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45 分钟,5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 题。(25 分) 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 《科技日报》华盛顿 2011 年 6 月 7 日电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 6 日表 示,他们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 述。相关内容将以“本周论文”的形式刊登在 6 月 10 日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该成 果有望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人体细胞控制系统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细胞活动,而生物传感器是人体细胞控制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 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钾离子参与了人体内的关键活动,如 血压、胰岛素分泌和大脑信号等的调整。然而,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 人们了解。 研究人员发现,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一样,细胞能够通 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 了被称为 BK 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做出的反应是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BK 通道存在 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 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首次证明控制环如何被激活,以及如何重新调整自己以便 打开让钾离子穿过细胞膜的通道。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 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 能转化为帮助打开 BK 通道的机械能。 研究负责人、洛杉矶分校麻醉学系分子医学部副教授里卡多·奥尔塞斯表示,在类似于 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 化反映了人体中 BK 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研究报告作者安诺希·贾沃荷瑞恩认为,人体分子生物传感器是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的生物传感器是如何运作的。由于 BK 通道和其 传感器与正常生理机能的许多方面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还相信,生物传感器工作过程也许与 疾病的不少方面相关,例如,已证明 BK 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症有关。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 BK 控制环感应器以及通道是否涉及传感小分子(而不是钙离 子),这些小分子在人体工作中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有删改)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 分) A.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 了新的阐述,该发现能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B.钾离子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 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C.研究人员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 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 BK 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D.利用实验室,研究人员观察到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机械 能转化为帮助打开 BK 通道的化学能。 E.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人们了解,而现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研究者发现并揭开了它的分子机理。 解析:A 项,“该发现能帮助人们……”的表述错误。原文只是说“有望帮助人 们……”。B 项,偷换概念,原文说“BK 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 物过程……”。D 项,“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机械能转化为帮助打开 BK 通道的化学 能”表述错误,原文是“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 BK 通道的机械 能”。 答案:CE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有哪些新的发现?请具体作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一些提示性词语,比如“研究人员发现”、“首次证明”等,内容集中在第 三、四段。 答案:①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 BK 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会允 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②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 境,这就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一样。③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 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 化。 3.指出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两种,要求列举原文说明)(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本使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 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答题时先指出方法,再列举原文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①打比方,如“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 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②举例子,如“例如, 已证明 BK 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症有关”。 4.文本中分别引用了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和研究报告作者贾沃荷瑞恩两人的话,文本 的引用意图是否一致?这些能否变成本文作者的表述?(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求立足文本,读懂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第二问是开放性题 目,可以有不同看法。 答案:不一致。引用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的话是为了说明研究达到的水平,引用研究报 告作者贾沃荷瑞恩的话则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作用。这些不能变成本文作者的表述。两 个人物都是该项研究的参与者,引用是为了显示权威,来源有依据;如果变成作者的直接表 述就缺乏了可信度。(也可以有其他观点,但要言之有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 六千多年前可以生产黄铜吗 铜合金是人类最早认识并使用的金属合金材料,因成分不同可分为青铜、黄铜、白铜等。 其中黄铜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 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另外,黄铜敲起来声音独特,东方的锣、钹、 铃、号等乐器,还有西方的铜管乐器都是用黄铜制作的。因此,黄铜成为当今使用最广泛的 一种铜合金。 根据文献记载,黄铜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代替了青铜,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这是 我国铸币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也表明到明朝中叶铜锌合金技术才发展成熟。为什么黄铜 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 原来,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铜的冶炼早在三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便被古人掌握,而金 属锌的冶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氧化锌在 950℃—1000℃的高温时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 属锌,而液态锌在 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反应 逆转,蒸气锌被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 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 一。 但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目前中国最 早的黄铜器,这些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比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 址发现了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距今 6700~6000 年;陕西渭南北刘仰韶文 化晚期遗址发现长条形铜笄,为黄铜热锻组织,含锌 30%左右,距今 5000 年左右;山东胶 县三里河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黄铜锥,距今 4300~3800 年;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发现 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铜镍锌三元合金铜片,距今 4300~3800 年。 这一系列的惊人发现使我们不禁要问,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吗? 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得到锌含量 20%以上的黄铜产物, 这项工作从技术上解释了早期黄铜的产生。但是模拟实验使用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和云南会 泽者海菱锌矿,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 还有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 黄铜。然而这不仅在工艺上远比冶炼孔雀石与菱锌矿的混合矿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何以在 发明冶炼红铜后,要选择外观普通的菱锌矿,而不是锡矿石或者具有金属光泽的方铅矿作为 冶炼合金的矿料。从孔雀石冶炼红铜,不仅要求保持还原气氛工艺条件,而且要求更高的炉 温。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能否试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上述方案都建立在使用两种以上的矿物混合冶炼得到黄铜产物,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 求高。在金属冶炼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古人如果能掌握如此复杂的冶炼程序,为何在将近 两千年的时间里,黄铜生产技术没有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有学者提出了早期黄铜很可能是采用 锌孔雀石一类矿物冶炼而成,这种矿物颜色翠绿,具针状或纤维状结晶,十分有特色,易引 起古人关注,它的铜锌比例在 2∶3~1∶2 的范围,理论上可以冶炼出锌含量在 20%以上的 黄铜。但这需要未来用实验证实。 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 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由于黄铜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其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 泛使用。 B.液态锌还原金属锌,必须在不能被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的特殊的冷凝装置中进 行。 C.中国最早的黄铜器产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这一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D.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可冶炼出黄铜,但不能完全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掌握了 黄铜生产技术。 E.有学者提出,按 2 份或 1 份铜混合 3 份或 2 份锌,能够冶炼出锌含量在 20%以上的 黄铜。 解析:A 项,“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 说“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C 项,偷换概念,原文指的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铜器, 不是“中国最早的黄铜器”。E 项,原文限定在“理论上”。 答案: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6.关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的论据有哪些?请 简要回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三段,“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而金属锌的冶炼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 种装置在当时不可能有,这是论据一。第六段,“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 拟实验”,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这是论据二。第七段“还有 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深入的研究”为论据三。 答案:①冶炼黄铜需要的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才能得到,这种技术较晚才出现; ②虽然黄铜可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但是这种铜锌共生矿不一定在黄河流域容 易获取;③虽然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可得到黄铜,但是冶炼过 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并且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还没有证据证明那时已掌握冶炼红 铜的技术。 7.这篇文章有哪几处设问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次用“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引起人们的 思考。第二次用“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 第三次用“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答题时可 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也可用“先总后分”的方法。 答案:①介绍黄铜的优点后,于第二段末用一设问句引起人们对优点很多的黄铜这么晚 才被广泛利用的思考。②在说明考古出土的黄铜器挑战人们的常识后,于第五段用一设问 “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③第九段用一设 问句“那么有没有……被冶炼成黄铜呢”提出另一种设想,再次引起人们对黄铜冶炼的思 考。文章三次运用设问句,把问题一步步引入深处,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8.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这是大胆质疑,介绍“模 拟实验”“另外一种方案”是小心求证,“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这 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考古发现的意义,“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 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表现了一 种严谨的态度。 答案:在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黄铜器,是否就可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 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这个问题上,作者先质疑,后用两种学者的方案进行了求证,最 后认为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 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本文的行文思路表现了作者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和实事求是、 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我们拥有大胆的质疑 精神,同时,需要小心求证,用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