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崇州市树德怀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怀远中学高 2019 级下期 5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 总 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学者多次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西方学者的断言,是 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 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 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西方学者的断言,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 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 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觅 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 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 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 的观点是狭隘的。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 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 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 “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 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 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 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 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 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 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 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辩修 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 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 - 2 - 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 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 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 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 1. 下列对“修辞和修辞学”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只要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就必定会能动地使用修辞和修辞学来提高语言的传播 效果。 B. 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对东方或中东的文化存在着偏见,误导了西方学者 的判断。 C.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室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志,人类修醉依然儿 有共性。 D. (战国策)(待经)(论语)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分门别类地记收了我国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 学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本文先破后立,先批股了西方修醉学界“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错误观点,然后提出 了自己关于修辞的观点。 B. 文章从“修辞和修醉学”的概念、文献记载、研究修辞学的意义等方面,展开了对中国的 修静和修辞学的论证。 C. 文章第三段列举了我国先秦时期多个修辞形态的例子,与前文西方古典修辞模式相呼应, 在比较中论证了论点。 D. 末段引用某学者的话,既论证了中国存在着修辞、修辞学是毋庸置疑的,也强调了当前研 究中国修辞学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学术界主要研究西方的修辞学,中国的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无人 关注。 B. 西方修辞中的“三说”“五艺”“三素”等修辞形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西方之外的某 些地方。 C. 研究修辞,有助于我们发现人类如何更加高效实现信息交流,也能更好实现信息共享和行 为协调。 - 3 - D. 在世界共融环境下研究中国的修辞学,既能增进东西方学术交流,还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 的建构。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 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 范围、偷换概念等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 合或转述的差别。 A 选,“就必定会能动地使用修辞和修辞学来提高语言的传播效果”理解错误,原文为“修辞 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从这里得不出必定会使用修辞来提高传播 效果的结论; B 项,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西方学者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 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并非“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对东方或中东的文化存 在着偏见”; D 项,“分门别类地记载……”理解错误,原文说“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 诸子的著作”,而不能说这些书“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我国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 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在比较中论证了论点”表述错误,通读第三自然段的文字可知,文章并未在比较中论 证观点。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 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 项,“中国的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无人关注”错误,由原文第一自然段“中国从古至今都 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可知,这种推论是不正确。 - 4 - 故选 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 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 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 7 月 30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 制度实施方案》,要求上海等 46 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 2020 年底,基本 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 2025 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 分类处理系统。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目前,各地推出不少措施 保证垃圾“分得清”。2018 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区)》,编制并 投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 上线。不少地方都规定,违反垃圾强制分类规范的各类主体将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 上海、合肥等地还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与个人征信挂钩。厦门、广州多地将相关内容纳 入各区党委、政府和街(镇)党工委的工作考核。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生活垃圾混装、混运,既伤害公众的 分类积极性,更破坏垃圾分类回收效率。为解决“混装混运”问题,北京要求垃圾运输车辆 “亮出身份”,并通过智能技术进行精准管理,居民可通过电话监督举报。 垃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有机构估算,固废全 产业链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摘编自《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2019 年 7 月 2 日) 材料二: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 - 5 - 程。从 1900 年的《污物清扫法》到 1954 的《清扫法》,再到 1970 年的《废弃物处理法》,2000 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日本政府认为,解决废弃物回收 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 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 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 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中, 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 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自 20 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德国民众接受了 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 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 (摘编自《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新华网 2019 年 7 月 3 日) 材料三: 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 3.6 亿吨,基本属于没有分类的混合垃圾。混合垃圾基本 不具有利用价值,如果进行人工分类,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环境欠佳,一不小心就可 能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发达国家的垃圾前端分类清晰,资源化利用相对容易。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我们研发 了应用于垃圾分拣的机器人,它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三维视觉识别技术,进一步 提升了垃圾分选工艺和生产线智能化水平。”中城绿建总经理李玮说,通过借鉴应用计算机 视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垃圾分拣机器人能同时获取流水线上待分拣物质的二维、三维多模 态信息,来模拟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行为;对于多种材质组合的垃圾,还能有效计算分割待 分拣物质,使分割平均绝对误差小于 3%;设计多受力点自动协调手爪,极大地提高了垃圾分 选的质量和效率。 (摘编自《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使环卫更智慧》,《科技日报》2019 年 5 月 20 日) 4. 下列不属于材料三中垃圾分拣机器人的特点的一项是 A. 运用了世界领先的三维视觉识别人工智能技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B. 能够模拟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行为,有效计算分割多材质组合垃圾。 C. 借鉴了应用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可回收垃圾处理量极大。 D. 适合流水线工作环境,多受力点自动协调手爪,提高了分选的质量和效率。 - 6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每年产生数量巨大的生活垃圾,这些不分类的混合垃圾,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但经过 分拣机器人分拣后的垃圾则可以回收利用。 B. 垃圾分类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基本环节,其中居民准确地分类投放是关键,其 他环节也很重要,否则会影响最终的回收效率。 C. 为了让居民“分得清”生活垃圾,试点城市推出了不少便民措施,出台了违规处罚办法, 还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基层党政部门的考核。 D. 我国采取试点城市强制分类——基本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基 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步骤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6.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垃圾分类应采取的策略。 【答案】4. C 5. A 6. ①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不断加强和完善垃圾分类的法制化建设,循序 渐进,从小培养孩子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②避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大量生产、大量消 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③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在垃圾分类与回收再利用中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发 挥现代科技在垃圾分类宣传与垃圾处置中的作用。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不属于材料三中垃圾分拣机器人的特点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属于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三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 项,“可回收垃圾处理量极大”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材料三的表述中只是说“极大地提 高了垃圾分选的质量和效率”,但并不能看出“可回收垃圾处理量极大”这一信息。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一一进行比对。 A 项,“这些不分类的混合垃圾,没有任何利用价值”错误,材料三中说“我国每年产生的生 - 7 - 活垃圾约为 3.6 亿吨,基本属于没有分类的混合垃圾。混合垃圾基本不具有利用价值”,选 项 A 中丢掉了限制语“基本”,造成说法绝对化。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垃圾分类应采 取的策略”,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如材料一中,“垃 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有机构估算,固废全产业链 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因此,想办法让更多的企业在垃圾分类与回收再利用中得到实 惠、得到发展是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 小程序也纷纷上线”,说明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帮助宣传垃圾分类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再如 材料二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日本与德国的成功经验,比如借助法制的力量来不断加强 和完善垃圾分类,比如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从小培养国民的垃圾分类的意识,比如摆脱“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等;再如 材料三中,从垃圾分拣机器人的相关内容来看,借助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来参与垃圾处理的 过程也是我国垃圾分类应采取的策略之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冷暖岛事 王福日 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 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 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老顺财心里 - 8 - 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若有喜事,早 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 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 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 尽了他的体力,他 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一转弯,就是有田叔家的大门了。门开着,有田叔的小孙子坐在一堆鞭炮屑上蹬腿嚎哭, 旁边站着他气鼓鼓的父亲。 “亮子,出啥事儿了?” “顺财叔,你们来啦!这孩子,过年剩了一挂鞭炮,被他偷出来放了,这不年不节的, 您说该不该打?” “哎呀,这算个啥啊?城里过年不是不让放鞭炮嘛!对了,你们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回来的!” “你爹他……” “在屋里躺着呢!” “他身体好受些没?” “啊?我爹病了吗?他没说啊?!” “他……” 老顺财刚想说有田叔昨天提早回家的事,就看见有田叔挑开门帘走了出来,红光满面的, 哪有半点病态? “好你个有田叔!”老顺财忽然想通了,“谎称生病原来是为了回家等儿子啊!” “我不是怕你们嫉妒吗?!”有田叔笑着赔礼,“你们的儿子过年不是都没回来吗?” “你个老东西,我们还以为你……” “哈哈,儿孙都在身边,我就是去了,也没啥遗憾啦!”有田叔开着玩笑。 “你!……”老顺财忽然感觉周围暗淡下来,寒风冰冷刺骨。 只剩有田叔家院子里的阳光,有些刺目,温暖得让他想哭。 (选自《小小说选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简洁,“乍暖还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又巧妙地照应 了题目中的“冷暖”;“阳光很好”又为开展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 9 - B. 在去有田叔家的路上,老顺财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儿,这让他心情 更加紧张不安,心理描写形象地凸显了这种心情。 C. 小孩子平日里放个鞭炮不算个啥,但有田叔的儿子却把孩子痛打一顿,是因为孩子偷放鞭 炮,有很大的危险性。 D. 小说标题为“冷暖岛事”,从作品内容看,“暖事”主要是指有田叔的儿子回来看望父亲; “冷事”则指老顺财等老人的儿子过年不回来看望老人,让老人们心寒。 8. 小说最后两段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巧妙的设置能使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7. C 8. ①照应了小说标题和开头两段内容,使作品结构严谨。②表现了老顺财 内心的伤感。③含蓄地揭示了作品主题,即空巢老人问题,卒章显志。 9. ①这篇小说主要是运用悬念法(或误会法、突转法、意外法)安排主要故事情节。 ②有田叔谎称身体不舒服,提前回家,第二天又不来聚会(悬念 1),老顺财他们误认为有田叔 有病。听到鞭炮声和孩子哭声(悬念 2),便误认为有田叔病亡。到了有田叔家,事情才真相大 白。 ③这样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迭起,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 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项,“是因为孩子偷放鞭炮,有很大的危险性” 错误,从文中来看,上文几人听到鞭炮声时,“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 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 是,那只能是……”,再结合亮子的话“这不年不节的,您说该不该打”,由此可知亮子打 孩子的原因是“在不年不节时”放鞭炮容易让人误会有丧事,犯了岛上的忌讳。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小 说最后两段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最后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 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然后概括最后两段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再考虑这一内容与上 - 10 - 文以及主旨的关联。“‘你!……’老顺财忽然感觉周围暗淡下来,寒风冰冷刺骨。只剩有田 叔家院子里的阳光,有些刺目,温暖的让他想哭”,最后两段既有对人物的描写,也有对环 境的描写,从人物的描写中,如“感觉周围暗淡下来”“温暖的让他想哭”,老顺财的感受 表现出他内心的伤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空巢老人问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两段的 景物描写与开头“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这天阳光很好”形成呼应,也照应了标题中的 “冷暖”二字。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把握小说情节安排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其艺术效果”,然后可以从人称的角度、顺叙的角度以及情节的误会设疑铺垫等角度思考。 从本题来看,“巧妙的设置能使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是暗示,考生要能找到让文章出现波 澜的内容,如一开始因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大家 伙认为他生病了,便要去看一看,走到半路听到鞭炮声,“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 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此时他们内心认为有田叔病亡,等到听到孩子 的哭声时,“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 的体力,他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到了有田叔家中,事 情才真相大白,故事就是因为这一层一层的误会而引人入胜,故考生可以从误会悬念的角度 分析。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 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 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 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 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 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因设题的段落在文章的最后,故应从与开头的关系以及主旨上 分析,且因设题的段落中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故还应从揭示人物内心的角度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11 -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 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 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 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 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 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 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 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 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 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 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 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 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 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 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 尚存。 (有删改)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 鲜半岛古国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男子 15 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 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 12 - B. 左拾遗,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 C. 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掌管诏令,参与机密,决断 政务。 D. 六义,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 三种表现手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 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 “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 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 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己凭借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 (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 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 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第一处断句,“河朔乱”为主谓结构,“河朔乱兵”为偏正结构,并且“兵”是下一句话的 主语,故在“乱”后停。可排除A、B。“乞外”是谓语,省略主语,故“外”后必须断, 故排除D。 故选C。 划线句子译文: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 - 13 - 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男子 15 岁称弱冠”错误,应为20岁。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对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答题时先找准信息范围,然后逐字对照。注意细节。 D项,“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误,由文中“亦能顺适所遇, 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可知,白居易的佛教思想始于被贬江州之后,并非并存于人生各个 阶段。 故选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翻译时需注意:“况”,顾况;“恃”,凭借; “推”,推荐;“可”,认可。 (2)句翻译时需注意:“既”,已经;“复”,重新;“仕”,做官;“索寞”,消沉。 【点睛】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技巧三:组词 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 言实词的词义。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 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文言文翻译参考: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 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 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 - 14 - 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 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 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 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 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 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 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 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 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 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 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 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 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 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 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 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 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 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 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 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 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 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 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 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 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 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1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 朋友的落第令作者顿生怜惜之意。 B. “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 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 C. 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 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 D. 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归程写到离 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答案】14. D 15. ①对丘为落第的怜惜与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 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②依依惜别之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朋友正值 人生的低谷,伤别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③惭愧愤慨之情。尾联中诗人认为自己作为朝廷官员,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 廷,自愧不如孔融,深深自责。同时于“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的愤慨。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 16 -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错,应是“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 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 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 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 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 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 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 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 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 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 首联用“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 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第二联用典.以苏秦作比,一“尽”、 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 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 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诗写 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 治的激愤。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 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 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的“多事”“尽情”“喜 ”“ 惊”,可以体 会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 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 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 - 17 - 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 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岛烟湖雾”。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 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 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 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 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 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 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五,捕捉蕴含的情感 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 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释“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借助对河水变化的描写,暗示婚姻出现危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 手法写出了对久在官场的厌倦。 【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淇水汤汤 (4). 渐车 帷裳 (5). 误落尘网中 (6). 一去三十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 写法。 (1)“学与思辩证关系”是提示,注意“罔”“殆”的书写; (2)“河水变化的描写,暗示婚姻出现危机”是提示,注意“汤”“渐”的书写; (3)“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对久在官场的厌倦”是提示,注意“尘”的书写。 - 18 -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 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 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 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又绿大地。我们走过一个艰难的庚子之春,终于迎来曙光。全国抗击疫情的这段时 间,太多人经历了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纪录片人奔波在一线,用镜头聚焦抗疫, 真实呈现了中国战疫画面,为 、众志成城战胜疫情传递了希望与力量。 面对突发灾难,人们会惊慌与焦虑。此时,( )。虽然拍摄视角受到 ,每部作品 只有三五分钟,但这些直面现场、传递希望的短视频,汇成一条纪实影像的河流,呈现出一 种巨大的真实力量。 当前疫情纪录片大多是短视频。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影像日记的方式,第一现 场传播出去,这些影像日记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这些短视频自然生动,朴实无华, 充满生活的质感。因为仓促与限制,以艺术的标准来看,这些纪实短视频参差不齐。 现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但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 。人类面临 一次全球化考验。面对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不仅要纪录,更应当思考。假 如说,这些纪实短视频是一部宏伟乐章的序曲,我们未来还需要 式的作品,咏叹一曲人 性的颂歌,深思一段艰难的记忆,陪伴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同舟共济 限制 曼延 黄钟大吕 B. 患难与共 制约 蔓延 阳春白 雪 C. 同舟共济 限制 蔓延 黄钟大吕 D. 患难与共 制约 曼延 阳春白 雪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而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能有效消除恐慌。 B. 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虚假的信息只能加剧恐慌。 C. 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可以有效消除恐慌,虚假信息会加剧恐慌。 D. 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是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 - 19 -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这些视频形成 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B. 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带给 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C. 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形成了一股能 量,带给人温暖。 D.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播出去,带给人温暖, 形成了一股能量。 【答案】17. C 18. A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 战胜困难。在这里强调的是大家团结互助,故用同舟共济合适; 第二处,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或规定的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 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这里指因疫情的原因,拍摄的视角要在 规定范围内,用限制比较合适; 第三处,曼延:连绵不断。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这里是指病毒向周围扩散, 用蔓延比较合适; 第四处,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 的文学艺术作品。上文已经把拍摄的短视频比作“宏伟乐章的序曲”,所以这里用黄钟大吕 比较合适。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前后文语境可知,括号后强调短视频传递了真实信息,根据语意递进的关系,“真实信 - 20 - 息”应置于句末,因此排除 BC;再根据表述的简练性原则,排除 D。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 不变的。 B 项,中途易辙,且“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语序不当,可以在“疫情”前加上“在”,把“迅速地”放到“传递”前,“带给人温暖” 和“一股能量”调换语序; C 项,中途易辙,且“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偷换主语,可以在“疫情”前加上“在”, “形成”前面加“这些视频”; D 项,“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语序不当,“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偷换主语, 可把“迅速地”放到“传递”前,“形成”前面加“这些视频”。 故选 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 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 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信息时代带来的“电子疲劳”,让人们“劳形”又“伤神”,数字技术①___,也的确容 易催生一种阅读焦虑。②___。在一定意义上,纸质书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所带来的文 - 21 - 化体验也难以被替代。捧起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往往能带来更明显的阅读仪式感。无论是触 摸书本质感、品评封面装帧,还是以书会友、以文交心,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③___。 【答案】 (1). ①虽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阅读园地 (2). ②这是不少人重拾纸质书 的重要原因 (3). ③传统的书香具有独特的魅力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 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 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 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 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 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 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 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 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 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 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 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在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使每一行都成为一句诗(词), 诗句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自 创。 山 山 山 山 山 - 22 - 【答案】第一行:山气日夕佳/山色有无中/山随平野尽/山青花欲燃/山是眉峰聚 第二行:关山度若飞/青山郭外斜/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千山鸟飞绝 第三行:亭亭山上松/远看山有色/国破山河在/无限山河泪/看万山红遍 第四行:种豆南山下/日暮苍山远/白日依山尽/客路青山下/月出惊山鸟 第五行:悠然见南山/性/只有敬亭山/无数夕阳山/明月出天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积累背诵的能力。解答此题型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尤其是语文课 本上和高考考纲上要求背诵的和必考的篇目。要反复背,这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本题解答的关键点在于填写诗词句,但必须包含“山”字,那我们就得广泛搜罗我们课本上 关于有“山”的描写的诗句,比如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关山月》,杜甫《春望》《望岳》, 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过华清宫》,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这 些都是有关于山的描写,然后从中选出符合 “山”字位置的诗句。 【点睛】语文考试一方面是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考察,另一方面是基础知识的背诵检 查,如诗歌,文言文更多是需要扎实背诵,尤其关于课本上的要求背诵和高考考纲要求背诵 的篇目,我们一定要熟记于心,反复长期强化,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会书写,尤其是易 考字的书写。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 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 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荚语流利,袁隆平俄 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 平勤于练习荚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 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学生 - 23 - 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学海无涯,青春不止 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非常感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这次座谈会,让我们可以相聚一起畅谈青春,致敬大师。今 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海无涯,青春不止》。 什么是青春?塞涅卡说:“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杂交水 稻大师袁隆平已届耋耄之年,仍在科研之余,锲而不舍地学习外语,发展业余爱好,学习能 力之强一点都不比在场各位的逊色。青春当如是。 现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大师”遍地开花,“国学大师”,“流浪大师”等等,未知其 真,而在我看来,值得我致敬的是那些既专且博的大师。 且看那位数次无缘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村上春树,他不仅是一位文字战士,也是一名跑步 健将。33 岁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更好地写作,村上开始跑步,每天凌晨 4 点起 床,写作 4 小时,跑 10 公里。这一跑就是 30 多年,成功戒掉烟瘾和多余的体重,还一不小 心跑成了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写作和长跑互为比喻,互相借鉴,都需要专注,忍耐,心无 杂念。这就是大师之风,山高水长,痴迷于某项事业,但又能从其他领域中找到自我,找到 相似点。真正的大师,持续奋斗,持续学习,永葆青春。在此,请允许我给他们致以深切的 敬意! 《平凡的世界》里有那么一句让我难以忘怀的话:“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 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单一选择已然 成为过去,信息社会创造的各种大理想、小目标令人眼花缭乱。不断向前的时代,给了青年 持续向上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压迫着我们青年人一路向前。 近几年颁发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让我们看到了“80 后”“90 后”的奋斗身影与青春力量; 但在高校课堂上也有不少银发的“旁听生”“考研族”在奋笔疾书,舞台上还有很多老艺术 家在挥洒激情,他们又何尝不是“青春”的代言人?奋斗者永远是年轻的。 反观当下,在我们中学生中不乏“少年老成”的现象,没有目标大学,也没有其他兴趣, 爱好单调到仅剩下玩游戏这一项,遇到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整天干着七八十岁老人也能干 - 24 - 的事情,不亦悲乎! 岁月可以让人白头,但精神永远朝气蓬勃。我们唯有“舍弃贪图享受,选择艰苦奋斗; 舍弃心浮气躁,选择不懈坚持;舍弃因循守旧,选择与时俱进”,才能找到人生价值的支点, 绽放青春的光芒。 李某某 2019 年 9 月 8 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 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 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 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袁隆平并思考人生与学习的 关系,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 意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是有关袁隆平先生的事迹。材料中展现 了袁隆平先生知性、儒雅、博学、多才、勤奋、远志、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等多方面 的优秀品质。可以说,袁隆平先生应是当代青年学子学习、借鉴的楷模。本题具有立德树人 的正能量,立意空间开阔,可写性强。 参考立意:人生因科研而充实,生命因艺术而润泽;锲而不舍,业精于勤,让青春焕彩;热 爱学习,既博且专,持之以恒,成就辉煌;学海无涯,青春不止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要热爱学习,学会融会贯通”。然后从不同的角 度分析论述,如学习需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博学而后会合疏通,然后不断创新,提升自 己;处理好广博与专攻的关系,可以结合袁隆平的广泛的兴趣爱好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 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专一而博,融会贯通,扬起创新之帆;学习上,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努 力,就一定能登上智慧的最高峰等。 【素材】学习,能够让我们对抗“平凡”,学习,能够让我们变得精彩,活得漂亮。 当我们咿呀学步时,不断摔倒,不断爬起,我们在坚持;当我们学习写字时,不断擦掉, 不断重写,我们在坚持;当我们一遍遍的演算数学题时,我们在坚持;当我们记忆英语单词 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与默写,我们在坚持。 胡适曾经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的方面,是它的旁搜博览;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几乎要无所不知,精深的几乎要唯他独尊、无人能及”, - 25 - “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 “朱颜辞镜花辞树”,人生的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有限时间里,我们需用心专 一地去做任何一件事,使自己的人生繁华净水,流香溢梦。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几千年来,人类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兴盛与衰微,辉煌与悲 怆,和风丽日与腥风血雨……多少事悄然而逝,多少物流传百代,多少人浮沉史海,这一切 铸成了灿烂的文明。在这条文明长河中,有多少人因学习而改变了自己的历史,改写了时代 的历史啊!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任何学习和知识都需要努力和理解,人每走一步,都应该认真思考,有所选择,不能随 波逐流,游戏人生。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 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 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 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 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 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 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 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 主选择空间。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