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押题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押题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中山狼卷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疾病,便没有文学。疾病对 文学来说是隐喻与象征,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正如没有将疾病作为疾病 本身而接纳的人生。疾病会在任何层面上改变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学的叙事中不可避免地要 承担阐释和转变的功能。也正因为此,疫情和社会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关于疫情的话语观念 是文学应当格外关注的。 出于对病毒的恐惧,人们需要将它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对象,让其成为自己群体之外 的另一群人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客观上,还是在话语层面,传染病的特征都要求着某种群 体的关联性。与其说这是一种策划好的阴谋论,不如说这是出于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传染 病的攻击途径完全是借助于人性中的温情行为,比如交谈、聚会、抚摸、亲昵,因而防治病 毒的方式是与人性的特质完全相反的。在病毒的阴影下,除了生物学方面的探索研究,未来 的人类社会将加速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人们的身体愈加远离彼此,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 会离得更近,更近并非意味着亲密,甚至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彼此裹挟的困境。 疫情也廓清了个体与社会的思想状况:如何建构自我的主体,如何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 的关系,恰恰对应于它们的反作用力——个体性的疾病与群体性的瘟疫。疾病及作为其结局 的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不同的疾病类型,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 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外伤,让我们直观看到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残酷性; 癌症,显示生命系统本身所出现的障碍,是一种生命系统的限度性结局。没有任何东西像疾 病这样能使人完全深入地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遇。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 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密切的 - 2 - 关系,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身体的自由原来是如此有限而脆弱。这恐怕会带来一场话语的变 革。 瘟疫是病毒与人体细胞、组织的一场战役。但如果仅限于这个说法,显然太空洞,我们 需要了解其中的细节。比如,冠状病毒原本是寄居在蝙蝠身上,经过变异后用它的冠状触手 与人类细胞 ACE2 蛋白触手发生关联,从而钻进了细胞内部,把它的 RNA 放置到了细胞核里, 从而攻陷了细胞,复制和生产出了更多的病毒。大量病毒从死亡的细胞中冲出来,开始攻击 更多的细胞,免疫系统被遽然激活,人体面临着炎症因子风暴……我们在描述与生命相伴随 的疾病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这既不是纯科学的,也不再纯然是人文比喻似 的主观描述,它是基于目前生物学所呈现出的一种“模糊近似”的形象化现实。这种科学与 人文杂糅的话语方式,或许会成为未来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神话, 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会加大,但所谓的“高科技”也愈 加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我们在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等等科技背景下,感受到的人类科技 已经创造了魔法般的奇迹。但一场瘟疫,与几百上千年前的瘟疫一样,轻易就给“科技社会” 以致命一击。这让我想到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在生物面前,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像原始 人一样。”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王威廉《瘟疫、文学与话语变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疾病跟文学密不可分,在文学中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在叙事中承担着阐释和转变的功能。 B. 出于对病毒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将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加速社会卷入虚拟世界。 C. 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是让自我的个体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发生密切联系的直接因 素。 D. 在描述疾病的时候,用一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全新的话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应当关注疫情所带来的文学话语变革。 B. 文章在论证疫情对个体及其关系的影响时,使用了传染病、外伤、癌症等举例论证的方式。 C. 文章引入对瘟疫发生过程较为空泛地话语表述,是为了突出全新话语方式在未来的重要 性。 D. 文章末段主要论证了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瘟疫仍可以暴露科技话语的局限性与落后 性。 - 3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复杂、密切而虚指的关系,所以导致疫情和社会的关系也很复杂。 B. 人类社会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有利于对病毒进行防治,但会面临身心彼此裹挟的困境。 C. 全新的话语变革能让疾病脱下隐喻的掩护,有利于人们理解病毒,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 D. 创造了魔法般奇迹的科学技术在瘟疫面前,不堪一击,其产生的话语因为缺少细节而无用。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因为疾病,我们 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 密切的关系”,“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不是直接因素。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文章在末段主要是为了论证全新的话语方式的优势和特点,因为“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 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没有因果关系,导致疫情和社会的关系复杂的原因是疾病并非作为疾病本身而单独存在, - 4 - 疾病会对人生、社会的多个层面产生影响。 C 项,“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不恰当,原文是全新的话语方式让“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的 神话,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所以,人们 对疾病还是存在恐惧的心理。 D 项,说法太绝对,科技并非“毫无用处”,原文“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会加大”, 虽然“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内核。中医药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更丰富了 中华文化内涵。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从历史上看,中 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 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预防 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 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 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摘编自《<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图 1:2014—2018 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销售总额 - 5 -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 图 2:2014—2018 年中国中药饮片进出口情况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据介绍,中医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优势明显,尤其是对于轻症病人,能提高治愈率等, 现已形成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筛选出金花清感颗 粒、连花清瘟胶囊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药方。 2019 年第 72 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纳入起源 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今年 2 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外宣布,通过对 214 名患者的 临床救治,中医药的治愈率达 90%以上。中国对中医药的有效利用,使海外媒体对中国传统医 学的讨论热度显著提升。 法国新欧洲集团董事长陈翔介绍说,法国侨界通过“云诊所+中成药”解决了很多华人对 病情的疑问,通过中药有效降低了轻症转重症的发生率,好几位患有轻症新冠肺炎的华人患 者都痊愈了,中医成为法国华人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中医在海外抗疫中做出了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在海外要进入医院抗疫却并不容易。在一些国家,医药法律尚未 承认中医药的地位,目前中药汤剂还无法在医院内使用,国内捐赠的中药多用于华人社区和 医护人员的预防性用药。据悉,连花清瘟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一是国际注册,目前只在少数 - 6 - 国家注册,各国对中药产品的注册要求各不相同,制约了连花清瘟在全球的上市推广;二是 国际物流,由于疫情影响,国际物流通道不畅,影响了药品的全球市场覆盖。 这种情况出现,既有观念文化差异影响,也有不同国家之间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走 向世界,可以从中成药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中医药的振兴。国际舞台上中医 药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作为媒体,既要增强媒体的使命感,做好中医药发展的记录者; 同时增强媒体的认同感,做好中医药发展的推动者。 (摘编自《国际舞台上中医药身手不凡》,《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 年 4 月 29 日) 4. 下列不属于中医药特点的一项是( ) A. 蕴含了均衡、和谐的中华文化思想 B. 属于出生土长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 学 C. 侧重于从整体上认知人的疾病 D. 与西医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疗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中成药的需求在逐步增加,从 2014 至 2018 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的销售总 额逐年递增。 B. 从 2014 至 2018 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明显要高于进口额,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呈波动趋 势,且两者同步变化。 C. 法国华人通过“云诊所+中成药”方式解疑,使中医成为法国华人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亮 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海外媒体关注中医。 D. 我国的连花清瘟作为一种中药难以在全球推广,与各国的观念文化差异有关,也与当地的 医药法律有关。 6. 为什么说中医药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1)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并丰富发展自己。(2)历史上,中医药曾治疗多种 疾病,拯救了全球许多的生命。(3)如今,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不属于中医药特点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与西医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疗效”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中医药与西医结合才能具有 - 7 - 明显疗效,所以 D 项并非中医药特点。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B 项,“且两者同步变化”错误,根据图 2 可知,我国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呈波动趋势,但两 者并没有同步增长或减少,所以 B 为错误选项。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找到答题区域,然后提取关 键词句加以概括。分点作答,力求全面准确。 从材料一的第二段提取“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 播到世界各地”归纳出答案(1)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并丰富发展自己。 从材料一的第三段“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 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 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归纳出答案(2)历史上,中医药曾治疗多种 疾病,拯救了全球许多的生命。 从材料三第一段“据介绍,中医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优势明显,尤其是对于轻症病人,能 提高治愈率等,现已形成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筛 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药方”归纳出 答案(3)如今,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 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 8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业史(节选) 柳青 一个初春的阳光灿烂的上午,嘴里噙旱烟锅的庄稼人,提粪筐的庄稼人,和倒背双手的 庄稼人,纷纷从稻地塄坎上的许多小径,向梁三老汉的草棚院走去。 “哎,宝娃子买的叫啥稻种呢?” “百日黄嘛。听说从插秧到搭镰割稻子,只要一百天。” “怪!自古常言:一月缓苗,一月长,一月出穗,一月黄。这‘百日黄’少二十天,差 一个节气还多哩!” “就要看打粮食怎样呢!” “听梁生宝吹,这号稻子秆秆不高,穗穗够长。” “出奇!这么说,肥料大些,也不怕长滥?” “人家说,肥料大了,只要水灌均匀,没关系喀。” “啊哈!有这么好的稻种?买回来多少呢?” “一石多。听说本互助组分毕,还有余头哩。” “要是有余头,咱也分它点试试看!……” “百日黄”稻种的生长期短,在蛤蟆滩引起了这样广泛的兴趣,庄稼人们把梁三老汉的 草棚院挤得水泄不通。说话的声音很嘈杂,好像黄堡镇上的粮食市场一样。 人们把粗大的手伸进解开的口袋里,用指头捏一撮稻种,放在手掌心里细瞅,用大拇指 头搓搓,用口轻轻吹去稻糠,又细瞅,把大米粒投进嘴里嚼碎,然后唾掉,然后互相交换意 见。 都说:成色不赖!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带来的器具 里头。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多出来的稻种。 在生宝起身到郭县去之前,他曾征求过村内各代表和各互助组长,如若有人愿意换新稻 种的,可以凑钱给他,他可以给大伙捎办。但是有的人实在是弄不到钱;有的人摸不清稻种 究竟好坏,不愿意冒一块钱的险;有的人担心生宝办不好事情,恐怕要白白分担他的车票、 路费。现在,这些庄稼人被新稻种早熟的优点吸引住了。这给生宝很大的鼓励:庄稼人尽管 有前进和落后、聪明和鲁笨、诚实和奸猾之分,但愿意多打粮食、愿意增加收入,是他们的 - 9 - 共同点。这就使得互助合作有办法,有希望了。——想到这里,他精神抖擞,容光更加焕发 了。 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 “怎呢?”妈在屋里问。 “弄得咱不够了。” 生宝妈坐在草棚屋炕上做鞋帮,通过敞开的窗口,温和地责备儿子: “你常是冒冒失失,做事没个底底。我说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你说不好,要先 人后己。这阵好!看弄得自家不够了吧?”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生宝乐呵呵地说。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这事,心在他胸膛里蛮翻腾。他忍耐不住,颠出磨 棚,站在院里。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灰心地盯 着生宝,袖子和瘪瘦的手上,落着一层玉米面粉,指着生宝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 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生宝觉得有必要认真 地向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他收敛了嬉笑,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 展的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啥叫自发的道路呢?”生宝说,“爹!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咱分下十亩稻地,是 吧?我甭领导互助组哩!咱爷俩就像租种吕老二那十八亩稻地那样,使足了劲儿做。年年粮 食有余头,有力量买地。该是这个样子吧?嗯,可老任家他们,劳力软的劳力软,娃多的娃 多,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他们年年得卖地。这也该是自自然然的事情吧?好!十年八年 以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咱爷俩名下了。咱成了财东,他们得给咱做活!是不 是?” 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为了表示他的心善,不赞成残酷的剥削,他声明: “咱不雇长工,也不放粮。咱光图个富足,给子孙们创业哩!叫后人甭像咱一样受可 怜。……” “那不由你!”生宝斩钉截铁地反驳继父,“怪得很哩!庄稼人,地一多,钱一多,手 就不爱握木头把儿哩。扁担和背绳碰到肩膀上,也不舒服哩。那时候,你就想叫旁人替自个 - 10 - 儿做活。爹,你说:人一不爱劳动,还有好思想吗?成天光想着对旁人不利、对自个有利的 事情!” 老汉在胡子嘴巴上使着劲儿,吃力地考虑着生宝这些使他大吃一惊的人生哲学。 生宝坐在矮凳上,继续向坐在对面的继父宣传。 “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 都不受可怜。现在搞互助组,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 梁三老汉一听这些在他认为不着边际的空谈,便轻蔑而嘲笑地眯起皱纹眼皮,问: “要几年?用机器种地要几年?明年?后年?” 生宝说不上要几年。生宝是个诚实人,他不能胡诌。他只笑不说话了。他再辩论下去, 不仅没有意义,反而还会弄坏。只要不决裂,他相信,他将来能改变继父的想法。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从郭县带回来的稻种“百日黄”,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可 以看出庄稼人贪小便宜,以及愿意多打粮食的愿望。 B. 对于儿子生宝分稻种把自家分得不够的结果,生宝妈只是“温和地”责备他,这种态度说 明生宝妈对儿子慈母般的关心,不愿过分责备他。 C. 听完梁生宝关于自发的道路的打比方解释,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这是因为梁生 宝的话某种程度上切合了梁三老汉内心真实的想法。 D. 作者在刻画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矛盾双方时,将他们安置在分稻种这一统一事件下,形 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关系,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8. 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原名“稻地风波”,后更名为“创业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①梁生宝先人后己,梁三老汉只为自己着想。梁生宝分稻种先别人再自 己;梁三老汉主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②梁生宝憧憬未来,梁三老汉只顾眼前。梁生 宝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将来会用机器种地;梁三老汉只希望能解决眼前个人的温饱问题。 ③梁生宝思想先进,梁三老汉思想狭隘。梁生宝认为给子孙们创业,图富足,得走大伙富足 的道路;梁三老汉只图个人富足。④梁生宝乐于助人,梁三老汉精明利己。尽管大家没有凑 钱让梁生宝带稻种,梁生宝依然多买稻种帮助他人;梁三老汉对于梁生宝夸稻种好,把自家 稻种分得不够后很生气,表现出他精明利己得思想。 - 11 - 9. ①原名“稻地风波”格局狭小,不能很好地反映作品的全貌。②“创业史”符合作品的情 节发展,更能让读者认识到新中国农民创业“图富足”的决心。③“创业史”更能体现出几 代人创业“图富足”的共同努力和艰辛付出。④“创业史”将新中国农民的创业和时代发展 联系在一起,更能展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⑤“创业史”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对未 来实现共同富裕充满了期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 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 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 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 些硬伤。 A 项,“庄稼人贪小便宜”错误,大家关于“百日黄”讨论激动且热烈,从他们讨论的内容上 可以看他们愿意多打粮食的愿望,但不能因此推断庄稼人“贪小便宜”。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 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 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 形象的限制性。 本题要求比较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形象的不同点。梁生宝和梁三老汉是小说中两个具有典 型意义的形象。梁生宝是无产阶级化了的青年农民。他思想先进,大公无私,有干劲,有着 崇高的革命理想,希望通过互助合作走共同致富道路。具体体现在:“我说你先把自家的稻 种舀出再分,你说不好,要先人后己”“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 道路。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都不受可怜。现在搞互助组,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 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展的 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梁三老汉是在集体道路与个人发家中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态”的农民。他保留着小生产 者的保守自私、狭隘。具体体现在“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 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梁三老汉一听这些在他认为不着边际的空谈,便轻蔑而嘲笑地眯 - 12 - 起皱纹眼皮,问:‘要几年?用机器种地要几年?明年?后年?’”“咱光图个富足,给子 孙们创业哩!叫后人甭像咱一样受可怜”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旨、本身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 答,有修辞的要答出修辞并分析效果。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只说套话。 理解小说原名“稻地风波”和改名“创业史”的不同,实际上考查的是题目的作用。从情节 结构看,“稻地风波”情节围绕“种粱”事件显得过于具体,不能反映全貌,而“创业史” 就能体现几代人创业的艰辛过程;从塑造人物看,主人公梁生宝“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 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创业史”能把新中国农民创业的形象集中展现出来;从主题看,“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 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都不受可怜。现在搞互助组, 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这段话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创 业史”更能将新中国农民的创业和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艺术效果看, “稻地风波”是以一个事件作为题目,格局小,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而“创业史”就更 具有宏大的主题,作者赞美、弘扬的感情倾向性更鲜明,更具有时代感,我们从题目中能够 感受到,作者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情怀激荡。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 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小说阅读题中,如果题目中问到:小说以“XX”为题目 的好处是什么?小说以“XX”题目的目的是什么?小说为什么以“XX”为标题?我们一般可 以考虑从小说标题的作用角度去解题。解答此类题目需注意运用专业术语,还要结合文本作 具体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谦退,每步行 趋府门。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镇举进 士,礼部奏名第一。宰相庞籍言:“镇有异材,不汲汲于进取。”超授直秘阁。契丹..使至, 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 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帝天 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讦。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文彦博、 - 13 - 富弼入相,诏百官郊迎。镇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然近制,翰林学士、知制 诰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是不推之以诚也。愿罢郊迎,除谒禁,则于御臣之术为 两得矣。”乞令宗室疏属补外官,帝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镇曰: “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 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轼得罪,下台狱, 索与镇往来书文甚急,犹上书论救。哲宗立,拜端明殿学士。镇雅不欲起,固辞。诏赐以龙 茶,存劳甚渥。复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薨,年八十一,谥.曰忠文。镇清白坦夷,临 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 葬者,辄为主之。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子昉卒于京师,镇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 终身。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 悉还/ B.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 悉还/ C.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 悉还/ D.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 悉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 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C. 谥,古代皇帝、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按周制,诸侯地方百里,兵车万乘,故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镇谦谨自持,得到前辈赏识。薛奎欣赏范镇,回朝时带他进京,并向别人夸赞范镇的学 问;范镇及第后,宰相庞籍也对范镇的才能和品行表示赞赏。 B. 范镇知势而行,主张宽待百姓。契丹使者虚张声势,大臣们用增募军队搪塞责任,以致耗 费巨资,范镇认为防敌备患的关键在百姓宽裕,因此建议宽待百姓。 - 14 - C. 范镇反对虚礼,重视以诚相待。郊迎之礼虽然隆重,但范镇认为这是虚礼,未能以最大的 诚意来对待官员,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 D. 范镇心怀道义,解救亲友危困。苏轼因罪下狱,范镇依然不避连累之险,上书朝廷救援苏 轼;他老师庞直温先生的家人遭逢困境,范镇帮助排解困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2)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陛下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 (2)范镇坚定地实行道义,对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办。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 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视事三日”,是说“他到任三天”,是后面句子“擅发钱粟以贷”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 可以排除 D 项; “监司绳之急”是说“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急”是“监司绳之”的补语,中间不能断 开。可以排除 A 项; “是岁大熟”是说“当年大丰收”,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C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范镇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 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 清”。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 15 - D 项,“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错误。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 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 C 项,“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错误,原文是说范镇“愿罢郊迎,除谒 禁”,即范镇请求朝廷免去郊迎之礼,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文中没有交代朝廷对此的做 法。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甄别”应理解为“选择”;“没”应理解为“埋没”;“乃”应理解为“就是”; “所以”应理解为“用来……的方法”;“乃所以睦族也”,是判断句。 第二句中,“笃”应理解为“坚定地实行”;“遇”应理解为“对待”;“乡人有不克婚葬 者”是定语后置句;“克”应理解为“能”,“婚葬”应理解为“完婚和安葬”。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镇守四川,一见面就喜爱重视他,让他和子弟们讲论学 问。范镇更加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薛奎还朝时,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 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伟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范镇举为进士,礼部奏 为第一名。宰相庞籍说:“范镇有特殊才能,不热衷于进取官职。”范镇被越级提拔为直秘 阁。契丹使者来到,虚张声势以表示其强大,大臣们增加招募来塞责,一年费去钱千百万。 - 16 - 范镇说:“防备契丹不如宽待三晋的百姓,防备天下的祸乱不如宽待天下的百姓。军队本来 就是用来保护百姓的,现在反而残害百姓,我恐怕将来的忧患不在四方,而在军队过多和百 姓穷困。”皇帝天性宽恕仁厚,论奏事情的人相互激烈攻击。范镇独自掌管大局,不是关于 朝廷安危,百姓利弊的事,就忽略不说。文彦博、富弼入朝任宰相,皇帝下诏令百官到郊外 迎接。范镇说:“用虚礼来表示隆重,不如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但近来规定翰林学士和知 制诰都不许到宰相家中去,百官不准私自去求见,这是不以诚心对待他们。请求免去郊迎, 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驾御臣下在两方面都得当了。”他又请求皇帝宗族中血统疏远的出 外补地方官,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怕天下人说朕不能和睦宗族。”范镇说:“陛下 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范镇出朝任陈 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 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神宗即位,又任翰林学士兼侍 读。苏轼获罪,被下御史台监狱,搜索范镇和苏轼来往的书信文章很急,他还是向朝廷上书 论述救援苏轼。哲宗即位,朝廷授范镇为端明殿学士,范镇素来不想出来做官,就坚决推辞, 皇帝下诏赏赐他龙茶,慰问安抚很优厚。又告老,以青光禄大夫再次退休。去世,享年八十 一岁。范镇清白平易,遇到大节,决定重大议题,他脸色平和而说话大胆,虽在皇帝面前, 也不屈服。他坚定地实行道义,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 办。范镇年少时曾向本乡先生庞直温学习,庞直温的儿子庞昉死在京城,范镇娶了庞昉的女 儿为孙媳妇,抚养庞昉的妻儿一辈子。契丹、高丽都传诵他的文章。他年少时作《长啸赋》, 曾以此使胡骑退走,晚年出使辽国,人们互相用眼示意说:这就是“长啸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入试院 邓忠臣 东门骢马止行行,被诏秋闱阅俊英。 三岛①隔云天北极,万灯明路国西城。 人间聊假诗书乐,地远还闻市井声。 一夜凉风起阊阖②,月中应有桂枝生。 [注]①三岛指西湖三岛:百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②阊阖,神话中的天门,唐宋诗词中 亦指皇宫之门。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7 - A. 诗人受皇帝委托,担任了这次秋试的主考官,骑着马走走停停,深感责任重大。 B. 仰望灿烂的星空,眺望璀璨的京城夜景,诗人兴奋之余流露出淡淡的忧虑情绪。 C. 试院偏远僻静,听得见集市的声音,诗人闲来无事,姑且借助诗书来取乐。 D. 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京城的秋景得到立体的呈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天门中吹来一夜凉风,给整个寰宇送来了秋天,月亮中的丹桂应该 飘香了吧。②从个体来说,诗人在考试院里触景深情,才思迸发,诗情满怀,所以胸中产生 一首好诗;③从国家来说,秋天到了,皇宫大门为招贤纳才而开,应该有一些杰出人才涌现 出来吧。④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可以涌现出许多人才的美好愿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 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本诗写作者应诏进入试院,在地处偏僻的环境中不能外出活动,闲暇时以诗书取乐,并预想 到经过他的选拔,不久便有举子攀月折桂的情景。 首联,诗人骑着马在东门走走停停,是因为诗人受皇帝委托,担任了这次秋试的主考官,写 出了诗人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颔联,诗人应诏入京,身处西城,晚上百无聊赖,仰望灿烂的星空,想到在“云天”那一边 的三岛美景,看到了眺望璀璨的京城夜景,乐景写乐情,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颈联,诗人闲来无事,姑且借助诗书来取乐,尽管试院偏远僻静,却仍听得见集市的声音。 B 项,“忧虑情绪”属于无中生有;仰望星光闪烁的星空,眺望灯火璀璨的京城夜景,诗人身 负皇帝的重托,内心盈满的是使命感、信心,因此“忧虑”于文无据,于情境不符,故排除。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 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首先需翻译句子,然后对其进行赏析。根据“被诏秋闱阅俊英”“起阊阖”和“桂枝生” 可以看出,诗人将优秀的人才比作桂枝,蕴含着从参加考试的考生中选拔人才为国效力的希 - 18 - 望,以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国家效力的美好期许。 【点睛】鉴赏诗歌,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 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 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 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 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 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 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3)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一位父亲给他的女儿朗读白居易的《观刈麦》,其中描写妇女儿 童支援农忙场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引起了女儿强烈的兴趣。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妇姑荷箪食 (6). 童稚携壶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掩、涕、哀、箪、 稚、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土楼的建筑空间处理,对内和对外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尺度系统。对外它是巨大 的非人的尺度,使接近这个 的人产生强烈的压迫感与敬畏感,巨大的尺度给人以 。 - 19 - ( )与此相反,进入土楼内院完全是另一个天地、又一种感受,这里是以人为本的尺度 系统,纤细的木构件、标准的楼层、人性化的小尺度,创造出合于“人情”的生活空间。福 建土楼另一个特点是内向的空间:它对外极其封闭,对内完全开敞。特别是客家土楼,把祖 堂放在内院中心,其向心性发展到 。在这巨大的圆形世界里,环周挑廊列柱简单地重 复。你沿着走廊行进,可以无休止地绕圈,这时你的方向感消失了,被 在这个圆形世 界之中。这也许正是圆楼所要追求的控制力,目的是达到家族内部的团结与统一。当置身于 这个圆的环境之中,处于圆心的祖堂自然成为视觉焦点,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中 心,它是客家人敬祖意识最形象的表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庞然大物 震慑 无以复加 融化 B. 庞然大物 震慑 登峰造极 消解 C. 硕大无朋 震撼 登峰造极 融化 D. 硕大无朋 震撼 无以复加 消解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人们觉得它不可战胜、不可动摇,在精神上先被打倒。 B.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使人觉得它不可战胜、不可动摇,在精神上先被打倒。 C.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使人觉得它不可动摇、不可战胜,在精神上先把你打倒。 D.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人们觉得它不可动摇、不可战胜,在精神上先把你打倒。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个圆形环境之中,焦点自然就是处于圆心的祖堂,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中 心,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敬祖意识。 B. 在这个圆形环境之中,处于圆心的祖堂自然就是焦点,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中 心,它是客家人敬祖意识形象的表现。 C. 置身于这个圆形环境之中,焦点自然就是处于圆心的祖堂,这个中心是实实在在的可望可 及的,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敬祖意识。 D. 置身于这个圆形环境之中,处于圆心的祖堂自然就是焦点,这个中心是实实在在的可望可 及的,它是客家人敬祖意识形象的表现。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 20 -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 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 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 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 能不同,不可乱用。 庞然大物,意思是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硕大无朋,意思是指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极大。 第一个横线处从“这个”一词可知此空应当为名词,“庞然大物”是名词,“硕大无朋”是 形容词,排除“硕大无朋”。 震慑,震惊使人恐惧。 震撼,一指土地剧烈摇动(这层意思多指自然灾害);二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 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 第二个横线处根据后文“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震慑”比“震撼”更符合上下语境。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指某事在程度上达到了极点。 登峰造极,登上顶峰,指到达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 第三个横线处,登峰造极用来形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但此处强调程 度的极端性,而不是水平高低,所以用“无以复加”。 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或者是一句话温暖了一个人 的心。 消解,消释,消除。 第四个横线处,融化是指与土楼环境融为一体;消解则是指消释解除,不复存在,与文章内 容不符。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 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句根据句意应该是先“不可动摇”后“不可战胜”,排除 AB 选项。D 选项“人们觉得它不可动摇、不可战胜,在精神上先把你打倒”,错误,中途易辙。 C 选项三个分句的均主语为“这”,衔接正确。 - 21 -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 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选项中“置身于”一句缺少主语,故排除 CD 两项。A 项比 B 项少一个“它”字,因此 A 项的 主语只能是“焦点”,那么 A 项的句子主干就是“焦点是祖堂,焦点形象表现敬祖意识”, 搭配不当。 故选 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 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 前后内容重复。 20.请在下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有商家宣称,生病后不需要服药,①______,所以疾病是可以“扛过来”的。对此,专家表 示,“人体免疫系统是长期进化形成的,能够消灭部分致病菌,这也是不需要服药有些疾病 能够自愈的原因之一。但是,②______,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免疫所有致病菌。举例而言, 流感病毒和普通感冒病毒随时都在产生变异,对于新型的变异病毒,免疫系统可能还没有来 得及产生对应的抗体,也就没有针对性的抵抗能力,进而也就无法消灭这些病毒。在这种情 况下,③______。” 【答案】 (1). 因为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或免疫)致病菌 (2). 致病菌也是不断 变异的 (3). 就需要服药来消灭致病菌(或病毒)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 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 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有商家宣称,生病后不需要服药”“所以疾病是可以‘扛过来’的。 对此,专家表示,‘人体免疫系统是长期进化形成的,能够消灭部分致病菌,这也是不需要 - 22 - 服药有些疾病能够自愈的原因之一’”,推断①处可以填入“因为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或 免疫)致病菌”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但是”“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免疫所有致病菌。举例而言,流感病毒 和普通感冒病毒随时都在产生变异,对于新型的变异病毒,免疫系统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 对应的抗体,也就没有针对性的抵抗能力,进而也就无法消灭这些病毒”,推断②处应该填 入“致病菌也是不断变异的”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主要结合上文“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免疫所有致病菌。举例而言,流感病毒和普通 感冒病毒随时都在产生变异,对于新型的变异病毒,免疫系统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对应的 抗体,也就没有针对性的抵抗能力,进而也就无法消灭这些病毒。在这种情况下”,推断③ 处应该填入“就需要服药来消灭致病菌(或病毒)”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 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 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 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浦江之畔,气象万千。上海又一次进入“进博时间”。11 月 5 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会 议大厅内灯光璀璨,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研各界嘉宾聚集于此。国家领导人在 这里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 半小时的主旨演讲中,会场响起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掌声交汇,涌动着全场嘉宾对分享 中国机遇、坚持开放共赢的共同心声,更是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的最佳诠释。181 个国家、地 区和国际组织与会,3800 多家企业参展。参加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参展商,包括世界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均超过首届。 【答案】①11 月 5 日②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在上海召开③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演讲,会场 掌声热烈④参加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参展商均超过首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闻类压缩语段的表达运用能力。对于新闻概写的一般解题步骤:1.借助 导语寻找关键句子,并根据后文进行补充;2.对信息进行筛选,所筛选的信息主要包括“原 - 23 - 因”“人物”“事件”三部分要素;3.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信息整合。对于一句话新闻或概括 新闻主要内容的一般格式是: “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有的题还有字数限制)。 本题要求“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70 个字”。此段新闻报道共由八句话组成。第一句是描述性的文字,不属于关键信息;第 二句交待了事件,与第四句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结合可知,第二届进博 会开幕式在上海召开;第三句的重点是时间“11 月 5 日”;另外第四句除了交待开幕式的情 况,还写到了国家领导人参加并发表演讲;第五六句则是写到演讲得到了掌声以及掌声的意 义;第七八句则是写了参会的数量,重点词语要抓住“均超过首届”。因此根据“某人某时 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这样的概括方式可压缩为:11 月 5 日,第二 届进博会开幕式在上海召开。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演讲,会场掌声热烈。参加的国家、地 区、国际组织和参展商均超过首届。 【点睛】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 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原因、发生过程。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 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你的高考日期推迟到了今天。 此时此刻,回想今年以来的高三生活,总有一些事或人让你记忆深刻:戴口罩、量体温、 武汉加油、最美逆行者、确诊病例、停课不停学、英雄归来、线上教学、复课、中国必胜、 全球蔓延…… 设想 15 年后班级聚会时,谈起“那一年我们的高三”,你的记忆或许有些模糊,但一定感慨 万千。现在请你就此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经历、观察与思考,以便到时 分享到班级微信群里,让大家能重温这一段特殊的岁月。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难忘 2020 的高三 2020 年,我们正值高三,可是那一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我 - 24 - 们的正常生活。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事件,我们出门戴口罩,在家每日测量体温。疫情也 阻挡了我们通往“知识学府”的道路,可莘莘学子怎么会因此而真正断绝对知识的渴望与需 求呢? 在这关键时刻,教育部门决定采取“停课不停上授课的措施,来解决当今的紧急状况。 如此一来,既保护我们不受疫情影响,又能让学习与我们同在。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面对疫情,中国出现了“最美逆行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钟南山教授。他是 一位德高望重名满天下的院士,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术。20 多岁名牌大学毕业, 40 多岁赴英国进修,60 多岁抗击非典,如今 80 多岁的他依然挂帅亲征,和无数白衣天使一 起,肩负使命与责任!奔赴武汉,用仁心、爱心救死扶伤,与“疫情”作斗争。还有身患渐 冻症却仍然战斗在抗击肺炎最前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请战书上按下一个个鲜 红指印的白衣天使们,不计报酬、日夜开工的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们,坚守岗位的警察、 基层工作者,还有后方保障民生的超市营业员、环卫工人、快递员……虽然行业不同,领域 不同,但为了这个国家默默奉献的人们,都是英雄!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这些最美逆行者,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面对疫情,中国人民表现了高尚的互助力。疫情当前,情谊更深。各民间团体、工商企 业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为了避免病毒蔓延,有着千万人口的武汉宣布关闭离汉通道; 无数从武汉返乡人员听从号召,主动隔离观察,积极配合救治;全国人民都待在家里足不出 门,以实际行动做好防护。人民群众主动建立起城乡社区的防护网络,依托社区做好疫情监 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不过短短几日,全国 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上至各大城市、下至乡镇农村,都紧急动员起来,形成全国“一盘棋” 的抗疫大格局。 还记得吗?那一年,我们正高三。本来过了寒假就应该投入紧张的复习备考,可是突如 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来的复习计划。老师们比我们还着急,他们通过钉钉网课对我们进行辅 导,千叮咛万嘱咐,大家还记得那段上网课的日子吗?我们谁都没有因为疫情而放松对自己 的要求,反而比以往在学校时听得还认真。那是我们青春岁月中一段难得记忆,它让我们懂 得了,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自律,什么叫拼 搏。 2020 年让我们懂得:每一次战胜灾难,都是一次中国精神的洗礼、都是一次中国力量的凝 聚。面对疫情。我们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我们坚信,中国必胜。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 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 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 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 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 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一、审题立意 本作文题从高考场景切入,聚焦“今年以来的高三生活”,联系起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社 会事件,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关联了社会生活。写作话题是“那一年我们的高三”,要求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经历、观察与思考”,交际语境是 15 年后的班级微信群,写作任务指 令明确,读者对象具体。关于作文内容,考生可从给出的词语“戴口罩、量体温、武汉加油、 最美逆行者、确诊病例、停课不停学、英雄归来、线上教学、复课、中国必胜、全球蔓延……” 等词语中选出词语组合,比如从“戴口罩、量体温”可得出共抗疫情的立意内容;从“最美 逆行者”可得出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立意,从“线上教学、复课”可得出高三努力应学习的 立意。重点在于疫情之后的反思,可以针对一个方面写,也可以综合考量。要写当时的具体 情况,自己的观察,更要写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经受的洗礼。 二、立意参考 1.致敬最美逆行者 2.那一年,我懂得了自律 3.中国必胜 4.团结奋斗永不过时 三、素材参考 1.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 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 一切,生命重于泰山。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 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 - 26 - 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 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 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2. 触摸一个个细节,更能读懂这位医学博士身上的可敬之处。他身上的那份乐观与担当更是 令人动容。是的,作为一名医生,在疫情防控的紧急时刻,李文亮没有退缩,用行动作答, 他对得起“医者仁心”这四个字。每一种职业都连着一种职业精神,每一种职业精神都积极 倡导责任与担当。致敬李文亮,就是致敬职业精神。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这特殊时期都能扛起 责任,彰显担当,弘扬职业精神,让职业精神更加闪耀,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无懈可击,就一 定能筑实筑牢防控网络,成功击退病毒恶魔,传来抗击疫情胜利的捷报。 3.我拿起课本和笔,双手放在桌上,把自己当听课的大学生一样,坐在电视前,拿着小小的 遥控操控着电视,要是在学校,我们可没有这个权利。我一边捧着脑袋专心地听着老师讲课, 一边又埋头苦写,我还兴致勃勃地和老师一问一答,还习惯性高高举起了手,遇到不会的就 按“暂停”,这样的感觉真的让人兴趣高涨。 4.新年的红包不知何时变成了一包口罩。对于病毒的恐惧将我们牢牢地关在家中。想起那一 位位不求回报,不怕危险的白衣天使们,我真替他们担心。许多位医生被感染,仍然有无数 位医生前赴后继赶赴疫情一线。八十多岁的钟南山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正在夜以继日地研究 病毒,希望尽快研制出特效药。这位可敬的老者,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他依然与其他人 一起为疫情的控制做出了的贡献。我佩服他们的勇敢和坚持。在这新的一年里,他们给我们 正确面对疫情的勇气和方法。是那些白衣天使们给了人们恢复健康的希望。从年底到新年至 今,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尽自己的努力来抗击病毒。 四、结构模式 本文开头先写疫情背景,然后提出停课不停学的措施,接着写出钟南山、张定宇等为代表的 中国脊梁在疫情中的做法,表达对逆行者的赞美;然后写全国上下一心团结抗疫的局面,总 结中国必胜;再写作为高三学生的感受,写自己从中得到的成长。最后总结感悟。 【点睛】技巧,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1.题目紧贴材料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好题先行。”作文拟题是十分重要的。题目自拟其实就是考查考 生的拟题能力。拟题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能在第一 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博得好感,占据获取高分的良机。 2.适当运用名言警句 - 27 - 引用名言警句切忌滥用;要与作文材料关系密切,概括或者深化主旨;语言要简洁,一般控 制在一行字以内为佳,写出几十字往往弄巧成拙。 3.开头紧扣主题 材料作文的开篇最好能够扣合材料,入题迅捷,观点鲜明,语言精练。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 顺势明确立场,语言干净。这就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开篇。 4.结尾申明主题 如果前面的环节考生都没有把握住,那么,结尾就是最后一次结合材料的机会,处理得当, 仍可力挽狂澜,使文章提档升分。但遗憾的是,有一小部分考生行文至结尾仍然没有贴合材 料,错失最后的良机,令人感到非常惋惜。结尾不仅要在形式上照应开头,而且在内容上贴 近材料的核心,从而把文章从“不切题”的深渊中打捞上来。 写作文需要主题鲜明,贴近材料;开头要先声夺人,结尾要互相照应。 2020 年•中山狼卷 全国卷高考语文“十大”核心观点 1.在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影响局面下,在新课标修订和新高考改革的铺开局势下,在 2019 年高 考状况的分析基础上,综合最新信息,2020 年高考将在“保持稳定”上比以往尤为突出。在 结构、题型、题量上,2019 年高考真题具有实战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2.疫情影响下的高考命题,前所未有“稳字当头”,其突出作为表现在试题难度的整体降低 上。 3.新冠肺炎疫情是今年以来的最大公共卫生事件、最大社会事件、最大政治事件、最大经济 事件、最大国际事件,必将成为今年各学科的高考命题首要素材。语文高考不会刻意回避这 一大事,关键在于以何种题型通过何种方式切入。 4.鉴于多文本组合尚在探索阶段,论述类文本阅读依然以单篇节选为主攻方向。 5.文学类文本阅读将在很大程度上继续选用小说体裁,小说备考依然是重中之重,但小说素 材样式不限于长篇节选,其主题依然指向主流价值导向。 6.文言传记文将一如既往地在正史中选择语料。 7.具有“试验田”功能的语言表达运用题,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8.在整体难度降低的高考局面下,语文高考无形中更突出考生的日常素养,诸如书写、卷面、 理解命题指向、表达等方面。 9.作文命题不刻意回避新冠肺炎疫情。 10.作文不设置审题门槛,考查的切入角度更注重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来设置任务,个人生活 - 28 - 的视角更为突出,但更可能关联国家提出的主流价值或重大命题。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