跨海越洋,克服种种阻挠,一心回到祖国怀抱,只为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放眼当下,更有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放弃人人羡慕的富贵路,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又有多少这样的人,出国留学,潜心深造,却最终抛却了大洋彼岸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他们若无一心向国的高尚情操,若无超出常人的道德素养,怎能被世人铭记?  ‎ - 27 -‎ ‎(6)一些曾被称为“学霸”的高校学生,他们有的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仅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被高校录取,却频陷自杀案、杀人案,我认为,这些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霸”。显然不能,因为他们缺少一颗端正的德行之心。一些“神童”提早步入大学,生活却不能自理,仍需母亲陪读,终被劝退。这现代版的“方仲永”令人痛心,使人叹息。天资过人、聪明绝顶,难道仅以此标准就能称他们为“学霸”吗?当然不能,因为他们不能自立自强。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同龄人中还是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学霸”的。还记得曾经被人们“顶礼膜拜”的清华双胞胎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吗?她们追求的远远不是成绩、高分这么简单。姐姐马冬晗兴趣爱好广泛,喜欢兵乓球、看书、写文章、听音乐,妹妹马冬昕曾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还有复旦“门萨女神”张安琪,更是一个典型的“全能型学霸”,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心中的学霸,有才有能,积极阳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由表及里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藏含义,挖掘出寓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材料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 27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