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1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2020-2021学年山东省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10月月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而不顾(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出比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 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 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一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鸣的结果;文学反映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 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 ‎(摘编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 B. 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C. 古文运动的语言复古,并非要以先秦两汉的体制为本,而是改古语为今言。‎ D.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他都能够匠心独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韩愈与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差异。‎ B. 文章从三方面人手指出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 D. 文章在论证韩文的创新精神时,从语言的通用和内容的有物两方面展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用行政强制提倡“古文”效果极差,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 B. 倡导“古文”时,古文运动倡导者高水平的实践比高水平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C. 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 D. 《送孟东野序》反映了“不平则鸣”之“物”,因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辨析,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此类题目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 ‎‘文起八代之衰’”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承担了历史重任。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理解错误,结合原文说的是韩愈承担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的原因。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没有刻意去这样做。C项“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理解错误,判断绝对,有变成了无。原文是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是说没有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是实践了的。D项,“因为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强加因果,原文说“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选项正好因果颠倒。故选B。‎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 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编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 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 ‎4. 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B. 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C.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D.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B. 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C. 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 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6. 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答案】4. D 5. B ‎ ‎6. 答案(示例):①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②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③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错误,由材料三“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可知,“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而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两者内涵不同。‎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B项,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说的是“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可以看出“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是陈述对象,并不是“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的原因。‎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怎样做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已经指明信息就在材料二和材料三,考生只需要仔细阅读这这两则材料,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二提到田园综合体“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由此可概括出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材料三提到“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由此可概括出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材料三还提到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据此可概括出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 长白山 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小虎,因为一将小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好得了,还养什么弃儿。‎ 明子爷爷大怒,少放屁!‎ 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 于是,他喊,成龙、成虎起来念书!‎ 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 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 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成龙、成虎起来!‎ 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 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 ‎“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 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 成龙、成虎,你们去弄烧柴了吗?‎ 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项向天歌!”‎ 沧桑和稚嫩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从茅草屋中传出,温暖着屋外寒冷的空气。‎ ‎(选自《小说林》,2017年第2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B. 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叙写了老人的美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使得小说内容充实,结构富于变化。‎ C. 成龙、成虎早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反映了他们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事早、成长快。‎ D. 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叙写了爷爷与孙子三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字里行间流动着人性的温情。‎ ‎8. 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7. D 8. ①等待屋子暖和,不让孙子挨冻,感到快乐;②没有得到及时回应,认为孙子贪睡而表示理解,感到宽慰;③发现孙子没在炕上,感到疑惑,进而惊慌、紧张;④听到孙子打柴回家,感到欣喜。 ‎ ‎9. ①开头写爷爷的美梦,梦见孙子成为有出息的人,梦的实现,需要“晨读”。 ②中间写爷爷早起生火取暖,等屋子热后再叫孙子起来念书,为的是“晨读”。③爷爷温习孙子读过的《悯农》,觉得自己变成文化人,是“晨读”的作用。④结尾写爷孙一起背诵《咏鹅》,琅琅书声温暖屋子,温暖远方,使“晨读”富有生机、蕴含希望,升华了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D项,“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错,从全文看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并非“含蓄深沉”。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返回原文,找到相关描写,再用简洁得 语言加以概括。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抓住关键信息“明子爷爷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据此明确答题的有效区间是文本的第十六段至文末部分,然后在文章中圈画出对明子爷爷心理描写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成龙、成虎起来!”、“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你们去弄烧柴了吗?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等,最后分析明子爷爷的心理时,要注意明子爷爷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分为等待屋子变暖和,刚叫时没有像往常一样及时得到回应,再到去摸床铺发现孙子没在炕上,最后听到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和推门声,答题时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和表示人物心理的词语,如“再等会儿”“已是”“紧接着”“心里美美的”“转念想”等这样显性的词,当然还要抓住句子中的一些暗示性词句,以帮助我们来分析明子爷爷的心理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按照提示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再思考借助这些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抓住“晨读”“展开情节”“分析”等关键信息。然后到文中找与“晨读”相关的人事,认真分析为何晨读,晨读的内容、晨读有何意义。还要弄清楚全文主要叙写了老人的美梦、老人凌晨生火取暖,等屋子热后再叫孙子起来念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孙子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等事,而与“晨读”相关是老人的美梦、生火取暖及祖孙一起背诵《咏鹅》的情节。最后分析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按行文顺序分点作答,答题时要扣住晨读。‎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 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 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 “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 “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 “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 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 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 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2)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答案】10. D 11. B 12. A ‎ ‎13. (1)(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把写书来当作乐趣,时常跟当地父老交往,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2)虽然这样,假使让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算是苏轼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根据句意和名词“群臣”在句子中担当主语来判断“群臣无出其右”是完整的句子。排除A、C;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相似可判断:忠规谠论/挺挺大节,排除B,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项,“太师”自西周始置,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自殷商就开始了”。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A项中,“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惠州安置,居三年”可知应该是在惠州呆了三年。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幼子,小儿子;以为,把……当作;游,交往;若,好像;(2)假,假使;以是,因此;易,改变;尚,还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网上无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 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 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5. 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选项“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错误,由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可知,表达了遇赦北归时的喜悦心情。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颔联中“海色本澄清”体现了作者的清白,“云散月明” 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从而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劝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答案】 (1).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 心远地自偏 (4). 欲辩(辨)已忘言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誉”“沮”“鉴”。‎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B.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 面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 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18.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9.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类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答案】17. B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语境中,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这就需要画家对中国文化把握好尺度。这尺度如何把握体现了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据此分析,CD两项因果倒置。排除CD两项。A项与下文“也造就了……”语意不连贯。排除A项。B项“体现了……”与下文“也造就了……”语句衔接最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文中“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一些画家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这里的引号,有表述特殊含义、需要强调的作用。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D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分析可知,B项引号的作用符合要求。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能否”在句子是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排除BD两项。“并行不悖”用词不当,此词一般用在有两项以上内容的句子中,“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是一条准则。排除C项。A项修改的最恰当。 故选A。‎ ‎【点睛】引号的作用:‎ ‎1. 表示引用。‎ ‎2. 表示特定称谓。‎ ‎3. 表示特殊含义。‎ ‎4.表示讽刺和嘲笑。‎ ‎5.突出强调。‎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 法律给违法者以惩戒,束缚着人们心中的兽性,维护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定,我们需要谨遵法律的绳墨,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①______,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以法律之利剑斩断前进路上的荆棘,铺平正义之道;把人情之鲜花栽植到道路两旁,辅以人性花香;通向和谐世界的通衢一路芬芳。有法无情者冷酷,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只会造就冰冷的社会与僵化的人际关系;有情无法者优柔,②_________,将会带来混乱与不平。③_________,才能使冰冷的法律软化,才能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 ‎【答案】 (1). 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 (2). 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 (3). 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 第一空:通读全文,可知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所以后文中的“他们”指代法律与人情,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空的主语也应为法律与人情。依据后文“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可知二者并非完全对立。所以此空可填: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 第二空:分号前后的语句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同时根据“有法无情者冷酷”“ 有情无法者优柔”,可知分号前后的语句在内容上是对立关系。依据前文“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可知此空应强调只考虑人情不顾及法律。所以此空可填: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 第三空:依据后文“才”,根据关联词语搭配关系,此空应以“只有”开头;后文“使冰冷的法律软化”“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这些都是将法律与人情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的效果。所以此空可填: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21. 根据语言环境,根据要求修改并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书面材料:李吉林,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巨擘,尤以情境教育见长。从教六十余载,李吉林先后出版《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及《情境教育三部曲》(该书被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不得缺漏、篡改原文信息。‎ 语境转述:王老师最近很推崇情境教育,他向好朋友李老师介绍道:‎ ‎【答案】李吉林,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的大师,在情境教育方面尤有专长。从教六十多年以来,先后出版《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及《情境教育三部曲》等多部情境教育专著,其中《情境教育三部曲》被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口语和书面语的运用等。本题要求“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符合口语特点。“系”,书面语,改为“是”;“巨擘”,书面语,改为“大师或者专家”;“尤以……见长”书面语,改为“在……方面尤有专长”一类句子;“从教六十余载”,书面语,改为“教书六十多年来”;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一代代青年的奋斗荣光。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蓦然发觉,五四精神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中,成为青年绽放爱国主义青春光芒的不竭源泉。‎ 雨果曾经说过:“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始终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等着我们绽放自己的个性与光芒。时值五四青年节,虽五四运动已与我们遥远,但是,那些不畏强权、誓死捍卫祖国的青年们的精神,一直激发、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向前奋斗。‎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曾经有这样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他们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但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永续不灭。‎ 回望五四,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枪林箭雨,荆棘满布的艰难险阻,什么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形势,什么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志豪情。正是100年前的“五四”觉醒与呐喊,为中国人唤起了沉沦已久的民族精神,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现代意识。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激发出不同时代的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梦想的源源动力。这是一个古老国家重新屹立的精神底蕴,更是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 青春短暂,梦想不灭。“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值青年一代的中国人,踩着改革开放的脚印一路走来,要把握好当下,奋进新时代,努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继承先辈的精神和勇气,拥有他们的情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一代。‎ 就让我们一起,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以此,才不枉我们是华夏儿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2019年高考题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关注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对教材中的“表达与交流”也给予了非常好的检测。是基于教材、忠实于课程标准,又从时代出发,能够彰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2019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革开放40周年。任务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以青年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也即要体现出青年对国家事件的思考。本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使命,具有关照现实和社会的意义。‎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演讲稿:立意要结合青年生活实际,联系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思考1919年中国的现状,明确青年人的担当——救亡图存。文章体式限制为演讲稿,需要符合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具有层层递进的感召力。‎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写作时要提及“参加开过大典庆祝游行”,但不能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场景,重点是青年的思考。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磨难、牺牲、拼搏、奋斗。还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更要分析祖国今后的命运,需要总结经验。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要担当起奋斗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 ‎③‎‎1979年9月15日 ‎,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回到40年前,作为1979年的学生,作为时代的参与者,未来的开创者,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实事求是分析社会现状,将目光放远至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未来要更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更有改革的担当与历史责任。写作落笔不要空泛,可以结合改革需要的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开放、创新的精神,重视科技的动力。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亦要符合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是青年学生的基本特点。‎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观后感要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发扬五四精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写作时个人的震撼、感动的情感可以穿插其中,更要写出其对自身的激励。‎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需要关注大时间为“2049年”,小时间为“国庆节”。行文中要关注到时代的变迁,更要思考祖国变迁背后的人物事迹,探索前行的力量——其家国情怀,具体可以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行文中应该有对功勋人物的景仰之情,也有奋勇接棒的担当。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注意谦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