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秘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滕州一中高三年级10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 I 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 I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共 45 分)‎ 本卷共 35 小题。共 45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0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 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 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 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 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 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 年 4 月 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 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 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 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 第 2 页 共 12 页 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 年 4 月 2 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 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 年 3 月 12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 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 政治等因素。‎ D.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因为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所以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 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第 3 页 共 12 页 D.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 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 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 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D.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4 分)‎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风中的芦苇 梅洁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 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说,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湿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肝、胃、肺叶、心脏什么的,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是芦苇。‎ 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地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绿 第 4 页 共 12 页 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 的声音和絮语。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 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 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 南大港农场。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走来, 蜀道迢迢,几千里南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 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回过头一想,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 华北有些忧郁。‎ 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 只幸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蛛、狐狸——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 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想到上苍对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想象亿万条魔虫“沙沙沙沙”啃咬之后的复生,想象冲天大火焚烧之后丝毫也不 第 5 页 共 12 页 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 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选自《中华散文》2005 年 12 月)‎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据,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围绕“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的话题,展现了对芦苇由衷喜爱的主题。‎ B.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又体现 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 C.“原罪” 一词本意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作者借用此说表达人们对芦苇荡蓄意破坏行为的复杂心理。‎ D.“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补充说明“我无法说清”的缘由。‎ B“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 真实可见,令人惊心动魄。‎ C.人们开采大洼石油富庶之后再给大洼买水,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的理念。‎ D.“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 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赏析文中画曲线的句子。(4 分)‎ ‎9. 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 第 6 页 共 12 页 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世 祖即位,公孙述称帝于蜀。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 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因辞归。建武四年冬,援至洛阳。见世祖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 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壮之。十一年,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开导水田, 劝以耕牧,郡中乐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遣援率中郎将马武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 斩获二千余人。‎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 B.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 C.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 C. 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 归附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文中指后者。‎ B.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 C.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 D.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 B.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 第 7 页 共 12 页 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C.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 D.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 躯率军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 (4‎ 分)‎ ‎(2)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4 分)‎ ‎14.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5-16 小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⑴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⑵! 去妾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⑶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高尚疑朱仲晦⑷,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 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g):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 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 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第 8 页 共 12 页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 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融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6、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7(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楼阁依势而建,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说他元嘉年间草草 出兵,目的是 ,结果却 。‎ ‎(3)《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4)《蜀道难》中写水石相击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三、课内文言知识考查(每小题 1 分,共 18 分)‎ ‎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草.行露宿 ‎⑤缇骑按剑而前. 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⑩雨泽下.注 A①/②④/③/⑤⑨⑩/⑥⑧/⑦ B①/②④⑨⑩/③/⑤⑥⑧/⑦ C①/②④/③⑦/⑤⑨⑩/⑥⑧‎ D①⑥⑧/②④/③/⑤⑨⑩/⑦‎ ‎19、下列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A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C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距关,毋内诸侯 D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②来吾道夫先路 ‎20、下列各句中,全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第 9 页 共 12 页 A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思厥先祖.父.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B①吴之民方痛.心.焉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凄凄不似向.前.声 ‎21、下面句子中,“是”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唯利是图 A 是夕始觉有贬谪意 B 自言本是京城女 C 无乃尔是过与 D 是以见放 ‎22、下文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道.海安,如皋 B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客逾庖而宴.‎ ‎23、下文中“过”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无乃尔是过与 A 日过午已昏 B 且尔言过矣 C 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D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4、下面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璧有瑕,请指示王 C 夫晋,何厌之有? D 其势弱于秦 ‎2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徒见欺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6、下列句子中“如”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沛公起如厕 A 不如因善遇之 B 如扬州,过瓜州杨子桥 C 劳苦而功高如此 D 其如土石何 ‎27、下列句子中“固”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轻重固何如哉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 乃辞谢固请 D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28、下列句子中“当”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北邀当国者相见 A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 人君当神器之重 第 10 页 共 12 页 ‎29、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几以捕系死 A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D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0、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为君翻作琵琶行 A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窃为大王不取也 D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1、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填然鼓之 A 李牧连却之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2、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 吾其还也 B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C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 其皆出于此乎 ‎33、下列各句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九土,即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B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D 江表,长江以东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据说“纶巾”是武侯诸葛亮发明的,所以苏轼在《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用“羽扇纶巾”来形容他。‎ C 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例如:思厥先祖父—《六国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D 丞相:官名。始设于战国,初称“相”“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秦始称丞 第 12 页 共 12 页 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长官。以后各代或置或废,明太祖时最终废除。有的朝代设左 右丞相,从历史上看,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比左丞相大,但也有例外。如北宋左相大, 南宋右相大。所以,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提到自己被授予“右丞相”,其实要高于当时的左丞相。‎ ‎3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郡:春秋至隋唐的行政区划单位,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五人墓碑记》中的“郡之贤大夫”中的“郡”实际上是指府。‎ B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 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网络文摘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王阳明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合则俱利,分则全伤。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假如今年九月在中国举办第一届关于世界气候、卫生、安全的综合性大会,多国代表为达成公平有效的协议而努力,但某国代表却发表了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言论。‎ ‎(1)作为中方发言人,你想发表什么样的观点?请写一篇发言稿。‎ ‎(2)作为一名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学生,你想反驳某国代表的单边主义言论,请写一篇议论文。‎ ‎(3)作为一名随行记者,大会结束后你想记录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日 记。‎ 要求:以上任务任选其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第 12 页 共 12 页 高三年级 10 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19 分)‎ ‎1.(3 分)B 解析:A.“但已经蔚为大观”夸大其词;C.“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于文无据。D.“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不合文意;‎ ‎2.(3 分 C 解析:“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主观臆断。‎ ‎3.(3 分)D 解析:ABC 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 ‎4.(4 分)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 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评分参考:答出 1 点 1 分,答出 2 点 2 分,答出 3 点 4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 分)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16 分)‎ 6. ‎(3 分) B。A 作者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展现的是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这一主题。C 作者借用此说表达对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D 此句是指人类过度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7. ‎(3 分) C (解读人们给大洼买水,是因为认识到了对生态的破坏,是一种弥补的行为。)‎ 8. ‎(4 分)①拟人,用“抚弄”一词写出了水与芦苇之间的依存关系,生命拔节发出的“絮语”,写出了芦苇的生长动态与生机勃勃;②比喻,把“水波抚弄芦苇”,比作“温柔的牵携”,写出了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姿态;③“唰唰唰唰”拟声词,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与旺盛。(答对一点给两分,另外,从形、声、色等方面分析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 ‎(6 分)①华北这一人物是五十年代末勇于奉献的拓荒者代表。他也是大洼几十年变迁中的见证者与建设者代表,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 (2 分)②他对大洼历史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赞美,(2 分)③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拓展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10.(3 分)B 第 4 页 共 4 页 ‎11.(3 分)B (“斛”容量最大。根据文中“谷数万斛”“守钱虏”等信息,可知马援资财丰足,可推论“斛”不可能是容积最小的计量器具。)‎ ‎12. (3 分) B (公孙述的隆重接待并非为了“以示热诚友好之意”,而是有炫耀、摆排场之意)‎ ‎13. (8 分) (每句 4 分)‎ ‎(1) (4 分)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大肆铺设皇帝的装备与卫士),来延请马援入内。‎ ‎(2)(4 分)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 表明自己可以任用。‎ ‎14. (3 分)①公孙述重排场,贪慕虚荣;②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人才(胸襟狭小、不分轻重等均可);③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每点 1 分,共 3 分)‎ 附文言文翻译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年少而有大志,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 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转游陇汉间,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因为从事耕作放牧, 致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之后他感叹道:“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将财产尽分散给了兄弟和旧友。世祖即位之后,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来延请马援入内,拜见礼毕后,让马援到馆舍中,又为马援定做了粗布单衣,在宗庙中会见百官,让他站在旧朋友的位置,掌管仪 礼和宴会的官员都很多,想以封侯大将军爵位授予马援。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于是告辞回来。建武四年冬,马援到洛阳,见到世祖说:“天下动荡,窃取名义称号的人多如生毛。如今见到陛下您,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帝非常赞赏他的话。建武十一年,朝臣们认为金城在破羌西面,路途遥远多贼寇,建议放弃它,马援进言说,破羌以西城池多很坚固,可以依靠凭借:那里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如果让羌族在湟中一代生活,那将会为害不止,所以不能放弃。世祖认为他说得正确,于是诏令武威太守,命令让金城的归附者悉数回去,回乡者有三千余人。马援奏请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挖水田,劝百姓耕牧,郡中百姓愉快的从事本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军队遭到覆灭,马援因此又请求出兵。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搜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世祖派遣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等人,带领十二郡招募的勇士以及弛刑徒四万多人征讨五溪。第二年春,大军到达临乡,遇贼攻县城,马援前往迎击,大破贼人,斩获二千余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3 分)D 第 4 页 共 4 页 ‎16.(6 分)答案要点:‎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 ‎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评分标准】每点 3 分,其中形象概括 1 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解析其一:‎ 中秋佳节万里晴空,明月高挂,忽然正晴,从四周山上云雾密集。‎ 但是坚信不会太长时间这些浊雾就会随风而逝,青天依旧在,此月依然明亮。只要坚定良知让它原色明亮,即使有外物阻挡又怎能扰乱!‎ 今晚狂歌发出我的愿望,就是要使我的致良知主张广为传播。其二:‎ 中秋佳节普天同庆,何处还能有我身边这么多的英才呢?‎ 我们应该珍惜儒家的绝学历经千年岁月又重现光明,不要让此生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影响民众的朱子学理尚要置疑,汉代郑玄创立的支离琐碎的郑学更是羞于去做的。‎ ‎《大学》作者曾子之父曾点,不慌不忙弹完曲子铿的一声放下瑟,暮春三月,穿上了春装吹着风唱着歌走来; 曾点的人格境界虽然后来曾被孟子称为狂者,却十分合乎我的意愿和追求。‎ 诗中借中秋明月之景,喻良知自能明辨是非善恶,不受外物干扰;又赞中秋夜“群英”聚会,勉励弟子以继孔孟绝学自任,莫负男儿一生。诗的最后,王守仁直抒胸臆, 毫不客气地点到了当时被认做正宗理学的权威朱熹,和儒家经学代表人物郑玄的名字, 表达自己决不模拟固守程朱理学,亦不属于为章句注疏的经学,而要继圣人之学,开创儒家学说新局面的一腔热情和决心。‎ 这一年中秋节盛会时,王守仁已经 53 岁,他的“致良知”学说发展到了高峰,他所创立的姚江学派(又称阳明学派)也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在这背后,是他的心学被朝廷明令禁止,以及他本人屡次遭朝廷输臣的非议。对此,王守仁全然不顾,表现了一种“狂者”的态度。同时他亦毫不讳言要做曾点一样的“狂者”,并在诗中两次提到“狂” 字。“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这句诗里讲到了《论语》中的一个故事,即 ‎“曾点言志”的故事,王守仁借这个故事所抒的也就是个人的志向和胸怀。‎ 在该诗中,的确集中表现了阳明此时的自信与心境。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显然是良知的象征,它本来是纯洁明亮的,尽管有时会被云霭遮避,而一旦驱散云雾,依然会显示出其明亮的本色。阳明所发狂歌的愿望,就是要使自己的良知主张广为传播, “化作钧天满太清” 。正是在自信良知可以正人心、救天下的心境中,阳明有了继绝学于千载的圣人之感,在他眼中,无论是汉儒郑康成的训诂解经,还是宋儒朱仲晦的格物穷理,都未得圣学之真谛,只有良知才是承接千载圣学的真血脉。 而自己能够继千载之绝学, 当然也就成为未虚度此生的豪杰了,所以他才会在诗之结尾处吟出“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的豪迈诗句。‎ 第 4 页 共 4 页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7(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三、课内知识考查(每小题 1 分,共 18 分)‎ ‎18、B(①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东西②名词用作状语:象灰一样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④名词用作状语:在荒草间⑤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⑥名词动用:驻扎 ‎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羞耻⑧名词动用登记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⑩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19、C(A 厌——餍 陵——凌 B 说——脱 说——悦 C 当——倘 距——据 内——纳 D 检——敛 道——导)‎ ‎20、B(A 日薄西山与今义同 C 大方之家与今义同 D 足音与今义同)‎ ‎21、C(C 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A 这 B 判断动词是 D 这)‎ ‎22、C(C 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句与 ABD 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23、C(C 项与例句都是“责备”的意思 A 超过 B 错了 D 经过)‎ ‎24、C(C 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 定语后置句 B 省略句(陈述句)D 介宾短语后置句)‎ ‎25、A(A 是陈述句 例句与 BCD 三项都是被动句)‎ ‎26、B(B 项与例句都是”到,往“的意思 A 及,比得上 C 像 D 拿……怎么样)‎ ‎27、A(A 项与例句都是副词“本来”的意思 B 牢固 C 坚决 D 顽固)‎ ‎28、D(D 项与例 A 同“倘”B 遮挡 C 抵挡)‎ ‎29、B(B 项与例句都是“因为”的意思 A 连词,来 C 介词用 D 介词拿)‎ ‎30、D(D 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 A 句末语气词 B 表被动的介词 C 动词, 认为)‎ ‎31、B(B 项与例句都是无意义的音节助词 A 代词代秦国的军队 C 主谓间取独 D 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32、C(C 项与例句都是代词“它”A 表命令(或委婉商量)的语气词“还是”B 物主代词,自己的 D 语气词,表揣测)‎ ‎33、D 江表,即江南。江左,是江东。‎ ‎34、B“羽扇纶巾”形容的是周瑜 ‎35、C《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另外,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四、作文略 第 4 页 共 4 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