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归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归纳

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归纳 高效演练·稳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烟雨淹城 涂万作 ①风从远处吹来,在繁繁复复的蒹葭间流动,一座历经沧桑的淹国故都若隐若现,梦回 春秋,常州淹城。 ②《诗经》开篇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年时光, 讲述一个美丽邂逅:翩翩少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只为伊人。少年抚琴弄瑟,唱着心中 的情歌,爱在钟鼓声中成熟。关雎井边,执子之手;外城河畔,与子白头。 ③常州人传说《关雎》中“窈窕淑女”原型,正是淹城的主宰者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 而那位“好逑”君子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④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的泽国水乡,是春秋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地面水城遗址。淹国最早 为奄国,淹君即奄君。淹城诚如其名,三河环绕构成三道天然防线,是冷兵器时代上佳用兵 之地。关于淹城及淹城主人历史真实的研究,一说淹城乃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即山东 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因背叛周成王被逐,率残部辗转南下,在此开河筑城;一说春秋晚期 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与之决裂,并在封地建造此城。 ⑤遗址文化是古代人类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交融的结晶,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 就是历史。淹城遗址出土文物逾千件,最轰动学界的,是在内城发掘出的一批国宝级独木船, 其中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 ⑥我是仲冬时节造访淹城的,这个占地面积逾七平方千米的故都遗址,沉睡在一片苍郁 的草木深处,子城河沿岸的索索蒹葭与水中的点点残荷,仿佛在诉说曾经戎马倥偬的铁血岁 月,以及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顺着关雎桥一路走来,会馆长亭,廊桥古驿,以及渡口孤 舟,一派春秋遗韵。凭栏四望,但见城依势而逶迤,水环抱而淼淼,三城之内,茂林修竹, 古木扶疏,墩坝错落,井然有序。一如民谣所歌:“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 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 木舟渡古无坝。”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 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足见淹城之美。 ⑦诞生于江南腹地的文化淹城,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诠释了一个神秘国度的匆匆 过往。曾几何时,金戈铁马,群雄争霸;诸子百家,人文荟萃。一个个古风洋溢的朝代,成 就了“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春秋看淹城”的特定文化符号。淹城就这样 从历史深处走来,2004 年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定义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 霸的军事堡垒”,被人们誉为“中国江南第一水城”。 ⑧走过一片芦苇堤,来到紫罗城内淹君殿遗址,这里曾是淹君临朝理政与日常生活之所。 试想当年,应是殿宇高阔,辉煌至极。如今衰草遮蔽,一片空旷,让人不胜叹惋!这座凝聚 着中华易学文化精髓的几何图水城,形似龟背,环回曲折,奥妙无穷。徜徉其间,仿佛走进 古老的迷宫,感觉是那样悠远而神秘。 ⑨淹城最神奇的传说莫过于金井、玉井的故事。相传金井、玉井是淹城殿阁两边的聚宝 盆,金井中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的时候,井中便鼓乐声声,井口金光烁烁。 而玉井又称玉龟井,说淹君有白玉龟一对,乃护国之宝。白玉龟每天生蛋一枚,形如白玉。 玉蛋在井底堆积,银光闪闪。金井、玉井,金银掩映,暗喻着淹君的贪婪与富有。 ⑩走春秋淹城,读千年故事。淹城就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一支古老而悠扬的江南牧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关雎》里记载的故事,其女主人公的原型正是淹城主宰者的女儿百灵公主,而那位男主 人公的原型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B.淹城遗址体现了古代人类的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其里罗城、外罗城、紫罗城的城防结构, 使之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 C.文章第⑥段描绘了淹城遗址美丽的自然风光,并通过引用民谣和清代《淹城记》的记载, 来形成今昔对比,读后让人不胜叹惋。 D.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把淹城的现实与历史,传说与史实有机结合,相互穿插,为我们 展示了这个神秘故都的历史文化魅力。 【解析】选 B。A.《关雎》中男女主人公的原型只是常州人的传说;C.“形成今昔对比”错; D.“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错。 ★2.文章写了淹城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自然风光优美;②历史文化悠远;③建筑文明发达。(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 得 3 分,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3.文章第②段以优美的文字铺陈了《关雎》中的故事,有什么好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故事引出对淹城的描写和介绍,易于引起阅读兴趣;②以《关雎》中的故事展示 淹城的文化内涵,表现其悠远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增加文章的文学美感,侧面表现淹城的人 文之美。(每点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开花的步枪 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在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 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 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 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着。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 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拨鼠的洞穴里,藏在草 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 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 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 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了故乡。 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有时候,他 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 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绾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 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 来越近,越来越近。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而深情的曲子。 一切都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来了,他应征入伍。他迷 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 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另一个草原。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 睛。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 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 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道。可是他喜 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 小花把草原覆盖。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温驯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可是他 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 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他 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长官冲他摆 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 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 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 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将小花忘记。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 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 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 嫩的姑娘。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 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 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 他念一声,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那个姑娘的名字。 (选自 2015 年 11 月《思贤文学》,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的开头很简洁,语言虽然不多,但已经初显人物心理的矛盾挣扎;同时起到了设置悬 念的作用,还能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意蕴丰富。一方面表现了他不切实际、沉浸幻想、始终没有 意识到自己身处危局,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信。 C.小说的语言整散结合,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整饬的语句富有文采,排比、比喻等修辞运 用得恰到好处,小小说的美感由此产生。 D.这篇小说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这分别得益于小说采用了插叙手法和运用了外貌、 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解析】选 A。B.“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危局”分析不当。应该是“一时沉浸在美景中 因而忘记了身处战争环境的恍惚,同时也表现了他始终知道身处危局的清醒”。C.“运用整 句的地方很多”说法有误,小说是以散句为主。“小小说的美感由此产生”表达不严密,小 说的美感分很多角度,表达为“小小说的语言美感由此产生”更为准确。D.小说没有运用外 貌描写。 2.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②枪法精准,个性固执(执拗)。③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答 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3.小说中不吝笔墨反复描写小花,有什么作用?请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环境角度)用“开得灿烂”的花,渲染战争没有发生前的“宁静美好”,使小说充 满着诗情与画意,增加了文章的美感。②(人物角度)反复渲染花,有利于塑造主人公热爱美、 热爱和平、坚持自己爱好的形象。③(情节角度)以花儿为线索,它的不断出现丰富了小说的 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主题角度)花儿象征的美好、爱情与步枪代表的残酷、战争形 成对比,有利于表现战争的残忍。(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加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最佳配偶 斯蒂芬·麦克勒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 里在翻弄着一沓纸,就像在翻弄着一沓煎饼。“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 “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 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 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漂亮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 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31 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沓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 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沓“文件”是关于 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 “您喜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好看书、看球赛、睡觉时爱把窗户 关上、养狗、养猫、养金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住 在郊外、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爱丽丝结婚整整 9 年了,已经有 3 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 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 姻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 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 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鲜活生动的本性, 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我”的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 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解析】选 C。A 项,“完美”应加引号,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小说情节只是在结尾 异峰突起,也谈不上“跌宕起伏”;B 项,“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表述不当。 小说主体写的是相亲过程,而且其生活貌似美满和谐,实则单调乏味;D 项,“表现了‘我’ 的懦弱无能、胆小怕事”错误。 ★2.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起强调作用,突出两人惊人的“相像”和“一致”,为结尾打算离婚埋下伏笔;② 呼应题目,如此相像、一致正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最佳配偶;③与打算离婚的结局构成极大反 差,深刻揭示出小说的主题。(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3.这篇小说结局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这样的安排好。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或欧·亨利式 的结尾)。(3 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 1 分) ①从情节上看,两个人虽然经电脑配对,“非常相像”,但彼此过于熟悉,谈话毫无新鲜的 话题,无趣无聊,已经暗示出这种婚姻的乏味,所以两个人最后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1 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前面的叙述平淡无奇,直到最后才给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样写, 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1 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这样的结局与前边的情节构成极大反差,更能引人深思,深刻揭示出小 说的主题: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是令人生厌的,多姿多彩才是有趣味的生活状态。(1 分) 观点二:这样的安排不好。(3 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 1 分) ①从情节上看,离婚的结局过于突兀,前边的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与暗示。(1 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虽然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但使文章缺乏可信度,缺少生活 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个人如果志趣相投往往生活得很幸福。(1 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局宣扬夫妻之间性格差异产生美,但同时否定夫妻之间性格谐调 也会产生美,是失之偏颇的。(1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34 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 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 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 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 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千米。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 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 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 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 T 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 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 23 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 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 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 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 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 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 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 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 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 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 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 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 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 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 32 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 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 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 32 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 34 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 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 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 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 20 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 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 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 C.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 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 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 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解析】选 A。B 项,“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的理解有些牵强。C 项,“‘34 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的表述不恰当,应是重要情节。D 项,对谋篇布局的分析错误,主 要扣住青年在经历磨炼后,逐步成长成熟;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 2.小说第五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学校的破旧;②为下文暖暖朴素 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做铺垫;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 熟。(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 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①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 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②自己由个性到朴素。原来长头发, 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③做事认真,顾及心理。决心 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①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 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②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 天给老师送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③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 集资,要他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每点 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